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启蒙篇 > 三字经 >
弟子规

三字经 王应麟 著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三字经
    宋-王应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十七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 sān
    jīnɡ
  • sònɡ
    -
    -
    wánɡ
    yìnɡ
    lín
  • rén
    zhī
    chū
    xìnɡ
    běn
    shàn
  • xìnɡ
    xiānɡ
    jìn
    xiānɡ
    yuǎn
  • ɡǒu
    jiào
    xìnɡ
    nǎi
    qiān
  • jiào
    zhī
    dào
    ɡuì
    zhuān
  • mènɡ
    lín
    chǔ
  • xué
    duàn
    zhù
  • dòu
    yān
    shān
    yǒu
    fānɡ
  • jiào
    mínɡ
    yánɡ
  • yǎnɡ
    jiào
    zhī
    ɡuò
  • jiào
    yán
    shī
    zhī
    duò
  • xué
    fēi
    suǒ
  • yòu
    xué
    lǎo
    wéi
  • zhuó
    chénɡ
  • rén
    xué
    zhī
  • wéi
    rén
    fānɡ
    shào
    shí
  • qīn
    shī
    yǒu
  • xiānɡ
    jiǔ
    línɡ
    nénɡ
    wēn
  • xiào
    qīn
    suǒ
    dānɡ
    zhí
  • rónɡ
    suì
    nénɡ
    rànɡ
  • zhǎng
    xiān
    zhī
  • shǒu
    xiào
    jiàn
    wén
  •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én
  • ér
    shí
    shí
    ér
    bǎi
  • bǎi
    ér
    qiān
    qiān
    ér
    wàn
  • sān
    cái
    zhě
    tiān
    rén
  • sān
    ɡuānɡ
    zhě
    yuè
    xīnɡ
  • sān
    ɡānɡ
    zhě
    jūn
    chén
  • qīn
    shùn
  • 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ɡ
  • shí
    yùn
    qiónɡ
  • yuē
    nán
    běi
    yuē
    西
    dōnɡ
  • fānɡ
    yìng
    zhōnɡ
  • yuē
    shuí
    huǒ
    jīn
  • xínɡ
    běn
    shù
  • yuē
    rén
    zhì
    xìn
  • chánɡ
    rónɡ
    wěn
  • dào
    liánɡ
    shū
    mài
    shǔ
  • liù
    ɡǔ
    rén
    suǒ
    shí
  • niú
    yánɡ
    quǎn
    shǐ
  • liù
    chù
    rén
    suǒ
  • yuē
    yuē
    āi
  • ài
    è
    qínɡ
  • páo
    ɡé
    shí
    jīn
  • zhú
    nǎi
    yīn
  • ɡāo
    zēnɡ
    ér
    shēn
  • shēn
    ér
    ér
    sūn
  • sūn
    zhì
    xuán
    zēng
  • nǎi
    jiǔ
    rén
    zhī
    lún
  • ēn
    cónɡ
  • xiōnɡ
    yǒu
    ɡōnɡ
  • zhǎnɡ
    yòu
    yǒu
    pénɡ
  • jūn
    jìnɡ
    chén
    zhōnɡ
  • shí
    rén
    suǒ
    tónɡ
  • fán
    xùn
    ménɡ
    jiǎnɡ
    jiū
  • xiánɡ
    xùn
    ɡǔ
    mínɡ
    dòu
  • wéi
    xué
    zhě
    yǒu
    chū
  • xiǎo
    xué
    zhōnɡ
    zhì
    shū
  • lún
    zhě
    èr
    shí
    piān
  • qún
    shàn
    yán
  • mènɡ
    zhě
    piān
    zhǐ
  • jiǎnɡ
    dào
    shuō
    rén
  • zuò
    zhōnɡ
    yōnɡ
  • zhōnɡ
    piān
    yōnɡ
  • zuò
    xué
    nǎi
    zēng
  • xiū
    zhì
    pínɡ
    zhì
  • xiào
    jīnɡ
    tōnɡ
    shū
    shú
  • liù
    jīnɡ
    shǐ
  • shī
    shū
    chūn
    qiū
  • hào
    liù
    jīnɡ
    dānɡ
    jiǎnɡ
    qiú
  • yǒu
    lián
    shān
    yǒu
    ɡuī
    cánɡ
  • yǒu
    zhōu
    sān
    xiánɡ
  • yǒu
    diǎn
    yǒu
    xùn
    ɡào
  • yǒu
    shì
    mìnɡ
    shū
    zhī
    ào
  • zhōu
    ɡōnɡ
    zuò
    zhōu
  • zhù
    liù
    ɡuān
    cún
    zhì
  • xiǎo
    dài
    zhù
  • shù
    shènɡ
    yán
    yuè
    bèi
  • yuē
    ɡuó
    fēnɡ
    yuē
    sònɡ
  • hào
    shī
    dānɡ
    fěnɡ
    yǒnɡ
  • shī
    wánɡ
    chūn
    qiū
    zuò
  • bāo
    biǎn
    bié
    shàn
    è
  • sān
    zhuàn
    zhě
    yǒu
    ɡōnɡ
    yánɡ
  • yǒu
    zuǒ
    shì
    yǒu
    ɡǔ
    liánɡ
  • jīnɡ
    mínɡ
    fānɡ
  • cuō
    yào
    shì
  • zhě
    yǒu
    xún
    yánɡ
  • wén
    zhōnɡ
    lǎo
    zhuānɡ
  • jīnɡ
    tōnɡ
    zhū
    shǐ
  • kǎo
    shì
    zhī
    zhōnɡ
    shǐ
  • nónɡ
    zhì
    huánɡ
  • hào
    sān
    huánɡ
    shànɡ
    shì
  • tánɡ
    yǒu
    hào
    èr
  • xiānɡ
    xùn
    chēnɡ
    shènɡ
    shì
  • xià
    yǒu
    shānɡ
    yǒu
    tānɡ
  • zhōu
    wánɡ
    chēnɡ
    sān
    wánɡ
  • xià
    chuán
    jiā
    tiān
    xià
  • bǎi
    zǎi
    qiān
    xià
    shè
  • tānɡ
    xià
    ɡuó
    hào
    shānɡ
  • liù
    bǎi
    zǎi
    zhì
    zhòu
    wánɡ
  • zhōu
    wánɡ
    shǐ
    zhū
    zhòu
  • bǎi
    zǎi
    zuì
    chánɡ
    jiǔ
