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四《五言律诗》八十篇 >
弟子规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秋入 一作:秋日)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1]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2],秋入望乡心。
秋天已至,登上破败的古台,草木已经凋落,这番情景引起我的乡思。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3]
荒野中的寺院来往行人稀少,隔水眺望那云峰更显得幽深。


夕阳依旧垒[4],寒磬满空林[5]
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不肯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清冷的磬声。


惆怅南朝事[6],长江独至今[7]
六朝繁华,至今向何处?望着那终日奔腾的长江水啊,怎不感到惆怅空茫。






注释
[1]本集题下原注:“寺即陈将吴明彻战场。”吴公台在今江苏江都城外。原为刘宋时大将沈庆之攻竟陵王刘诞时所筑弩台。后陈朝大将吴明彻围北齐于江都,增筑以射城内,因名吴公台。大历间刘长卿任转运判官,驻扬州,诗作于此时。
[2]摇落:凋谢,零落。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指台已倾废。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3]云峰:云雾缭绕的山峰。
[4]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旧垒:古堡垒,即指吴公台。垒:军事工事。
[5]寒磬:寒磬:清冷的磬声。磬为玉石制曲尺形打击乐器,佛寺中例用于诵经时,亦以报时。秋日之磬声,故称寒磬。空林:因秋天树叶脱落,林间更见空寂。
[6]惆怅:失意,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
[7]南朝:南北朝时,南方宋、齐、梁、陈四朝总称南朝。按吴明彻是陈宣帝时名将,陈伐北齐,他率诸军攻克淮南江北一带。后与北周作战,兵败被俘,忧愤以亡。其事为南朝一缩影。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首联叙事,点出时间、地点,扣实题目中的“秋日登吴公台”几字。“摇落”一词既切合“秋日”,又有肃杀萧条之气,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中间两联承前,写登台所见之景。颔联上句是近景,写来人稀少以状该地之荒凉。下句是远景,状深邃迷蒙之貌以增心境茫然之感。情景相生。颈联上句怀古,“旧垒”是当年战事的遗物,在夕阳映照下格外显眼,仿佛在述说着昔日的故事。下句写今,同一地点,同一空间,古今殊异。旧战场已成为出世的寺院,古时充满血腥之地如今却荡漾着祥和的钟磬之音,这便使尾联的抒情有水到渠成之势。“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把思绪从眼前实景引向历史,抒发沧海桑田,兴衰无常的感慨。“南朝”与“古台”、“旧垒”几个词切地切事,使此诗不能移易到别处去。切地切事是咏怀古迹诗之要义,无论作诗还是解诗,均须注意这一点。

      从内容看,本诗在咏古中亦渗透着叹今之慨。刘长卿的中晚年曾两度在苏州、吴中一带生活,此诗当写于斯时。当时藩镇割据局面渐成,各镇帅专横跋扈,称雄一方。尾联中的深慨便有对这种政治局面的不满和对国家统一强大的渴望之情。思想倾向与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基本一致。



刘长卿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