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典故篇 > 幼学琼林 > 卷二:《衣服》 >
弟子规

衣服 程登吉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卷二·衣服
    冠称元服,衣曰身章。
    曰弁曰冔曰冕,皆冠之号;日履日舄曰屣,悉鞋之名。
    上公命服有九锡,士人初冠有三加。
    簪缨缙绅,仕宦之称;章甫缝掖,儒者之服。
    布衣即白丁之谓,青衿乃生员之称。
    葛屦履霜,诮俭啬之过甚;绿衣黄里,讥贵贱之失伦。
    上服曰衣,下服曰裳;衣前曰襟,衣后曰裾。
    敝衣曰褴褛,美服曰华裾。
    襁褓乃小儿之衣,弁髦亦小儿之饰。
    左衽是夷狄之服,短后是武夫之衣。
    尊卑失序,如冠履倒置;富贵不归,如锦衣夜行。
    狐裘三十年,俭称晏子;锦幛四十里,富羡石崇。
    孟尝君珠履三千客,牛僧孺金钗十二行。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绮罗之辈,非养蚕之人。
    贵者重裀叠褥,贫者裋褐不完。
    卜子夏甚贫,鹑衣百结;公孙弘甚俭,布被十年。
    南州冠冕,德操称庞统之迈众;三河领袖,崔浩羡裴骏之超群。
    虞舜制衣裳,所以命有德;昭侯藏敝裤,所以待有功。
    唐文宗袖经三浣,晋文公衣不重裘。
    衣履不敝,不肯更为,世称尧帝;衣不经新,何由得故,妇劝桓冲。
    王氏之眉贴花钿,被韦固之剑所刺;贵妃之乳服诃子,为禄山之爪所伤。
    姜氏翕和,兄弟每宵同大被;王章未遇,夫妻寒夜卧牛衣。
    绶带轻裘,羊叔子乃斯文主将;葛巾野服,陶渊明真陆地神仙。
    服之不衷,身之灾也;緼袍不耻,志独超欤。

    (增)制豸作法冠,裁荷为隐服。王乔属仙令,舃飞天外之凫;李后是娇姝,钗化宫中之燕。肌生银粟,是谁寒赠紫驼尼;肩耸玉楼,有客暖捐红衲袄。
    精忠膺主眷,狄仁杰披金字之袍;阴德有天知,裴晋公还纹犀之带。
    军中狐帽,沈庆之镇压貔貅;滩上羊裘,严子陵傲睨轩冕。
    通天带,顿输严续之姬;鹔鹴裘,为贳相如之酒。
    高人能洁己,飘飘挂神武之冠;过客共摩肩,济济看马嵬之袜。
    晋怀以青衣行酒,事丑万年;光武以赤帻起兵,名芳千古。
    有女遗王蒙之新帽,何人换季子之敝裘。
    韦绶寝覆缬袍,荣施若此;祭遵贫衣布袴,廉洁何如?
    晋君不忍浣征袍,留彼嵇侍中之血;唐士未须裁道服,重他张孝子之缣。
    汉王制竹箨之冠,威仪自别;闵子衣芦花之絮,孝行纯全。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卷二·衣服
冠称元服[1],衣曰身章[2]
帽子因为戴在头上,所以称为“元服”;衣服因为饰有纹章,所以叫作“身章”。



曰弁曰冔曰冕,皆冠之号[3];日履日舄曰屣,悉鞋之名[4]
称为“元服”;衣服因为饰有纹章,所以叫作“身章”。


上公命服有九锡[5],士人初冠有三加[6]
上公由皇帝赐予九种仪式品物,称为“九锡”;士人成年,举行冠礼要先后戴上缁布冠、皮弁和爵弁,称为“三加”。


簪缨缙绅[7],仕宦之称;章甫缝掖[8],儒者之服。
“簪缨”“缙绅”,均为官吏的称呼;“章甫”“缝掖”,都指儒者的服装。


布衣即白丁之谓[9],青衿乃生员之称[10]
“布衣”,是对平民百姓的称谓;“青衿”,是对各级生员的叫法。


葛屦履霜,诮俭啬之过甚[11];绿衣黄里,讥贵贱之失伦[12]
穿着夏天的葛鞋行走在冰霜之上,这是嘲笑别人节俭吝啬过分;拿绿色做衣面却将黄色做衣里子,则是讽刺贵贱尊卑次序颠倒。


上服曰衣,下服曰裳[13];衣前曰襟[14],衣后曰裾[15]
上身的衣服称为“衣”,下身的衣裙称为“裳”;衣的前部分叫作“襟”,衣的后部分叫作“裾”。


敝衣曰褴褛[16],美服曰华裾[17]
破旧衣服,称为“褴褛”;华美服装,叫作“华裾”。


襁褓乃小儿之衣[18],弁髦亦小儿之饰[19]
“襁褓”,是包裹婴儿的衣物;“弁髦”,也是儿童所戴的帽子。


左衽是夷狄之服[20],短后是武夫之衣[21]
衣襟向左开,是夷狄的服饰特征;上衣后幅较短,是习武之人的服饰特征。


尊卑失序,如冠履倒置[22];富贵不归,如锦衣夜行[23]
尊卑次序颠倒混乱,如同把冠帽和鞋子位置弄反;富贵却不归乡,就像穿着锦绣的衣服摸黑走路。


狐裘三十年,俭称晏子[24];锦幛四十里,富羡石崇[25]
一件狐皮衣穿了三十年,晏子的节俭值得称赞;华美的帷帐绵延四十里,石崇的富裕令人惊羡。


孟尝君珠履三千客[26],牛僧孺金钗十二行[27]
孟尝君门下三千食客,都穿着宝珠装饰的鞋子;牛僧孺家中十二行姬妾,头上都戴着华贵的金钗。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28];绮罗之辈,非养蚕之人[29]
价值千金的皮衣,绝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制成;穿着绸缎衣服的人,不是亲手养蚕的劳动者。