  • zhōu
    zhé
    dōnɡ
    wánɡ
    ɡānɡ
    zhuì
  • chěnɡ
    ɡān
    ɡē
    shànɡ
    yóu
    shuì
  • shǐ
    chūn
    qiū
    zhōnɡ
    zhàn
    ɡuó
  • qiánɡ
    xiónɡ
    chū
  • yínɡ
    qín
    shì
    shǐ
    jiān
    bìnɡ
  • chuán
    èr
    shì
    chǔ
    hàn
    zhēnɡ
  • ɡāo
    xìnɡ
    hàn
    jiàn
  • zhì
    xiào
    pínɡ
    wánɡ
    mǎnɡ
    cuàn
  • ɡuānɡ
    xīng
    wéi
    dōnɡ
    hàn
  • bǎi
    nián
    zhōnɡ
    xiàn
  • wèi
    shǔ
    zhēnɡ
    hàn
    dǐnɡ
  • hào
    sān
    ɡuó
    liǎnɡ
    jìn
  • sònɡ
    liánɡ
    chén
    chénɡ
  • wéi
    nán
    cháo
    jīn
    línɡ
  • běi
    yuán
    wèi
    fēn
    dōnɡ
    xi
    西
  • wén
    zhōu
    ɡāo
  • dài
    zhì
    suí
  • zài
    chuán
    shī
    tǒnɡ
  • tánɡ
    ɡāo
    shī
  • chú
    suí
    luàn
    chuànɡ
    ɡuó
  • èr
    shí
    chuán
    sān
    bǎi
    zǎi
  • liánɡ
    miè
    zhī
    ɡuó
    nǎi
    ɡǎi
  • liánɡ
    tánɡ
    jìn
    hàn
    zhōu
  • chēnɡ
    dài
    jiē
    yǒu
    yóu
  • yán
    sònɡ
    xīng
    shòu
    zhōu
    shàn
  • shí
    chuán
    nán
    běi
    hùn
  • shí
    shǐ
    quán
    zài
  • zǎi
    zhì
    luàn
    zhī
    xīnɡ
    shuāi
  • shǐ
    zhě
    kǎo
    shí
  • tōnɡ
    ɡǔ
    jīn
    ruò
    qīn
  • kǒu
    ér
    sònɡ
    xīn
    ér
    wéi
  • zhāo
  • zhònɡ
    shī
    xiànɡ
    tuó
  • ɡǔ
    shènɡ
    xián
    shànɡ
    qín
    xué
  • zhào
    zhōnɡ
    lìnɡ
    lún
  • shì
    xué
    qiě
    qín
  • biān
    xuē
    zhú
    jiǎn
  • shū
    qiě
    zhī
    miǎn
  • tóu
    xuán
    liánɡ
    zhuī
    ɡǔ
  • jiào
    qín
  • nánɡ
    yínɡ
    yìnɡ
    xuě
  • jiā
    suī
    pín
    xué
    chuò
  • xīn
    ɡuà
    jiǎo
  • shēn
    suī
    láo
    yóu
    zhuó
  • lǎo
    quán
    èr
    shí
  • shǐ
    fèn
    shū
  • lǎo
    yóu
    huǐ
    chí
  • ěr
    xiǎo
    shēnɡ
    zǎo
  • ruò
    liánɡ
    hào
    shí
    èr
  • duì
    tínɡ
    kuí
    duō
    shì
  • chénɡ
    zhònɡ
    chēnɡ
  • ěr
    xiǎo
    shēnɡ
    zhì
  • yínɡ
    suì
    nénɡ
    yǒnɡ
    shī
  • suì
    nénɡ
  • yǐnɡ
    rén
    chēnɡ
  • ěr
    yòu
    xué
    dānɡ
    xiào
    zhī
  • cài
    wén
    nénɡ
    biàn
    qín
  • xiè
    dào
    yùn
    nénɡ
    yǒnɡ
    yín
  • qiě
    cōnɡ
    mǐn
  • ěr
    nán
    dānɡ
    jǐnɡ
  • tánɡ
    liú
    yàn
    fānɡ
    suì
  • shén
    tónɡ
    zuò
    zhènɡ
  • suī
    yòu
    shēn
    shì
  • ěr
    yòu
    xué
    miǎn
    ér
    zhì
  • yǒu
    wéi
    zhě
    ruò
    shì
  • quǎn
    shǒu
    chén
  • ɡǒu
    xué
    wéi
    rén
  • cán
    fēnɡ
    niànɡ
  • rén
    xué
  • yòu
    ér
    xué
    zhuànɡ
    ér
    xínɡ
  • shànɡ
    zhì
    jūn
    xià
    mín
  • yánɡ
    mínɡ
    shēnɡ
    xiǎn
  • ɡuānɡ
    qián
    hòu
  • rén
    jīn
    mǎn
    yínɡ
  • jiào
    wéi
    jīnɡ
  • qín
    yǒu
    ɡōnɡ
  • jiè
    zhī
    zāi
    miǎn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三字经
宋-王应麟

人之初[1],性本善[2],性相近,习相远[3]

人刚出生的时候,禀性是善良。每个人的禀性本来是很接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同,差异就越来越大。

苟不教[4],性乃迁[5],教之道[6],贵以专[7]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那么人的善良禀性就会变坏。教育方法贵在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8],择邻处[9],子不学,断机杼[10]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有一次孟子厌学,孟母就割断织布机上的梭子来教育他,做事情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会前功尽弃。

窦燕山[11],有义方[12],教五子,名俱扬[13]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子有方,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名扬四方。
养不教[14],父之过[15],教不严,师之惰[16]
如果生养子女却没有好好教育,那么这是父亲的过错。如果教育学生却不严格,那么这是老师的失职。
子不学,非所宜[17],幼不学,老何为[18]
小孩子不好好学习,这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那么到年老的时候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玉不琢[19],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20]
玉石不打磨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知道仁义道理。
为人子[21],方少时[22],亲师友[23],习礼仪。
所以作为儿女,就要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从他们那里学习礼仪。
香九龄[24],能温席[25],孝于亲,所当执[26]
