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五《七言律诗》五十三篇 >
弟子规

春思 皇甫冉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春思
    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层城 一作:秦城)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天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 jiào
    duì
    zhōng
    qǐng
    xiān
    kàn
    zuǒ
    yuán
    wén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春思[1]
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2]
黄莺在枝上啼叫,紫燕在梁上呢喃细语,都在报告新的一年又来了,可是丈夫却仍然在遥远的边疆征战。


家住层城邻汉苑[3],心随明月到胡天[4]
家住长安,邻近皇家宫苑,可是心早已随着明月飞到了边塞。


机中锦字论长恨[5],楼上花枝笑独眠[6]
织布机中的锦字回文诗倾诉着长久的思念,楼台上的春花烂漫开放,取笑我依然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反旆勒燕然[7]
请问领兵的统帅,什么时候能像车骑将军窦宪一样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班师回朝呢?




注释
[1]此诗写新春时闺中妻子思念征戍在外的丈夫。“思”读去声,名词。 
[2]马邑龙堆:均边地名。马邑在今山西朔县。秦汉时军事要地,相传秦人于此筑城而数崩。有马周旋奔驰,遂依蹄印以筑城成。汉时与匈奴屡争此城。龙堆即白龙堆,在今库姆塔格沙漠,地接玉门关,为前往西域的交通要道。
[3]层城:指京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汉苑:汉代的帝王宫苑,此指唐代宫苑。
[4]胡天:指丈夫征戍之地,即上文马邑、龙堆。
[5]机中锦字:典出《晋书·窦滔传》。苻坚时,窦滔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其妻苏蕙能文,思念窦滔,织锦为回文诗寄给他,共二百余首,循环反覆,皆成文意。机:指织机。锦字:即回文诗。
[6]笑:唐人以花开为笑。 
[7]“为问”二句:东汉窦宪为车骑大将军,大破匈奴,至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纪功而 返。元戎,元帅。旆,原指族末燕尾形垂旎,亦作旗旌通称。返旖即班师。勒:刻石。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杭爱山。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而归。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此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表现思妇的思边之苦及其对爱情的坚贞。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神骨气味高雅浑然,富有民歌特色。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开头两句是说,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经叶翠枝绿。

  开头两句,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的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在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和丈夫的恩爱相处,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产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归,诗人巧妙的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和怀疑和眼前的真景结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情感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的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这是一般兴句不容易做到的。两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和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和含蓄美。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三、四句是说,当你怀念家园盼归之日,早就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直接承接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丈夫及春怀归,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注李白集曾加以评述道:“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这一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用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的所在。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末两句是说,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

  诗中的最后两句,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对行役屯戍未归的丈夫的殷殷思念之情。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是为了表达孤眠独宿的少妇对丈夫的思情。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的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251-252

皇甫冉

皇甫冉,字茂政。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润州(今镇江)丹阳人,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