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一《五言古诗》三十三篇 >
弟子规

赠卫八处士 杜甫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乃未已 一作:未及已;驱儿 一作:儿女)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赠卫八处士[1]
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2],动如参与商[3]
人生多离别,常常地,南北东西难相见。就像那参商二星,此现彼隐遥相间。


今夕复何夕[4],共此灯烛光。
今夜里, 不知逢到什么好日子,竟能够,与老友共对一个烛光。


少壮能几时[5],鬓发各已苍[6]
人生苦短呵,少年青壮能有多少年?不知不觉间,你我已鬓发灰白两苍苍。


访旧半为鬼[7],惊呼热中肠[8]
一路上打听旧日的亲友啊多半已归阴成新鬼今日里得逢你啊,悲喜交集,惊呼不已肠中起热潮。


焉知二十载[9],重上君子堂[10]
真没想到阔别二十年之后,还能有机会再次来登门拜访。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11]
(还记得)当初分别你还未成婚,(日子过得真快啊,)转眼间,你的儿女竟然排成了行。


怡然敬父执[12],问我来何方。
他们彬彬有礼笑迎父亲好友,热情地询问我来自什么地方?


问答乃未已[13],驱儿罗酒浆[14]
你问我答还没完,你就催促儿女快把酒菜摆上。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15]
剪一把春韭,夜雨滋润得它分外地鲜煮一锅干饭,搀着黄米粒儿分外地香。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16]
主人说,人生会面真是难上难,他连连劝酒,一连喝了十几杯。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17]
喝下十几杯村酒也难以让我一醉,是感受到老朋友的情深意长。


明日隔山岳[18],世事两茫茫。
转想起明日分别又将山河阻,不由我惆怅复起,更觉世事渺茫。





注释
[1]作于肃宗乾元二年(759)春。上年,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瑁,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冬末赴洛阳。此年春由洛阳返华州,途遇卫八处士,有感而作。 赠,赠诗。卫八:姓卫,排行第八。名不详。以排行称某人,是唐人友朋之间的习惯。处士,隐居不仕之人。
[2]不相见:极言相聚之难。动如:动不动就像。动,动辄,往往。
[3]参与商: 二星宿名,即参宿与商宿。商宿即心宿。二者均属二十八宿。二宿西东相对,此没彼隐,永不相见。古人便用为人生不相逢的熟典,见《左传•昭公元年》。 
[4]这一句化用《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用上句,隐含下句意。 
[5]“少壮”句:古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苍:灰白色。 
[7]访旧:指一路寻访旧友。半为鬼:多半人已死去。
[8]惊呼:指初见卫八时惊喜状。热中肠:中肠热的倒置,指内心的激动。
[9]焉知: 怎知。 二十载:指相别二十年。 
[10]君子堂:指卫八的家。 君子:指卫八处士。
[11]成行:形容多而长幼有序。 
[12]怡然:指神色快乐谦和善意。父执:父亲一辈的朋友。
[13]未及已:还没有说完,还没停止。
[14]罗酒浆:摆酒设筵。罗:张罗,准备并布置。
[15] 新炊:新做的饭。间黄粱:在白粱中掺和着黄粱。间,动词,掺和,读去声。黄粱,黄色小米,较白粱粒大味美,而产量小。因此间黄粱 表示主人家贫而尽心招待来客。
[16]累:累积,这里指接连。十觞:指好多杯。觞:大杯。
[17]子:指卫八处士。故意:老友的情意。 
[18]山岳:当指西岳华山,杜甫由洛阳向华州,当经过华山,华州在华山西。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这首诗写久别的老友重逢话旧,家常情境,家常话语,娓娓写来,表现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之感,同时又写得非常生动自然,所以向来为人们所爱读。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开头四句说,人生旅途常有别离不易相见,就像参星商星实在难得相遇。今夜又是什么吉日良辰,让我们共同在这烛光下叙谈。这几句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诗人与卫八重逢时,安史之乱已延续了三年多,虽然两京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诗人的慨叹,正暗隐着对这个乱离时代的感受。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这四句是说,青春壮健年少岁月能有多少,转瞬间你我都已经两鬓如霜。昔日往来的朋友一半已去世,我内心激荡不得不连声哀叹。