东汉时,有个人叫黄香,在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敬父母,在冬天的时候用自己的身体替父亲暖被窝。孝敬父母,这是每个子女都应该做的事。
融四岁[27],能让梨[28],弟于长[29],宜先知[30]
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重兄长的道理,从小就应该知道。
首孝弟[31],次见闻,知某数[32],识某文[33]
做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才是增广见闻。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34]
一到十是基本数字,按照十进位算术方法,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累计下去可以无穷无尽。
三才者[35],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古人所谓“三才”,是指天、地与人。古人所称“三光”,是指日、月、星辰。
三纲者[36],君臣义[37],父子亲,夫妇顺[38]
古人提出“三纲”,规范君臣礼义。要求父子相亲,夫妻和顺不弃。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39]
说到春天夏天,还有秋季冬季,叫做四季。一年四个季节,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40]
至于南方北方,加上西方东方,这叫作“四方”。对应成为四方,基准在于中央位置,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41],本乎数[42]
日常所见水、火,加上木、金与土,叫做五行。五行相生相克,一切本有规则。
曰仁义[43],礼智信[44],此五常[45],不容紊[46]
古人倡导仁、义,恪守礼、智、诚信。此被称作“五常”,不容紊乱违背。
稻粱菽[47],麦黍稷[48],此六谷,人所食。
水稻、小米、大豆,小麦、粘谷、高粱。以上合称六谷,是人生存食粮。
马牛羊,鸡犬豕[49],此六畜,人所饲。
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上面六种牲畜,被人们驯化后所饲养。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50],七情具[51]
高兴叫做喜悦,生气叫做愤怒,悲痛叫做哀伤,害怕叫做恐惧。倾慕叫做心爱,讨厌叫做憎恶,贪念叫做私欲,七情人人具备。
匏土革[52],木石金[53],丝与竹[54],乃八音[55]
匏笙、陶埙、皮鼓、木柷、石磬、金钟。丝与竹,乃八音。琴瑟、笛箫乐器,以这八类不同的主要材料制成的乐器所奏出的乐声统称为八音。
高曾祖[56],父而身[57],身而子,子而孙,
高祖生曾祖、曾祖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下我身。我生我儿,我儿又生我孙。
自子孙,至玄曾[58],乃九族[59],人之伦[60]
由我自己的子孙,再生曾孙、玄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父子恩[61],夫妇从[62],兄则友[63],弟则恭[64]
父子间重恩情,夫妇间应和顺。兄对弟要友爱,弟对兄要谦恭。
长幼序[65],友与朋[66],君则敬[67],臣则忠,
长与幼讲尊卑,朋与友守信用。君对臣应尊重,臣对君须忠诚。
此十义[68],人所同。
上十义是准则,人与人同遵循。
凡训蒙[69],须讲究[70],详训诂[71],名句读[72]
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为学者[73],必有初[74],小学终[75],至四书[76]
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要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论语》者[77],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78]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孟子》者[79],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作《中庸》[80],子思笔[81],中不偏[82],庸不易[83]
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谓不偏不倚,“庸”是平和不变。
作《大学》[84],乃曾子[85],自修齐[86],至平治[87]
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孝经》通[88],四书熟,如六经[89],始可读。
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诗》《书》《易》[90],《礼》《春秋》[91],号六经,当讲求。
《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有《连山》[92],有《归藏》[93],有《周易》,三易详[94]
伏羲著有《连山》,黄帝又作《归藏》。两书加上《周易》,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有典谟[95],有训诰[96],有誓命[97],《书》之奥[98]
《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文字深奥难懂。
我周公[99],作《周礼》,著六官[100],存治体[101]
有我圣贤周公,为国制作《周礼》。分列六类官制,留存周代政体。
大小戴[102],注《礼记》[103],述圣言,礼乐备[104]
戴德戴圣叔侄,搜录编辑《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曰《国风》[105],曰《雅》《颂》[106],号四诗[107],当讽咏[108]
《国风》、《大雅》、《小雅》、《颂》,《诗经》号称“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109],别善恶。
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
三传者[110],有《公羊》[111],有《左氏》[112],有《穀梁》[113]
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经既明[114],方读子[115],撮其要[116],记其事。
经传都读熟了然后方可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五子者,有荀扬[117],文中子[118],及老庄[119]
诸子名家五子,包括荀子、扬雄,文中子王通,以及老子、庄子。
经子通[120],读诸史[121],考世系[122],知终始[123]
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接着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自羲农[124],至黄帝[125],号三皇[126],居上世[127]
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后人尊称“三皇”,所处时代远古。
唐有虞[128],号二帝,相揖逊[129],称盛世。
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选贤禅让王位,史称太平盛世。
夏有禹[130],商有汤[131],周文武[132],称三王[133]
夏朝有治水大禹,商朝有开国成汤。周朝有文王和武王。这几位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夏传子[134],家天下[135],四百载[136],迁夏社[137]
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汤伐夏[138],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139]
商汤王起兵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前后六百年,一直到商纣王。
周武王,始诛纣[140],八百载[141],最长久。
武王起兵伐商,纣王兵败自戕,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周辙东[142],王纲坠[143],逞干戈[144],尚游说[145]
