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典故篇 > 幼学琼林 > 卷一:《文臣》 >
弟子规

文臣 程登吉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卷一·文臣
    帝王有出震向离之象,大臣有补天浴日之功。
    三公上应三台,郎官上应列宿。
    宰相位居台铉,吏部职掌铨衡。
    吏部天官大冢宰,户部地官大司徒。
    礼部春官大宗伯,兵部夏官大司马。
    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空。
    司宪中丞,都御史之号;内翰学士,翰林院之称。
    天使誉称行人,司成尊称祭酒。
    称都堂曰大抚台,称巡按曰大柱史。
    方伯、藩侯,左右布政之号;宪台、廉宪,提刑按察之称。
    宗师称为大文衡,副使称为大宪副。
    郡侯、邦伯,知府名尊;郡丞、贰侯,同知誉美。
    郡宰、别驾,乃称通判;司理、廌史,赞美推官。
    刺史、州牧,乃知州之两号;廌史、台谏,即知县之尊称。
    乡宦曰乡绅,农官曰田畯。
    钧座、台座,皆称仕宦;帐下、麾下,并美武官。
    秩官既分九品,命妇亦有七阶。
    一品曰夫人,二品亦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
    妇人受封曰金花诰,状元报捷曰紫泥封。
    唐玄宗以金瓯覆宰相之名,宋真宗以美珠箝谏臣之口。
    金马玉堂,羡翰林之声价;朱幡皂盖,仰郡守之威仪。
    台辅曰紫阁名公,知府曰黄堂太守。
    府尹之禄二千石,太守之马五花骢。
    代天巡狩,赞称巡按;指日高升,预贺官僚。
    初到任曰下车,告致仕曰解组。
    藩垣屏翰,方伯犹古诸侯之国;墨绶铜章,令尹即古子男之帮。
    太监掌阉门之禁令,故曰阉宦;朝臣皆搢笏于绅间,故曰搢绅。
    萧曹相汉高,曾为刀笔吏;汲黯相汉武,真是社稷臣。
    召伯布文王之政,尝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遗爱,不忍伐其树;孔明有王佐之才,尝隐草庐之中,先主慕其令名,乃三顾其庐。
    鱼头参政,鲁宗道秉性骨鲠;伴食宰相,卢怀慎居位无能。
    王德用,人称黑王相公;赵清献,世号铁面御史。
    汉刘宽责民,蒲鞭示辱;项仲山洁己,饮马投钱。
    李善感直言不讳,竞称鸣凤朝阳;汉张纲弹劾无私,直斥豺狼当道。
    民爱邓侯之政,挽之不留;人嫌谢令之贪,推之不去。
    廉范守蜀郡,民歌五裤;张堪守渔阳,麦穗两歧。
    鲁恭为中牟令,桑下有驯雉之异;郭汲为并州守,儿童有竹马之迎。
    鲜于子骏,宁非一路福星;司马温公,真是万家生佛。
    鸾凤不栖枳棘,羡仇香之为主簿;河阳遍种桃花,乃潘岳之为县官。
    刘昆宰江陵,昔日反风灭火;龚遂守渤海,令民卖刀买牛。
    此皆德政可歌,是以令名攸著。

    (增) 太守称为紫马,邑宰地号雷封。
    槐位棘垣,三公及孤卿异秩;棱官紧职,拾遗与御史别称。
    给事谓之夕郎,黄门批敕;翰林名为仙掖,紫禁宣麻。
    饱卿、睡卿,名号自别;铨部、祠部,政事攸分。
    俗美化醇,尹翁归去思蜀郡;名高望重,汲长孺卧治淮阳。
    张魏公作冲天羽翼;李长吉为瑞世琼瑶。
    士仰直声,汉世喜多二鲍;民歌善政,江东闻有三岑。
    棠棣理政多能,刘氏弟兄守南郡;桥梓治县有谱,傅家父子宰山阴。
    政简刑清,姜暮号太平官府;身修行洁,裴侠称独立使君;袁尚书学问深宏,不愧魏朝杜预,寇丞相事功彪炳,真为宋代谢安。
    熙宁三舍人,乃一朝硕彦;庆历四谏士,实千古良臣。宰相必用读书人,舍窦可象谁当鼎轴;状元曾是渴睡汉,惟吕文穆乃占魁名。
    谁云公种生公,或谓相门有相?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卷一·文臣
帝王有出震向离之象[1],大臣有补天浴日之功[2]。
帝王气象,有如太阳从东方升起,在南方普照天下,故称“出震向离”;大臣辅佐帝王,劳苦功高,如同弥补天宇,又如同给太阳洗浴,堪称“补天浴日”。


三公上应三台[3],郎官上应列宿[4]。
三公之位对应天上的三台星,郎官之位对应天上的二十八宿。


宰相位居台铉[5],吏部职掌铨衡[6]。
宰相居高位,权力、责任都极为重大,其位对应三台,重要如同鼎耳,故称“台铉”;吏部主管朝廷人才的选拔任用,好比衡量物品轻重,故称“铨衡”。


吏部天官大冢宰[7],户部地官大司徒[8]。
吏部又被称为“天官”,最高官员又称“大冢宰”;户部又被称为“地官”,最高官员又称“大司徒”。


礼部春官大宗伯[9],兵部夏官大司马[10]。
礼部又被称为“春官”,最高官员又称“大宗伯”;兵部又被称为“夏官”,最高官员又称“大司马”。


刑部秋官大司寇[11],工部冬官大司空[12]。
刑部又被称为“秋官”,最高官员又称“大司寇”;工部又被称为“冬官”,最高官员又称“大司空”。


司宪中丞,都御史之号[13];内翰学士[14],翰林院之称[15]。
“都宪”“中丞”,是都察院都御史的别号;“内翰”“学士”,是对翰林院人员的称呼。


天使[16]誉称行人[17],司成尊称祭酒[18]。
“天使”,是对行人司官员的美称;“司成”,是对国子监祭酒的尊称。


称都堂曰大抚台[19],称巡按曰大柱史[20]。
都堂又别称“大抚台”,巡按又别称“大柱史”。


方伯[21]、藩侯,左右布政之号[22];宪台[23]、廉宪,提刑按察之称[24]。
“方伯”“藩侯”,是左、右布政使的雅号;“宪台”“廉宪”,是提刑按察使的别称。


宗师[25]称为大文衡[26],副使[27]称为大宪副[28]。
“宗师”,指提督学道、提督学政,尊称“大文衡”;“副使”,指提刑按察司副职,雅称“大宪副”。


郡侯[29]、邦伯[30],知府[31]名尊;郡丞、贰侯[32],同知誉美[33]。
郡侯、邦伯,均为知府的尊称;郡丞、贰侯,都是同知的雅号。


郡宰[34]、别驾,乃称通判[35];司理[36]、廌史,赞美推官[37]。
均为知府的尊称;郡丞、贰侯,都是同知的雅号。


刺史、州牧[38],乃知州之两号[39];廌史、台谏[40],即知县之尊称。
刺史、州牧,是知州的两种雅称;廌史、台谏,都是知县的尊号。


乡宦曰乡绅[41],农官曰田畯[42]。
曾经做过官而退居乡下的,称为“乡绅”;主管农事的官,叫作“田畯”。


钧座、台座[43],皆称仕宦[44];帐下、麾下[45],并美武官。
“钧座”“台座”,都是对官员的尊称;“帐下”“麾下”,都是对武官的美称。


秩官既分九品[46],命妇[47]亦有七阶。一品曰夫人[48],二品亦夫人,三品曰淑人[49],四品曰恭人[50],五品曰宜人[51],六品曰安人[52],七品曰孺人[53]。
官员分为九个等级,受封的女性官员家属命妇则有七个等级:第一级,称为“夫人”;第二级,也叫“夫人”;第三级,叫“淑人”;第四级,叫“恭人”;第五级,叫“宜人”;第六级,叫“安人”;第七级,叫“孺人”。


妇人受封[54]曰金花诰[55],状元[56]报捷曰紫泥封[57]。
皇帝册封妇女,将诏书写在上好的金花罗纸上,称为“金花诰”;颁布科考成绩,将状元的名字写好,装在用紫泥封口的信袋中,称为“紫泥封”。


唐玄宗以金瓯覆宰相之名[58],宋真宗以美珠箝谏臣之口[59]。
唐玄宗将要任命宰相,写好名字,用金盆盖住让太子来猜;宋真宗用珍珠做封口费,堵住大臣王旦的嘴,不让他对封禅提反对意见。


金马玉堂[60],羡翰林之声价[61];朱幡皂盖[62],仰郡守之威仪[63]。
“金马”“玉堂”,原指金马门和玉堂署,这高雅的名称,代表着翰林学士令人艳羡的名声和地位;“朱[插图]”“皂盖”,指红色的挡泥车障和黑色的车盖,这华美的仪仗,体现了郡太守令人仰望的尊贵和威严。


台辅[64]曰紫阁[65]名公,知府曰黄堂[66]太守。
台辅,尊称“紫阁明公”;知府,雅称“黄堂太守”。


府尹[67]之禄二千石,太守之马五花骢[68]。
府尹的俸禄是年二千石稻米,太守的车用五匹马拉。


代天巡狩[69],赞称巡按[70];指日高升[71],预贺官僚。
巡按官员代替天子出外视察,称“代天巡狩”;预祝官僚早日升迁,说“指日高升”。


初到任曰下车[72],告致[73]仕[74]曰解组。
官员刚到任职所在地,称为“下车”;官员辞职退休,叫作“解组”。


藩垣屏翰[75],方伯[76]犹古诸侯之国;墨绶铜章[77],令尹[78]即古子男[79]之帮。
“藩垣屏翰”,指布政使,职能权限和古代的诸侯国类似;“墨绶铜章”,指县令,级别地位和古代的子国、男国相仿。


太监掌阉门之禁令,故曰阉宦[80];朝臣[81]皆搢笏于绅间,故曰搢绅[82]。
太监掌管宫门门禁,所以叫“阉宦”;群臣上朝拜见皇帝,都把笏板插在腰带里,所以叫“搢绅”。