贵者重裀叠褥[30],贫者裋褐不完[31]
有钱人坐着厚垫子、睡着厚褥子,而穷人连粗布衣服都残破不全。


卜子夏甚贫,鹑衣百结[32];公孙弘甚俭,布被十年[33]
卜子夏很贫穷,衣服上打满补丁,像挂着很多鹑鸟;公孙弘很节俭,一条破布被竟用了十年之久。


南州冠冕,德操称庞统之迈众[34];三河领袖,崔浩羡裴骏之超群[35]
司马徽赞叹庞统才华出众,堪为“南州冠冕”;崔浩羡称裴骏能力超群,可当“三河领袖”。


虞舜制衣裳,所以命有德[36];昭侯藏敝裤,所以待有功[37]
舜帝制定服饰等级,赐给有德行的各级官员;韩昭侯将穿旧了的裤子收藏好,是要将来赏给有功之臣。


唐文宗袖经三浣[38],晋文公衣不重裘[39]
唐文宗衣服洗了多次还在穿,晋文公舍不得穿厚毛皮衣。


衣履不敝,不肯更为,世称尧帝[40];衣不经新,何由得故,妇劝桓冲[41]
衣服鞋子不到穿坏用旧,便不肯再做新的,世人为此称颂尧帝;“哪件衣服不是从新的用成旧的?”这是桓冲妻子劝他不要太过节俭所说的话。


王氏之眉贴花钿,被韦固之剑所刺[42];贵妃之乳服诃子,为禄山之爪所伤[43]
王氏在眉心贴一枚花钿,是为了掩饰她幼年时被丈夫韦固派人用剑刺中的伤痕;杨贵妃用诃子罩着乳房,是为了掩饰被安禄山抓伤的痕迹。


姜氏翕和,兄弟每宵同大被[44];王章未遇,夫妻寒夜卧牛衣[45]
姜家兄弟感情和睦,每天晚上同睡一条大被;王章尚未显贵之时,夫妻在寒夜里只盖一件牛衣。


绶带轻裘,羊叔子乃斯文主将[46];葛巾野服[47],陶渊明真陆地神仙[48]
松缓地系着衣带、身着轻巧的皮衣,羊叔子尽显儒将之风;戴着葛布头巾、身穿村野服装,陶渊明真是地上的神仙。


服之不衷,身之灾也[49];緼袍不耻,志独超欤[50]
穿着不得体,甚至引来杀身之祸;穿破衣而不因此觉得羞耻,是因为志向出众!



(增)制豸作法冠[51],裁荷为隐服[52]
按獬豸的形象做成执法人的帽子,用荷叶做隐逸者的衣服。


王乔属仙令,舃飞天外之凫[53];李后是娇姝,钗化宫中之燕[54]
王乔有仙术,他的鞋子化为野鸭从天外飞来;李后有姿色,她的玉钗化为玉燕从宫中飞去。


肌生银粟,是谁寒赠紫驼尼[55];肩耸玉楼[56],有客暖捐红衲袄[57]
肌肤生出银粟,是谁在寒冬赠送紫驼尼?肩膀冷得发抖,有人却热得脱掉红棉袄。


精忠膺主眷,狄仁杰披金字之袍[58];阴德有天知,裴晋公还纹犀之带[59]
忠诚受到皇帝的眷顾,狄仁杰披上金字袍;阴德有上天知道,裴晋公送还犀角带子。


军中狐帽,沈庆之镇压貔貅[60];滩上羊裘,严子陵傲睨轩冕[61]
在军中戴狐帽,沈庆之镇压山蛮;在七里滩穿羊皮衣,严子陵藐视官爵。


通天带,顿输严续之姬[62];鹔鹴裘,为贳相如之酒[63]
通天带,顿时让严续输了美姬;鹔鹴裘,作了司马相如赊酒的物品。


高人能洁己,飘飘挂神武之冠[64];过客共摩肩,济济看马嵬之袜[65]
清高的人能够洁身自好,陶弘景舒缓地将官帽挂在神武门上;过路的人摩肩擦背,挤在一起看杨贵妃留在马嵬坡的袜子。


晋怀以青衣行酒,事丑万年[66];光武以赤帻起兵,名芳千古[67]
晋怀帝身着青衣给人倒酒,真是遗臭万年的丑事;汉光武帝率头裹红巾的人起义,英名流芳千古。


有女遗王蒙之新帽[68],何人换季子之敝裘[69]
有女子送给王濛一顶新帽子,谁来为苏秦换破皮衣。


韦绶寝覆缬袍[70],荣施若此;祭遵贫衣布袴,廉洁何如[71]
韦绶睡觉时皇帝给他盖上缬袍,他所享受的荣宠就是这样;祭遵穿着旧衣服和麻布裤子,这是何等的廉洁。


晋君不忍浣征袍,留彼嵇侍中之血[72];唐士未须裁道服,重他张孝子之缣[73]
晋惠帝不忍心洗涤征战的袍服,因为上面留有嵇侍中的血迹;唐代学士不肯用缣作衣服,因为看重这是张孝子的。


汉王制竹箨之冠[74],威仪自别;闵子衣芦花之絮,孝行纯全[75]
刘邦戴竹箨做的帽子,威风仪表与凡人有别;闵子骞的棉衣里装的都是芦花,他的孝行真是纯正。



注释:
[1]冠:帽子,戴在头上,头为元首,所以称元服。元服:指冠。古称行冠礼为“加元服”。《仪礼·士冠礼》:“始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汉书·昭帝纪》:“(元凤)四年春正月丁亥,帝加元服,见于高庙。”唐·颜师古注:“元,首也。冠者,首之所着,故曰‘元服’。”

[2]身章:本指表明贵贱身份的服饰,后泛指衣服的文饰。《左传·闵公二年》:“衣,身之章也。”晋·杜预注:“章贵贱。”《身章摄要》:'衣服,身之章也。古者未有丝麻,故多以鸟兽之羽皮为衣,自羲皇而降,衣裳之制,乃始兴焉。”

[3]曰弁(biàn)、曰冔(xǔ)、曰冕,皆冠之号:弁、冔、冕,都是古代冠(帽子)的名称,或有时代及体式之别。弁,古代贵族的一种帽子,通常穿礼服时用之(吉礼之服用冕)。赤黑色的布做的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冔,殷商时期的一种冠帽。冕,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行朝仪、祭礼时所戴的礼帽。后专指皇冠,故登王位叫加冕。相传黄帝始作冕。《诗经·大雅·文王》:“厥作祼将,常服黼冔。”毛传:“冔,殷冠也。夏后氏曰‘收’,周曰‘冕’。”《公羊传·宣公元年》:“已练可以弁冕。”东汉·何休注:“弁,礼所谓皮弁、爵弁也。皮弁,武冠。爵弁,文冠。夏曰‘收’,殷曰‘冔’,周曰‘弁’。加旒曰‘冕’,主所以入宗庙。”