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始春秋[146],终战国[147],五霸强[148],七雄出[149]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嬴秦氏[150],始兼并[151],传二世[152],楚汉争[153]
嬴政即位秦王,开始并吞六强,,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高祖兴[154],汉业建,至孝平[155],王莽篡[156]
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光武兴[157],为东汉[158],四百年,终于献[159]
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四百年,最终亡于汉献帝。
魏蜀吴[160],争汉鼎[161],号三国,迄两晋[162]
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懿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宋齐继[163],梁陈承[164],为南朝[165],都金陵[166]
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代。刘宋、南齐继国,萧梁与陈接承,历史称为南朝,四代建都金陵。
北元魏[167],分东西[168],宇文周[169],与高齐[170]
北朝则指的是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篡了位,建立了北周;东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齐。
迨至隋[171],一土宇[172],不再传[173],失统绪[174]
到了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天下又被统一。但是隋朝的皇位仅仅传承了两代就灭亡了。
唐高祖[175],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176]
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二十传[177],三百载[178],梁灭之[179],国乃改。
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哀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
梁唐晋[180],及汉周[181],称五代[182],皆有由[183]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炎宋兴[184],受周禅[185]。十八传[186],南北混[187]
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
十七史[188],全在兹[189],载[190][191][192],知兴衰[193]
十七本正史,全在此处。记载着治乱兴衰,读完后大家就知道兴衰的道理。
读史者,考实录[194],通古今,若亲目[195]
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像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口而诵,心而惟[196],朝于斯[197],夕于斯[198]
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昔仲尼[199],师项橐[200],古圣贤,尚勤学。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位七岁的神童项橐,昔日孔子就曾经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赵中令[201],读《鲁论》[202],彼既仕[203],学且勤。
宋朝时宰相赵普,当他官都已经做到了中书令的时候,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他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就忘记勤奋学习。
披蒲编[204],削竹简[205],彼无书,且知勉[206]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头悬梁[207],锥刺股[208],彼不教[209],自勤苦。
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如囊萤[210],如映雪[211],家虽贫,学不辍[212]
晋朝时期,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如负薪[213],如挂角[214],身虽劳,犹苦卓[215]
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每日干活虽然艰苦,但仍坚持读书,一刻不放松。
苏老泉[216],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别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直到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彼既老,犹悔迟[217],尔小生[218],宜早思[219]
虽然最终有所成就,但是苏洵在他老年的时候还是后悔读书读的太迟了,而你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梁灏[220],八十二,对大廷[221],魁多士[222]
再如五代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彼既成[223],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而你们更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读书。
莹八岁[224],能咏诗,泌七岁[225],能赋棋[226]
北魏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吟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
彼颖悟[227],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228]
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现在你们年幼开始求学,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蔡文姬[229],能辨琴,谢道韫[230],能咏吟。
在古代有许多出色的女能人。像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辩琴声好坏,晋朝的才女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231]
像她们身为女子,尚且如此聪慧;你们身为堂堂男子汉,更要时时警醒,充实自己才对。
唐刘晏[232],方七岁,举神童[233],作正字[234]
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才七岁的时候,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
彼虽幼,身已仕[235],尔幼学,勉而致[236]
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但却已经做官,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你们年龄相仿,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有为者,亦若是[237]
希望自己有所作为的人,就应该以刘晏为榜样,勤勉好学。
犬守夜,鸡司晨[238],苟不学[239],曷为人[240]
狗在夜间会替人看守家门,鸡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还不如这些小动物。
幼而学,壮而行[241],上致君[242],下泽民[243]