萧曹相汉高,曾为刀笔吏[83];汲黯相汉武,真是社稷臣[84]。
萧何、曹参先后担任汉高祖的宰相,他们都曾是身份卑微的“刀笔小吏”;汲黯辅佐汉武帝,实在是国家不可或缺的“社稷重臣”。


召伯布文王之政,尝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遗爱,不忍伐其树[85];孔明有王佐之才,尝隐草庐之中,先主慕其令名,乃三顾其庐[86]。
召康公推行周文王仁政,在室外办公,曾在甘棠树下休息,后人纪念他留下的恩德,不忍心砍伐这棵树;诸葛亮有辅佐君王的才干,曾隐居住在乡野草屋之中,蜀汉先主刘备仰慕他的大名,就三次登门请教并邀请他出山。


鱼头参政,鲁宗道秉性骨鲠[87];伴食宰相,卢怀慎居位无能[88]。
鲁宗道秉性耿直,他担任参政时,遇事敢说话,人们赞扬他是“鱼头参政”;卢怀慎生性懦弱,虽然位居宰相,却不敢管事,人们嘲讽他是“伴食宰相”。


王德用,人称黑王相公[89];赵清献,世号铁面御史[90]。
王德用刚毅正直,长着一张黑脸,人们叫他“黑王相公”;赵清献担任御史,敢于弹劾官吏,世人称他“铁面御史”。


汉刘宽责民,蒲鞭示辱[91];项仲山洁己,饮马投钱[92]。
汉朝贤太守刘宽处罚犯错误的百姓,只是用蒲鞭轻打当事人,让他自己反思;项仲山洁身自好,每回在渭河饮马,都要往水里投几枚铜钱。


李善感直言不讳,竞称鸣凤朝阳[93];汉张纲弹劾无私,直斥豺狼当道[94]。
李善感直言不讳,提意见阻止皇帝大兴土木,人们都称他说这是“鸣凤朝阳”;汉代张纲秉公议政,弹劾皇亲国戚,指责他们如同“豺狼当道”。


民爱邓侯之政,挽之不留;人嫌谢令之贪,推之不去[95]。
吴郡百姓感激邓攸的仁政,希望他长期留任,却还是没能留住;大家都骂他的前任谢长官贪婪腐败,赶都赶不走。


廉范守蜀郡,民歌五裤[96];张堪守渔阳,麦穗两歧[97]。
廉范任蜀郡太守时实行惠民政策,百姓唱“五裤”之歌来颂扬他;张堪任渔阳太守时鼓励耕作,人们将丰收的景象喻为“麦穗两歧”。


鲁恭为中牟令,桑下有驯雉之异[98];郭汲为并州守,儿童有竹马之迎[99]。
鲁恭担任中牟令,因为宽待万物,连野鸡也驯服地飞过来和他一同在桑树下歇息,令同行的上级官员连声称奇;郭伋担任并州太守,因为仁慈守信,地方上的儿童都骑着竹马欢迎他,并热切期待他再次到来。


鲜于子骏,宁非一路福星[100];司马温公,真是万家生佛[101]。
鲜于子骏,是到处带来好运的“一路福星”;司马温公,是深受百姓爱戴的“万家生佛”。


鸾凤不栖枳棘,羡仇香之为主簿[102];河阳遍种桃花,乃潘岳之为县官[103]。
鸾凤前程远大,不会在枳棘之中久留,这是仇香出任考城主簿时,县令对他的鼓励和赞美,真令人羡慕;河阳县到处种植桃花,这是潘岳担任县官时的成果。


刘昆宰江陵,昔日反风灭火[104];龚遂守渤海,令民卖刀买牛[105]。
刘昆任江陵县令,先前向着熊熊大火磕头,风势立即停止,大火因而平息;龚遂任渤海太守,要求当地人卖掉武器买来耕牛,从事农业生产,百姓很快富足起来。


此皆德政可歌[106],是以令名攸著[107]。
地人卖掉武器买来耕牛,从事农业生产,百姓很快富足起来。



(增) 太守称为紫马[108],邑宰[109]地号雷封[110]。
太守的别称叫紫马,县令管的地域叫雷封。


槐位棘垣[111],三公及孤卿异秩;棱官紧职[112],拾遗与御史别称。
槐位和棘垣,标志着三公和孤卿不同的等级;棱官和紧职,是拾遗和御史的别称。


给事谓之夕郎,黄门批敕[113];翰林名为仙掖,紫禁宣麻[114]。
给事也叫夕郎,在宫门里处理诏书;翰林院也叫仙掖,在宫禁里草拟任免诏书。


饱卿、睡卿,名号自别[115];铨部、祠部,政事攸分[116]。
饱卿、睡卿,名号各自有别;铨部、祠部,职掌之事不同。


俗美化醇,尹翁归去思蜀郡[117];名高望重,汲长孺卧治淮阳[118]。
使蜀郡风俗淳厚,尹翁离去后人们思念他;借重高雅的名望,汲黯能躺着治理淮阳。


张魏公作冲天羽翼[119];李长吉为瑞世琼瑶[120]。
张魏公可作冲天的羽翼,李长吉可称盛世的琼瑶。


士仰直声,汉世喜多二鲍[121];民歌善政,江东闻有三岑[122]。
士人钦仰有正直名声的人,可喜的是汉朝有二鲍;百姓歌颂良好的政治,江东盛传有三岑的美名。


棠棣理政多能,刘氏弟兄守南郡[123];桥梓治县有谱,傅家父子宰山阴[124]。
兄弟惠政爱民,是说刘氏兄弟做南郡太守;父子治理县邑颇有成绩,是说傅家父子做山阴县令。


政简刑清,姜暮号太平官府[125];身修行洁,裴侠称独立使君[126];袁尚书学问深宏,不愧魏朝杜预[127];寇丞相事功彪炳,真为宋代谢安[128]。
政事简约,刑罪清明,人称姜謩为太平官府;道德高尚,品行高洁,人称裴侠为独立使君。袁尚书学问渊博,不愧被称为魏朝的杜预;寇丞相功劳极大,真称得上是宋代的谢安。


熙宁三舍人,乃一朝硕彦[129];庆历四谏士,实千古良臣[130]。

熙宁三舍人,是当朝的优秀学者;庆历四谏士,是名垂千古的良臣。



宰相必用读书人,舍窦可象谁当鼎轴[131];状元曾是渴睡汉[132],惟吕文穆乃占魁名。

宰相一定要用读书人,除了窦可象谁还有当宰相的才能;状元曾经是渴睡汉,只有吕文穆才能得第一名。



谁云公种生公[133],或谓相门有相[134]?

谁说公侯之家一定会出公侯,有人说宰相的门庭一定会出宰相。






注释:
[1]帝王有出震向离之象:言天帝创造万物,由震卦开始,像太阳升起东方,离卦象征光明, 使万物明显。圣人成为帝王,像东方升起的太阳,普照万物。《周易·说卦》:“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疏》:“帝若出万物则在乎震,万物相见则在乎离。”“震是 东方之卦,斗柄指东为春,春时万物出生也……离为象日之卦,故为明也,日出而万物皆相见也。又住在南方,故圣人法南面而听天下,响明而治也。”震”“离”,为八卦之二。震,指东方,亦指太子。离,指南方,亦指帝王。出震向离,正是太子成为帝王之象,好比太阳从东方升起,在南方照耀天下。


[2]大臣有补天浴日之功:补天浴日,古代神话传说女娲补天与羲和浴日的并称。后以补天浴日比喻功勋极大。《除宣抚处置使朝辞疏》:“向者陛下当建炎图治之初,遣张浚出使川陕,国势事力百倍于今。浚于陛下,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待浚,有砺山带河之固。君臣相信,内外相资,委任之笃,今古无有。而终致物议,以就窜逐。”
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记载:远古之时,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坍塌了,大地开裂;天不能普遍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烈火燃烧并且不灭,洪水浩大汪洋泛滥并且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禽鸟用爪抓取年老弱小的人吃掉。于是,女娲炼出五色石来补青天,斩断大龟的四脚来把竖立天的四根梁柱,杀死水怪黑龙来拯救冀州,累积芦苇的灰烬来制止抵御过量的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个天柱得以扶正直立;过多的洪水干涸了,翼州太平了;恶禽猛兽死去,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后遂用作典故。亦常以喻挽回世运。
羲和浴日,《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在东海之外、甘水与东海之间,有个国家名叫羲和国。国中有一个女子,名叫羲和,她正在甘渊中给太阳洗澡沐浴。羲和,是帝俊的妻子,她生了十个太阳。 后用以比喻力挽世运功勋卓著或挽回危局。


[3]三公上应三台:三公与天上三台星相应。三公为辅助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高级官吏。《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为司命,主寿。次二星曰‘中台’,为司中,主宗室。东二星曰‘下台’,为司禄,主兵,所以昭德塞违也。”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周朝的“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三种官职。《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一说“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序》。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见《通典·职官一》。唐宋沿东汉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已非实职。明清沿周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见《明史·职官志一》《清史稿·职官志一》。三台,星名。喻指“三公”。


[4]郎官上应列宿:郎官与天上的众星相应。《后汉书·明帝纪》:“馆陶公主为子求郎,不许,而赐钱千万。谓群臣曰:‘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苟非其人,则民受其殃,是以难之。’”古人认为郎官与天上的星宿对应。郎官,指侍郎、郎中等官职。秦代置郎中令,为皇帝左右亲近的高级官员。西汉沿袭秦朝制度。东汉的行政中枢尚书台的负责人称为“尚书郎官”。其分曹任事者为尚书郎,职权范围扩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郎官之制,略同于汉。隋分郎官为侍郎与郎。唐六部郎官,郎中之外,更置员外郎。唐以后郎官的设置,基本上无大变革。其职权范围在历史上变革不多。《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且陛下从代来,每朝,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列宿,众星宿。特指二十八宿。《楚辞·九叹·远逝》:“指列宿以白情兮,诉五帝以置词。”东汉·王逸注:“言己愿后指语二十八宿,以列己清白之情。”


