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一《五古乐府》七篇 >
弟子规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子夜吴歌·秋歌[1]
唐-李白
吴歌长安一片月[2],万户捣衣声[3]
一轮明月照耀着长安城,千家万户都为将士准备寒衣,捣衣声阵阵传来。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4]
秋风吹不尽这声音,因为声声都寄托着夫人们对玉门关外绵绵的思念之情。



何日平胡虏[5],良人罢远征[6]
不知何日才能荡平敌寇,夫君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注释
[1]子夜吴歌:南朝乐府,属《清商曲辞》,亦称《子夜歌》、《子夜四时歌》,据说为东晋时一位名子夜的女子所作,因是吴声歌曲,故称《子夜吴歌》。原作四首。此为第三首《秋歌》
[2]长安:汉、唐建都长安,在今陕西西安。
[3]捣衣:古时衣服多由纨素一类织物制成,质地较硬,须在石上以杵反复舂捣,使之柔软,叫做捣衣。在秋天捣衣,多是为要出征的戍人送衣服御寒做准备。
[4]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唐通向西域的重要关隘。《汉书•西城传》:“(西域)东则接汉,扼以玉门、阳关。”此处泛指边关。
[5]胡虏:“胡”是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虏”则是蔑称。
[6]良人:即丈夫,是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称呼。罢:停止。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

  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它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

  情而冠以“玉关”,令人联想到遥远的边塞,益觉此情之深长;句首着一“总是”,将前三句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和肌肤所感囊括净尽,极力突出此情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诗写到这里,整个气氛渲染已足,作者大笔一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盼望战事的早日结束,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既是诗人的愿望,也是征妇的心声。有此一笔,不仅使全诗主旨更加深刻,而且使“玉关情”愈发浓厚。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诗词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229-231
2.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四):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129-132
3.斐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 1988:338-341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