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上可以替国家效力,下可以为人民谋福利。
扬名声,显父母[244],光于前[245],裕于后[246]
既能声名远扬,又可以显耀双亲,又能给祖先增添了光彩,还可以惠泽后代,为后代留下了好的榜样。
人遗子[247],金满籝[248],我教子,惟一经[249]
有的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钱财,而我教育子孙后代,仅有此三字经。
勤有功[250],戏无益,戒之哉,宜勉[251]力。
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你们必须以此为戒,时时勉励自己努力上进。


注释:
[1]初:初始。这里指人初生下来时。
[2]性本善:是说人的天性善良。“人性善”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最先提出的“人性论”观点,与之相反的是荀子主张的“人性恶”观点。尽管他们的观点针锋相对,但都认为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于人生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性,生性,天性。
[3]习:指人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后天的环境、教育不同,所形成的习性、习惯。
[4]苟(ɡǒu):如果。
[5]乃:于是,就。迁:迁移,变化。
[6]道:方法。
[7]贵:最宝贵的。这里指重视、注重。专:专一,始终不懈。
[8]昔:往昔,过去。孟母:孟子的母亲。孟子,名轲,战国著名思想家,儒家尊其为“亚圣”。
[9]择:选择。处(chǔ):指安家居住。据说孟母为培养孟子,曾三次搬家。开始他家与屠夫为邻,孟子便学玩杀猪的游戏。后来的邻居是专为人操办丧事的吹鼓手,孟子又爱上了吹吹打打。最后孟母将家搬迁到了学堂旁,孟子才开始受到良好学习环境的熏陶影响。
[10]机杼(zhù):织布机上穿引纬线的梭子。孟子有一次逃学回家,孟母非常生气,于是用剪刀剪断了织机上已经织好的布来警示教诲儿子。
[11]窦燕山:五代后周时人,名禹钧。因家居渔阳(今属北京),地处燕山脚下,故号燕山。
[12]义方:指良好的家教。
[13]俱:全都。窦禹钧共育五子,因家教严格、教育有方,五个儿子相继科举登第,名扬于世。
[14]养:生育,供养。
[15]过:过错。
[16]惰:懒惰,责任心不强。
[17]宜:应该。
[18]何为:做什么,怎么办。
[19]琢(zhuó):雕琢,雕刻玉石使成器物。
[20]义:道理,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
[21]为(wéi):做,成为,作为。
[22]方:正在,当。
[23]亲:亲近,尊敬。
[24]香:黄香,东汉时人,博通经典,官至尚书令。九龄:九岁。
[25]席:炕席,卧具。黄香九岁时就知孝顺父母。夏季炎热,他先用扇子把父母的枕席扇凉;冬日寒冷,他就用身体暖热父母的卧具被褥。
[26]当:应当。执:做到。
[27]融:孔融,东汉末鲁(今山东曲阜)人。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相、少府、大中大夫等职。
[28]让:谦让。孔融年仅四岁,就懂得把大梨让给哥哥们,自己则挑最小的吃。
[29]弟(tì):同“悌”,指弟弟敬爱哥哥。长(zhǎnɡ):兄长。
[30]知:明白。这句是说从小就应该明白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道理。
[31]首:首要。弟(tì):同“悌”。
[32]数:数目,算术。
[33]文:文字,文章,文理。
[34]千而万:一到十是基本数字,按照十进位算术方法,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累计下去可以无穷无尽。这里是说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如此,基础非常重要,从少到多逐渐积累,就能最终成功。
[35]三才:指天、地、人。
[36]纲:纲领,法则。“三纲”是汉儒董仲舒最早提出的封建时代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应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37]义:应当遵守的规矩法度。
[38]顺:和顺,和睦,顺从。旧时封建礼教要求妇女顺从男权,认为妻子服从丈夫,家庭就能和顺。
[39]运:运行。穷:穷尽,终止。
[40]应(yìnɡ):对应。中:中央。这里是说南、北、西、东四个方位以中央为基准互相对应。
[41]五行(xínɡ):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五行相生”,和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五行相克”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常见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
[42]本:本源,根源。数:天数,天理。
[43]仁:仁爱。义:应该遵守的道义。
[44]礼:礼仪,礼节。智:有才智,晓事理。信:诚实守信。
[45]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法则。常,常规,准则。
[46]紊(wěn):紊乱,改变。
[47]粱:古人也称粟(sù),即谷子,去壳后叫做小米。菽(shū):大豆,也泛指豆类。
[48]黍(shǔ):粘谷子,去皮后北方称做黄米子。稷(jì):一种谷物,古代对其形态记载解释不同,可泛指粮食作物。
[49]豕(shǐ):猪。
[50]恶(wù):厌恶,憎恨。欲:欲望,贪念。
[51]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合称七情。具:具备。古人认为七情六欲是与生俱来人人具有的感情。
[52]匏(páo):匏瓠(hù),属葫芦类,古人用来制作匏笙、匏琴等乐器。土:粘土,这里指陶制吹奏乐器埙(xūn),上有一到三、五个不等的音孔。革:皮革,这里指鼓一类的革制乐器。
[53]木:指柷(zhù)一类的木制打击乐器。柷,形状如方形漆桶,古代雅乐开始时击之。石:指磬(qìnɡ)一类玉石制作的敲击乐器。金:指锣、钟、钲(zhēnɡ)、钹(bó)等金属制作的乐器。
[54]丝:指琴、瑟(sè)、琵琶等丝弦类乐器。竹:指笛子、排箫一类吹管乐器。
[55]八音:匏、土、革、木、石、金、丝、竹合称“八音”,是中国古代乐器的统称。
[56]高:高祖,曾祖父的父亲。曾:曾祖,祖父的父亲。祖:祖父。
[57]父而身:从父亲到自身。
[58]玄:玄孙,自身以下第五代。曾:指曾孙,孙辈的孩子,自身以下第四代。
[59]九族:九代,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自身、子、孙、曾孙、玄孙共九世。
[60]伦:辈分,排列次序。古人特别看重家族延续、血缘血统关系。
[61]恩:恩情,有情义。
[62]从:顺从,和顺。封建伦理关系中注重夫权,要求妻子顺从丈夫。新式家庭则强调男女平等。
[63]友:友爱。
[64]恭:恭敬。
[65]长幼序:指年长与年幼之间要有尊卑次序。
[66]友与朋:古人将有共同志向者称作“友”,有同样德行者称作“朋”,后来则总称作朋友。
[67]敬:敬重,尊重。
[68]义:指应当遵守的道德伦理关系和行为准则。
[69]训蒙:指对幼童的启蒙教育。训,训诫,教导。蒙,蒙昧无知。
[70]讲:讲解。究:追根究底,彻底弄清楚。
[71]详:细说,使完全明白。训诂(ɡǔ):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也叫“训故”、“故训”。
[72]句读(dòu):文章中应当停顿的地方,完整的句子为“句”,句子中较短的停顿为“读(dòu)”,后代称作标点。
[73]为(wéi)学:进行学习,做学问。
[74]初:指刚开始学习。
[75]小学:古代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南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朱熹编有以此为内容的童蒙读本《小学》一书,影响较大。
[76]四书: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本书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并为之作章句集注。从元代开始,《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各级学校必读书,也是士子参加科举求取功名的必读之书。
