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二《七言古诗》二十五篇 >
弟子规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杜甫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唐-杜甫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於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1]
唐-杜甫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2]元持宅,见临颍[3]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4]
唐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临颍李十二娘跳剑器舞,觉得舞姿矫健多变非常壮观


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就问她是向谁学习的?她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学生”。


开元三载[5],余尚童稚[6],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7],浏漓顿挫[8],独出冠时[9]
玄宗开元五年,我还年幼,记得在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和《浑脱》舞,流畅飘逸而且节奏明朗,超群出众,当代第一。


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10],洎外供奉[11],晓是舞者[12],圣文神武皇帝初[13],公孙一人而已。
从皇宫内的宜春、梨园弟子到宫外供奉的舞女中,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14]
当年她服饰华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经不是年轻女子了。


既辨其由来[15],知波澜莫二[16]
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渊源,看来她们师徒的舞技一脉相承。


抚事慷慨[17],聊为《剑器行》。
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姑且写了《剑器行》这首诗。


往者吴人张旭[18],善草书书帖[19],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20]
听说过去吴州人张旭,他擅长书写草书字帖,在邺县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西河剑器》舞,从此草书书法大有长进,激情澎湃,意态飞动。从中就可知公孙大娘舞艺是何等精妙啊!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从前有个漂亮女人,名叫公孙大娘,她的《剑器》舞轰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22],天地为之久低昂[23]
观看人群多如山,心惊魄动脸变色,连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荡。


㸌如羿射九日落[24],矫如群帝骖龙翔[25]
她飘落间,如同后羿射九日,一片电光石火飞落,她腾举时,又像群仙驾龙车,在空中矫捷翱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26]
她在如雷的鼓声中登场身形一现鼓声歇;她在惊风骇浪般的动作中收势,亭亭玉立,那气韵就好像江海波歇凝作一派渊然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27],晚有弟子传芬芳[28]
年过月迁,那美妙的歌唇舞袖,已成为历史的余光,幸亏有那晚年弟子李十二娘,传承了大娘的风韵精华。


临颍美人在白帝[29],妙舞此曲神扬扬。
十二娘本是临颍人,新近来到此地白帝城,就在当年的曲子中,她既歌且舞,出神入化。


与余问答既有以[30],感时抚事增惋伤。
为有公孙大娘的往事,她与我相互问答,感念当今的纷乱世事,追忆那开元之世的盛况,我们,不禁更加惋叹神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31],公孙剑器初第一[32]
想当年,玄宗先帝宫中侍女共有八千人,公孙大娘的剑器技艺一直是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33],风尘澒洞昏王室[34]
五十年间,世事变幻如同翻掌,安史之乱的风尘,浩浩茫茫,使王朝昏暗无光。


梨园弟子散如烟[35],女乐余姿映寒日[36]
梨园弟子也如轻烟一般四处飞散,只剩临颍李氏舞姿掩映冬日寒光。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37]
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树木粗至合抱,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瑟荒凉。