[5]宰相:本为掌握政权的大官的泛称,后来指历代辅助皇帝、统领各级官员并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如秦汉时期的丞相、相国、三公,唐宋时期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的大学士等。《汉书·王陵传》:“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台铉(xuàn):即台鼎。古代称“三公”为“台鼎”。因为鼎是象征国家和君权的重器,有三足,如同“三公”支撑。东汉·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天垂三台,地建五岳,降生我哲,应鼎之足。”《宋书·臧质传》载臧质上表,有云:“丞相臣义宣,育哲台铉。”铉,鼎耳,以代鼎。


[6]吏部:古代朝廷六个部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的官署。汉代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事务。东汉改为“吏曹”,后又改称“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职掌:职务上掌管。铨(quán)衡:本为衡量轻重的器具,后世代指考核、选拔人才。《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夫官才用人,国之柄也,故铨衡专于台阁,上之分也。”


[7]吏部天官大冢宰:古时吏部尚书称天官,又称大冢宰,其侍郎称小宰、少宰。因其总御众官,如天道统御万物。《周礼·天官·冢宰》《疏》:“象天所立之官,冢,大也, 宰者,官也……天者统理万物,天子立冢宰,使掌邦治,亦所以总御众官,使不失职。不言司者,大宰总御众官,不主一官之事也。”武则天曾一度改吏部为天官,所以后世也称吏部为天官。大冢宰:《周礼》官职名。为天官之首,亦称“太宰”。天官冢宰有大宰、小宰之分。小宰是大宰的副职。《周礼·天官·冢宰》:“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后世称“吏部尚书”为“冢宰”。《明史·职官志一》:“(吏部)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视五部为特重。”此以下六句言中国古代官制。中国古代官制职能划分,以《周礼》六官及隋唐六部最为典型。《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国之政,总称“六官”或“六卿”。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官”与“六部”,基本对应。《尚书·周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


[8]户部地官大司徒:古时户部尚书称地官、大司徒,其侍郎为小司徒、少徒,以其安抚万民,如地道长养万物。
户部:古代朝廷六个部门中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的官署,长官为户部尚书。兼具现代民政部、财政部职能。
地官:《周礼》六官之一。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周礼·地官·司徒》:“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教官之属:……”该篇唐·贾公彦疏引东汉·郑玄《目录》云:“象地所立之官。司徒主众徒。地者载养万物,天子立司徒掌邦教,亦所以安扰万民。”唐朝武则天曾一度改户部为地官,因此也称地官为户部长官。大司徒:《周礼》官职名。为地官之首。地官司徒有大、小之分。小司徒是大司徒的副职。《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卿一人。小司徒,中大夫二人。”汉哀帝时曾将“丞相”改称“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三公”。东汉时改称“司徒”。后来成为“户部尚书”的别称。


[9]礼部春官大宗伯:古时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又称天卿,其侍郎为小宗伯、少宗伯。 因礼文繁缚,像春天发生万物。
礼部:古代朝廷六个部门中掌管礼乐、祭祀、封建、宴乐、文学等事务的官署。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文化部。
春官:官署名。《周礼》六官之一,掌邦国祭祀、典礼等事。《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礼官之属:……”该篇唐·贾公彦疏引东汉·郑玄《目录》云:“象春所立之官也。宗,尊也。伯,长也。春者生万物,天子立宗伯,使掌邦礼,典礼以事神为上,亦所以使天下报本反始。不言司者,鬼神示人之所尊,不敢主之故也。”后成为礼部官员的别称。大宗伯:《周礼》官职名。为春官之首。春官宗伯有大、小之分。小宗伯是大宗伯的副职。《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卿一人。小宗伯,中大夫二人。”明清时期也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


[10]兵部夏官大司马:兵部尚书称大司马,又称夏官、兵戎。其侍郎称小司马、少司马。 因兵威震赫,像夏季长盛。
兵部:古代朝廷六个部门中主管全国武官的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的官署。魏时设置五兵尚书,隋朝改称兵部尚书。清末改称陆军部,后又增设海军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夏官:官署名。周代设置六官,其中“司马”被称作“夏官”,主管军政和军赋事务。《周礼·夏官·司马》:“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政官之属:……”该篇唐·贾公彦疏引东汉·郑玄云:“象夏所立之官。马者,武也,言为武者也。夏整齐万物,天子立司马,共掌邦政,政可以平诸侯,正天下,故曰统六师平邦国。”唐朝武则天时曾一度改兵部尚书为夏官。后来夏官便成为兵部长官的别称。大司马:《周礼》官职名。为夏官之首。夏官司马有大、小之分。小司马是大司马的副职。《周礼·夏官·司马》:“大司马,卿一人。小司马,中大夫二人。”《周礼》大司马掌邦政。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西汉一朝,常以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东汉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南北朝或置或不置,陈但为赠官。明清时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11]刑部秋官大司寇:称刑部尚书为大司寇,又称秋卿、士师,其侍郎为少司寇。刑法严厉,像秋天的肃杀。
刑部:古代朝廷六个部门中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秋官:官署名。《周礼》六官之一,掌管刑狱事务。《周礼·秋官·司寇》:“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刑官之属……”该篇唐·贾公彦疏引东汉·郑玄《目录》云:“象秋所立之官。寇,害也。秋者,遒也,如秋义杀害收聚敛藏于万物也。天子立司寇使掌邦刑。刑者,所以驱耻恶,纳人于善道也。”所司与后代刑部相当,故唐朝武则天曾一度改刑部为秋官。后世常以秋官为掌司刑法官员的通称。大司寇:《周礼》官职名。为秋官之首。秋官司寇有大、小之分。小司寇是大司寇的副职。《周礼·秋官·司寇》:“大司寇,卿一人。小司寇,中大夫二人。”《周礼》大司寇掌刑狱。清代用作“刑部尚书”的别名。


[12]工部冬官大司空:称工部尚书为大司空,又称冬卿,其侍郎即小司空、少司空。奠民 攸居,像冬季敛藏。
工部:古代朝廷六个部门中掌管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的官署。汉代有民曹,魏晋有左民、起部,隋唐因北周工部旧名总设工部,为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清末改为农工商部。
冬官:官署名。《周礼》六官之一。掌管工程制作。后世用为工部的通称。《周礼》之《冬官·司空》篇原文已逸,后人以《考工记》足之。该篇唐·贾公彦疏引东汉·郑玄《目录》云:“象冬所立官也。是官名司空者,冬闭藏万物,天子立司空,使掌邦事,亦所以富立家,使民无空者也。”大司空:《周礼》官职名。为冬官之首。冬官司空有大、小之分。小司空是大司空的副职。(《周礼·冬官·司空》虽已亡逸,据前五篇可推。)春秋时晋有大司空,主司土木。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哀帝时曾复旧称,后再改为大司空,与大司徒、大司马并称“三公”,成为共同负责最高国务的长官。东汉以后但称司空。明清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13]司宪:明代“都察院”“都御史”的别称。都察院是明朝洪武年间设置的官署名,监察弹劾官吏,参与审理重大案件。清代沿袭了明朝的这一制度。清·梁章钜《称谓录·都察院》:“都察院之称,盖始于明,然唐代御史台三院已有‘察院’之称,其僚曰‘监察御史’,而明又增一‘都’字者,盖合都御史、监察御史为一院而称之耳。”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最早设置于汉代。主要职能包括监督弹劾文武百官和朝廷礼仪等。汉代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东汉以后,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明清时用作对巡抚的称呼。《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清·梁章钜《称谓录·巡抚》:“明正统十四年,命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邹来学巡抚顺天、永平二府。……今巡抚之称‘中丞’,盖沿于此。”
都御史:官职名。古代朝廷设有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都御史”就是都察院长官。明代都察院的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


[14]内翰:官职名。唐、宋两朝称翰林为“内翰”。主要职能是修撰史籍、陪侍太子读书。唐·徐夤《辇下赠屯田何员外》诗:“内翰好才兼好古,秋来应数到君家。”清代对“内阁中书”为“内翰”。清代对翰林院的属官,均通称为翰林。学士:官名。“翰林学士”之省称。南北朝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唐代翰林学士亦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参与机要。宋代始设专职,其地位职掌与唐代略同。明代设翰林院学士及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学士遂专为词臣之荣衔。清代改翰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余如故。清末期内阁、典礼院亦置学士。

[15]翰林院:官署名。设置于唐朝初年,是早期宫廷用于收藏供奉各种文艺技术的地方。后来翰林学士也在这里供职,唐朝称之为“学士院”。从宋朝开始,称为“翰林学士院”。元代称“翰林兼国史院”。明代将著作、修史、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清代翰林院又增加了编修国史及草拟制诰等职能,其长官为掌院学士。


[16]天使:天子的使者。唐·王建《华清宫感旧》诗:“尘到朝元天使急,千官夜发六龙回。”


[17]行人:官职名。也是使者的通称。掌管朝觐聘问之事。《周礼·秋官》有行人。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汉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后改称“大行令”。明代设行人司,复有行人之官,掌传旨、册封、抚谕等事。《周礼·秋官·讶士》:“邦有宾客,则与行人送逆之。”三国吴·韦昭注:“行人,掌宾客之官。”


[18]司成:即大司成。周代官职名。司徒属官,主管世子品德教育,相当于汉以后的国子监祭酒。《礼记·文王世子》:“乐正司业,父师司成。”唐·孔颖达疏:“父师主太子成就其德行也。”《礼记·文王世子》:“大司成论说在东序。”东汉·郑玄注:“父师司成即大司成,司徒之属,师氏也。师氏掌以美诏王,教国子以三德三行及国中失之事也。”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国子监为司成馆,祭酒为大司成,咸亨元年(670)复旧,故后世称国子监祭酒为“大司成”。“司成”原本为“司城”,误,从《礼记》改。
祭酒:官职名。“国子监祭酒”省称。汉置六经祭酒, 后改博氏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旧注:“祭酒之义,古人饮酒,必使长者先祭,始为饮食之人(按,“之人”二字,疑为衍文)。祭酒为国监之师表,凡释奠,必使先之主祭,故曰‘祭酒’。”


