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一《五言古诗》三十三篇 >
弟子规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金门 一作:君门)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长安道 一作:临长道)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孤城 一作:孤村)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1]
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2],英灵尽来归[3]
政治清明的时代,不应有贤者隐居,天下的精英,都回归朝廷效力。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4]
棊毋先生也因此下山,不再学那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


既至金门远[5],孰云吾道非[6]
谁承想,京城应举,却无缘及弟,只能像夫子孔丘般叹息——难道我的学说不合时宜?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7]
回想你当初赴试,江淮正当寒食节,而现在,又到了缝制春衣时——算来两京虚度已一年。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8]
长安道上我置酒为君送行,同心一意的知己啊,我们又将分离。


行当浮桂棹[9],未几拂荆扉[10]
你乘着小舟归去,不久后,又将重新推开柴门回到山中故居。


远树带行客[11],孤城当落晖[12]
驿路的树行远展啊,掩映着远行的你,西沉的红日返照啊,更显得孤城卓拔壮悲。


吾谋适不用[13],勿谓知音稀[14]
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可不能说朝中就没有能够赏识你的人,天下就没有知心朋友啊!




注释
[1]此诗是诗人送友人归乡的赠行诗。棊毋潜:生平参作者小传。棊毋是复姓。开元十五年(七二七)进士及第,题云落第,可见作于此前。
[2]圣代:圣明的时代,指当代。《论语·公冶长》:“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本句化用其意。
[3]英灵:精英,杰出的人才。来归:归向明主。
[4]这两句,即《论语•泰伯》所云:“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遂令,就使得。东山客:指隐士。东晋时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故后世称隐居者为“东山客”。采薇:周武王灭商后,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兄弟不食周粟,采薇于首阳山。薇:指野菜。此后遂以“采薇”代指隐居。
[5]这句说虽到长安却未能及第。“既至”后省“而”字。金门远:此喻落第。金门,金马门,汉宫门名。汉代对征召来的优秀人才,都令他们在金马门等待诏命。此处指代朝廷。
[6]孰云:谁说,意思是难道说是。吾道非:《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出游,被困于陈蔡之间,对弟子说:“吾道非耶?吾何为至此?”子贡答:“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此句是对綦毋潜的安慰。
[7]“江淮”二句:这是推测说,綦毋潜由京返乡的途中,在洛阳自缝春衣在江淮过寒食节。江淮,长江、淮水。这是綦毋潜回乡必经之路。寒食,清明前一日或前二日为寒食节,当日不得举火,只吃冷食。相传晋文公重耳之臣介子推随侍重耳逃亡,文公即位后,他逃赐至深山,文公焚山逼他下来,子推竟抱树焚死。因立寒食节,冷食避火祭奠他。其实仲春禁火见于《周礼·司煩氏》,是周代旧俗,介子推事是附会。
京洛,洛阳。故素称京洛。因洛阳为周、汉旧京,唐时进士试,举子常往来长安与洛阳西、东两京,有时考试也在洛阳举行。(周平王及东汉在洛阳建都。)
[8]同心:志同道合者。语出《诗·无衣》“与我同心”。违:分离,分别。
[9]行当:即将,将要。浮桂棹(zhào):指乘船。桂棹:船的美称。《离骚》“桂棹兮兰柚”。指用桂木做的船桨,后泛指船。棹是船桨,代指船。
[10]未几:没过多久。拂荆扉:打开旧居的柴门,意指回到家中。荆扉:用荆条做的门,即柴门。
[11]带:映带、映衬。
[12]当:对着。
[13]“吾谋”二句:安慰綦毋潜,偶然失利不必挂心,来日方长,还是有人会赏识你的才华的。吾谋适不用,《左传·文公十三年》载,秦大夫绕朝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此处是说,綦毋潜的才华未被考官所赏识。
[14]知音:知音稀,《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有“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之句。知音,原指通晓音律的人,后亦称知己好友为“知音”。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围绕送友还乡,层层深入,娓娓道来。诗人对綦毋潜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一事反复地进行慰勉,鼓励友人不要灰心懊丧,落第只是暂时的失意,要相信世上还会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终是不会受埋没的,表达了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劝慰,写得委婉尽致。

  开头四句言当今正是太平盛世,人们不再隐居,而是纷纷出山应考,走向仕途。“圣代”一词充满了对李唐王朝的由衷信赖和希望。“尽来归”,是出仕不久、意气风发的诗人对天下举子投身科考的鼓励,规劝綦毋潜不发归隐,而要振作精神,树立信心,争取再考。五、六句是对綦毋潜的安慰:尽管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选择科举之路是没有错的,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七至十句是劝綦毋潜暂回家去。“度寒食”“缝春衣”,是从时令上提醒对方,含有关切之情。“江淮”“京洛”,从路线的选择上提出建议,含有送别之意。“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见诗人对綦毋潜的深情厚意与殷殷期望。十一至十四句设想对方回乡的快捷与沿途风光,给人以温暖之感,意在安慰对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开心起来。最后两句规劝对方,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华恰好未被主考官赏识,切不要因此怪罪于开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为朝中赏识英才的人稀少。这一恳切安慰之辞很能温暖人心,激励綦毋潜继续仕进。

  这一首送别诗不仅写出了对朋友的关心、理解、慰勉与鼓励,也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全诗感情真挚而亲切,诗人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对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全诗的格调并不流于感伤,相反显得奋发昂扬。这样的送别诗自然会给友人以慰藉和鼓舞。读这样一首送别诗,会让人有一波感动,有一份温暖,不仅被诗人对朋友的谆谆告别语所感动,更被诗人对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温暖。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