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五《七言律诗》五十三篇 >
弟子规

登楼 杜甫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登楼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 一作:梁父)



  • jiào
    duì
    zhōng
    qǐng
    xiān
    kàn
    zuǒ
    yuán
    wén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登楼[1]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2],万方多难此登临。
高楼外鲜花繁盛,看了反觉伤心,国家内忧外时,我来此处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3],玉垒浮云变古今[4]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5],西山寇盗莫相侵[6]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只能徒劳兴叹。


可怜后主还祠庙[7],日暮聊为梁甫吟[8]
可叹的是,蜀国后主刘禅那么昏庸还可以在祠庙中享受祭祀。日暮时分,我姑且像诸葛亮一样吟诵《梁甫吟》。




注释
[1]作于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时诗人在成都。上年十月吐蕃一度攻陷长安,十二月又陷松、维、保三州。蜀中又刚经历徐知道之乱。
[2]花:知为春时。客:杜甫自指。
[3]锦江:又名濯锦江,传说于此江濯锦,色尤鲜丽,故名。在成都南,杜甫草堂近江边。
[4]玉垒:山名,在今四川汶川北,灌县之西,为吐蕃入扰必经之地。变古今:与古今一同变幻。
[5]“北极”句:广德元年十月吐蕃陷长安后,立广武王李弘为帝,不久郭子仪收复长安,代宗复辟。本句写此事。北极:星名,北极星。象征朝廷,因其众星拱卫而居于天之中枢地位。参《史记·天官书》及索隐。
[6]西山寇盗:指吐蕃。西山此指成都西理、汶川一带岷山峰岭。
[7]后主:即三国时蜀国后主、刘备之子刘禅,因宠信宦官黄皓而亡国。成都先主庙西为武侯庙,东为后主庙。这里喻指代宗李豫。代宗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导致朝政混乱,战祸迭起。 还祠庙: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后主祠在成都锦官门外先主庙之东侧,与先主庙西侧的武侯祠相望。这是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宠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还:仍然。
[8]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聊:姑且。梁甫吟:乐府《楚调曲》名。梁甫一作梁父,山名,在泰山下,死人聚葬之处。《梁甫吟》,即葬歌。相传诸葛亮在南阳躬耕陇亩时,好为《梁甫吟》。又唐李白有一首《梁甫吟》,表现其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从登楼看见的景色开始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这使诗人联想到了动荡不安的国家,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上句从空间上扩展,下句从时间上蔓延,这样延展开来,顿然形成了一片宏阔悠远的意境,包括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并且,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而诗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见,诗人心怀国家,此时,他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主要写国家战事。诗人登楼远眺,由浮云想到了国家现时情况,虽然大唐朝廷风雨动荡,但代宗又回到了长安,可见“终不改”,这照应了上一句的“变古今”,语气中流露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寄景抒情,将国家的动荡、自己的感怀和眼前之景融合在了一起,相互渗透,用字凝练,对仗工整,语势雄壮,意境宏阔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494-496
2.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七):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186-188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