[4]履(lǚ)、曰舄(xì)、曰屣(xǐ),悉鞋之名:履、舄、屣,在古代均指鞋。关于三者间的差异,有人认为上朝穿的叫“履”,祭祀穿的叫“舄”,宴会穿的叫“屣”。又说,单层底的叫“履”,双层底的叫“舄”。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十八:“单底曰‘履’,复底曰‘舄’”,“祭服曰‘舄’,朝服曰‘履’,燕服曰‘屦’也。”从字源角度来看,《说文解字》收“履”“舄”二字,不收“屣”,说明“屣”字起源较晚。且“履”字在先秦文献里一般用作动词,是“践”之义;用作名词,表“鞋”义,是后起现象。《诗经》不乏写鞋之篇,无“屣”字;有“履”字,但皆非“鞋”义。《诗经》里的鞋,主要是“屦(jù)”和“舄”,“屦”一般称“葛屦”,“舄”则称“赤舄”“金舄”,屦贱而舄贵。“屦”为单底鞋,多以麻、葛、皮等制成。“舄”是一种以木为复底的鞋,多为仪式性装饰。《

[5]上公:指位在“三公”以上的公爵。周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八命,出封时,加一命,称为“上公”。《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东汉·郑玄注:“上公,谓王之三公有德者,加命为二伯。二王之后亦为上公。”唐·贾公彦疏:“案下文,三公八命,出封皆加一等。”汉制,仅以太傅为上公。晋制,太宰、太傅、太保皆为上公。
命服:原指周代天子赐予元士至上公九种不同命爵的衣服。后泛指官员及其配偶按等级所穿的制服代。《诗经·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朱子集注:“命服,天子所命之服也。”
九锡: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公羊传·庄公元年》:“锡者何?赐也;命者何?加我服也。”东汉·何休注:“礼有九锡: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则,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七曰弓矢,八曰铁钺,九曰柜鬯。”

[6]士人:士大夫,儒生。亦泛称知识阶层。士、农、工、商,并为古之四民。士人是中国古代文化阶层的统称。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
初冠: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后来也用“初冠”代称成年男子。
三加:士人行冠礼要先戴缁布冠(黑布帽),再戴皮弁,最后戴爵弁,称为“三加”。《礼记·冠义》:“故冠于阼,以着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东汉·郑玄注:“冠者,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每加益尊,所以益成也。”

[7]簪缨:古代官吏的冠饰。亦用以比喻显贵。簪,即簪子,是古人用来绾发或固定头冠的头饰,针状。缨,即帽带子,用来系帽于脖。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汉书·郊祀志上》:“其语不经见,缙绅者弗道。”唐·颜师古注:“李奇曰:‘缙,插也,插笏于绅。’……字本作‘搢’,插笏于大带与革带之间。”

[8]章甫:殷时之冠,即缁布冠。《仪礼・士冠礼》:“章甫,殷道也。”《注》:“章,明也。殷质,言以表明丈夫也。《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缝掖,亦作逢掖,缝腋。宽袖的单衣,古时儒生所穿,后以缝掖代称儒生。。《后汉书·王符传》:“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唐·李贤注:“《礼记·儒行》:‘孔子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

[9]布衣:麻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西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平民,亦指文盲。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0]青衿:青色交领的长衫。古代学子和明清秀才的常服。《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青衿,亦借指学子。明清时期则借指秀才。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身列青衿,败检酿命。”自注:“科举时称秀才为‘青衿’。”
生员:国学及州、县学在学学生。后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学习者,通称“秀才”。

[11]葛屦履霜:冬天穿着夏天的鞋子踏着冰霜行走,比喻过分节俭吝啬。葛屦,葛绳编制的鞋,夏天所穿。屦,鞋子。履,行走,踩踏。诮,讥笑,嘲笑。俭啬,吝啬抠门,节俭过分。《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毛传:“纠纠,犹缭缭也。夏葛屦,冬皮屦。葛屦非所以屦霜。”郑笺:“葛屦贱,皮屦贵,魏俗至冬犹谓葛屦可以屦霜,利其贱也。”毛序:“《葛屦》,刺褊也。魏地狭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而无德以将之。”

[12]绿衣黄:古时以黄色为正色,绿为闲色。以绿色为衣,用黄色为里,比喻尊卑反置,贵贱颠倒。失伦,颠倒次序,坏了规矩,乱了伦理。《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毛传:“兴也。绿,间色。黄,正色。”朱子集传:“比也。绿,苍胜黄之间色。黄,中央土之正色。间色贱而以为衣,正色贵而以为里,言皆失其所也。已,止也。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言‘绿衣黄里’,以比贱妾尊显,而正嫡幽微。”

[13]上服曰衣,下服曰裳:裳,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左传·昭公十二年》:“裳,下之饰也。”

[14]襟:古指衣的交领。后指衣的前幅。

[15]裾(jū):衣的前后襟,亦单指衣的后襟。此处取后一种意思。《尔雅·释器》:“衣眥,谓之‘襟’”,晋·郭璞注:“交领”;“衱,谓之‘裾’”,晋·郭璞注:“衣后襟也。”

[16]敝服:犹“敝衣”,指破旧衣服,也指穿戴破旧。《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徒行敝服,卖卜于市。”
褴褛(lán lǚ):亦写作“蓝缕”。指衣服破烂,不堪入目。《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晋·杜预注:“筚路,柴车。蓝缕,敝衣。”唐·孔颖达疏:“《方言》云:‘楚谓凡人贫衣破丑敝为“蓝缕”。“蓝缕”谓“敝衣”也。’服虔云:‘言其缕破蓝蓝然。’”本句“敝服”,他本多作“敝衣”,从对仗角度而言,“衣”胜于“服”。

[17]华裾:华丽的服装。古诗文习用语。华,美观。唐·李贺《高轩过》诗:“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18]襁褓(qiǎng bǎo):亦作“襁葆”。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后亦泛指婴儿包。《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汉书·宣帝纪》:“曾孙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邸狱。”唐·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褓,小儿被也。”

[19]弁髦:弁,黑色布帽;髦,幼童垂于眉际的头发。古代男子成人,行冠礼,先加缁布冠,次加皮弁,后加爵弁,三加后,即弃缁布冠不用,并剃去垂髦,理发为髻。后用弁髦喻无用之物。《左传·昭公九年》:“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亦其废队是为,岂如弁髦,而因以敝之。”

