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一《五言古诗》三十三篇 >
弟子规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万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登高,心随雁飞灭。(试 一作 始)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沙行 一作:平沙)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洲 一作:舟)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秋登兰山寄张五[1]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2],隐者自怡悦[3]
登上这白云缭绕的万山峰岭,心头升起一种超脱尘俗的喜悦。


相望试登高[4],心随雁飞灭[5]
登上山头遥遥南望,心已随鸿雁消逝在天际。


愁因薄暮起[6],兴是清秋发[7]
虽说是,淡淡的暮色,牵动了思友的愁绪,可清爽的秋气,更引发了我诗人的兴意。


时见归村人,沙渡头歇[8]
俯望着,三三两两村人归去,他们在渡口的沙滩上,随心适意地休歇。


天边树若荠[9],江畔洲如月[10]
远眺江岸的树木,似乎伸向了天边,渐远渐杳,就像一棵棵小小的野芥,近望江畔的小洲,更弯弯曲曲,犹如一钩新月。


何当载酒来[11],共醉重阳节[12]
张兄啊,什么时候载着菊花酒同来登高,共度那九九重阳佳节。




注释
[1]万山:原作“兰山",据《孟襄阳集》改。在今湖北襄阳,山上多兰草,故名“兰山”。寄:寄赠,是古诗的一种体式。张五:当是张諲。浩然友人,后官至刑部员外郎,诗画并擅。
[2]北山:万山为襄阳北山,与南山舰山相对望。
[3]隐者:浩然自称。怡悦:晋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怡悦并首二句化用其意。
[4]这句说因思友而登高试相望。
[5]飞灭:我心随雁飞而没入远天,意谓飞向友人处。灭:消失。
[6]这句句法倒装。顺说应是因薄暮而愁起。下句句法同。薄暮:近黄昏,太阳将落山之时。薄:迫近。
[7]兴:因外物感发的一种创作冲动。本句与上句互文见义:因清秋薄暮而引发了愁思并起寄友作诗的冲动。
[8]沙行:在沙地上行走。沙行:一作“平沙”。
[9]荠:荠菜,一种野菜,茎高数寸,叶可食用。芥与下句的“月”,都是远望所见时的感觉。《罗浮山记》:“望平地树如弃。”是本句所本。
[10]洲:水中的小沙丘。
[11]何当:什么时候才能。
[12]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九在《易》数中为“老阳”,九九相重,故称重阳。此日有登高饮菊花酒之俗。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此诗围绕清秋季节登高来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写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随雁飞灭”。因薄暮时思念之“愁”和清秋之“兴”无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所以要相邀重阳节携酒登高而醉。全诗用极洗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其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二句历来脍炙人口。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不禁心中悲戚,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参考资料:
李景白 等,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76-77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