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一《五言古诗》三十三篇 >
弟子规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春泛若耶溪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春泛若耶溪[1]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2],此去随所偶[3]
归隐之心长期以来不曾中断,此次泛舟随遇而安任其自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4]
乘小舟,随流任凭晚风吹送,穿花叶,沿港汊驶入了若耶溪口。


际夜转西壑[5],隔山望南斗[6]
峰回舟转千百度,天色暗,夜入西山沟隔山举首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7],林月低向后[8]
(山峦高,斗星小,吴越上应星光照,)潭水如烟,溶溶却似飞霜流。时光逝,皓月走,低低西斜林莽后。


生事且弥漫[9],愿为持竿叟[10]
生事从来似烟水匆匆去,何必愁,不如持钓竿老山水,终悠游。





注释
[1]泛:荡舟。若耶溪:即越溪,在今浙江绍兴若耶山下,又名浣纱溪。
[2]幽意;幽居独处、远离世俗之意。
[3]偶:相遇。
[4]花路:一路鲜花。
[5]际夜:入夜。际,当。壑:大山沟。
[6]南斗: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因与北斗相对言,称南斗。古以二十八宿与地理相应来划分区域,称分野,南斗与吴越相应。
[7]潭烟:水潭上如烟的水汽夜雾。溶溶:形容汽雾柔和迷离。
[8]“林月”句:月下林梢是后半夜近晓时分了。
[9]生事:人生百事。且弥漫:犹言多弥漫。弥漫本指水势广大无际,引申为生事不可捉摸。
[10]为:做,读平声。持竿叟:钓鱼翁。此指隐栖者。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这首五言古体诗大约是綦毋潜因安史之乱爆发而归隐之后创作的作品。诗人在一个春江花月之夜,泛舟若耶溪,滋生出无限幽美的情趣。

  此诗开篇“幽意无断绝”句,以“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即幽居独处,不与世事,放任自适的意趣。这种“幽意”支配着他的人生,不曾“断绝”,因此,他这次出游只是轻舟荡漾,任其自然,故云“此去随所偶”。“偶”即“遇”。诗人在这里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情绪。

  以下写泛舟的时间和路线,描写沿岸景物。“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习习晚风,吹拂着游船,船儿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恍如进了武陵桃源胜境,多么清幽,多么闲适!“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题中的“春”,看似信笔写来,却又显得用心细致。“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出游程中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际夜”,是到了夜晚,说明泛舟时间之久,正是“幽意无断绝”的具体写照。“西壑”,是舟行所至的另一境地,当置身新境,心旷神怡之时,抬头遥望南天斗宿,不觉已经“隔山”了。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二句,是用淡墨描绘的如画夜景。“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腾的景状,而着一“飞”字,把水色的闪耀,雾气的飘流,月光的洒泻,都写活了,“林月低向后”,照应“际夜”,夜深月沉,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这景象是美的,又是静的。

  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而怀着隐居“幽意”的泛舟人,置身于这种境界之中,“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作者愿永作若耶溪边一位持竿而钓的隐者。“持竿叟”,又应附近地域的严子陵富春江隐居垂钓的故事,表明诗人心迹。末二句抒发感慨极其自然,由夜景的清雅更觉世事的嚣嚣,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

  殷璠说綦毋潜“善写方外之情”(《河岳英灵集》)。作者超然出世的思想感情给若耶溪的景色抹上一层孤清、幽静的色彩。但是,由于作者描写的是一个春江花月之夜,又是怀着追求和满足的心情来描写它,因而这夜景被状写得清幽而不荒寂,有一种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整首诗也就显得“举体清秀,萧肃跨俗”(《唐音癸签》引殷璠语),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清悠的意境。在写法上,诗人紧扣住题目中一个“泛”字,在曲折回环的扁舟行进中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写,因而所写的景物虽然寂静,但整体上却有动势,恍忽流动,迷蒙缥缈,呈现出隐约跳动的画面,给人以轻松畅适的感受和美的欣赏。

参考资料:
1.金性尧 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29-30
2.赵昌平 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22-23
3.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53-55


綦毋潜

綦毋潜(一说692-755 [2] ,一说692-749 [3] )[qí wú qián],字孝通,虔州(今江西赣州)人,唐代著名诗人。约开元十四年(约726年)前后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右拾遗,终官著作郎,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