  久别重逢,彼此容颜的变化,自然最引起注意。别离时两人都还年轻,而今俱已鬓发斑白了。由“能几时”引出,对于世事、人生的迅速变化,表现出一片惋惜、惊悸的心情。接着互相询问亲朋古旧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火辣辣的难受。按说,杜甫这一年才四十八岁,何以亲故已经死亡半数呢?如果说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已经隐隐透露了一点时代的气氛,那么这种亲故半数死亡,则更强烈的暗示着一场大的干戈乱离。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没想到我们已分别二十个春秋,今天还能亲临你家里的厅堂。“焉知”二句承接上文“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诗人故意用反问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其中既不无幸存的欣慰,又带着深深的伤痛。

  前十句主要是抒情。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而无处不关人世感慨。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这两句是说,相分别时你还没有结婚成家,倏忽间你的子女已成帮成行。随着二十年岁月的过去,此番重来,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这里面当然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喟叹。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这四句是说,他们彬彬有礼笑迎父亲老友,亲切的询问我来自什么地方?还来不及讲述完所有的往事,你就催促儿女快把酒菜摆上。

  这四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诗人款款写来,笔端始终流露出一种真挚感人的情谊。这里“问我来何方”一句后,本可以写些路途颠簸的情景,然而诗人只用“问答乃未已”一笔轻轻的带过,可见其裁剪精炼之妙。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这两句是说,冒着夜雨剪来了新鲜的韭菜,呈上新煮的黄米饭让我品尝。从中看到处士的热情款待:酒是让儿子立刻去张罗的佳酿,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香喷喷的二米饭。这自然是随其所有而具办的家常饭菜,体现出老朋友间不拘形迹的淳朴友情。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这四句是说,主人感慨见面的机会太难得,开怀畅饮一连喝干了十几杯。一连喝干了十几杯还没有醉意,令我感动你对老友情深意长。

  这四句,叙主客畅饮的情形,故人重逢话旧,不是细斟慢酌,而是一连就进了十大杯酒,这是主人内心不平静的表现。主人尚且如此,杜甫心情的激动,当然更不待言。“感子故意长”,概括的点出了今昔的感受,总束上文。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末两句是说,明日分别后,又相隔千山万水,茫茫的世事真令人愁绪难断。末两句回应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暗示着明日之别,悲于昔日之别:昔日之别,今幸复会;明日之别,后会何年?低回深婉,耐人寻味。

  诗人是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寻访故人的;是在长别二十年,经历了沧桑巨变的情况下与老朋友见面的,这就使短暂的一夕相会,特别不寻常。于是,那眼前灯光所照,就成了乱离环境中幸存的美好的一角;那一夜时光,就成了烽火乱世中带着和平宁静气氛的仅有的一瞬;而荡漾于其中的人情之美,相对于纷纷扰扰的杀伐争夺,更显出光彩。“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被战乱推得遥远的、恍如隔世的和平生活,似乎一下子又来到眼前。可以想象,那烛光融融、散发着黄粱与春韭香味、与故人相伴话旧的一夜,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重啊。诗人对这一夕情事的描写,正是流露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它使读者感到结束这种战乱,是多么符合人们的感情与愿望。

  这首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诗人只是随其所感,顺手写来,便有一种浓厚的气氛。它与杜甫以沉郁顿挫为显著特征的大多数古体诗有别,而更近于浑朴的汉魏古诗和陶渊明的创作;但它的感情内涵毕竟比汉魏古诗丰富复杂,有杜诗所独具的感情波澜,如层漪迭浪,展开于作品内部,是一种内在的沉郁顿挫。

  诗写朋友相会,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便抒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又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酒宴的款待,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惋,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带来离乱的感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前后一片苍茫,把一夕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感情基调上。这些,正是诗的内在沉郁的表现。如果把这首诗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对照,就可以发现,二者同样表现故人淳朴而深厚的友情,但由于不同的时代气氛,诗人的感受和文字风格都很不相同,孟浩然心情平静而愉悦,连文字风格都是淡淡的。而杜甫则是悲喜交集,内心蕴积着深深的感情波澜,因之,反映在文字上尽管自然浑朴,而仍极顿挫之致。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岀版社,201012月版:第169-170页.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