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五《七言律诗》五十三篇 >
弟子规

阁夜 杜甫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阁夜
    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千家 一作:几家)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音书 一作:依依)



  • jiào
    duì
    zhōng
    qǐng
    xiān
    kàn
    zuǒ
    yuán
    wén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阁夜[1]
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2],天涯霜雪霁寒宵[3]
严冬日短,白天在时停时起的风雪中,匆匆过去了,中宵时,天放晴,极目四望,银白的霜雪,覆盖了夔州四郊。


五更鼓角声悲壮[4],三峡星河影动摇[5]
悲壮的鼓角声,从戍军的营地擘空而起,原来天已五更;东望三峡,天水相连,银河星影也在寒江中颤栗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6],夷歌数处起渔樵[7]
仿佛它们不忍听取,历尽战火的原野上,多少人家的恸悲嚎啕,惟有那疏疏落落的几处夷歌,方透露出,死一般的大地上,还有生命的延续、生活的操劳。


卧龙跃马终黄土[8],人事音书漫寂寥[9]
城东的武侯祠和城西的白帝庙,供奉着曾雄踞蜀中的古人,谁又能逃脱这黄土一抓的命运,无论你是圣贤,还是不肖。想到这里,眼前动乱不定的人间世,又算得了什么?还是任随他们,灰飞烟消……




注释
[1]此诗是大历元年(766)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抒写伤乱思乡之慨。
[2]阴阳:指日月。 短景:即短影,冬天日照短,故云云。 景:同影,日光。
[3]天涯:天边。这里指诗人客居的夔州。是相对于京城长安来说的。 霁:雨雪后天气转晴。 
[4]五更:古代把一夜分成甲乙丙丁戊五个更次,五更是临近天亮时。 鼓角:鼓、角都是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令施令。
[5]三峡:长江之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夔州之东即为瞿塘峡。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影动摇:语意双关,《汉书·五行志》载汉武帝元光元年,天星尽摇,不久战伐不已。古时认为天上星辰位置动摇往往是有战事的征兆。
[6]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几家:多少人家,是反问语气。 战伐:崔旰之乱。永泰元年(765)四月,郭英乂继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十月,严武旧部崔旰起兵攻郭英乂,郭逃到简阳,被韩澄杀死。此后,效忠郭的一批武将又联合起来讨伐崔旰,蜀中大乱。
[7]夷歌:夷歌,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渔樵:渔人和樵夫。
[8]卧龙:指诸葛亮。诸葛亮躬耕南阳,徐庶向刘备介绍说:“诸葛孔明,卧龙也。”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王莽新朝末年,汉宗室刘玄复汉,年号更始。公孙述也凭藉蜀地险要,起兵割据,自立天子,号白帝。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夔州东南有白帝庙。 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提到。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
[9]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寂寥:徒然感到寂寞。漫:徒然,白白地。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戈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居此地,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数处”指不只一处。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末尾一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清代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这点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上白帝城二首》)这些诗句正好传达出诗中某些未尽之意。前人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明代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