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一《五言古诗》三十三篇 >
弟子规

贼退示官吏 元结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贼退示官吏并序
    唐-元结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史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年 一作:岁)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时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贼退示官吏[1]
唐-元结
癸卯岁[2],西原贼入道州[3],焚烧杀掠,几尽而去[4]
癸卯年,西原贼人攻入道州城,焚烧杀戮掠夺,几乎扫光全城才走。


明年,贼又攻永破邵[5],不犯此州边鄙而退[6]
第二年,贼人又攻打永州并占领邵州,却不侵犯道州边境而去。


岂力能制敌欤[7]?盖蒙其伤怜而已[8]
难道道州官兵能有能力制服敌人吗?不过是承蒙他们同情可怜罢了。


诸使何为忍苦征敛[9]?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10]
催缴赋税的官吏又为什么这样硬心肠地征催搜敛?(有感于此)所以作了这首诗,用来告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11],山林二十年[12]
往年正逢天下太平,我山林隐居,前后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13]
泉水源头,就在我山居的庭院,洞穴山沟,正对着我的门前。


井税有常期[14],日晏犹得眠[15]
(那时候,)朝廷虽征租税,却有规定的程期,劳作一天,太阳下山了,也就可以安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16]
突然遭逢了安史之乱,世事巨变,我统领将士,军帐之中度华年。


今来典斯郡[17],山夷又纷然[18]
如今我来治理这个郡县,又遇到蛮夷来骚扰侵犯。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县城太小,蛮夷无意洗劫,他们也同情可怜贫穷的百姓。


是以陷邻境[19],此州独见全[20]
所以邻州虽陷蛮贼手,本州侥幸偏偏得存全。


使臣将王命[21],岂不如贼焉[22]
朝廷的使臣啊奉的都是皇上诏命,难道反不如,盗亦有道有仁心!


今彼征敛者[23],迫之如火煎[24]
现在那些横征暴敛的贪官污吏逼迫人民,如同烈火来熬煎。


谁能绝人命[25],以作时世贤[26]
我又怎能,将百姓的活路生生来断绝,去博取,什么时世称道的“干吏”与“能员”。


思欲委符节[27],引竿自刺船[28]
我真想把刺史的印符仪仗全抛弃,拿起竹篙,自己撑船远走高飞。


将家就鱼麦[29],归老江湖边。
带着家眷,捕鱼种麦自食其力,归乡隐居啊我愿终老在那江湖边。





注释
[1]作于代宗广德二年(七六四),时元结任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刺史。贼,指被称为“西原蛮”的少数民族入扰者。示:给……看。
[2]癸卯岁: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3]西原:即西原蛮,生活在今广西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入:攻入。
[4]几尽:将尽。
[5]攻永破邵:永,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邵,邵州,州治在今湖南邵阳。据《新唐书•南蛮传》记:广德二年,西原蛮攻道州不能下,转攻永州,攻陷邵州,盘踞数月。
[6]边鄙:边远地区。鄙,边邑。
[7]岂:难道。欤:疑问语气词,这里是“吗”的意思。
[8]盖:发语词,承上解释原因。蒙:承蒙。伤怜:同情。
[9]诸使:朝廷下派负责收取租税的租庸使等。何为:为什么。忍苦:忍心凶狠。忍:残忍刻薄。苦,狠。
[10]以:用来。
[11]太平:又叫泰平,古以天象与人事相应。泰阶星平是天下安宁的征象,称太平。
[12]这句说:为官前平居山林二十年,大抵在玄宗开元与天宝初,所谓“开元盛世”。
[13]“泉源”二句:说山居幽清,门对山水。
[14]井税:据说商周前行井田制,八家共一井,每井九百亩。中间百亩为公田,周围八百亩,户各百亩。公田由八家同耕,收获作赋税。公田以外收获,分归各户(见《孟子•滕文公上》)。井田制是否真的实行过,有争论,但作为一种理念,一直用作“太平之世”的典实。这里借指唐代前期所实行的按户口征收定额赋税的“租庸调制”。至作诗时已被破坏。常期:一定的日期。
[15]这句指社会安定治安良好。晏,晚。
[16]“忽然”二句:元结于乾元二年(759)二月,奉朝廷之命在唐、邓、汝、蔡等州招募义军,抗击安史叛军。上元元年(七六O),充荆南节度判官。次年,领荆南兵镇九江。世变,即指安史之乱。戎旃,军帐。旃通“毡”。
[17]典斯郡:指任道州刺史。典,掌管。斯,此。郡,道州又称江华郡。
[18]山夷:古时统称西或西南少数民族为夷。山夷,山居之夷,指西原蛮。纷然:指骚乱。
[19]是以:因此所以。陷邻境:即序所言攻永陷邵。
[20]见全:被保全。
[21]“使臣”句:元结本年所作《奏免科率状》云:“臣自到州,见租庸等诸使文牒,令征前件钱物送纳。”可参见。将王命,奉皇帝之命。
[22]这句说官吏逼民,连贼都不如。焉,语气助词。
[23]今彼:现在那些。征敛者,指租庸等诸使及其爪牙。
[24]之:代词,指人民。迫:逼迫。
[25]“谁能”句:反问句,表示自己不能残民邀功。绝人命,指逼死人命。
[26]以:介词,凭藉(此)。时世贤:时俗所认为的才能之士,如“征敛者”之流。语含讥讽,因贤人的根本是守道有常不为时世所动。
[27]思欲:想要。委:丢弃。符节:官员的印信等朝廷颁发的示信之物。唐刺史都加号持节。
[28]引竿:拿起竹篙。刺船:撑船。
[29]将家:携带家人。就鱼麦:去过渔耕生活。就,主动接近。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本诗是元结反映社会现实,同情百姓疾苦,敢于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罪恶而为民请命的代表作品,感情激越深沉,令人读后难以平静。


