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二《七言古诗》二十五篇 >
弟子规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一作:一万)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转 一作壑)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裂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石扇 一作石扇)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梦游天姥吟留别[1]
唐-李白
海客谈瀛洲[2],烟涛微茫信难求[3]
听海上来客谈起那仙岛瀛洲,在烟波浩渺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


越人语天姥[4],云霞明灭或可睹[5]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


天姥连天向天横[6],势拔五岳掩赤城[7]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四万八千丈[8],对此欲倒东南倾[9]
天姥山极为高峻,就连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欲因之梦吴越[10],一夜飞渡镜湖月。
我为越人的夸说神往,真想因此而梦游吴越,那一夜,终于飞渡向东南,降落在山阴镜湖,月光如梦迷。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11]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12],渌水荡漾清猿啼。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凄清啼叫。


脚著谢公屐[13],身登青云梯[14]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15],空中闻天鸡[16]
山腰间云海飘摇,可见东海日出,身体悬在半空中,可听见天鸡鸣叫。


千岩万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17]
无数山岩重叠,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


熊咆龙吟殷岩泉[18],慄深林兮惊层巅[19]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深林战栗,使高耸而重叠的山峰震惊。


云青青兮欲雨[20],水澹澹兮生烟[21]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薄薄的烟雾。


列缺霹雳[22],丘峦崩摧[23]
忽然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洞天石扉[24],訇然中开[25]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26],日月照耀金银台[27]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霓为衣兮风为马[28],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29]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虎鼓瑟兮鸾回车[30],仙之人兮列如麻[31]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


忽魂悸以魄动[32],恍惊起而长嗟[33]
忽然间,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34]
眼前只留下梦觉时的枕席,全不见梦境中缭绕的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35]
我忽然悟到,世间的行乐,也同梦境一样古来万千的是是非非,就与那东去的流水相仿。


别君去兮何时还[36],且放白鹿青崖间[37],须行即骑访名山。
我这次与君一别,也不知何时能回还;姑且任由坐下的白鹿,驮我遨游青山间从从容容地走啊,就在鹿背上将名山访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38],使我不得开心颜!
我怎能低眉折腰去奉侍权贵,使我不能心头舒畅开笑颜。




注释
[1]诗题一作“留别东鲁诸公”,一本“吟留别”下有“东鲁诸公”。天宝三载(七四四)李白为权贵所排斥,被玄宗赐金放归,五载由东鲁再次南游越中,行前作此诗向东鲁朋友作别。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糜县与新昌间。吟,诗体名。《文体明辩》:“吁嗟慨歌,悲忧深思,以呻其郁者曰吟。”留别,别而留念。梦游天姥吟与留别是诗题的两个组成部分。这种前半部分说明赋某物,后半部分说明为何而作的格式,是唐诗中常见的题式,不能将“吟”字连后二字读。
[2]海客:来自海外的客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分别是蓬莱、方丈。
[3]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难求:确实难以寻求,传说海上二山远望可见,近之则消失(见《史记•武帝纪》),其实是海市蜃楼。信:确实。
[4]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5]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云霞:指云霞彩虹。云霞一作云霓。古人说虹为雄,霓为雌。或:有时。
[6]向天横:遮住天空。横:遮断。
[7]势拔五岳:山势超出五岳。拔,超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合称。掩赤城:胜过赤城山。掩,盖过,胜过。赤城,山名,为仙霞岭支脉,在今浙江天台境内。
[8]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9]因之:因为越人对天姥山的描述。因:依据。之:只代前段越人的话。吴越:指越地。吴越相连,连类而说。
[10]镜湖:也称鉴湖,在今浙江绍兴东南,因波平如镜,故名。
[11]剡溪:水名,曹娥江上游,在剡县(在今浙江嵊县),由曹娥江入剡溪,便近天姥所在嵊县。
[12]谢公宿处:谢灵运游天姥时投宿的地方。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
[13]谢公屐:谢灵运特制的登山木屐,屐底装有可活动的齿,上山则去掉前齿,下山则去掉后齿,平稳省力,以利山行,见《宋书.谢灵运传》。屐,木拖鞋。
[14]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15]半壁:半山腰。
[16]天鸡:《述异记》记载,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树枝长达三千里,树上栖息着一只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随着鸣叫。
[17]迷花倚石:使人眼迷的山花与欹斜坎坷的山石。倚通“欹”。忽已暝:不知不觉天已黄昏。暝:天黑,夜晚。
[18]熊咆龙吟:可以理解为熊仔怒吼,龙在长鸣。也可理解为为山岩泉流声空谷传响似熊咆龙吟。题为梦游,则以前说为长。殷岩泉:(猛兽的吼声)充满了整个山间。殷:此作动词,震响。
[19]这句承上句,说龙熊声使深林颤抖,层巅震惊。栗、惊都是使动用法。巅,山顶。
[20]青青:黑沉沉的。兮:南歌中的语气助词。本诗游东南,故用此句式。
[21]澹澹:水流动的样子。
[22]列缺霹雳:电闪雷鸣。列缺:闪电。列:通裂,分裂。缺:指云的缝隙。电光从云中决裂而出,故称"列缺"。霹雳:雷。
[23]崩摧:崩裂倒塌。
[24]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石扉:石门。石扉:一作石扇。
[25]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26]青冥浩荡:形容青天的幽深广阔。青冥:天空。天色青而深远不可测,故称。
[27]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殿。指神仙所居的地方。郭璞《游仙》:“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28]为:动词,作。
[29]云之君:指云神,此泛指云中纷纷而下的群仙。《楚辞》有《云中君》。
[30]“虎鼓瑟”句:张衡《西京赋》:“白虎鼓瑟。”《太平御览》引《白羽经》:“太真常人,登白鸾之车。”鼓瑟,奏瑟。鼓作动词用,指弹瑟。瑟是与琴相似的弦乐器,有五十弦、二十五弦等。鸾回车:鸾鸟拉着车。鸾:传说中的神鸟。回:回转,运转。
[31]列如麻:非常多。《云笈七签》卷九六引《上元夫人步虚曲》:“忽过紫微坦,真人列如麻。”
[32]悸:心惊。
[33]恍:恍然,猛然,指心神不定的样子。
[34]觉时:醒时。向来:前一晌,指此前的梦境中。烟霞:泛指梦游所见一切。
[35]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36]君:指留别的朋友。去:离开。
[37]放:松缰索任鹿而行之意。白鹿:传说中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传说仙人王子乔,卫叔卿的坐骑就是白鹿。梁庚肩吾《道馆诗》:“仙人白鹿上,隐士潜溪边。”鮫须行:缓缓地从容地行走。须,等待。即骑:就在鹿背上。
[38]摧眉折腰:低眉弯腰,即卑躬屈膝。萧统《陶渊明传》:“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摧眉:即低眉。事:侍奉。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

  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诗词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296-298
2.斐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巴蜀书社,1988:120-127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