[19]都堂:官职名。明代正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为“都堂”。派遣到外省的总督、巡抚都带有都察院御史衔,也称“都堂”。大抚台:即抚台。明清时期“巡抚”的别称。台,原指中央官署,后用作对官员的尊称,如抚台、道台。


[20]巡按:官职名。分至各地考察。唐玄宗天宝五年,命礼部尚书等人,分道巡按天下风俗及黜陟官吏,巡按之名始此。后来唐设监察御史十五人,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明代于十三省各置巡按御史一人,权限、责任都很重大,主要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知府以下均奉其命。清因之,后废。
柱史:本为官职名,为“柱下史”简称,指御史。因明代巡按代天子巡狩,如同御史,故称“大柱史”。


[21]方伯:原指殷、周时期一方诸侯中的头面人物。《礼记·王制》:“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千里之外设方伯。”后又泛称地方长官。汉以来之刺史,唐之采访使、观察使,明清之布政使均称“方伯”。藩侯:古代藩国的首脑,即诸侯国国君。因其屏藩王室,故称藩侯。藩国是王朝下面的属国、诸侯国。明清时亦称布政使为“藩侯”。三国曹植《与杨修书》:“吾虽薄德,位为藩侯。”


[22]布政:官职名。“布政史”的简称。明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宣德后,全国府、州、县等分统于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后因军事需要,增设总督、巡抚等官,权位高于布政使。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直隶亦设,江苏则设二员,分驻江宁、苏州。俗称“藩司”“藩台”。


[23]宪台:官职名。后汉改称“御史府”为“宪台”。后成为同类机构的通称,也用来称呼御史等官职。东汉·应劭《汉官仪·宪台》:“汉御史府,后汉改称‘宪台’。”《后汉书·袁绍传》:“臣以负薪之资,拔于陪隶之中,奉职宪台,擢授戎校。”廉宪:官职名。“廉访使”的俗称。廉访使是宋元时期的职官名,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廉,通“覝”(lián),察看。


[24]提刑按察:官名,掌一省之刑名按劾之事,为执法之官,是提刑按察司的最高长官。元代设提刑按察使,后改为肃政廉访司。明仍为提刑按察使,以按察使为一省的司法长官。主管一省的刑事诉讼事务。同时也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清承明制。又名臬司(臬台)、廉访。因其为执法之官,与秦汉之御史台相类,故尊称为宪台。主管称为“提刑按察使”,简称“提刑按察”或“按察使”。参见宋、元、明史(职官)及《清史稿•职官》。


[25]宗师:汉置,为训导宗室子弟之官。《汉书•平帝纪》:“其为宗室,自太上 皇以来亲族,各以世民,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明代称提学道,清代称提督学政为宗师。提学之官为主持文运之衡,故称大文衡、大文宗或大宗师。清·梁章钜《称谓录·学政》:“明李日华《官制备考》:‘提学’称‘大文宗’‘大宗师’。”


[26]文衡:意为衡量判定文章水平,并据此选拔人才。唐·刘禹锡《唐故尚书主客员外郎卢公集纪》:“丞相曲江公方执文衡,揣摩后进,得公深器之。”明清时学政典试府县童生,负责甄选人才,故尊称“大文衡”。


[27]副使:官职名。此指提刑按察司副职。因提刑按察使称宪台,故副使为宪副。


[28]宪副:提刑按察使的副手。因提刑按察使称“宪台”,故其副职称“宪副”。


[29]郡侯:原为爵名,晋武帝封羊祜为南城侯,置相,与郡公同,郡侯之名始此。后指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郡侯。明清知府,亦称“郡侯”。郡,是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称,最早设置于周代,秦代正式建立郡县制,由郡统一管辖下属各县,汉代沿袭秦朝的这一制度,隋唐以后,“郡”与“州”同义。


[30]邦伯:即州牧。古代用以称一方诸侯之长。《尚书·召诰》:“命庶殷侯甸男邦伯。”西汉·孔安国传:“邦伯方伯,即州牧也。”唐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剌史。后称刺史、知州等一州的长官为邦伯。唐·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序》:“得结(元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小安可待矣。”明清知府,亦称“邦伯”。


[31]知府:官职名。唐制于京都及创业驻幸之地特置为府,至宋则潜藩之地皆升为府。或置牧、尹,或以朝臣出任,权知府事,省称“知府”。明代始以“知府”为正式官名,管辖州县,为府一级的行政长官。清代因之。府,是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划名称。宋代将大郡升格为府,以后为省(或相当于省,如宋朝的“路”)下面一级的行政区划。规格与现在的地级市大抵相当。清·顾炎武《日知录·府》:“汉曰‘郡’,唐曰‘州’,州即郡也,惟建都之地乃曰‘府’。……至宋而大郡多升为府。”故郡侯、邦伯、知府,其官位相类。名尊:即尊名、尊称。


[32]郡丞:郡守(知府)的副职。唐·元稹《授李昆滑州司马制》:“将议奖劳,是宜加秩。郡丞宪吏,用表兼荣。”郡守是郡的长官,主管一郡的政事。最早设置于秦代。宋代以后郡改府,知府也称“郡守”。贰侯:郡侯之副。“贰”指副职。郡守(知府)称“郡侯”,故其副职称“贰侯”。


[33]同知:官职名。是知府的副职,协助分管地方盐粮、治安、水利以及军兵等事务。清代康熙年间,一些派驻在外分管某一事务的同知,逐渐成为主持当地政务的实际长官,不再是副职。宋代中央有同知阁门事、同知枢密院事,府州军亦有同知府事、同知州军事。元明两代沿用。清代唯府、州及盐运使置同知,府同知即以“同知”为官称,州同知称“州同”,盐同知称“盐同”。


[34]郡宰:指“府通判”别称。府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副长官。与下文“别驾”,乃为通制。宰,为古代官吏之通称。别驾:官职名。全称为“别驾从事史”,也叫“别驾从事”。汉代设置,为州刺史的幕僚辅佐人员。别驾因为地位较高,随从刺史出巡时,另乘驿车而行,因而得名。宋朝在各州设置通判,职能与别驾相同,所以后来也称“通判”为“别驾”。《宋书·百官志》:“官属有别驾从事史一人,从刺史行部”。


[35]通判:官职名。宋初始于诸州府设置,即共同处理政务之意。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但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监州”。明清设于各府,分掌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职务远较宋初为轻。清代另有州通判,称“州判”。皆辅佐之官。


[36]司理:亦作“司李”,官职名。主管狱讼刑罚。五代以来,诸州皆有马步狱,以牙校充马步都虞候,掌刑法。宋太祖以为刑狱人命所系,当选士流任之。开宝六年(973)秋,敕改马步院为司理院,以新进士及选人为之,掌狱讼勘鞠之事,不兼他职。元废。明时用作“推官”的别称。推事在清代主管案件审理,从朝廷到地方设有各级推官。廌(zhì)史:明清司法官员“推官”的别称。廌,即解廌(亦作“獬豸”)。传说中能分辨正直、邪恶的神兽。《汉书·司马相如传》:“弄解廌。”唐·颜师古注引东汉·张揖曰:“解廌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罚得中则生于朝廷,主触不直者,可得而弄也。”因解廌正直公平,故称司法官员为“廌史”。


[37]推官:官职名。最早设置于唐代,历史上的主要职能是主管地方司法。金朝时始为地方正式职官,品秩为从六品或正七品。明清时为各府佐贰官(副职官员),掌理刑名之外,还兼具审计职能。


[38]刺史:官职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秦时设刺史,监督各郡,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汉成帝改称“州牧”,汉哀帝时复称“刺史”。魏晋于要州置都督兼领刺史,职权益重。隋炀帝、唐玄宗两度改州为郡,改称“刺史”为“太守”。后又改郡为州,称刺史,此后太守与刺史互名。宋于州置知州,而无刺史职任,“刺史”之名仅为武臣升迁之阶。元明废名,清仅用为“知州”之别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清·顾炎武《日知录·隋以后刺史》:“汉之刺史犹今之巡按御史;魏晋以下之刺史,犹今之总督;隋以后之刺史,犹今之知府及直隶知州也。”州牧:官职名。古代指一州之长。《尚书·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宋·蔡沈集传:“州牧,各总其州者。”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不常。东汉灵帝时,再设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魏晋后废。后世借用为对州最高长官的尊称。清代知州也称“州牧”,官阶甚低,与知县并称“牧令”。


[39]知州:官职名。宋初吸取五代藩镇叛乱的教训,令各镇节度使留驻京城,而派遣朝中大臣分赴各郡主政,称“权知某军州事”,意思是暂时主管某军州的军事、民政。“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明、清以知州为主管地方军政事务的正式官职,并简称为“知州”。为各州行政长官,直隶州知州地位与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当于知县。


[40]台谏:官职名。监察御史的别称。是唐宋时期“台官”与“谏官”的合称。台官,指各级御史,负责监督官吏;谏官,指谏议大夫、拾遗、补缺等官员,负责讽谏君主。清代将台、谏二官统归都察院,职权不再分别,统称“台谏”。台谏一般用作“监察御史”的别称。《宋史·职官志四》载乾道二年(1166)诏:“自今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监察御史。”宋制,必须做过两任县令之后才能任监察御史,故誉称“知县”为“台谏”。


[41]乡宦:指退休居住乡里的官宦。乡绅:乡间的绅士。指乡下有一定地位和名望的读书人。旧注:“古之仕者,身衣朝服,束以大带。乡绅,一乡中之束大带者也。”