[20]左衽(rèn):古代少数民族的服装款式,前襟开在左边,而汉族服装的前襟通常开在右边。《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朱子集注:“衽,衣衿也。被发左衽,夷狄之俗也。”
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21]短后:即短后衣。后幅较短的上衣,便于活动,多为武士之衣。《庄子·说剑》:“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鬂、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晋·郭象注:“短后之衣,为便于事也。”

[22]冠履倒置:头戴冠,脚穿鞋,以喻上下之分。如两者倒置,则上下失序,尊卑颠倒。《后汉书·杨震传附杨赐》:“冠履倒易,陵谷代处。”

[23]锦衣夜行:穿了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比喻身居官位,却未能使人看到自己的荣耀。锦衣,美服。
《史记·项羽本纪传》:“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衣绣夜行,《汉书·项籍传》作“衣锦夜行”。

[24]狐裘三十年:一狐裘穿用三十年,喻节俭。狐裘,狐皮制作的大衣。《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子贡问曰:‘管仲失于奢,晏子失于俭。与其俱失矣,二者孰贤?’孔子曰:‘管仲镂簋而朱纮,旅树而反坫,山节藻棁。贤大夫也,而难为上。晏平仲祀其先祖,而豚肩不掩豆,一狐裘三十年。贤大夫也,而难为下。君子上不僭下,下不逼上。’”
晏子,即晏婴(?—前500),字仲,谥平,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后世多称他为“晏子”。春秋后期齐国大夫。历事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为卿。长于辞令,关心民事,节俭力行,尽忠直谏,名显诸侯。劝齐景公轻赋役,省刑罚,听臣下之言。曾奉景公命使晋联姻,与晋大夫叔向议及齐国政。对礼治衰落有所惋惜,断定齐国将为陈氏(即田氏)所取代。后人集其行事言论为《晏子春秋》,传于世。

[25]锦帐四十里:谓奢侈豪华。《晋书·石崇传》:“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以饴澳釜,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崇涂屋以椒,恺用赤石脂。崇、恺争豪如此。”注者按:原本为“锦步障四十里”,《晋书》《世说新语》均为“锦步障五十里”。
石崇(249—300),西晋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大司马石苞子,字季伦,因生于青州,故小名“齐奴”。因伐吴有功,封安阳乡侯。晋惠帝时,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加鹰扬将军,因劫掠往来商客而致富。后任太仆、征虏将军、卫尉等职。与潘岳等谄事外戚贾谧,号为“二十四友”。永康元年(300),贾后、贾谧被赵王伦所杀,中书令孙秀诬陷石崇谋反,赵王伦矫诏杀石崇及其外甥欧阳建。石崇性情豪放奢靡,曾于河阳置金谷别馆,富甲天下;又曾与贵戚王恺(字君夫)斗富。石崇有宠妓名绿珠,孙秀求之不与,石崇被捕时,绿珠跳楼而死。

[26]珠履:缀珠的鞋子。《史记·春申君列传》:“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舍之于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据《史记》,本篇此处“孟尝君”当为“春申君”。
孟尝君,即田文(?—前279?),战国时齐国人。齐公族,田婴子,袭父封爵,称“薛公”,相齐。在薛招致天下之士,食客常数千,名闻诸侯,号孟尝君,与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和赵国平原君并称战国“四公子”。曾入秦为昭王相,昭王嫉而欲杀之,赖客有鸡鸣狗盗者排险阻,乃得以脱身。齐闵王畏其势,欲去之。齐闵王七年(前294),乃至魏为魏昭王相。合秦、赵、燕诸国之力破齐。齐襄王立,田文居薛,无所依属而襄王仍畏其势,乃与之复亲。卒,诸子争立,齐、魏共灭薛。

[27]金钗十二行:形容一人头上插有多根金钗。后以比喻姬妾之众多。金钗,金花钗,即金钿,妇女插于发髻的金制首饰,由两股合成。唐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南朝梁武帝诗,“金钗十二行”是形容一人头上插有多根金钗。唐·白居易《酬思黯戏赠》诗:“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妒他心似火,欺我鬓如霜。慰老资歌笑,销愁仰酒浆。眼看狂不得,狂得且须狂。”白居易诗,“金钗十二行”,则形容头上插有金钗的美人之多。
牛僧孺(780—848),字思黯,排行二,郡望安定(今甘肃泾川北),唐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十五岁至长安习业。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韦执谊命刘禹锡、柳宗元至樊乡造访,由是知名。二十一年(805)登进士第。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伊阙尉。因条指失政,为宰相李吉甫所忌,久不调。后除河南尉,迁监察御史,历礼部、考功员外郎、库部郎中知制诰、御史中丞等职。唐穆宗长庆元年(821)拜户部侍郎,次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唐敬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封奇章郡公,后历武昌节度使、太子少师等职。唐武宗即位,李德裕用事,罢为太子少师,复留守东都。会昌四年(844)贬循州长史。唐宣宗即位,量移衡、汝二州长史,复迁太子少师。卒于洛阳,谥文贞。牛僧孺与李宗闵朋党相结,排斥李吉甫之子李德裕,史称“牛李党争”。生平见杜牧《牛僧孺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著有传奇集《玄怪录》。

[28]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千金裘,珍贵的皮裘。因狐裘是用狐腋下的白毛皮缝缀而成,故价值千金的皮裘,决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积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史记·孟尝君传》:此时孟尝君有狐白裘,值千金,天下无双。”西汉·刘向《说苑·建本》:“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榱,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
一狐之腋,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常用以喻指少量的皮毛或极其珍贵的东西。《史记·赵世家》:“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商君列传》:“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29]绮罗之辈,非养蚕之人:绮罗之辈,身穿绮罗衣衫的人。指富人、权贵。绮罗,也作“罗绮”,泛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宋·张俞《蚕妇》诗:“昨日到城廓(一作“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30]重裀(yīn)叠褥(rù):指双层的坐卧垫褥。裀,通“茵”,垫褥。唯贵者可以重裀而坐,因以“重裀”“累茵”喻指身居高位,生活富贵。汉司马相如《美人赋》:裀褥重陈,角枕横施。”

[31]裋褐不完,粗陋的布衣破旧不完整,形容赤贫。裋褐,粗陋布衣,古代多为贫贱者所穿。裋,短。
完,完整。《汉书·贡禹传》:“禹上书曰:‘臣禹年老贫穷,家訾不满万钱,妻子糠豆不赡,裋褐不完。’”

