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五《七言律诗》五十三篇 >
弟子规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杜甫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唐-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 jiào
    duì
    zhōng
    qǐng
    xiān
    kàn
    zuǒ
    yuán
    wén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1]
唐-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2],宗臣遗像肃清高[3]
诸葛的大名啊,传遍万代,上下四方,重臣的遗像啊,骨清格高,使人仰望。


三分割据纡筹策[4],万古云霄一羽毛[5]
你苦心筹划啊,促成了天下三分的大局,这仅是后人所见啊,云霄中威凤的一片翎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6],指挥若定失萧曹[7]
您自比伊尹吕尚,德才本已相上下,你一指一挥,安定天下,使萧何曹参失色比不上。


运移汉祚终难复[8],志决身歼军务劳[9]
莫奈何,天命移易啊汉运将尽难挽回,您志不可夺啊,劳心军务,死而后已最可伤!





注释
[1]本诗咏诸葛亮武侯祠。诸葛亮封武乡侯,称武侯。夔州先主庙居中,西为武侯祠,东为后主庙。
[2]垂:流传。宇宙:即世界。前屡见。 
[3]宗臣:为后世所尊仰的重臣。 《汉书·萧何曹参传》:“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代,为一代之宗臣。”《三国志·蜀志·武侯传》张俨注:“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肃清高: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肃:敬肃。
[4]“三分”句:诸葛亮《隆中对》已料定汉末割据之势,经多年经营,终成魏、蜀、吴三分天下之局面。《出师表》:“今三分天下",三分语本此。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纡筹策:曲折周密地施展谋略。纡:屈,指不得施展。筹策:竹制算码。语出《老子》。《史记·高帝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5]“万古”句:《梁书·刘遵传》:“此亦威凤羽,足以验其五徳。”此用其语。杨伦注解本句云;“言武侯才品之高,如云霄鸾凤。世徒以三分功业相矜,不知屈处偏隅,其胸中蕴抱百未一展,万古而下,所及见者,特云霄之一羽毛耳。”羽毛:指鸾凤。
[6]伯仲: 原意兄弟,兄弟排行,长为伯,次为仲。此指不分高下。 伊吕:商相伊尹,周相吕尚(姜子牙),均古代辅佐贤主开基立国的名相。
[7]指挥若定:《汉书·陈平传》:“诚能去两短,集两长,天下指挥即定矣。”指挥言轻易,一指一挥之间。失萧曹:使萧何、曹参失色。萧曹,指辅佐汉高祖的萧何、曹参,均助刘邦定天下之宗臣。
[8] 运移汉祚:汉朝的气数已尽。汉祚(zuò),指汉朝的国统。祚:原意福泽,引申为帝位。
[9]“志决”句:即《出师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意。身歼:死亡。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曰:“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曰:此论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如果把首联比作一雷乍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尾联蓄势已足,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9:156-158
2.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长春出版社 2010:325-327
3.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575-580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