[42]农官:古代主管农事的官。《史记·平准书》:“乃分缗钱诸官,而水衡、少府、大农、太仆,各置农官。”田畯(jùn):即田啬夫,是古代监管农事、田法的官员。《诗经·小雅·甫田》:“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东汉·郑玄笺:“田畯,司啬,今之啬夫也。”唐·孔颖达疏:“田畯,田家(官),在田司主稼穑,故谓‘司啬’。汉世亦有此官,谓之‘啬夫’。”


[43]钧座:旧时书函公文中对行政尊长的敬称。也称“钧席”。“钧”和“衡”都是古代量物的工具,借为评量人才之意。秉钧衡,意为手握选拔人才管理国家大权,故以“钧座”为行政尊长之敬称。台座:原指宰相之位。旧时书函公文中用作称呼对方的敬辞。宋·王安石《与王宣徽书》:“某顿首再拜留守宣徽太尉台座。””钧,平也,持国政之平。台,官署。


[44]仕宦:做官。此处作名词用,指做官的人,即官员。明·孙仁孺《东郭记·妾妇之道》:“无阳气,不丈夫,朝中仕宦尽如奴。”


[45]帐下:指将帅的部下,对武官的敬称。旧注:“帐者,帷也。大将行军,则张帷居之,故称‘帐下’。”《后汉书·董卓传》:“韩遂走金城羌中,为其帐下所杀。”麾下:将旗之下,亦即部下。对武官的敬称。旧注:“麾者,旗也。兵卒进退,以此指麾,故称‘麾下’。”《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八百余人。”麾,将帅指挥用的旌旗。大将行军,居住帐帷,指挥所用的旗叫麾。故帐下、麾下用来尊称武将。


[46]秩官:即官员。因官员品级高低不同,故称“秩官”。秩,序也。九品:古代官秩分为九品,即九个等级。始于魏晋时期。从一品到九品,共分九等。北魏每品各分正、从,从九品至一品,共十八等。第四品起正、从又各分上、下阶,共为三十等。唐宋文职与北魏同,武职三品起分上、下阶。隋及元明清保留正、从品,而无上、下阶之称,共分十八等,文武均同。


[47]命妇:古时被朝廷赐予封号的妇女,一般为官员的母亲、妻子。封建时代妇人封号从夫爵的高低而定。七阶:命妇的等级。从一品到七品,共分七等。明清命妇封号,一品、二品称“夫人”,三品称“淑人”,四品称“恭人”,五品称“宜人”,六品称“安人”,七品称“孺人”。不分正从,文武均同。


[48]夫人:古代命妇封号之一。王莽封崔篆母师氏为义成夫人,为命妇有“夫人”封号之始。至唐代,文武官一品及国公的母或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为郡夫人。宋代执政以上官员之妻封夫人。明代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并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


[49]淑人:古代命妇封号之一。宋凡尚书以上官未至执政者,其母、妻封为淑人,明为三品官员祖母、母、妻封号。清因明制,又增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永乐大典》卷二千九百七十二引《国朝诸司职掌》:“凡文官正从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赠淑人。”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奉国将军正室称‘淑人’。”


[50]恭人:古代命妇封号之一。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定制,中散大夫至中大夫之妻封恭人,亦为元六品、明清四品官员之妻的封号。如系赠封母或祖母,则称“太恭人”。又,清制宗室之奉恩将军妻亦封恭人。后多用作对官员妻子的尊称。


[51]宜人:古代命妇封号之一。宋代政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或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代七品官妻、母封宜人,明清五品官妻、母封宜人。


[52]安人:古代命妇封号之一。宋代自朝奉郎以上,其妻封安人。明清时,六品官之妻封安人。如系封与其母或祖母,则称“太安人”。


[53]孺人:古代命妇封号之一。古代称大夫的妻子,唐代称王的妾,宋代用为通直郎等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明清则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亦通用为妇人的尊称。


[54]受封:接受册封。封,册封,帝王把名位给予亲属或臣僚。


[55]金花诰(gào):古代用金花绫罗纸书制赐爵封赠的诰书。多用来册封命妇。宋·杨万里《郭汉卿母挽诗》:“未拜金花诰,空悲玉树郎。”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命妇类》:“妇人诰,谓金花诰。”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凡官告之制:后妃,销金云龙罗纸十七张,销金褾袋,宝装轴,红丝网,金㭼。公主,销金大凤罗纸十七张,销金褾袋,玳瑁轴,红丝网,涂金银㭼。……凡修仪、婉容、才人、贵人、美人,销金小凤罗纸七张,销金褾袋,玳瑁轴,红丝网,涂金银㭼。司言、司正、尚衣、尚食、典宝,常使金花罗纸七张,法锦褾袋。内降夫人、郡君,团窠罗纸七张,晕锦褾袋。宗室妇常使,金花罗纸七张,法锦褾袋。宗室女,素罗纸七张,法锦褾袋。国夫人,销金团窠五色罗纸七张,晕锦褾袋。郡夫人,常使金花罗纸七张,(见任两府母妻,使团窠。)法锦褾袋。(以上至司言、司正等,皆用玳瑁紫丝网,㭼。)郡君、县太君、遥郡刺史、正郎以上妻,并销金,常使罗纸七张,余命妇并素罗纸七张。”言之甚详。《宋史·职官志三》:“凡宫掖至外命妇罗纸七种,分十等:遍地销金龙五色罗纸二等。遍地销金凤子五色罗纸二等。销金团窠花五色罗纸二等。销金大花五色罗纸一等。金花五色罗纸一等。五色素罗纸一等。”


[56]状元: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临主持。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又,唐时新进士,宋时廷试列一甲者,有时也称“状元”。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古称‘状元’,不必殿试第一名。唐代郑谷登第后,有《宿平康里》诗曰:‘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按,谷登赵昌翰榜,名次第八,非第一也。周必大有《回姚状元颖启》,《回第二人叶状元适启》。当时新进士,皆得称‘状元’。”按,叶适登淳熙进士,为第二名。报捷:报告胜利和成功的好消息。


[57]紫泥封:古代天子诏令,盛以锦囊,紫泥封口,加印章,叫紫泥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至文宗朝,遂浸削此仪也。”宋·张元幹《喜迁莺慢》:“姓标红纸,帖报泥金,喜信归来俱捷。”另,古人用泥封书信,泥上盖印。皇帝诏书专用紫泥,后世便用来指皇帝的诏书。唐·杨炯《崇文馆宴集诗序》:“封紫泥于玺禁,传墨令于银书。”


[58]唐玄宗以金瓯(ōu)覆宰相之名:唐玄宗择宰相,先书其名,以金瓯覆之。唐玄宗曾用金盆盖住想要任命的宰相人名,让太子猜。《新唐书·崔琳传》:“初,玄宗每命相,皆先书其名,一日书琳等名,覆以金瓯,会太子入,帝谓曰:‘此宰相名,若自意之,谁乎?即中,且赐酒。’太子曰:‘非崔琳、卢从愿乎?’帝曰:‘然。’赐太子酒。时两人有宰相望,帝欲相之数矣,以族大,恐附离者众,卒不用。”唐玄宗,唐朝皇帝李隆基(685—762),庙号玄宗。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又称“唐明皇”。唐玄宗是唐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后封临淄郡王。因诛韦后有功,立为太子。先天元年(712)继位,在位45年,前期励精图治,以张九龄、姚崇、宋璟为相,形成“开元之治”;后期沉湎酒色,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执政,国事日非,终于引发“安史之乱”。后因受唐肃宗监视,悒郁而死。事迹见新、旧《唐书》本纪。金瓯,金质的盆、盂类物品以及酒杯的美称。


[59]宋真宗以美珠箝(qián)谏臣之口:宋真宗用珠玉封谏臣的口。王钦若劝宋真宗封禅,真宗心惮王旦进谏,问曰:“王旦得无不可乎? ”钦若曰:“臣以圣意喻之,宜无不可。”遂乘间与旦言,旦从之。后真宗封禅之意已决,召旦饮宴,并赐旦以尊酒曰:“此酒甚佳,归 与妻孥共之。”王旦归,开封,内皆珠玉。由是有关封禅之事,旦不再异议。见《宋史·王旦传》。宋真宗听王钦若之劝,意欲封禅,担心王旦提反对意见,于是赐给王旦美酒。王旦回家打开酒坛,发现坛子里装满了珠宝,于是对宋真宗行封禅事不提意见。宋真宗,北宋皇帝赵恒(968—1022),庙号真宗。宋太宗第三子。初封韩王、襄王、寿王。至道元年(995),立为皇太子。至道三年(997)即位,建元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在位二十六年。前期勤于政事,遣转运使赴各路询民事,蠲放欠税。景德元年(1004),辽军南下,从宰相寇准之议亲征,于澶渊订盟而还。后期信用王钦若,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广建宫观,劳民伤财。箝,夹住,封口。唐·元稹《开元观闲居酬吴士矩侍御》诗:“狂歌终此曲,情尽口长箝。”谏臣,掌谏诤的官员。唐·柳宗元《驳复仇议》:“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亦指直言规劝之臣。《国语·晋语一》:“有纵君而无谏臣,有冒上而无忠下,君臣上下,各餍其私。”西汉·刘向《列女传·鲁季敬姜》:“桓公坐友三人,谏臣五人,日举过者三十人,故能成伯业。”


[60]金马玉堂:指翰林院或翰林学士。此处指翰林学士。宋·欧阳修《会老堂致语》诗:“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清·梅曾亮《欧氏又一村读书图记》:“而苏文忠直禁内,读书夜分,老兵皆倦卧,彼其视金马玉堂之中,波涛尘堁之内,皆学舍也。”原注:“金马门,汉时学士待诏之地;玉堂署,宋时翰林承旨之所。”金马,原指汉代的金马门,是学士等待皇帝诏令的地方。《史记·滑稽列传》:“金马门者,宦(者)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玉堂,原指汉代的玉堂署,是学士议事的地方。《汉书·李寻传》:“过随众贤待诏,食太官,衣御府,久污玉堂之署。”唐·颜师古注:“玉堂殿在未央宫。”清·王先谦补注引清·何焯曰:“汉时待诏于玉堂殿,唐时待诏于翰林院,至宋以后,翰林遂并蒙玉堂之号。”《宋史·苏易简传》:“帝尝以轻绡飞白大书‘玉堂之署’四字,令易简榜于厅额。”宋代以后“翰林院”也称为“玉堂”。