[32]鹑衣百结:形容衣服破破烂烂,打满补丁,像挂着很多鹑鸟。为古诗文习用语。《荀子·大略》:“子夏贫,衣若县鹑。”卜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他曾来到魏国的西河(今河南安阳一带)讲学,门徒三百人,史称“西河设教”。

[33]公孙弘甚俭,布被十年:汉武帝时期,大臣公孙弘崇尚节俭,虽位至丞相,仍用布被(不用锦被)。《史记·公孙弘传》:“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 后母死,服丧三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上大悦之。”
公孙弘(前200—前121),字季,一字次卿,西汉菑川(今山东寿光)人。少时为狱吏,因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始学《公羊传》。武帝初,以贤良征为博士,奉命出使匈奴,失旨,免归。元光五年(前130),复以贤良对策擢第一,拜博士。后为内史数年,迁御史大夫。弘不肯面折廷争,议事常顺武帝之意,熟习文法吏治,缘饰以儒术,为武帝所信任。元朔五年(前124),擢为丞相,封平津侯。元狩二年(前121)卒。布被十年,一床布被盖了十年。《史记》原文无“十年”二字,为《幼学琼林》编者所加,作用是与上句“百结”对仗。

[34]南州冠冕,德操称庞统之迈众:庞统年轻时没有名气,只有名士司马徽赏识他,称赞他是南州士人中首屈一指的人物。南州,泛指南方地区。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所戴的帽子。比喻首位。南州冠冕,即南方最出色的人物。《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德操,司马徽(?—208),字德操,汉末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著名隐士。清雅善知人。刘备访世事于徽,因荐诸葛亮、庞统。时庞德公亦善品藻,称徽为“水镜”。
庞统(179—214),字士元,汉末襄阳(今湖北襄阳襄城区)人。与诸葛亮齐名,号为“凤雏”。刘备得荆州,任命他做耒阳令,因政绩差而免官。诸葛亮、鲁肃盛赞其才,刘备升他做治中从事,与诸葛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后从备入蜀,取刘璋,围攻雒城时,中流矢而卒。追赐关内侯,谥靖。迈众,超过众人。

[35]三河领袖,崔浩羡裴骏之超群:《魏书·裴骏传》:“会世祖亲讨盖吴,引见骏,骏陈叙事宜,甚会机理。世祖大悦,顾谓崔浩曰:‘裴骏有当世才具,且忠义可嘉。’补中书博士。浩亦深器骏,目为‘三河领袖’。”
三河,汉代以河内、河东、河南三郡为“三河”,即今河南洛阳黄河南北一带。
领袖,衣服的领和袖。比喻同类人或物中之突出者。
崔浩(381—450),字伯渊,小名桃简,北魏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人。崔宏子。少好学,综览经史百家,识天文,明历学。弱冠为郎,魏道武帝以其工书常置左右。魏明帝初拜博士祭酒,为帝授经书,参议军国大事。魏太武帝始光中晋爵东郡公,拜太常卿,制定《五寅元历》,引荐道士寇谦之,助道抑佛。帝击溃赫连昌,败柔然,取北凉,崔浩均参赞谋划。以功加侍中、抚军大将军,后迁司徒。军国大计多先咨浩,然后行。崔姓本北方士族大姓,崔浩乃主张辨别姓族门第,企图恢复五等封爵,发展士族势力,因与北魏鲜卑贵族产生矛盾。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崔浩以所监修之国史暴露“国恶”罪名,被杀,族诛。
裴骏(?—468),字神驹,小名“皮”,北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盖吴起事,来袭闻喜,裴骏率乡豪数百人赴救,盖吴退走,魏太武帝亲自接见裴骏,称赞他“忠义可嘉”,是当世英才。以骏补中书博士,后转中书侍郎。名臣崔浩称裴骏为“三河领袖”。皇兴二年(468)卒。赠平南将军、秦州刺史、闻喜侯,谥曰康。

[36]虞舜制衣裳:相传衣裳为虞舜所作。《尚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西汉·孔安国传:“天子服日月而下,诸侯自龙衮而下至黼黻,士服藻火,大夫加粉米。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以五采明施于五色,作尊卑之服,汝明制之。”
虞舜,即上古传说中与尧帝并称的舜帝。舜,又称“虞舜”,因为据说他的国号为“有虞”,按先秦时期以国为氏的习惯,所以称他为“有虞氏”。据《史记·五帝本纪》,舜名重华,二十岁即以孝顺闻名于天下,三十岁时被尧帝从民间选拔重用,五十岁时摄行天子事,后受尧帝禅让,六十一岁即位为天子。即位三十九年,南巡,崩于苍梧之野。命有德,指舜帝命人区分并制作衣服,作为统治阶级各层级的命服。命服,见本篇“上公命服有九锡”条注。

[37]昭侯藏敝裤,所以待有功:《韩非子·内储说》:“韩昭侯使人藏弊裤,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嚬一笑,嚬有为嚬,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嚬笑哉!裤之与嚬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昭侯,指韩昭侯(?—前333),战国时期韩国国君,韩哀侯孙,在位共二十六年。昭侯元年(前362),被秦败于西山。二年(前361),宋取韩黄池,魏取朱。八年(前355),以申不害为相,国内大治,诸侯不来侵犯。敝裤,破旧的裤子。

[38]袖经三浣,衣服已洗过多次。唐文宗常与六位学士在便殿议事,一次他说:“我这身衣服已洗过多次。”大臣柳公权却说:“皇帝应该考虑大事,不应考虑洗衣服这样的小事。”《新唐书·柳公权传》:“(文宗)常与六学士对便殿。帝称汉文帝恭俭,因举袂曰:‘此三浣矣!’学士皆贺,独公权无言。帝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此小节耳。’”
唐文宗,即李昂(809—840),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唐穆宗次子,唐敬宗弟。初名“涵”,后改名“昂”。唐敬宗宝历二年(826),为宦官王守澄等拥立即位。初励精图治,出宫女三千余人,放五坊鹰犬,省冗食千二百余员,政号清明。后宦官挠权,乃用李训、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谋尽诛宦官。事败,李训、郑注等被杀,唐敬宗亦被软禁。开成五年(840),抑郁而终,卒谥元圣昭献皇帝。在位共十四年。三浣,洗过多次。三,为约数。