[77]《论语》:孔子学生辑录孔子及其一些弟子言行、思想的一本书,共有二十篇。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78]善言:有启迪、教益的言论。
[79]《孟子》:书名,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为,讲述道德仁义等儒家思想。总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其弟子、再传弟子辑录。
[80]《中庸》:儒家重要经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的孙子孔伋,战国初思想家。
[81]子思:孔伋字子思。
[82]中不偏:“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
[83]庸:平常。易:改变。“中庸”是说个人修养要做到平和适度,力求和谐,社会也能由此安定。
[84]《大学》:原为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一起编为“四书”。
[85]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著名弟子,春秋时代鲁国人。朱熹认为《大学》大体为曾子思想,但作者也可能是其后学。
[86]修:修身。齐:整治。这里是指治理家族,使其平安和睦。
[87]平:指平定天下。治:指治理邦国。《大学》书中强调品德修养,指出先要修养自身品性,整治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才能治理好邦国,并最终做到平定天下。
[88]《孝经》:儒家经典之一,可能是孔门后学所著,论述封建孝道、宗法思想。
[89]六经: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乐经》。今《乐经》已失传,或认为《乐》非独自成书,而是包括在《诗》、《周礼》之中。
[90]《诗》:《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书》:《尚书》,我国最早的历史典籍,是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是孔子编选成书。《易》:《周易》,也称《易经》,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相传是周人所作。
[91]《礼》:《礼经》,指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亦称《周官》,搜集周王室及战国时代官制、社会制度并添附儒家政治理想汇编而成,据传是周公所作,实应为战国时代作品。《仪礼》据说是孔子采集周代留传下来的礼而编集成书,全书十七篇,内容包括士冠、乡饮、聘礼、丧服、祭祀等基本礼仪,是历代制定封建礼制的重要依据。《礼记》原是解释《仪礼》的资料汇编,内容多采自先秦旧籍,为西汉戴圣所编,世称《小戴礼记》。另有西汉戴德辑本,称作《大戴礼记》。后代“六经”中的“礼”,一般多指《礼记》。《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籍整理删订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92]《连山》:书名,相传为伏羲氏所作,又称《连山易》。
[93]《归藏(cánɡ)》:书名,相传为黄帝作,又称《归藏易》。
[94]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部古代易书合称“三易”。详:详尽,知详。指掌握了“三易”也就弄懂了以“卦”的形式解释宇宙、人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
[95]典:《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典章制度。谟(mó):《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大臣谋士为君王建言献策的事迹和言辞。
[96]训:《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贤臣劝诫训导君王的言辞。诰(ɡào):《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君王的政令通告。
[97]誓:《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君王出师征伐时誓师的文辞。命:《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君王对大臣的训令。
[98]书:指《尚书》。奥:深奥难懂。因为《尚书》渊源久远,语言古今迥异,所以连唐代文学大家韩愈都感叹其“佶(jí)屈聱(áo)牙”,艰涩拗口。
[99]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姬旦,西周初年著名政治家,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辅佐成王。
[100]六官:《周礼》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部分,讲述周代典章制度。据说为周公所著,实际上系成书于战国,故其中也含有战国的相关内容。
[101]存:保存并使后人知晓。治体:国家政治体制。
[102]大小戴:指西汉儒家学者戴德、戴圣叔侄。
[103]注《礼记》:《礼记》是战国秦汉间儒家言论、特别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汇编,它有两种辑录本,由戴德辑录的称《大戴礼记》,由戴圣辑录的称《小戴礼记》。现在通行的本子是《小戴礼记》,东汉郑玄为之作注,唐孔颖达为之作疏。
[104]备:齐全,详尽。这句意思是《礼记》为后人了解前代礼乐制度提供了详备记载。
[105]《国风》:又称“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共十五个诸侯国与地区的一百六十首诗歌,大多为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是《诗经》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
[106]《雅》:分《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是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共三十一篇;《小雅》大部分是贵族聚会宴享时的乐歌,有七十四篇。《颂》:朝廷、诸侯、贵族们宗庙祭祀时的乐歌,分《周颂》、《商颂》、《鲁颂》三部分,共计四十篇。
[107]号:名称叫做。四诗:指《风》、《小雅》、《大雅》、《颂》。一说是指《风》、《雅》、《颂》、《南》(《周南》和《召南》的合称),这里指《诗经》。
[108]讽咏:吟诵。咏,有节奏地、声调抑扬地唱诵。
[109]寓:寄托,隐含。褒贬:评论好坏。以上是说随着周朝衰落,《诗经》的微言大义也被世人遗忘冷落,于是孔子依据鲁史整理修订《春秋》。《春秋》文字简短,据说隐含着对当时政治的褒贬和各国当政者善恶行为的分辨讽喻,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
[110]传(zhuàn):解释经书的文字。“三传”是指解说注释《春秋》的《公羊传》、《左传》、《穀梁传》。
[111]《公羊》:《公羊传》,也称《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撰。
[112]《左氏》:《左传》,也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
[113]《穀梁》:《穀梁传》,也称《春秋穀梁传》,儒家经典之一,旧题穀梁赤撰。
[114]经:指儒家经典。明:指懂得,了解。
[115]方:始,才。子:指诸子百家著作。
[116]撮(cuō):撮取,选择归纳。要:要点,要旨。
[117]荀:荀子,名况,战国著名思想家,著作有《荀子》。扬: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除擅长作赋外,经学、小学造诣亦深,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
[118]文中子:隋代王通的私谥。其子福郊、福畤模拟《论语》辑录王通语录的书称《中说》,亦称《文中子》。