      小序交代写诗的背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十二月,广西境内的少数民族西原蛮发动叛乱,攻破道州(故治在今湖南道县)。次年五月,元结出任道州刺史。七月,“西原蛮”又进攻道州邻近的永州,破邵州,却未再击道州。诗人赴任之时,道州遗户仅四千,生活十分困窘,百姓“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树皮”(元结《舂陵兴》)。他见此情景,不忍加赋,曾上言请免,并作此诗严厉批评朝廷官吏的横征暴敛远甚于“贼”之劫掠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共分四层,开头六句为第一层,追思往昔的繁盛太平。关键词语是赋税“有常期”,有的书将“常期”解释为固定的日期,不十分准确,主要含意是固定的限额,没有额外负担,没有苛捐杂税,而这正是太平盛世的主要标志。为全诗抨击痛斥统治阶级肆意勒索百姓提供参照,埋下伏笔。

      从“忽然遭世变”以下八句是第二层,描写今天的现实,侧重写“贼”之行为。安史之乱突然爆发,天下纷然,但西原蛮并没有再次攻击抢劫道州,不是朝廷有能力阻止平定,而是贼可怜这里的百姓太贫穷。为下面的对照议论再度埋下伏笔。

      “使臣持王命”以下六句是第三层,侧重写官。“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两句直接的斥责令人感到突然而震惊,将贼和朝廷官员相比已大胆而尖锐,居然用“岂不如”三字反问,更加重了愤激的程度。接着说“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如今那些征收赋税的人,逼迫百姓好像在煎熬一样。再用“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进行反诘,揭示其灵魂的肮脏本质,用逼迫百姓没有活路来取得自己的政绩,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这几句是全诗之骨,是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所在。西原贼尚不忍心抢掠,而代表官府的官员却逼迫如同催命,鲜明的对比令人触目惊心。

      最后四句表达自己的意志,不忍心虐害百姓,又无法违抗朝廷特别是贪功搞政绩的上级官员,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委符节”、“自刺船”,归老江湖。他宁可丢掉乌纱帽,也绝不愿用断绝人命的方法,去换取统治阶级的赏识。这种社会良心光照千古,难怪今天阅读此诗,依然令人气愤、感动、佩服。凡是真心为社会为百姓的官员当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元结是位具有仁政爱民理想的忠臣循吏,本诗便是其仁政理想的具体表现,全诗语言古朴自然,抒情真实质朴,颇见艺术功力。清人沈德潜说:“次山诗自写胸次,不欲规模古人,而奇响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门径。”(《唐诗别裁》)清人施补华亦云:“诗忌拙直,然如元次山《舂陵行》、《贼退示官吏》诸诗,愈拙直愈可爱。盖以仁心结为真气,发为愤词,字字悲痛,《小雅》之哀音也。”都很精到准确。





元结

元结(719~772年),中国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