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一《五古乐府》七篇 >
弟子规

关山月 李白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关山月[1]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2],苍茫云海间[3]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漫步在苍茫无边的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4]
浩荡长风掠过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5],胡窥青海湾[6]
当初汉帝率军西下白登道征战匈奴可奈何,胡人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由来征战地[7],不见有人还。
胡汉相争千百年,征战地,从来不见有人生还。


戍客望边邑[8],思归多苦颜。
戍守的士卒眼望着边城,脸上写满了思乡的忧愁。


高楼当此夜[9],叹息应未闲[10]
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啊,你几时能卸装洗尘归来?





注释
[1]《关山月》是乐府旧题,属《鼓角横吹曲》,多写征戍离别之情。本诗以汉指唐。李白之世,唐与西边吐蕃、回纥征战频繁,本诗非为一时一事而作。
[2]天山:汉时称祁连山为天山,因匈奴呼天为祁连,唐人沿用,在今甘肃西北部。唐人又称伊州、西州一带大山为天山,均在今新疆境内。这里泛指西边大山。
[3]云海:云涛似海。
[4]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唐通向西域的重要关隘。《汉书•西城传》:“(西域)东则接汉,扼以玉门、阳关。”
[5]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东。汉高祖刘邦曾率军征匈奴,被围于白登。
[6]青海:湖名,在今青海西宁附近,原为吐谷浑所居地,唐高宗时为吐蕃并吞。是唐与吐蕃交战频繁之地。
[7]由来:自古以来。
[8]戍客:守边将士。
[9]高楼:指内地高楼伫望征夫的思妇。
[10]闲:停歇。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关山月》 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 “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李白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创新。诗人抒写了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谴责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表现了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写都是为后面的做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离人思妇之情,在一班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与过于愁苦,与之相适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如果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


参考资料:
1.余恕诚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236-237
2.熊礼汇 李白诗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40-41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