[61]翰林:官名。“翰林学士”的省称。唐玄宗开元初以张九龄、张说等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唐德宗以后,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亲近顾问兼秘书官,常值宿内廷,承命撰拟有关任免将相和册后立太子等事的文告,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往往即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北宋翰林学士仍掌制诰。清代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其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清末复置翰林学士,仅备侍读学士的升迁。声价:名声和社会地位。


[62]朱幡皂盖:红色的车障,黑色的车盖。为古代高官所乘的车子。亦借指高官。朱幡,车乘两旁之红色障泥。后汉书・舆服志》:“中二千石,二 千石皆皂盖朱两幡。”《汉书·景帝纪》:“令长吏二千石车朱两幡,千石至六百石朱左幡。”唐·颜师古注引东汉·应劭曰:“所以为之藩屏,翳尘泥也。”后常以“朱幡”指贵显者之车乘。“幡”,指古代车厢两旁反出如耳的部分,用以障蔽尘泥。相当于今之车轮前挡泥板。“幡”,指旗帜。“朱幡”,红色的旗幡。皂盖,古代官员所用的黑色帷盖。二千石,汉代自九卿至郡守的俸禄都是二千石。后因称郡守、知府为二千石。


[63]此句“郡守”,李光明庄本作“郡首”,据他本改。


[64]台辅:指三公、宰辅之位。《后汉书·张奋传》:“臣累世台辅,而大典未定,私窃惟忧,不忘寝食。”


[65]紫阁:唐代曾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为紫微令,所以称中书省或宰相府第为“紫阁”。中书省是古代官署名,最早设置于三国,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发展到隋唐,逐渐成为全国政务中枢。明公: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东观汉记·邓禹传》:“明公虽建蕃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


[66]黄堂:古代太守衙中的正堂。《后汉书·郭丹传》:“敕以丹事编署黄堂,以为后法。”唐·李贤注:“黄堂,太守之厅事。”宋·范成大《吴郡志·官宇》:“黄堂,《郡国志》:在鸡陂之侧,春申君子假君之殿也。后太守居之,以数失火,涂以雌黄,遂名‘黄堂’。即今太守正厅是也。今天下郡治,皆名‘黄堂’,昉此。”也借指太守。宋·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卷上:“太守曰‘黄堂’。”明清知府为太守之职,故俗亦称知府为 黄堂。


[67]府尹:官名。始于汉代之京兆尹。一般为京畿地区的行政长官。唐代之东都、西都、北都及州郡之升府者,皆置府尹。宋代开封之府尹不常置。明代之应天、顺天,清代之顺天、奉天,均置府尹。后亦用以泛称太守。禄:俸给。相当于官员的工资,但没有固定的形式。田产、米粮、钱物等都可以用作俸给支付给各级官吏。《史记·孔子世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
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郡守……秩二千石。”石,古代计量单位。《汉书·律历志》:“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石”本来是重量单位,一石一百二十斤。古时粮食论斗,是容量单位,因为十斗粮食的重量大致相当于一石,所以粮食也论石,一石等于十斗,“石”被挪用来表示容积,成了容量单位。《说文义证》:“然则以石为担,由来旧矣。详其故,因儋受一石,遂呼‘石’为‘儋’。”


[68]五花骢(cōng):一般指五花马。骢,指青白色的马。唐代人喜将骏马鬃毛修剪成瓣作为打扮,分成五瓣的称为“五花马”,也称作“五花”“五花骢”。唐·韩翃《送王光辅归青州兼寄储侍御》诗:“远忆故人沧海别,当年好跃五花骢。”但此处,恐宜读作“五/花骢”,即五匹花骢马。五马,代指太守。汉乐府诗《陌上桑》(《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东汉末年刺史(州牧)出行用“五马”(驷马而右骖),后世将刺史、太守混同,遂以“五马”代指太守。旧注:“礼:天子六马,左右骖。三公九卿驷马,左骖。汉制,九卿则二千石,亦右骖。太守驷马而已,其加秩中二千石,乃右骖,故以‘五马’为太守美称。”古代一乘有四马,按东汉应劭 《汉官仪》,汉时太守出巡增加一马,为五马,后即以五马为太守的代称。


[69]代天巡狩:指钦差代表天子出巡视察。钦差,指奉皇帝之命去外地办事的官吏。巡狩,亦作“巡守”。指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西汉·孔安国传:“诸侯为天子守土,故称‘守’。巡,行之。”《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70]巡按:官职名。明代有巡按御史,负责考核官员政绩,审理大案,知府以下的官员都要接受其监督,简称“巡按”。《明史·职官志二》:“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71]指日高升:很快就可以升官,旧时官场预祝之词。指日,不几日。谓为期不远,屈指可数。三国魏·曹植《应诏》诗:“弭节长骛,指日遄征。”


[72]初到任曰下车:到任,官员到达任职所在地就职。《旧唐书·武宗纪》:“又赴选官人多京债,到任填还,致其贪求,罔不由此。”下车,《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后汉书·儒林传》:“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


[73]告:请求,申请。致仕:就是将官职归还给皇帝。指古代官员辞去官职。多指官员退休。《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东汉·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致,归还。仕,官职,爵位。

[74]致仕:即辞官归居。《公羊传•宣元年》:“古之道不即人 心,退而致仕。”《注》:“致仕,还禄位于君。”解组:即解下印绶,即辞去官职。《梁书·谢朏传》:“虽解组昌运,实避昏时。”组,印绶,官员的印章和系住印信的丝带。


[75]藩垣屏翰:比喻藩国、藩镇。语本《诗经·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毛传:“藩,屏也。垣,墙也。……翰,干也。”朱子集传:“价,大也,大德之人也。藩,篱。师,众。垣,墙也。大邦,强国也。屏,树也,所以为蔽也。大宗,强族也。翰,干也,宗子,同姓也。”藩垣,藩篱和垣墙。泛指屏障。用以比喻藩国、藩镇。藩国,古代诸侯王的封国或远离京城地区的封国。藩镇,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叫作“藩镇”。屏翰,保卫国家边疆的屏障辅翼。《明史·张翀传》:“国家所恃为屏翰者,边镇也。”


[76]方伯:明清时期指布政使。见本篇“方伯、藩侯”条注。


[77]墨绶(shòu)铜章:墨绶,系在印纽上的黑色丝带。后用来作为县官及其职权的象征。铜章,铜制的官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后汉书·蔡邕传》:“墨绶长吏,职典理人。”后因以“墨绶铜章”作为县官及其职权的象征。墨绶”, 原本为“墨授”,误。


[78]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宋·邢昺疏:“令尹,宰也。……楚臣令尹为长,从他国之言,或亦谓之‘宰’。”秦汉以来,用来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


[79]子男:子爵和男爵。古代诸侯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和第五等。《国语·郑语》:“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宋·梅尧臣《淮南遇梵才吉上人》诗:“我从湖上去,微爵轻子男。”邦:国。古代诸侯的封国、国家,称“邦”。后因避汉高祖刘邦讳,文献中多改为“国”。


[80]太监掌阉门之禁令,故曰阉宦:太监,官名。也称“宦官”,通常指古代宫廷中替皇室服务的官员,主要负责宫廷杂事。又称“寺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唐设内侍省,其长官为监及少监,后用作宦官之通称。辽太府监长官称“太监”,元因之,明代在宦官所领二十四衙门各专设掌印太监,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中叶以后其权力扩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官民等大权。清代相沿,“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设总管太监等为首领,隶属内务府,权力减削。阉门,阉,指被阉割的人,古代常用来看守宫门,故“阉门”代指宫门及太监的职责范围。阉宦,指宦官,亦即太监。《后汉书·宦者传》:阉者,守中门之禁,寺人掌女宫之戒。《说文解字》:“阉,门竖也。宫中奄昏闭门者。”


[81]朝臣:朝廷官员。《韩非子·三守》:“国无臣者,岂郎中虚而朝臣少哉?”搢笏(jìn hù):意思是将笏插在腰带上。搢,插。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所执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备忘,不用时则插在腰带上。《穀梁传·僖公三年》:“阳谷之会,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晋·范宁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


[82]搢(jìn)绅:插笏于绅,意思是将笏插(搢)在腰带(绅)上。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东汉·郑玄注引东汉·郑众曰:“‘晋’读为‘搢绅’之‘搢’,谓插于绅带之间,若带剑也。”《资治通鉴·汉纪·汉武帝元封元年》:“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搢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笏,古朝会时所执手板,有事书于上,以备遗忘。古代,天子至士皆执笏,后世宦者或儒者垂绅措笏,因称官宦或儒者为搢绅。


[83]萧曹相汉高,曾为刀笔吏:暨《汉书·萧何曹参传》:“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萧、曹,指萧何和曹参,都是汉初著名的宰相。
萧何(?—前193),西汉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初为沛主吏掾。从刘邦入关,收秦相府律令图书藏之,以是知天下关塞险要,郡县户口。刘邦王汉中,以何为丞相。又荐韩信为大将。楚汉相拒,留守关中,转输士卒粮饷,使军中给食不乏。刘邦称帝,论何功第一,封酂侯。后定律令制度,协助高祖消灭陈豨、韩信、黥布等,封相国。高祖死后,事汉惠帝,病危时荐曹参继相。卒谥文终。
曹参(?—前190),西汉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秦时,为沛狱掾,萧何为主吏。秦末,与萧何同随刘邦起事,屡立战功。高祖六年(前201)封平阳侯。曾任齐相九年,并从刘邦击破陈豨、英布。任齐相时,用盖公所言黄老之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初与萧何友善,及为将相,有隙。何将死,推荐继相。为惠帝丞相三年,一遵萧何约束,有“萧规曹随”之称。卒谥懿。
汉高,指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字季,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人。西汉的开国皇帝(前202—前195年在位),史称“太祖高皇帝”。秦末为泗水亭长。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起义,刘邦起兵响应,称“沛公”。秦灭后,刘邦战胜项羽,即皇帝位,建立汉朝。
刀笔吏,古代处理文书事务的小官吏,类似于今天的秘书。在没有纸张和橡皮的古代,用竹简刻字记事,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后汉书·刘盆子传》:“酒未行,其中一人出刀笔书谒欲贺,其余不知书者起请之。”唐·李贤注:“古者记事书于简册,谬误者以刀削而除之,故曰‘刀笔’。”


