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一《五言古诗》三十三篇 >
弟子规

梦李白二首·其一 杜甫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梦李白二首·其一
    唐-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梦李白二首·其一[1]
唐-杜甫
死别已吞声[2],生别常恻恻[3]
干脆死别也不过是吞声咽泣与君生离,常使我凄凄切切。


江南瘴疠地[4],逐客无消息。
江南地,从来就多瘴气瘟疫,你被放逐到那里以后便久久没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5]
老朋友啊,你终于来到了我的梦中,应知我,知道我日日夜夜把你惦记。


君今在罗网[6],何以有羽翼?[7]
你如今陷入囹圄身不由己,又怎能插上双翅来到我身边。


恐非平生魂[8],路远不可测[9]
到我梦中来的不会是你的鬼魂吧?放逐的路途如此遥远,生与死实难估计。


魂来枫林青[10],魂返关塞黑[11]
灵魂来时要飞越南方葱茏的枫树林,灵魂灵魂时要漂渡险要的秦陇关塞。


落月满屋梁[12],犹疑照颜色[13]
月已西斜,清辉洒满屋梁,我仿佛看见了你的容颜。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14]
此行水深浪阔,归去的魂魄啊,千万小心,别让窥人的蛟龙将你吞食。




注释:
[1]作于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先此李白入永王李璘幕府拟讨伐安史叛军,谁知李璘与肃宗争权,兵败以叛逆论处,李白也因而以从逆罪入帚阳狱,乾元元年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次年行至白帝城赦回。杜甫当时流寓秦州,不知李白遇赦消息,日夜思念,连谡梦见故友,写下这二诗。
[2]已吞声:已,止于,吞声,泣不成声。
[3]常恻恻:内心悲凄,长时期无可摆脱。恻恻:伤痛的样子,悲痛的样子。
[4]江南:由潯阳向夜郎,一路属江南西道地。瘴疠:因瘴气而生的流行病。瘴,南方水泽地区炎热潮湿,动植物腐烂其中,气雾蒸腾可致人疾病,叫做瘴气。逐客:被流放之人,指李白。
[5]明:知晓,表明。
[6]在罗网:指李白获罪流放,如鸟在罗网之中。罗网,原为捕鸟的工具,此指法网。
[7]“何以”二句:这两句一本在“明我长相忆”句之下。何以:为什么。羽翼,羽翅。
[8]平生魂:指生人的三魂七魄。古人认为,生人梦遇,是魂魄来见,所以梦魂连用。恐非平生魂,是怀疑人已死,鬼魂来见。
[9]这句补出上句怀疑的原因。李白远贬,可能遭受不测。
[10]枫林:点明李白魂来自江南楚地。《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客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11]关塞:点明李白魂来而复去之地,也就是杜甫所在的秦州。秦陇地区多关塞。
[12]落月:斜落的月亮。梁:旧式房屋大梁都显露在外,所以能为月光所照。
[13]犹疑:隐约。颜色:指李白面容。
[14]蛟龙:江南多江湖,水中多蛟龙。这里明是叮咛李白魂归途要小心,也暗示社会险恶,要小心为小人所乘。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此诗紧接前诗,前四句写三夜频梦李白。开篇以比兴领起: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意思是说浮云可见,而游子 (李白) 却不可见。《古诗十九首》 中有: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由此引出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说明诗人对李白思念之深切。与前诗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一样,这里是从诗人角度切入,都是表明两人的友情深挚。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 以下六句,写梦中李白魂返前的幻影: 每当辞别之时,李白总是局促不安,不愿离去,并且再三苦苦诉说: “来一趟多么不易啊! 江湖上风波险恶,我真怕沉船坠水呢!”他出门离去,总是搔着头上的白发,仿佛是为辜负平生壮志而怅恨! 六句中第一二句写不愿“告归”,依依不舍的神态;第三四句是李白 “恐失坠” 的内心独白,写他忧路险、伤坎坷的苦情; 第五六句写他“出门”时的动作,展现他壮志未酬的悠悠心事。真是形可见,声可闻,情可触,李白枯槁惨淡之状,历历在目,令人潸然泪下!

  “冠盖” 以下六句,是写梦醒后为李白的遭遇坎坷表示不平之意。你看,在京都长安城里,到处是高冠华盖的达官权贵,惟有李白这样一个大诗人“独憔悴”,困顿不堪,无路可走;甚至在年已五十九岁的 “将老” 之年,被放逐夜郎,连自由也失掉了! 这哪里有“天网恢恢”之事?鲜明的对比,深情的斥责,表现了诗人对李白深切的同情和对恶势力的强烈愤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的诗才尽管能享千古盛名,但生前遭遇如此凄惨,“身后” 寂寞无知,又有何用呢!诗人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饱含着自己坎坷零落的无限心事。

  此诗与前诗相呼应。前诗以 “死别” 发端,此诗以 “身后” 作结,浑然一体。前诗写初梦,此诗写频梦; 前诗写疑幻疑真,此诗写形象清晰; 前诗重在对李白当时处境的关注,此诗则表对他生平遭遇的同情; 前诗忧惧之情独为李白而发,此诗不平之意兼含诗人的感慨。同为梦李白,题材相同而表现不一,足见诗人高超的诗艺,同时又表达了人间之至真至诚之至情。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498-500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