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一《五言古诗》三十三篇 >
弟子规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寄全椒山中道士[1]
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2],忽念山中客。[3]
秋的凉冷,初度袭入了刺史府第,不由我想起山中独居的友人。


涧底束荆薪[4],归来煮白石[5]。
想来你正在干涸的涧底,拾束枯枝残草,独自归来,煮炼那仙药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6]。
我真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可是空旷的山谷间,落叶满坡,又到何处去寻访你的行迹。




注释
[1]应物于德宗建中四年(783)夏至贞元元年(785)冬任滁州刺史时作。全椒,今安徽全椒。唐属滁州。山: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的神山。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神山在全椒县西三十里,有洞极深。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此即道士所居也。”
[2]郡斋:指作者任滁州刺史时,州郡官的斋舍。冷:语意双关,是秋冷,也暗含冷清寂寞之意。
[3]山中客:指山中道士。《舆地纪胜》载神山有洞极深,道士居于此。
[4]涧底:两山中夹的水道叫涧,秋深涧枯见底,故能拾薪。荆薪:杂柴。
[5]煮白石:道家有“煮玉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入锅熬煮熬炼服食,可延年益寿。又唐宋时煮茶水加白石,可使更甘美,明田艺衡《煮泉小品·绪谈》:“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两种理解均可。
[6]这两句是招请道士的婉委说法。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全诗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无从排解。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参考资料:
1.刘逸生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685-686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