[84]汲黯相汉武,真是社稷臣:语本《史记·汲郑列传》:“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汉武帝称赞汲黯是社稷之臣。《汉书·汲黯传》亦载之。
汲黯(?—前112),字长孺,西汉濮阳(今属河南)人。汉景帝时以父任为太子洗马。汉武帝初为谒者,往视河内火灾,矫制发仓粟赈民。出为东海太守,轻刑简政,不苛细,有治绩。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为人性倨少礼,好直谏廷诤,谓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汉武帝称为“社稷之臣”。又主张与匈奴和亲,反对兴兵。指责公孙弘、张汤等刀笔吏舞文弄法,阿谀君主。以事免官,居田园数年,召拜淮阳太守,卒于官。
汉武,指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是汉朝的第七位天子(前141—前87年在位),死后谥号“孝武皇帝”,汉宣帝时上庙号“世宗”。刘彻为汉景帝中子,前元七年(前150)被立为太子,在景帝死后即位。在位期间,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分地与子弟为侯,削弱诸侯国势力。设十三刺史部以加强控制。征收商贾车船税,行“告缗令”,征收商贾资产税,以抑制富商。采桑弘羊议,实行冶铁、煮盐、铸钱官卖。设平准官、均输官,官营贸易与运输。行“代田法”,兴修水利,移民屯田,发展农业。遣张骞通西域,派唐蒙至夜郎,建立西南七郡。又遣卫青、霍去病进击匈奴,保障北方。用董仲舒策,“独尊儒术”,兼用法术刑名,强化封建统治。行封禅,求神仙,大兴土木,徭役繁重,以致农民流亡,天汉二年(前99),关东农民纷纷起事,历经数年。自建元至后元曾改年号十一次,为帝王有年号之始。在位五十四年。
社稷臣,关系到国家安危的重臣。《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社稷,原指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也用来代指国家。


[85]“召伯布文王之政”四句:召康公勤于政事,不肯给百姓添麻烦,曾在甘棠树下搭草舍休息。老百姓爱戴他,他走后,都不忍砍伐那棵甘棠树的枝条。
召伯,或作“邵公”“召康公”。姬姓,名奭,西周初人。初受采邑于召。佐周武王灭纣,支持周公东征,以功封于北燕,为燕国始祖,实由其子就封地。周成王时为太保,与周公分陕而治,治陕以西地。常巡行乡邑,听讼决狱治事,使侯伯乃至庶人各得其所。后奉命营建雒邑,镇守东都,为西周开国重臣。卒,民思其政,作诗《甘棠》咏之。谥康。《毛诗序·甘棠》东汉·郑玄笺:“召伯,姬姓,名奭,食采于召,作上公,为二伯,后封于燕。”《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郑笺:“茇,草舍也。召伯听男女之讼,不重烦劳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国人被其德,说其化,思其人,敬其树。”朱子集传:“蔽芾,盛貌。甘棠,杜梨也。白者为棠,赤者为杜。剪,剪其枝叶也。伐,伐其条干也。伯,方伯也。茇,草舍也。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
布文王之政:推行周文王的政教。布政,施政。尝,曾经。舍,此处作动词,指结舍,建造简陋的房舍。引申为居住、休息。甘棠,木名。即棠梨,一名“杜梨”。《诗经·召南·甘棠》篇,毛传:“甘棠,杜也。”唐·孔颖达疏引《草木疏》云:“今棠黎。”遗爱,留于后世而被人追怀的德行、恩惠、贡献等。《后汉书·西南夷传·邛都》:“天子以张翕有遗爱,乃拜其子湍为太守。”


[86]“孔明有王佐之才”四句:孔明,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避乱隆中(今湖北襄阳襄城区西),躬耕读书,自比于管仲、乐毅,时有“卧龙”之称。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刘备屯新野,三顾茅庐,诸葛亮陈述据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结好孙权、共抗曹操之策,出而为刘备主要谋士。次年,曹操南争荆州,出使东吴,孙刘联合抗曹,获赤壁之胜,刘备据有荆州。建安十九年(214),入蜀增援刘备,定成都,任军师将军,镇守成都。备称帝,任丞相,录尚书事。张飞死后,领司隶校尉。章武三年(223),受遗诏辅佐刘禅,封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东和孙权,南平诸郡,北争中原,多次出兵攻魏。与魏将司马懿对峙于渭南,病卒于五丈原军中。谥忠武。传制木牛流马,用于山地转运,又革新连弩,能同发十箭。为一代名相。王佐,王者的辅佐,能辅佐君主成就王霸大业的人。《汉书·董仲舒传》:“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隐,隐居。草庐,草屋,茅草房。
先主: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刘备(161—223),字玄德,汉末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远支皇族(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少孤,贩履织席为生。东汉末起兵镇压黄巾军。先后依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大破曹操,据荆州。旋取益州、汉中。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自立为汉中王。曹丕代汉之次年(221)称帝,国号“汉”,建都成都。章武初,率师伐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卒于白帝城。在位三年。谥昭烈。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令名:美好的声誉。《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令,美好。
三顾其庐:刘备三次前往诸葛亮在隆中的隐居地,请教平定天下的韬略,并竭诚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后以“三顾草庐”比喻对贤才的诚心邀请。


[87]鱼头参政,鲁宗道秉性骨鲠:宋朝鲁宗道任参知政事,为人正直,说话不怕得罪人,因为他姓鲁,“鲁”字是“鱼”字头,且秉性刚烈耿直,所以被称为“鱼头参政”。鲁宗道有“鱼头参政”之名,广见于宋代文献。《宋史·鲁宗道传》:“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
参政:官名。宋代“参知政事”的省称,为宰相的副职。元于中书省、行中书省皆置参政,为副贰之官。明于布政使下置左、右参政。清初,各部也设参政,后改侍郎。
鲁宗道(966—1029),字贯之,宋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进士。天禧中为右正言。宋仁宗即位,迁户部郎中,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天圣七年(1029)卒,年六十四。卒谥肃简。《宋史》有传。秉性,天性,本性。骨鲠,原指鱼骨头,后用以比喻个性正直、刚健。《史记·吴太伯世家》:“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奈我何。”鲠,鱼骨。


[88]伴食宰相,卢怀慎居位无能:语本唐朝宰相卢怀慎,在任期间与紫微令姚崇共同处理军机大事。他胆小懦弱,什么事都推给姚崇处理。人们对他这种光吃饭不做事的行为表示不满,私下送他“伴食宰相”的外号,嘲讽他处理政事好像陪同姚崇吃饭,没有自己的主张。后因以指身居相位而庸懦不能任事者。《旧唐书·卢怀慎传》:“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伴食,陪着人家一道吃饭。用来讽刺无所作为、不称职的官员。
卢怀慎(?—716),唐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少清谨,举进士,历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唐中宗景龙中,迁右御史台中丞,累至黄门侍郎,封渔阳县伯。唐玄宗先天中,与魏知古于东都分掌选事。开元元年(713),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寻迁黄门监。四年(716),兼吏部尚书,卒于任。赠荆州大都督,谥文成。卢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自以吏道不及姚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为“伴食宰相”。然为官清俭,以直道始终。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89]王德用,人称黑王相公:相公,是旧时对宰相的敬称。王德用,脸黑,官拜同平章事,位在宰相之上,当时人爱戴他,称他“黑王相公”。王德用名闻天下,“黑王相公”之号,广见于宋代文献。《宋史·王德用传》:“德用状貌雄毅,面黑,颈以下白皙,人皆异之。……德用将家子,习知军中情伪,善以恩抚下,故多得士心。虽屡临边境,未尝亲矢石、督攻战,而名闻四夷,虽闾阎妇女小儿,皆呼德用曰‘黑王相公’。”
王德用(979—1057),字元辅,宋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名将王超子,年十七随父出击李继迁。累迁内殿崇班。宋仁宗时,历殿前都虞候、知枢密院事、宣徽南院使。因状貌类太祖,降知随州。契丹求关南地,以兵压境,拜保静军节度使、知澶州,徙真定府、定州路都总管,训练士卒,加强守备。累拜同平章事、判澶州,以太子太师致仕。再起,历官至枢密使,封鲁国公。卒谥武恭。


[90]赵清献,世号铁面御史:北宋名臣赵抃(谥清献)在担任殿中侍御史时,刚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声振京师,人称其为铁面御史。赵抃为宋代名臣,其神道碑又出自大文豪苏轼之手,“铁面御史”之号流传甚广,屡见于宋代文献,兹不枚举。《赵清献公神道碑》:“曾公亮为翰林学士,未识公,而以台官荐,召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京师号公‘铁面御史’。”
赵清献:即赵抃(1008—1084),字阅道(一作“悦道”),号知非子,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衢江区)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除武安军节度推官。历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洲。至和元年(1054),召为殿中侍御史。嘉祐元年(1056)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旋改益州。召为右司谏,因论事出知虔州。宋英宗即位,奉使契丹,还,进河北都转运使。治平元年(1064),出知成都。神宗立,以知谏院召还,秋,擢参知政事。熙宁三年(1070),因反对青苗法去位。历知杭州、青州、成都、越州,复徙杭州。元丰二年(1079)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退居于衢。七年(1084)卒,年七十七,谥清献。有《清献集》十卷。
铁面:不讲情面,不徇私情。御史,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御史主弹奏不法,肃清内外。唐兴,宰辅多自宪司登钧轴,故谓御史为宰相。”


