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四《五言律诗》八十篇 >
弟子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2],风烟望五津[3]
辽阔的秦中原野,拱卫着京城长安。城楼上,我远望蜀中,茫茫风烟,千里遥相连一那是您即将赴任的地方。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4]
今日离别,惺惺相怜,我们都是远游求官、离乡背井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5]
然而,好男儿志在四海,只要两心相知,即便天涯远隔,亦似相聚同邻居。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6]
切莫要学那小儿女样分手的路口,泪水涟涟不能停止。





注释
[1]此乃送别诗,作于长安,当在高宗总章二年(669),勃因《斗鸡赋》被逐出沛王府,客游蜀中前。杜少府,名不详, 唐人称县尉为少府。之任,赴任。蜀州:蜀地。 在今四川崇庆县。一作“蜀川”。
[2]城阙:城墙和宫阙。这里指唐朝的京城长安。宫门前的望楼叫阙。 辅三秦:以三秦为辅翼。辅:拱卫,护卫。三秦:这里泛指长安周围的关中之地,在今陕西一带。秦汉之际,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故地关中分为雍、塞、翟三国,分别封给章邯、司马欣和董翳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三秦为王勃当时的宦游之地,也是当时的送别之地。
[3]风烟:风尘烟雾,这里指远望所见景象。 五津:当时蜀中岷江有五大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代指蜀川,为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
[4]宦游:出外做官。 宦游人:为了做官离家远游的人。
[5]“海内”二句: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此化用其意。海内,四海之内,整个中国。古人以为我国四周有海环绕,所以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天涯,天边,指十分遥远的地方。比邻,近邻,古代五家相连为比。
[6]“无为”二句:《孔丛子•儒服篇》载,鲁人子高游赵,及返,其友邹文、季节 流泪满面。子高说:“始吾谓此二子丈夫尔,今乃知其妇人也。人生则有四方之志,岂鹿豕也哉而常聚乎!”此暗用其典。无为:不要。无:同“毋”。歧路:岔道口,此指分手之处。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儿女:泪沾手巾,形容眼泪之多。沾巾:泪水沾湿手巾。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参考资料:
1.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诗词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12月版
2.吴友智 丈夫非无泪 不洒别离间---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2002,Z4
3.张仁祥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学与进修 1979,04
4.张家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简析 中学语文 1982,09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