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四《五言律诗》八十篇 >
弟子规

汉江临泛/汉江临眺 王维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汉江临眺/汉江临泛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汉江临眺[1]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2],荆门九派通[3]。
三湘的水,流到荆门与汉水相连长江的九条支流,也在此与汉水相通。


江流天地外[4],山色有无中[5]。
江水奔流,浩瀚望不到边山色隐现,在水气中似有若无。


郡邑浮前浦[6],波澜动远空[7]。
郡城似乎在水边浮动,波涛翻滚掀动了远处的天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8]。
我愿与晋代的山简相与,留醉在襄阳城里风和日丽佳胜处。





注释
[1]诗题一作《汉江临泛》。开元二十八年(740)王维由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冬日,知南选(朝廷遣往南方补选官员的选补使),由长安经襄阳、郢州、夏口至岭南,本诗当作于此行途经襄阳时。汉江:即汉水,源出今陕西宁强嶓冢山,初名漾水,经褒城与褒水汇合后始称汉水。南向流经湖北至汉阳注入长江。临眺:登高远望。
[2]楚塞:襄阳一带的汉水,因其在楚地北境,故称“楚塞”。三湘接:言三湘之水到楚地与汉水相接。三湘:湘水总称。漓湘、蒸湘、潇湘的合称,在今湖南境内。湘水合漓水称沅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一说三湘是沅湘、蒸湘、潇湘的合称,在今湖南境内。湘水合沅水称沅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
[3]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
九派通:传说大禹治水,凿荆门,通九派。派是支流,九为多数。九派:这里指江西九江。指在荆门山附近流入长江的众多河流。
[4]江:指长江。
[5]山:指荆门。有无中:山色翠淡又有水气蒸腾,远望似有若无。
[6]郡邑:州郡所在的城市。此指襄阳城。浦:水边之地。
[7]动远空,使远空翻动。“动”与上句的“浮”,都从远眺的感觉而言。
[8]“襄阳"二句:晋山简好饮酒,为征南将军镇襄阳时,常于习氏园池游赏,每每置酒尽醉,名其池为高阳池。襄阳,在汉水北岸,即今湖北襄樊市。风日:风光之意。与:如。山翁:指晋人山简。“竹林七贤”之一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嗜酒,每饮必醉,此借代襄阳地方官。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诗人采取的几乎全是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登高远眺、极目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动,奔放雄伟,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三湘”,一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合称三湘;一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正当诗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风浪之前,船儿是平缓地在江面行驶,城郭是静止地立于岸边,远空是不动地悬于天际;风浪忽至,一切都动了起来。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诗也随之飘逸起来了,同时,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也从中表现了出来,江水磅礴的气也表现了出来。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极其恰当。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参考资料:
1.徐应佩等,唐诗鉴赏诗词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161-162页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