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四《五言律诗》八十篇 >
弟子规

月夜 杜甫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月夜[1]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2],闺中只独看[3]
今夜里,鄜州的月儿啊也当与都城上空的一般圆闺房中的妻啊,想来正独自仰天观看。


遥怜小儿女[4],未解忆长安[5]
遥念她身边的一双小儿女,更使我辛酸,他们怕还未必懂得,将远别的父亲思念企盼。


香雾云鬟湿[6],清辉玉臂寒[7]
夜雾沾湿了她云影般的鬓发,盈盈生起了芬芳的氤氤,清冷的月光啊,请莫要,让她倚栏的玉臂受寒。


何时倚虚幌[8],双照泪痕干[9]
什么时候,能再次斜靠着闺房中那如梦如幻的轻柔纱帷,共赏明月。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注释
[1]天宝十五载(756,即至德元载)六月,杜甫因避安史之乱,居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灵武(今宁夏灵武),杜甫只身前往,为叛军俘虏,带到长安,因官卑未予囚禁。从此,就住在沦陷的都城内,本诗作于此期。
[2]鄜州:地名,今陕西富县。当时杜甫的家人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3]闺中:闺是内室,故妻子称内人、闺中人。看(kān):守护,看护。
[4]怜:爱怜。
[5]解:懂。忆长安:想念在长安的父亲。
[6]香雾:指绕萦着闺中人的夜雾。云鬟:古代妇女环形如云状的髻。鬟泛指发。湿,寒二字暗示其妻在秋夜望月已久。
[7]清辉:月光。玉臂:形容女子手臂白莹圆润如玉。
[8]虚幌:轻薄透明的帷幔。虚:透明的样子。
[9]双照:指月光照在两个人的脸上,反衬上文的独看。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联之中。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长安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共忆长安的往事,已经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深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和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妻子为自己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颈联是说,蒙蒙雾气,也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全诗诗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参考资料:
1.李渗 杜甫诗集选 武汉:长江出版社 2009:412-413
2.戴燕 历代诗词曲选注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6:121-122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