[119]老:老子。老子及其著作《老子》的年代争议较大,通行说法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后期或战国时代人。《老子》一书分道经、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庄:庄子。战国时代人,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著有《庄子》。
[120]通:彻底明了,懂得。
[121]诸:众多。
[122]考:考究,考据。世系:帝王家族世代相承的脉络关系。
[123]终始:指王朝盛衰兴亡及原因。
[124]羲(xī):伏羲氏,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传说他与妹妹女娲氏相婚产生了人类。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并制作了八卦。农:神农氏,传说中农业、医药的发明者,有神农尝百草之说。一说神农即炎帝。
[125]黄帝: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相传他曾打败炎帝,击杀蚩尤。舟车、文字、音律、算术等据说都是由他发明创造的。
[126]三皇:传说中的三位远古帝王,这里指伏羲、神农、黄帝。
[127]上世:远古时代。
[128]唐:唐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部落联盟领袖。相传他曾设官掌管时令,制定历法。有虞:虞舜。
[129]揖逊:禅(shàn)让王位。传说唐尧对虞舜进行了三年考核后,推选舜继任为部落联盟领袖。舜继位后,又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任人。
[130]禹:传说中夏后氏的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十三年,疏通江河,兴修水利,舜死后继任为部落联盟领袖。
[131]汤:又称成汤、大乙等,商王朝的建立者。
[132]周文武:周文王和周武王。文王为商末周族领袖,姬姓,名昌,曾遭商纣王囚禁。统治期间,国势逐渐强盛。其子武王,姬姓,名发,西周王朝的建立者。
[133]周文王是大周王朝的奠基人,而周武王是开国皇帝。既然提到了周朝,必然不能绕过姬昌。老祖宗有句话反映了他们价值观:名不正,言不顺。而周文王姬昌,为周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尊为文王的。故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称为三王,而不是四王。
[134]夏传子:夏禹开始将王位传给儿子,不再选贤禅让。
[135]家天下:天下从此成为一个家族所有。
[136]四百载:从夏禹开始到夏朝灭亡共四百三十余年。
[137]迁:迁移,改变。这里指王朝覆灭。社:社稷,指国家政权。
[138]伐:讨伐。商汤任用贤臣伊尹执政,不断积聚壮大力量,最后一举灭夏,夏朝末代暴君桀出逃而死。
[139]纣:纣王,商朝末代国君,荒淫暴虐。从商汤立国到周武王灭商,纣王自焚而死,共计六百四十余年。
[140]诛:诛杀。武王继承文王遗志,会合西南各族起兵伐纣,取得
牧野大捷。纣王兵败自焚。
[141]八百载:自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立国,至公元前238年周赧(nǎn)王时被秦昭王所灭,周朝共历三十四王,八百余年。
[142]周辙东:指周平王将国都镐(今陕西西安沣河以西)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辙,这里指代车,意思是搬迁。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次年平王东迁,历史上称平王东迁前为西周,以后为东周。东周又可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143]王纲:王朝的统治。坠:衰落。这句是说东周王室已无力控制各国诸侯。
[144]逞干戈:炫耀武力。指诸侯纷纷称王称霸。
[145]尚游说(shuì):谋士、政客凭借口才劝说各国诸侯采纳他们的计策主张。尚,崇尚。
[146]春秋: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时期,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
[147]战国: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03年这段时期,因当时各诸侯国间连年战争而得名。
[148]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这五个春秋时代的霸主。
[149]七雄:战国时代七个强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150]嬴秦氏:秦国国君嬴姓,所以秦也称嬴秦,这里是指秦始皇嬴政。
[151]兼并:并吞。秦王嬴政十年间先后消灭了其余战国六强,于公元前203年建立了秦王朝,并自称始皇帝。
[152]二世:秦始皇儿子,名胡亥,继承始皇为二世皇帝。
[153]楚:楚霸王项羽。汉:汉王刘邦。争:争权。秦传至二世,天下又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154]高祖:汉高祖刘邦。兴:兴起。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西汉王朝。
[155]孝平:汉平帝,在位仅五年便被王莽毒杀,西汉灭亡。
[156]王莽:汉元帝皇后侄,以外戚掌权。后毒死平帝,于公元8年篡夺政权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
[157]光武: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3年王莽新朝被绿林农民起义军推翻。公元25年刘秀称帝重建汉朝,史称“光武中兴”。
[158]为(wéi):是,叫做。
[159]献:汉献帝,东汉末代皇帝。公元202年东汉灭亡。
[160]魏:公元202年曹丕取代汉献帝于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蜀:公元203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吴:公元204年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吴王,211年称帝,史称孙吴、东吴。魏、蜀、吴三国鼎立,历史号称三国时期。
[161]鼎:传国宝器,象征国家政权、江山社稷。
[162]迄(qì):到。两晋:西晋和东晋的合称。公元247年司马炎代魏称帝,都洛阳,是谓西晋。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司马睿(ruì)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
[163]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都建康,国号宋,史称刘宋,以区别后来的赵宋。齐:公元479年萧道成代宋称帝,国号齐,史称南齐。继:延续,接替。
[164]梁:公元520年萧衍(yǎn)代齐称帝,国号梁,史称萧梁。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承:承接,继续。
[165]南朝:自刘裕建宋到陈为隋灭,历经宋、齐、梁、陈四代,史称南朝。
[166]都(dū)金陵:南朝四代皆建都在今天的南京,南京古称建业、建康、金陵等名。都,指建都。
[167]北:北朝。元魏:北魏。公元386年北方鲜卑族拓跋珪(ɡuī)称王,国号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元”,所以历史上也称北魏为元魏。
[168]分东西: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169]宇文周:北周。公元557年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国号周,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
[170]高齐:北齐。公元550年高洋代东魏称帝,建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国号齐,史称北齐、高齐。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政权与南朝一直对峙,历史上称为南北朝时期。
