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綦毋潜落第还乡[1]
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2],英灵尽来归[3]。
政治清明的时代,不应有贤者隐居,天下的精英,都回归朝廷效力。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4]。
棊毋先生也因此下山,不再学那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
既至金门远[5],孰云吾道非[6]?
谁承想,京城应举,却无缘及弟,只能像夫子孔丘般叹息——难道我的学说不合时宜?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7]。
回想你当初赴试,江淮正当寒食节,而现在,又到了缝制春衣时——算来两京虚度已一年。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8]。
长安道上我置酒为君送行,同心一意的知己啊,我们又将分离。
行当浮桂棹[9],未几拂荆扉[10]。
你乘着小舟归去,不久后,又将重新推开柴门回到山中故居。
远树带行客[11],孤城当落晖[12]。
驿路的树行远展啊,掩映着远行的你,西沉的红日返照啊,更显得孤城卓拔壮悲。
吾谋适不用[13],勿谓知音稀[14]。
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可不能说朝中就没有能够赏识你的人,天下就没有知心朋友啊!
注释
[1]此诗是诗人送友人归乡的赠行诗。棊毋潜:生平参作者小传。棊毋是复姓。开元十五年(七二七)进士及第,题云落第,可见作于此前。
[2]圣代:圣明的时代,指当代。《论语·公冶长》:“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本句化用其意。
[3]英灵:精英,杰出的人才。来归:归向明主。
[4]这两句,即《论语•泰伯》所云:“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遂令,就使得。东山客:指隐士。东晋时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故后世称隐居者为“东山客”。采薇:周武王灭商后,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兄弟不食周粟,采薇于首阳山。薇:指野菜。此后遂以“采薇”代指隐居。
[5]这句说虽到长安却未能及第。“既至”后省“而”字。金门远:此喻落第。金门,金马门,汉宫门名。汉代对征召来的优秀人才,都令他们在金马门等待诏命。此处指代朝廷。
[6]孰云:谁说,意思是难道说是。吾道非:《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出游,被困于陈蔡之间,对弟子说:“吾道非耶?吾何为至此?”子贡答:“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此句是对綦毋潜的安慰。
[7]“江淮”二句:这是推测说,綦毋潜由京返乡的途中,在洛阳自缝春衣在江淮过寒食节。江淮,长江、淮水。这是綦毋潜回乡必经之路。寒食,清明前一日或前二日为寒食节,当日不得举火,只吃冷食。相传晋文公重耳之臣介子推随侍重耳逃亡,文公即位后,他逃赐至深山,文公焚山逼他下来,子推竟抱树焚死。因立寒食节,冷食避火祭奠他。其实仲春禁火见于《周礼·司煩氏》,是周代旧俗,介子推事是附会。
京洛,洛阳。故素称京洛。因洛阳为周、汉旧京,唐时进士试,举子常往来长安与洛阳西、东两京,有时考试也在洛阳举行。(周平王及东汉在洛阳建都。)
[8]同心:志同道合者。语出《诗·无衣》“与我同心”。违:分离,分别。
[9]行当:即将,将要。浮桂棹(zhào):指乘船。桂棹:船的美称。《离骚》“桂棹兮兰柚”。指用桂木做的船桨,后泛指船。棹是船桨,代指船。
[10]未几:没过多久。拂荆扉:打开旧居的柴门,意指回到家中。荆扉:用荆条做的门,即柴门。
[11]带:映带、映衬。
[12]当:对着。
[13]“吾谋”二句:安慰綦毋潜,偶然失利不必挂心,来日方长,还是有人会赏识你的才华的。吾谋适不用,《左传·文公十三年》载,秦大夫绕朝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此处是说,綦毋潜的才华未被考官所赏识。
[14]知音:知音稀,《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有“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之句。知音,原指通晓音律的人,后亦称知己好友为“知音”。
参考资料: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