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一《五言古诗》三十三篇 >
弟子规

望岳 杜甫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层 一作:曾)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望岳[1]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3]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它究竟如何?横跨齐鲁两境啊,青青的山色绵廷无穷。


造化锺神秀[4],阴阳割昏晓[5]
化生万物的大自然,将天地的灵秀之气在此集萃,峻峰入云啊,又将山南山北分成两部一山南明朗如清晨,山北晦冥似黄昏。


荡胸生层云[6],决眦入归鸟[7]
我为泰山的气势震荡,那缭绕山云,似乎发自我的心胸,我睁大了双目,迫随着归山的飞鸟,目光可穿透那山壑的深处。


会当凌绝顶[8],一览众山小[9]
总有一天啊,我会像那位至圣先师,登上那泰山最高峰,到那时,天下的山峦啊,尽收眼底,有哪个比我高?




注释
[1]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杜甫洛阳应试落第,漫游齐,赵,经泰山远望而作。岳,高峻的大山,泰山称东岳,为五岳之一。
[2]岱崇:泰山别称。岱:始。宗,长。东岳为五岳之长。东汉应劭《风俗通·山泽篇》:“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泰山在古代被尊为“五岳”之首,故称岱宗。夫:语气助词。
[3]齐鲁:春秋时两个诸侯国。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未了:连绵不断,无穷无尽。了:尽。
[4]造化:创造化有,指天地,自然界。钟:萃集,聚集。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5]阴阳:山北背日为阴,山南向日为阳。割:划分。昏晓:指山南山北明晦不同如晨昏。
[6]荡胸:使心胸动荡。荡:洗涤。
[7]决毗:睁大眼睛,极力远望。决:裂开,这里是尽力睁大的意思。眦:眼眶。人:收入视野,看到。
[8]会当:终究要。凌:登临。绝顶:最高峰。
[9]一览众山小:《孟子·尽心》上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览:一下子全部看到。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写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320-321
2.《书立方》编委会编著・中国最美传世诗词:重庆出版社.2011年9月:69-71 .
3.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五):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 3-5・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