玳弦急管曲复终[38],乐极哀来月东出[39]
舞场上,丝竹乐调声转急,急弦繁柱间,舞曲戛然收响。舞歇歌罢,乐极反生悲伤,方觉一轮明月,已经冉冉东上。


老夫不知其所往[40],足茧荒山转愁疾[41]
感念无已,老夫我恍恍惚惚,不知去向何方。留恋难舍啊,踟蹰荒山,只怕生茧的双足走得太匆忙。





注释
[1]据序首所云,当作于代宗大历二年(767)十二月十九日或稍后,时杜甫出蜀留滞夔州。公孙大娘弟子,即序中的李十二娘。公孙大娘:唐开元年间著名的女舞蹈家,精于剑器舞。剑器舞是一种武舞。剑器,古乐舞。据《文献通考•乐考•乐舞》,舞者为女子,作男子戎装.空手而舞。表现出武健精神。行,诗体名。
[2]夔(kuí)府:贞观十四年(640),夔州曾设督府,故夔州又称夔府,在今重庆奉节。别驾:官名,刺史佐官。元持:人名,无考。
[3]临颍:唐属河南道许州,今河南临颍。
[4]壮:意动用法,以……为壮。蔚:光彩耀人,姿态矫健。
[5]开元三载:原本“五”作“三”,据《杜少陵诗集》改,开元三载(715),杜甫四岁合理。开元五载(717)杜甫为六岁。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713—741)。
[6]童稚:年幼。
[7]郾城:唐属河南道许州,今河南郾城县。剑器浑脱:将剑器舞与浑脱舞结合起来的舞蹈。浑脱:原指一种帽子。唐太宗时,赵国公长孙无忌用乌羊毛做成浑脱毡帽,人多效之,称“赵公浑脱”。后演变成舞,也属“武舞”。《通鉴》卷二百九胡三省注:“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人多效之,谓之赵公浑脱(长孙无忌封赵国公),因演以为舞。”
[8]浏漓顿挫:酣畅而有节奏感。
[9]独出冠时:出类拔萃为一时之冠。冠时:冠绝一时。
[10]高头宜春梨园一伎坊内人:唐崔令钦《教坊记》记:“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皇上)前头也。”高头即前头人,也就是内人,内庭供奉的乐妓舞伎。妓人教练歌舞处为伎坊,又称教坊。注意:本诗教坊有别于唐髙宗时设置的隶属于太常寺专掌雅乐,供朝廷祭享用的内教坊,而是指玄宗于开元二年正月起选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在皇城光化门北蓬莱宫梨园别置的内教坊,乐工称“皇帝梨园弟子”,教习丝竹。至天宝中又在宜春北苑取宫女数百人为梨园弟子。这就是所谓“梨园宜春二伎坊内人”。高头:前头,指在皇帝跟前。内人:居宜春院中的宫女。
[11]洎:及。外供奉:玄宗时又在京都设左右教坊于延正坊、光宅坊。右善歌,左工舞。外供奉应指京都左右教坊的歌舞伎。
[12]晓是舞:懂得此舞。
[13]圣文神武皇帝:开元二十七年群臣向玄帝所上的尊号。即唐玄宗的尊号。
[14]“玉貌”四句:大意是说,大娘、自己、均非复当年。非:不是。盛颜,容貌年轻。
[15]辨其由来:弄清了两人的传承关系。
[16]波澜莫二:指十二娘得大娘真传,节奏意态如出一辙。
[17]抚事慷慨:追感往事内心激动。抚事:回忆往事。
[18]聊为:姑且作。聊:姑且。为,动词,读平声。
[19]张旭:唐代书法家,吴中四士之一,苏州人,工诗,最擅草书,有“草圣”之称,见《新唐书•文艺传》。
[20]善:擅长。
[21]“数常”四句:《新唐书•文艺传》记张旭“嗜酒,每大醉,狂叫呼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娼)公孙舞《剑器》得其神。”数常,数,屡,多次。常通尝,曾经。数常即曾多次。邺县:地名,在今河南安阳。西河剑器,剑器舞的一种。草书长进:草书书法大有进步。即:即此,从中,指张旭之事。豪荡感激,指意态飞动,饱含激情。
[22]观者如山:指观众众多。色沮丧:脸色因惊呆而惘然若失,言观者之身心为之吸引。
[23]低昂:高下,言天地也为之感染,随舞姿高下。
[24]燿:闪动貌。羿:后羿,传说尧时十日并出,大地枯焦,后羿射落九日。见《淮南子•本经训》高诱注。
[25]矫:矫健。群帝:众神。骖龙翔:驾龙飞翔。骖原意是拉车的边马,这里作动词用。《杜少陵集详注》引晋夏侯玄赋:“又如东方群帝兮,腾龙驾而翱翔。”
[26]“来如”二句:写开场与收场。剑器舞主要以鼓伴奏,舞前鼓声喧團,鼓声落,舞者登场,如“雷霆收震怒”,舞时流光溢彩,波澜起伏,舞罢,伎者玉立场中,如“江海凝清光”。来:指上场。雷霆:指鼓声如雷鸣。罢:指下场。清光:指剑闪寒光。
[27]绛唇珠袖:分指公孙大娘的歌与舞。绛唇,红唇。此指公孙大娘其人。珠袖,此指舞蹈。两寂寞:指大娘作故,歌舞并消。
[28]传芬芳:指十二娘承继了大娘高超技艺。
[29]临颍美人:指李十二娘。白帝:白帝城,在夔州,本名鱼复。东汉公孙述至此,见白气如龙从井中涌出,以为祥瑞,因改鱼复为白帝。故址在今四川鱼复白帝山上。
[30]既有以:有根由,即序中所说“既辨其由来”。有以,“有所以”之省。即有原委。
[31]先帝:指唐玄宗。八千人:极言其多。
[32]初第一:本第一。初:本。
[33]五十年:自开元三载年(715)至大历二年(767)正五十年。似反掌:语出《汉书•枚乘传》:“易于反掌,安于泰山。”原意极易,这里指岁月迅速流逝。
[34]“风尘”句:指安史之乱使唐朝衰落。濒洞,相连无际貌。
[35]梨园子弟:玄宗于开元二年正月起选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在皇城光化门北蓬莱宫梨园别置的内教坊,乐工称“皇帝梨园弟子”,教习丝竹。至天宝中又在宜春北苑取宫女数百人为梨园弟子。
[36]女乐余姿:这里专指李十二娘有开元盛世时女乐余风。映寒日:语意双关,既写李十二舞罢日暮,又值冬季,更兼有时局非复盛时,舞者非复盛年之意。金粟堆:即金粟山,在今陕西蒲城东北,唐玄宗陵泰陵即在山上。木已拱,语本《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寿,尔墓木已拱矣”。拱,双手合抱。玄宗死于宝应元年(762)四月,广德元年(763)三月葬泰陵,至此约四五年。木已拱是想像之词,突出不胜往事之感。
[37]“瞿塘”句:应上句言今事更萧索可悲。瞿塘峡为三峡之一,夔州在瞿塘西。这里泛指诗人所在的峡中。石城,即指白帝城,城据白帝山而筑。
[38]玳弦急管:指剑器舞所用乐器。古代弦乐器多用玳瑁而制,故称玳弦。急管,节奏急促的管乐器,这里与玳弦并列,玳、急是互文,指精美的乐器曲终转急。
[39]月东出:承上“映寒日”,见时间已由暮入夜了。
[40]其:语助词。
[41]足茧:言长年奔走足底生茧。转愁疾:越来越愁苦。老夫:杜甫自指。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诗的开头八句是先写公孙大娘的舞蹈:很久以前有一个公孙大娘,她善舞剑器的名声传遍了四面八方。人山人海似的观众看她的舞蹈都惊讶失色,整个天地好像也在随着她的剑器舞而起伏低昂,无法恢复平静。“霍如羿射九日落”四句,或称为“四如句”,前人解释不一,这大体是描绘公孙舞蹈给杜甫留下的美好印象。羿射九日,可能是形容公孙手持红旗、火炬或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好象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骖龙翔舞,是写公孙翩翩轻举,腾空飞翔;雷霆收怒,是形容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江海凝光,则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象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

