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五《七言律诗》五十三篇 >
弟子规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王濬 一作:西晋)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从今一作:今逢



  • jiào
    duì
    zhōng
    qǐng
    xiān
    kàn
    zuǒ
    yuán
    wén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西塞山怀古[1]
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2],金陵王气黯然收[3]
西晋大将王濬率领战舰从益州出发,金陵的帝王之气黯然消逝。


千寻铁锁沉江底[4],一片降幡出石头[5]
吴国用来阻挡战舰的千寻铁链也被大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的白旗从石头城上升起。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6]
自那时起,人间又经历了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可金陵的山势, 依旧枕着那寒冽的江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7],故垒萧萧芦荻秋[8]
现在已是四海一家、天下一统的时代,昔日的营垒如今已成为废墟,只留下遍地的芦荻在秋风中飘摇。





注释
[1]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经湖北大冶东西塞山而作本诗。是一首咏晋、吴兴亡事迹的怀古诗。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为长江中流要塞,三国东吴江防要地。
[2]“王濬”句:王濬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人,晋益州剌史。受晋武帝命,为伐吴造战船,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人。太康元年(280)正月自益州(今四川成都)沿江而下,直取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攻占石头城,吴主孙皓出降。
[3]金陵王气:金陵即建业,今南京。战国楚威王时见其地有王气,乃埋金以镇之,故称金陵。秦始皇并天下,因望气者之言,改为秣陵。三国吴时又改称建业。王气:帝王之气。黯然:形容伤神。
[4]千寻:形容长。寻,古时八尺为一寻。铁锁:为防守晋国战船的进攻,吴国在江面上拉起铁锁,横绝江面,但被王濬用大火烧断。
[5]降幡:降旗。石头:石头城,又名石城、石首城,故址在今南京石头山后。后汉建安十六年,孙权徙治秣陵,起土坞,改名石头。晋义熙中,始累石加砖。为攻守金陵必争之地。王濬率军攻入石头城,吴主孙皓亲至营门投降。
[6]寒流:指长江。
[7]四海为家日:四海为一家所有,即天下统一之意。《史记•高祖纪》:“天子以四海为家。”
[8]故垒:旧时战垒。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9:163
2.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824-825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