[171]迨(dài):及,等到。隋:公元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史称隋文帝。
[172]一:统一。土宇:天下。
[173]不再传:隋朝于二代皇帝炀帝时亡国,社稷不再传续。
[174]统绪:一脉相传的系统。指帝位世代传承。
[175]唐高祖:李渊,原为隋朝太原留守,封唐国公,起兵反隋,攻克长安。公元618年隋亡,他在关中称帝,国号唐。
[176]国基:国家基业。
[177]二十传:唐朝共传二十帝。传,指帝位相传。
[178]三百载:自公元618年至907年,唐朝统治近三百年。
[179]梁:公元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梁,史称后梁。
[180]梁:后梁。唐:后唐。公元923年沙陀部人李存勗(xù)灭后梁称帝,建都洛阳,国号唐,史称后唐。晋:后晋。公元936年沙陀部人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后唐称帝,建都汴,国号晋,史称后晋。
[181]汉:后汉。公元946年契丹灭后晋。次年沙陀部人刘知远趁机称帝,建都汴,国号汉,史称后汉。周:后周。公元951年,郭威代后汉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
[182]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国北方的短暂朝代的合称。
[183]由:缘由。
[184]炎宋: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为区别于南朝刘宋,史称赵宋。赵宋尊崇五行中的火德,故亦称炎宋。兴:兴起,建立。
[185]受周禅:赵匡胤原官后周殿前都点检,掌握兵权。960年他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废黜后周恭帝,篡位登基。禅,是说周恭帝禅让出帝位。《三字经》出自宋人之手,“禅位”不过是宋人避讳之言。
[186]十八传:宋代共历十八帝。
[187]南北混:公元1126年金兵攻入汴京,北宋亡。宋室南渡,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两宋先后与北方辽、金、西夏、蒙古互相攻伐混战,局势纷乱。
[188]十七史:
[189]兹:此处,这里。
[190]载:记载。
[191]治:治理,指太平盛世。
[192]乱:动乱,指局势动乱,国朝更替。
[193]兴衰:兴盛与衰亡

[194]考:查核考证。实录:翔实可靠的记载。又“实录”为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之一种,中国自南朝梁开始,历朝历代都修有每个皇帝统治时的编年大事记《实录》,虽于实事多有忌讳,但资料丰富,常为修史者所依据。
[195]若:如同。亲目:亲眼所见。
[196]惟:思考。
[197]朝(zhāo):早上。斯:这里。
[198]夕:晚上。
[199]昔:往昔,以前。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今山东曲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被尊为“至圣先师”。
[200]师项橐(tuó):以项橐为师。项橐,鲁国神童。据说他七岁时就教过孔子乐曲,十一岁时死去。
[201]赵中令:赵普,北宋初年两朝宰相。中令,即中书令,宋代行政中枢中书省长官。赵普任中书令时仍手不释卷阅读《论语》,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
[202]《鲁论》:西汉初年鲁国人所传的《论语》。当时还有古文字写的《古论》和齐国人所学的《齐论》。
[203]彼:他。指赵中令。仕:做官。
[204]披蒲编:西汉人路温舒家贫,在水泽边放羊时砍蒲草编成本册,当作书写文字的纸张。披,劈分。
[205]削竹简:西汉人公孙弘幼贫,在竹林中放猪时将青竹削成竹片,向人借书抄在上面苦读。
[206]勉:尽力。这里指勤奋努力读书。
[207]头悬梁:汉朝人孙敬读书非常刻苦,晚上阅读时,他把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
[208]锥刺股:战国人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来警醒自己。股,大腿。
[209]不教:不用督促。
[210]囊萤:晋朝人车胤家贫买不起灯油,他捉来许多萤火虫装在纱袋里照亮儿夜读。
[211]映雪:晋朝人孙康贫苦,冬夜借助积雪的反光读书。
[212]辍(chuò):停止。
[213]负薪:汉朝人朱买臣靠砍柴为生,挑柴时将书放在柴草担上边走边读。
[214]挂角:隋朝人李密给人家放牛,他把书册挂在牛角上,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215]苦卓:刻苦自强。卓,卓越,不同一般。
[216]苏老泉:苏洵,别号老泉,宋代著名文学家。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与长子苏轼、次子苏辙合称“三苏”,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内。
[217]悔迟:这里指后悔自己年纪大了才知道发愤读书,起步太晚。
[218]尔:你,你们。小生:青少年。
[219]思:指认真思考读书学习的问题。
[220]梁灏(hào):五代末年人,历经后晋、后汉、后周,直到北宋太宗雍熙年间他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一说梁灏实为宋人,二十三岁时登第。
[221]对大廷: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策问。
[222]魁多士:在众多名士中一举夺魁。魁,为首,第一。
[223]成:取得成功。
[224]莹:北魏人祖莹,八岁时就能作诗成诵。
[225]泌(mì):唐朝人李泌,七岁时便能作出棋赋,有“方若棋局,圆若运知”等句。
[226]赋:写赋。
[227]颖悟:聪明有悟性。悟,理解力强。
[228]效:效仿,作为榜样学习。
[229]蔡文姬: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yōnɡ)女儿蔡琰(yǎn),字文姬。精通诗赋、音律,能辨别琴声,所作《胡笳十八拍》一时号为绝唱。
[230]谢道韫(yùn):晋代著名女诗人,才思敏捷,能出口成诗。
[231]自警:指警醒自己不要落在女子之后。
[232]刘晏:唐玄宗时人,七岁便能写诗做文,是当时著名神童。
[233]举:推举选拔。
[234]正字:官名,负责校勘书籍。刘晏七岁时唐玄宗泰山封禅(在泰山祭祀天地),刘晏所献颂文深得玄宗称赞,授官太子正字。
[235]仕:做官。
[236]勉而致:努力然后就能做到。致,达到。
[237]有为者,亦若是:此句为总结语,意思是一切有作为的人,都能与上述名贤一样取得成就,扬名后世。是,这样。
[238]司:管理,负责。
[239]苟(ɡǒu):如果。
[240]曷(hé):何,怎么。
[241]壮:成年。行:行事。指实践。
[242]致君:指辅佐君王,报效国家。
[243]泽民:指为官一方,惠及百姓。泽,恩泽。
[244]显父母:使父母声名地位能显赫高贵。
[245]光于前:指光宗耀祖。前,指祖辈。
[246]裕于后:指惠泽后代。裕,使富足。
[247]遗:留下。
[248]籝(yínɡ):竹箱,竹筐。
[249]经:泛指经典、经书。这里是作者对自己《三字经》的自称。
[250]功:功绩,成效。
[251]勉:勉励,鼓励。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学,方少时”
      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份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      讲述的是从伏羲神农至宋朝的朝代变革,大半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
      《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目录  
目录

王应麟

王应麟 (1223年-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宋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书少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书二十年。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