[39]衣不重裘:不穿两件皮裘,表示节俭。重裘,厚毛皮衣。《尹文子·大道上》:“昔晋国苦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无几时,国人皆大布之衣,脱粟之饭。”
晋文公(前697—前628),姬姓,名重耳。晋献公次子。春秋时晋国国君。骊姬之乱,重耳出奔,在外十九年,历经狄、卫、齐、曹、宋、郑、楚、秦诸国。晋惠公死,晋怀公继立,不得人心。遂借秦穆公力归晋,得即君位。任用狐偃、赵衰等人,整顿内政,增强军力,使国力复强。平周王室王子带之乱,迎周襄王复位,以“尊王”为号召,树立威信。城濮之战大败楚、陈、蔡三国军,会诸侯于践土,遂成霸主。在位九年。
西汉·贾谊《新书·谕诚》:“重裘而立,犹憯然有寒气,将奈我元元之百姓何?”《尹文子》原文作“衣不重帛”,《幼学琼林》编者改为“衣不重裘”,是出于骈偶文体的考虑。上句句末“浣”字仄声,需用平声字作对。“帛”字仄声(入声),不宜作对;“裘”字平声,可作对,故改“帛”为“裘”。

[40]“衣履不敝”三句:尧帝节俭,衣服鞋子如果不是破得不能穿了,绝不肯换新的。衣履,衣服与鞋子。敝,破旧。更为,另做新衣服。更,重新。为,制作。《太平御览(卷八十)·皇王部五》引《六韬》曰:“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弗服,锦绣文绮弗衣,奇怪异物弗听,宫垣屋室弗崇,桷椽柱楹不藻饰,茅茨之盖弗剪齐。黼黻之絓履不弊尽,不更为也;滋味不重糁,弗食也;温饭暖羹不酸喂,不易也。不以私曲之故,留耕种之时,削心约志,从事无予为。’”

[41]"衣不经新”三句:东晋车骑将军桓冲很节俭,不爱穿新衣。一次桓冲沐浴后,妻子故意送新衣给他,桓冲生气地催促拿走。妻子说:“没有新衣,哪来的旧衣呢?”桓冲听罢大笑,便穿上了新衣。《世说新语·贤媛》:“桓车骑不好着新衣,浴后,妇故送新衣与。车骑大怒,催使持去。妇更持还,传语云:‘衣不经新,何由而故?’桓公大笑,着之。”
桓冲(328—384),字幼子,小字买德郎,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桓温弟。初拜鹰扬将军。数从桓温征伐有功。累迁江州刺史。桓温卒,晋孝武帝诏拜中军将军、扬豫二州刺史,都督扬、江、豫三州军事,代掌兵权。谢安辅政,桓冲惧逼,自解扬州刺史职,求外出。转徐州刺史,镇京口。不久解任,迁为车骑将军、都督豫州之历阳淮南庐江安丰襄城及江州之寻阳二州六郡诸军事,改镇姑孰。复出为荆州刺史,镇江陵。晋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前秦围攻襄阳,桓冲屯兵上明,不敢救。四年(379),襄阳陷落,守将朱序被俘。秦兵内侵,桓冲请遣精锐三千赴京都,谢安以三千人不足以为损益,拒不听。淝水之战,闻苻坚被攻破,桓冲虽屯兵西线,牵制前秦兵力,仍以惭耻发病卒。

[42]王氏之眉贴花钿,被韦固之剑所刺: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书中记载:韦固在宋城南店遇见执掌人间姻缘的月老,月老说他将来的妻子现在只有三岁,就是店北卖菜的陈婆的女儿。韦固派人刺杀女孩,伤其眉心。十四年后,韦固官任相州参军,刺史王泰将十七岁的女儿嫁给他。王氏女长得很美,但眉心长年贴一片花钿。韦固问她缘故,她说自己其实是王刺史的侄女,小时候双亲及兄长亡故,家产唯有一庄在宋城南,只有乳母陈氏卖菜抚养她,三岁的时候被贼人刺伤眉心,留下刀痕,只能用花钿遮掩。后来才到叔叔身边,最终嫁给韦固。花钿,用金翠珠宝制成的花形首饰。韦固,唐朝李复言所撰志怪小说《续幽怪录》中的人物。

[43]贵妃之乳服诃子,为禄山之爪所伤:唐玄宗时,杨贵妃与安禄山私通,被其抓伤了乳房,怕唐玄宗看到,就绣了一件胸衣罩在乳房上遮挡抓痕。服,穿。诃子,妇女的饰物,抹胸之类。宋·刘斧《青琐高议(前集卷六)·骊山记》:“(安禄山)复引手抓贵妃胸乳间,……贵妃虑帝见胸乳痕,乃以金为诃子遮之。后宫中皆效之,迄今民间亦有之。”
禄山,即安禄山(703?—757),唐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胡人。本姓康,初名“轧荦山”,又作“阿荦山”。少孤,随母嫁突厥安延偃,遂姓安,更名“禄山”。及长,巧黠多智,通六蕃语,为互市郎。幽州节度使张守圭异之,拔为偏将,收为养子。积战功为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入朝,为唐玄宗、杨贵妃宠信,迁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官至尚书左仆射。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于范阳起兵叛乱,先后攻陷洛阳、长安。次年自称“雄武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后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44]姜氏翕(xī)和,兄弟每宵同大被:东汉人姜肱、姜仲海、姜季江三兄弟感情极好,睡觉同盖一条大被子。翕和,和睦,协调一致。《后汉书·姜肱传》:“姜肱字伯淮,彭城广戚人也。家世名族。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及各娶妻,兄弟相恋,不能别寝,以系嗣当立,乃递往就室。”唐·李贤注引《谢承书》曰:“肱性笃孝,事继母恪勤。母既年少,又严厉。肱感《恺风》之孝,兄弟同被而寝,不入房室,以慰母心。”《诗经·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45]王章未遇,夫妻寒夜卧牛衣:西汉名臣王章早年家中贫穷,曾与妻子同卧牛衣。因王章之典,后世以“牛衣”喻贫寒。亦代指贫寒之士。《汉书·王章传》:“王章字仲卿,泰山钜平人也。少以文学为官,稍迁至谏大夫,在朝廷名敢直言。……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其妻呵怒之曰:‘仲卿!京师尊贵在朝廷人谁逾仲卿者?今疾病困厄,不自激卬,乃反涕泣,何鄙也!’后章仕宦历位,及为京兆,欲上封事,妻又止之曰:‘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涕泣时耶?’章曰:‘非女子所知也。’书遂上,果下廷尉狱,妻子皆收系。”
王章(?—前24),字仲卿,西汉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人。少学于长安,尝贫病,卧牛衣中涕泣与妻诀。其妻以正言激励其志,后以文学为官。稍迁至谏大夫,敢直言。汉元帝初,擢为左曹中郎将,劾奏中书令石显,被陷免官。汉成帝立,征为谏大夫,迁司隶校尉,大臣贵戚敬惮之。后为京兆尹。时帝舅王凤辅政,王章虽为王凤所举,斥王凤专权。后为王凤所陷,下狱死。未遇,未被赏识重用。牛衣,供牛御寒用的披盖物,如蓑衣之类。唐·颜师古注:“牛衣,编乱麻为之,即今俗呼为‘龙具’者。”宋·程大昌《演繁露·牛衣》:“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

