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四《五言律诗》八十篇 >
弟子规

早寒有怀/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早寒有怀/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孤帆 一作:归帆)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早寒有怀[1]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2],北风江上寒。
木叶初落,雁儿开始南渡,北风萧瑟,江上刮起了刺骨的寒风。


我家襄水曲[3],遥隔楚云端[4]
我家就在汉水转弯处的襄阳,遥望家乡,云雾缭绕。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在旅途中流尽了思乡的泪水,一个人乘着小船飘飘荡荡驶向天边,归期渺渺。


迷津欲有问[5],平海夕漫漫[6]
我想能打听一下究竟何处是渡头,然而唯见那江水浩淼,流入了黄昏无边的暗——人生的渡头,又在何处呢?





注释
[1]诗题一作《江上思归》。孟浩然开元中求仕长安后游吴下越时所作。此诗写作者思乡情切,又无可奈何之意。
[2]木落:树叶飘落。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雁南度:大雁南飞。
[3]襄水:指汉水流经襄阳的一段,位置在湖北襄阳城西北,北为檀溪,南为襄水。孟浩然为襄阳人,在襄水之北。曲: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汉水经襄阳处水流曲折,故云。
[4]“遥隔”句:孟浩然当时正在吴越一带漫游,襄阳属于古楚之地,两地相隔较远,遥望家乡,被云阻隔,故称“楚云”。
[5]天际:天边。南齐谢眺《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
[6]迷津:找不到渡口。津,渡口。《论语·微子》记孔子使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口所在,反而说天下滔滔,没有谁能改变,而舍此适彼,实为徒劳,不如避世隐居。意思是讥讽孔子看似为知津者,实际上为迷津者。后世遂以迷津为茫然不知所之。这里是慨叹诗人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
[7]平海:平阔的江面。唐诗中常以“海”指大江或宽阔的江面。漫漫:无边无际。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来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第一联是说,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因而江上分外寒冷。第一联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的事物,点名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思乡,而且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津:渡口。平海:至水面平阔,古时也称江为海。最后两句是说,风烟迷失了去渡口的道路,茫茫的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和从政的冲突。如今孟浩然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境况颇与孔子相似,瞻念前途渺茫,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诗词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第85-86页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