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四《五言律诗》八十篇 >
弟子规

没蕃故人 张籍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没蕃故人
    唐-张籍
    前年月支,城下没全师。(戍 一作:伐;城下 一作:城上)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没蕃故人[1]
唐-张籍
前年月支[2],城下没全师[3]
前年里,你远征吐蕃西去,城下一战,怎料到全军覆灭。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吐蕃和唐朝断了音讯,我与你生死两隔,长久别离。


无人收废帐[4],归马识残旗[5]
战场上无人收拾废弃的营帐,唯有幸存归来的战马还认识残破的军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6]
我想为你祭奠,却还是,心存着一线未灭的希冀,希望哪一天,也许你突然能生还?——没奈何,此时此地,我只能且向天涯哭祭。





注释:
[1]此诗是为作者怀念在唐蕃战争中失踪的老朋友而作。没:消失。蕃:指吐蕃,今西藏。
[2]伐月支:本指汉代对西域月支的战争。这里代指唐对吐蕃的战争。伐:出征。月支:又称月氏,秦汉时西域游牧少数民族,后分为大小月支。这里借指吐蕃。月支(ròuzhī)读作肉支,肉读入声,似今吴音之肉。
[3]没全师:全军覆没。没:覆灭。全师:全军,古时军队分上、中、下三军,合为全师。
[4]废帐:战后废弃的营帐。
[5]残旗:残留的军旗。春秋时卫懿公与狄人作战战死,大夫弘演借残旗收得尸骸。
[6]“欲祭”二句:写侥幸友人只是失踪而尚未战死。在:存。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诗人的一位老友在守卫月支的战役中,因全军覆没而生死未卜,下落不明。故以“没蕃”为题写诗表达伤怀。

  首联交代全军覆没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前年”,前年战败,现今才写诗。这是因为作者在等侯确切的生死消息。在这次战斗中,唐军全师覆灭,友人是生是死,由于消息断绝,无法肯定,故诗人不敢贸然动笔。这种感情在亲密的朋友之间是很通常的。然而,老友的消息都一直没有听到。“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蕃汉之间消息已完全断绝,两年之中一无所获,则友人无论是死是生,都意味着永运离别了。死了,固不用说;活着,也是做了蕃人的奴隶,不能回还了。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颈联是通过想象,描写战败的惨状:“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因为是全军覆没,不是战死就是被俘,所以唐军的营帐无人去收拾,散乱地堆在战场上,任凭风撕雨浇,惨象令人触目惊心。“归马”是指逃归的战马,战马能辨认出己方的军旗,故能逃归旧营。人是一个没剩,只有几匹马逃脱回来,这—笔真如雪上加霜,令人想见战争的残酷。

  尾联“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是写自己矛盾、痛苦的心情,想设奠祭祀友人,却又希望他还活着。若还活着.祭奠是大不敬;若确实已死,不祭奠也是大不敬。诗人两为其难,当此之时,也只有遥望天涯而放声大哭了。此联揭示诗人内心活动,曲折而又深刻。

  此诗感情真挚,且层次清晰,由“戍”而写到“没”,由“消息”断而写到“死生”不明,由“死生”不明而写到“欲祭”不忍,终以无可奈何的放声大哭为结,一路写来,入情入理。而诗人借用这种过期的追悼,适足增添了全诗的悲剧性。正因为是“前年”的事件,所以有“断消息”的感受,有“疑君在”的幻想,痛慨、痴情,欲绝惨深。废帐残旗,归马踽凉,是诗人的揣想,却真实地再现了“没番”的战罢情形。其缺点是语言过于直朴,缺乏蕴含,前四句只是铺叙事情经过,占了一半的篇幅,倘若把这些内容移入题目中去,腾出地方集中抒情,效果会佳。

参考资料:
1.韩成武 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5年4月第一版:311-312
2.《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年9月版 第682页
1.金性尧 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182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