[46]"缓带”两句:晋羊祜,字叔子。魏末任相国从事中郎。晋王朝建立,封钜平侯,都督荆州诸军事。《晋书·羊祜传》:“(祜)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之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轻裘缓带,轻暖的,宽松的衣带。形容雍容闲适的风度。
斯文主将,富有文人气质的儒将。
羊叔子,羊祜(221—278),字叔子,魏晋之际泰山南城(今山东新泰)人。乃蔡邕外孙、司马师之妻弟。初以上计吏仕魏,钟会被诛后,渐居要职,官至中领军,掌兵权。晋武帝代魏之后,官拜尚书右仆射、卫将军。泰始五年(269),迁都督荆州诸军事。在州垦田屯粮,与吴将陆抗使命交通,各保分界,传为一时美谈。官至征南大将军,封南城侯。在官清俭。咸宁四年(278),卒。临终,举杜预自代。

[47]葛巾:用葛布制成的头巾。《宋书·隐逸传·陶潜》:“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着之。”野服:村野平民服装。《礼记·郊特牲》:“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诸侯贡属焉。草笠而至,尊野服也。”唐·孔颖达疏:“尊野服也者,草笠是野人之服。今岁终功成,是由野人而得,故重其事而尊其服。”“葛巾野服”四字连用,是唐宋以来习用语,比喻隐士衣着俭朴。亦代指隐居生涯。

[48]陆地神仙:多用作对隐士的誉称。唐宋以来古诗文习用语。

[49]服之不衷,身之灾也:穿着不合身份,可能引来灾祸。不衷,不合适,不恰当。《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子华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鹬冠。郑伯闻而恶之,使盗诱之。八月,盗杀之于陈、宋之间。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灾也。《诗》曰:“彼己之子,不称其服。”子臧之服,不称也夫。”
鹬冠:翠鸟羽制成之冠。

[50]缊(yùn)袍不耻,志独超欤:孔子的学生子路志向高远,穿着旧麻袍,站在穿皮裘的人中间,也不觉得羞耻。《论语·子罕》:“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朱子集注:“敝,坏也。缊,枲着也。袍,衣有着者也,盖衣之贱者。狐貉,以狐貉之皮为裘,衣之贵者。子路之志如此,则能不以贫富动其心,而可以进于道矣,故夫子称之。”
缊袍,以乱麻衬于其中的袍子。古代穷人的服装。因置办不起丝絮,只能以乱麻做衬子。

[51]法冠:古代冠名。本为楚王之冠,从秦汉起,御史﹑使节和执法官皆戴此冠。《后汉书・ 舆服制》:“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纚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 獬豸,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异兽,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

[52]裁荷:裁制荷花为衣,喻有高洁的志趣。隐服:隐者之服。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53]王乔属仙令两句:《后汉书·方术·王乔传》:“王乔者,河东人也。显宗世,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舃焉。乃诏尚方?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凫,野鸭子。

[54]李后是娇姝两句:原本注:汉武帝李夫人有姿色,帝爱之,赐以白玉钗,藏之匣中,一日开匣,忽化玉燕而去。据旧题汉郭宪《别国洞冥记》载:武帝元鼎元年,起招仙阁于甘泉宫西,神女留玉钗以赠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时,宫人犹见此钗。黄諃欲之,既发匣,钗化为白燕飞升上天而去。后宫人学作玉钗,因名玉燕钗。娇姝,美人。

[55]银粟:比喻人因寒冷皮肤上所形成的小疙瘩。紫驼尼,骆驼毛所织成的呢料。黄庭坚《陈荣绪惠示之字韵诗》:“饥蒙青精饭,寒赠紫驼呢。”驼,或作陀。

[56]肩耸玉楼:形容冷得瑟瑟发抖。玉楼,道家称两肩为玉楼。眼为银海。宋赵时令《侯第录》:苏东坡 在黄州日,作雪诗云: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时人不解。后王荆公 云:道家以两肩为玉楼,以目为银海也。

[57]捐:弃。这里是脱掉的意思。衲袄:一种斜襟的夹袄或棉袄。

[58]“精忠”两句:唐武则天赠狄仁杰金字袍事。《新唐书·狄仁杰传》:“万岁通天(武则天年号)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仁杰至曰:’贼在远,何自疲民,万一虏来,吾自辨之,何预若辈,悉纵就田,虏闻亦引去。’……俄转幽州都督,赐紫袍龟带,后(武则天)自制金字十二于袍,以旌其忠,召拜鸾台侍郎,复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59]“阴德”两句::唐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神观爽迈,操守坚贞。据说尝游香山寺,一女因求得文犀玉带以急救其父,入寺求神,将玉带挂于门楣,求神后遗玉带而去,裴度持玉带追还之。后度于贞元登进士,累官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平吴元济乱,封晋国公。人以为阴德所致。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新唐书·裴度传》。

[60]“军中”两句:南朝宋沈庆之于军中常戴狐皮帽。沈庆之,字弘先,吴兴武康人,仕宋累功为建威将军,讨平诸蛮。孝武即位,论功封始兴郡公,进侍中、太尉。 庆之与隋王诞、隋郡太守宗悫等人讨沔北诸山蛮,威震诸山。庆之患头风,好著狐皮帽,群蛮恶之,呼为苍头公。每见庆之军,辄畏惧口: “苍头公已复来矣。”庆之引军自茹丘山,出检诚,大破诸山。见《宋书·沈庆之传》。貔貅:一种凶猛瑞兽,比喻骁勇的部队。此处指居住在山间的南方某些少数民族,即山蛮。