  “绛唇珠袖两寂寞”以下六句,突然转到公孙死后剑器舞的沉寂无闻,幸好晚年还有弟子继承了她的才艺。跟着写她的弟子临颍李十二娘在白帝城重舞剑器,还有公孙氏当年神采飞扬的气概。同李十二娘一席谈话,不仅知道她舞技的师传渊源,而且引起了自己抚今思昔的无限感慨。

  “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笔势又一转折,思想又回到五十年前。回忆开元初年,当时政治清明,国 势强盛,唐玄宗在日理万机之暇,亲自建立了教坊和梨园,亲选乐工,亲教法曲,促成了唐代歌舞艺术的空前繁荣,当时宫廷内和内外教坊的歌舞女乐就有八千人,而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又在八千人中“独出冠时”,号称第一。可是五十年历史变化多大啊!一场安史之乱把大唐帝国的整个天下闹得风尘四起、天昏地黑。唐玄宗当年亲自挑选、亲自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梨园弟子、歌舞人材,也在这一场浩劫中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这个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的舞姿,还在冬天残阳的余光里映出美丽而凄凉的影子。对曾经亲见开元盛世的文艺繁荣,曾经亲见公孙大娘《剑器舞》的老诗人杜甫说来,这是他晚年多么难得的精神安慰,可是又多么地令他黯然神伤啊!这一段是全诗的高潮。善于用最简短的几句话集中概括巨大的历史变化和广阔的社会内容,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表现。

  “金粟堆南木已拱”以下六句,是全诗的尾声。诗人接着上段深沉的感慨,说玄宗已死了六年,在他那金粟山上的陵墓上,树已够双手拱抱了。而自己这个玄宗时代的小臣,却流落在这个草木萧条的白帝城里。末了写别驾府宅里的盛筵,在又一曲急管繁弦的歌舞之后告终了,这时下弦月已经东出了,一种乐极哀来的情绪支配着诗人,他不禁四顾茫茫,百端交集,行不知所往,止不知所居,长满老茧的双足,拖着一个衰老久病的身躯,寒月荒山,踽踽独行。身世的悲凉,就不言而可知了。“转愁疾”三字,是说自己以茧足走山道本来很慢,但在心情沉重之时,却反而怪自己走得太快了。

  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终并没有离开公孙大娘师徒和剑器舞,但是从全诗那雄浑的气势,从“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这样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又感到诗人的确是在通过歌舞的事,反映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王嗣总评这首诗说:“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不然,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杜诗祥注》引《杜臆》)这一段评语,分析全诗的层次、中心,说得相当中肯。但是,他说“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并不符合杜甫本来的思想,杜甫是十分重视和热爱艺术的。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既有“浏漓顿挫”的气势节奏,又有“豪荡感激”的感人力量,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壮的杰作。开头八句,富丽而不浮艳,铺排而不呆板。“绛唇珠袖”以下,则随意境之开合,思潮之起伏,语言音节也随之顿挫变化。全诗既不失雄浑完整的美,用字造句又有浑括锤炼的功力。篇幅虽然不太长,包容却相当广大。从乐舞之今昔对比中见五十年的兴衰治乱,没有沉郁顿挫的笔力是写不出来的。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