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四《五言律诗》八十篇 >
弟子规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尚在 一作:字在)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与诸子登岘山[1]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2],往来成古今[3]
人世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寒来暑往的时日便形成过去和现在。


江山留胜迹[4],我辈复登临。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这辈人才有机会登临游览。


水落鱼梁浅[5],天寒梦泽深[6]
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


羊公碑尚在[7],读罢泪沾襟。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在岘首山上,读完碑文,泪水沾湿了我们的衣襟。





注释
[1]此诗写登岘山见羊公碑的感受。岘(xiàn)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樊市(今襄阳市)南。据《晋书·羊祜传》记载,西晋名将羊祜镇荆襄时,常登岘山宴饮吟诗,终日不倦。他曾对同游者叹息道:“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没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羊祜死后,百姓念其功德,在山上立庙建碑祭祀,望见碑者,杜预继任,故称此碑为“堕泪碑”。诸子:指在座友朋。
[2]代谢:更替变化。《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谢。
[3]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4]胜迹:名胜古迹。胜,美。登临:登山观看。
[5]水落:连下句“天寒”,知登山在深秋。鱼梁:鱼梁洲,在湖北襄樊市汉水中,《水经注·沔水》:"襄阳城东南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一说捕鱼之梁。
[6]梦泽:即云梦泽,云泽与梦泽。古书称二泽范围极广,为今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水泽之地的总称,后大部分淤成陆地。今洞庭湖即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
[7]羊公碑:晋人羊祜,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在此山与友人置酒吟咏。曾喟然叹曰:"自由宇宙,便有此山,又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他死后,百姓为他树碑建庙。望其碑,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称"堕泪碑"。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镇守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他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深”指更远处,一望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这两句诗写的是一种萧条荒落的情调,用来陪衬上下文。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尾联中“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

  该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诗的前四句,就是概括羊祜的话。“人事”,人物及其事迹,是有新陈代谢的。一代的人去了,一代的人接上了。这就成为古今。山水今天依然是一个名胜,却轮到我们这一代人来游玩。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湮灭无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感生命之短促,表达怀才不遇之悲伤。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47-48
2.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1:64
3.李景白 等,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83-84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