[61]“滩上”两句:严子陵披羊裘隐于富春江、七里滩,不应光武帝诏。见《地舆》“七里滩”注。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车服。后代指达官显贵。

[62]“通天”两句:即通天犀带,带上饰有通天犀角。五代南唐人严续,官至司空同平章事,裴皞,官给事。严续有美姬,裴皞有通天犀带,均为世之尤物,严出姬,裴出带,呼卢相赌,裴胜得姬,严续怅然,见宋郑文宝《南唐近事》。

[63]“鹔鹴”两句:鹔鹴裘,以鹔鹴鸟羽毛制成的裘。鹔鹴,亦作鹔鷞,长颈绿身,其形似雁。 旧题汉刘歆撰《西京杂记》:“司马相如初与卓文君还成都,居贫愁懑,以所著鹔鹴裘就市人阳昌贯酒,与文君为欢。”贳,赊也。

[64]高人能洁己两句:南朝齐人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幼有异操,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家贫求宰县,未遂。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诏许之,后隐于句容之句曲山。见《南史·隐逸传·陶弘景》。飘飘:轻盈舒缓、超尘脱俗的样子。
讲课用:
陶弘景于南齐永明十年脱朝服挂于神武门上,辞官隐居于句曲山,自号“华阳陶隐居”。事见《南史·隐逸传·陶弘景》。
挂神武之冠:《南史·陶弘景传》记载:南朝齐人陶弘景因家贫做了县令,后来他脱了朝服,摘下官帽,将其挂在神武门上,从此隐居不仕。

[65]“过客”两句: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安禄山陷潼关,玄宗偕杨贵妃西去蜀避难,军行至马嵬,军士不前,杀杨国忠,并求诛贵妃。高力士缢妃于佛堂前之梨树下。妃子死日,马嵬有一妪得锦袎袜一只。相传过客争相以钱求看,每看须百钱。 妪前后得钱无数。见唐冯贽《记事珠》、宋乐史撰《杨太真外传》。济济,众多的样子。

[66]“晋怀”两句:晋怀帝着青衣巡行给人斟酒劝饮。晋怀帝永嘉四年,前赵刘聪攻陷晋都洛阳,俘晋怀帝,以帝为会稽公。永嘉七年春正月,刘聪大会,使怀帝著青衣行酒。侍中庾珉号哭,聪恶之,后怀帝被杀于平阳。见《晋书·孝怀帝纪》。

[67]“光武”两句:东汉光武初起兵时,自著绛衣大冠,而诸将十皆服赤帻。 赤帻,赤色头巾。见《后汉书·光武纪》。

[68]“有女”句:晋王濛,字仲祖。濛少时放纵不羁,不为乡曲所重。晚节始克己励行,有风流美誉,姿容甚美,不修小节而以清约见称。家贫帽破。自入市买之,市中女悦其貌,遂赠其新帽。见《晋书·王濛传》。遗,给。

[69]“何人”句:季子,战国纵横家苏秦的字。《战国策·赵策》:“李兑送苏秦明月之珠、何氏之璧、黑貂之裘、黄金百镒,苏秦得以为用,西入于秦。”《战国策· 秦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金尽,资用乏缺,去秦而归。”

[70]缬袍:印染有花纹的丝袍。《唐书·韦绶传》:“(绶)德宗时以左补阙为翰林学士,密政多所参逮。帝常幸其院,韦妃从,会绶方寝,学士郑絪欲驰告之,帝不许。时大寒,以妃蜀缬袍覆而去,其待遇若此。”

[71]“祭遵”两句:布裤:布制之裤。裤,胫衣,套裤。东汉祭遵,字弟孙,颍川颍阳人,随光武帝屡立战功,建武二年春拜征虏将军,封颍阳侯。祭遵为人廉洁,节约,克己奉公,凡得赏赐,尽分给士卒,家无私财,身衣布裤,用布被,夫人裳不加缘。见《后汉书·祭遵传》

[72]嵇侍中:晋嵇绍,字延祖,嵇康之子,晋惠帝时官为侍中。八王之乱中,王师败于汤阴,百官及侍卫纷纷溃散,唯绍以身捍卫惠帝御辇,箭如雨集,绍遂死于帝侧,血溅御服,帝深为哀叹。及乱事平定,左右请帝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见《晋书·嵇绍传》。

[73]“唐士”两句:唐士指韩思彦,韩思彦字英远,邓州南阳人。高宗时为监察御史。 汴州张僧彻,守先人庐墓三十年,皇帝诏旌表其闾,张请思彦作墓志,送嫌二百,彦不受。时年岁凶歉,彦家穷甚,僧彻固请,彦乃接受一匹,命其家曰:“此孝子缣,不可轻用。”见《新唐书・韩思彦传》。

[74]竹箨:竹皮、笋壳。《史记·高祖纪》:“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集解》:“应劭口:'以竹始生皮作冠,今鹊尾冠是也。求盗者,旧时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薛鲁国县也,有作冠师,故往治之。’”

[75]芦花絮:以芦为絮。春秋时鲁国闵子骞,孔子弟子。少时,事后母孝而后母待之虐。冬天,后母给所生二子棉衣,而给闵子骞及其弟芦花衣。后骞为父驾车, 因天寒手失革带,父怒而笞之,抚其背,方知衣单。父欲出其妻,子骞对父曰:“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父乃止,后母亦悔,待诸子如一。见《艺文类聚·人部· 孝》又《太平御览·孝子传》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参考资料:
1.檀作文 万希,幼学琼林--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2023-04-01
2.程允升 原撰 叶光大译注 幼学故事琼林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12




      本篇中所讲的衣服是衣冠服饰的简称,不仅包括上衣、裤子、裙子等,还包括帽子及相关的装饰品。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逐渐出现了用于御寒、遮羞和装饰的衣服。此后,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了贫富的分化和阶级的出现,衣服又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即作为区别贵贱等级的一种标志。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衣装服饰有严格的规定,违反者就要受到惩罚。本篇介绍了服饰的等级规定,各类服饰的称谓,以及相关的典故传说,反映了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也呼吁人们应有穷困不失其志的精神。



  目录  
目录

程登吉

程登吉,字允升,明末西昌(今江西新建)人,为《幼学琼林》的编撰者,其《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