[91]汉刘宽责民,蒲鞭示辱:以蒲草为鞭,聊以示辱,谓刑罚宽仁。蒲鞭,蒲草做的鞭子。东汉名臣刘宽为官清正宽厚,不喜欢使用残酷的刑罚。部下或百姓犯错时,只是用蒲鞭抽打几下而已,意在让当事人自己感到羞耻,从而知错必改。后遂用以表示刑罚宽仁。《后汉书·刘宽传》:“(刘宽)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刘宽(120—185),字文饶,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宗室名臣,司徒刘崎之子。少学今文经,称通儒。汉桓帝时累官东海相,延熹八年(165)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政尚宽仁,吏民有过,但用蒲鞭示罚。汉灵帝初,征拜太中大夫侍讲华光殿。预知黄巾起义之谋,上报。官至太尉,封逯乡侯。卒谥昭烈。蒲鞭,蒲草做的鞭子。东汉名臣刘宽为官清正宽厚,不喜欢使用残酷的刑罚。部下或百姓犯错时,只是用蒲鞭抽打几下而已,意在让当事人自己感到羞耻,从而知错必改。后遂用以表示刑罚宽仁。


[92]项仲山:汉朝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以清廉、迂腐著称于世。
饮马投钱:汉朝人项仲山为人清廉得近乎迂腐,每次在渭河边喂马喝水时,都要投入三枚铜钱,表示不占便宜。后用为清廉、不妄取的典故。《三辅决录·饮马》:“安陵清者有项仲山,饮马渭水,每投三钱。”


[93]李善感直言不讳,竞称鸣凤朝阳:唐高宗永淳元年(682),水旱饥馑,关中疲敝,唐高宗欲遍封五岳,在嵩山南筑奉天宫,监察御史里行李善感力谏阻止。当时已二十多年无人敢于直言,人们听到他劝谏,激动地赞誉此举是“凤鸣朝阳”。《新唐书·韩瑗传》:“自瑗与遂良相继死,内外以言为讳将二十年。帝造奉天宫,御史李善感始上疏极言,时人喜之,谓为‘凤鸣朝阳’。”
李善感:唐朝大臣,唐高宗时任监察御史里行。直言不讳,说话坦率,毫无隐讳。讳,忌讳。
鸣凤朝阳:凤凰向着朝阳鸣叫。《诗经·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东汉·郑玄笺:“凤皇鸣于山脊之上者,居高视下,观可集止,喻贤者待礼乃行,翔而后集。梧桐生者,犹明君出也。生于朝阳者,被温仁之气,亦君德也。”后因以“鸣凤朝阳”比喻正直敢言的贤士遇上胸怀开阔、愿意听取各种意见的英明君主,朝廷气象一新。


[94]汉张纲弹劾无私,直斥豺狼当道: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派遣御史巡查四方,张纲把车轮埋在洛阳都亭,说“豺狼当道,安问狐狸”,意思是暴虐奸邪的人掌握国政,大贪官就在首都洛阳城中,不抓他们,却去外面抓小贪官,有什么意义呢?
张纲(108?—143):字文纪,东汉犍为郡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少明经学,为侍御史。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奉使考察州郡,行前埋车轮于洛阳都亭,认为“豺狼当路,安问狐狸”,遂参劾大将军梁冀等奸恶十五事,京师震动。帝知其言直,终不能用。时广陵人张婴聚众数万起义,张纲为广陵太守,单骑往喻,张婴遂归降。在郡一年卒。
弹劾:古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违法违纪官吏的罪状,称为“弹劾”。《旧唐书·职官志三》:“凡中外百僚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于大夫。”
豺狼当道:豺狼横在道路中间,比喻暴虐奸邪的人掌握国政。汉魏时期即为习用语。《三国志·魏书·杜袭传》:“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


[95]“民爱邓侯之政”四句:晋代官员邓攸曾任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太守,勤政爱民,离任时百姓挽留不让离去。他的前任谢太守则非常贪财,人们于是唱道:“邓侯挽不留,谢令推不去。”意思是说不该走的走了,该走的却送不走。《晋书·良吏传·邓攸》: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后称疾去职。郡常有送迎钱数百万,攸去郡,不受一钱。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发去。吴人歌之曰:‘紞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邓侯挽不留,谢令推不去。’
邓侯,指邓攸(?—326),字伯道,两晋之际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少孤。初为吴王文学。西晋怀帝永嘉末,为石勒所俘,为参军。后逃至江东,晋元帝以为太子中庶子,寻迁吴郡太守。时大饥,乃开仓救民。在郡廉洁清明,颇得民心。累迁尚书右仆射。南逃时,携一子一侄,途中屡遇险,不能两全,乃弃子全侄,后终无嗣。后人为其抱憾曰:“天道无知,使伯道无子。”谢令,邓攸的前任吴郡太守谢某,名字不可考。


[96]廉范守蜀郡,民歌五裤:东汉时成都物产丰盛,房屋之间很窄,从前的条令禁止百姓晚上活动,防止火灾,但是百姓偷偷活动,火灾常常发生。廉范做太守,废除原来的法令,只是严格要求百姓储存水而已。百姓感到很方便,于是唱歌赞颂他:“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
廉范,字叔度,东汉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求学京师,受业于博士薛汉。后薛汉坐楚王刘英事诛,范独往收殓,由是显名。举茂才,迁云中太守。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匈奴寇边,廉范击破之。后为武威、武都太守。汉章帝建中初迁蜀郡太守,百姓歌之。后免归乡里。善治产,好赈济,世称其义。
蜀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秦灭古蜀国,始置蜀郡。汉仍其旧,辖境包括今四川中部大部分,治所在今四川成都。
五裤,五条裤子。蜀郡百姓歌颂太守廉范的政绩,说百姓“平生无襦今五绔(同“裤”)”,意思是说这辈子不曾穿短袄,现在不但有袄穿,还有五条裤子。后用以称颂地方官吏施行善政,百姓丰衣足食。见《后汉书·廉范传》


[97]张堪守渔阳,麦穗两歧:东汉张堪为渔洋太守,为政清明,开治稻田八千余顷,劝民种作,百姓富足。于是民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后汉书·张堪传》:“(堪)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张堪,字君实,东汉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称“圣童”。光武初拜郎中,从大司马吴汉讨公孙述,道拜蜀郡太守。进据成都,秋毫无私,吏民悦之。后迁骑都尉,从杜茂击破匈奴于高柳,拜渔阳太守。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百姓歌之。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
渔阳,古郡名。战国燕置渔阳郡,从秦代直到晋代,治所都在今北京密云西南。隋朝末年将无终县改为渔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蓟州为渔阳郡,治所在今天津蓟州区。
麦穗两歧,一根麦长两个穗。歧,亦作“岐”。指一麦两穗。旧时以麦穗两歧为祥瑞,表示丰收。亦用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


[98]鲁恭为中牟令,桑下有驯雉之异:东汉鲁恭为中牟令,章帝建初七年,河南发生蝗灾,唯独中牟县没有。朝廷派人中牟县去视察。人与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一起坐在桑树下。有一只野鸡经过,在他们旁边停下,旁边有一个小孩。那个人说:“你为什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野鸡还是幼鸡,不能抓。”那人很惊讶,对鲁恭辞别说:“我此次前来,是要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爱护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我久留只会打扰贤者。我将快速返回,把情况报告袁安。”见《后汉书·鲁恭传》。
鲁恭(32—112),字仲康,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少居太学,习《鲁诗》。汉章帝集诸儒于白虎观,鲁恭以明于经学见召,参与其议。拜中牟令,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累迁司徒,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性谦退,奏议依经,无所隐讳。中牟,古县名。地即今河南中牟。驯雉之异,东汉鲁恭任中牟县令时,因为仁慈宽厚感化百姓以致鸟兽。有一次鲁恭和前来考察他的上级官员坐在路边的桑树下休息,这时飞来一只野鸡安详温驯地停在他们身边,连近前的小孩都不去抓它,令长官倍觉惊异和感动。雉,野鸡。


[99]郭伋为并(bīng)州守,童儿有竹马之迎:郭伋,李光明庄原本作“郭汲”,据《后汉书》及他本改。郭伋(前38—47),字细侯,两汉之际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西汉哀平间为渔阳都尉,王莽时迁并州牧。汉光武帝即位,为尚书令,数纳忠谏诤。出为渔阳太守,整勒士马,匈奴畏惮远迹,民得安业。建武十一年(35)及调并州牧,帝引见,伋因言当简天下贤俊,不宜专用南阳人,帝纳之。二十二年(46),征为太中大夫。明年卒,时年八十六。帝亲临吊,赐冢茔地。并州:古州名。相传禹治洪水,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今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带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州之国,……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
竹马之迎:郭伋担任并州牧,有一次到下面视察,有几百名儿童骑着竹马来欢迎他,并问他什么时候返回再经过,到时还要来送别。郭伋告诉他们返回日期,后来提前一天到达,就在郊外住了一夜,第二天才进城。后用为称颂地方官吏深受百姓爱戴之典。童儿,犹“儿童”。见《后汉书·郭伋传》


[100]鲜于子骏,宁非一路福星:鲜于子骏,鲜于侁(shēn, 1019—1087),字子骏,宋阆州(治今四川阆中)人。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进士。调京兆府栎阳县主簿、江陵右司理参军。庆历中迁秘书丞、通判绵州。宋神宗熙宁初,除利州路转运判官,升副使兼提举常平。时行新法,拒不散青苗钱,且捕械贪吏,不私姻戚。苏轼称其“上不害法,中不废亲,下不伤民”。徙京东西路转运使,所荐刘挚、李常等,多旧党知名者。元丰中知扬州,坐事罢。宋哲宗即位,起为京东路转运使。后除集贤殿修撰,知陈州。元祐二年(1087)卒,年六十九。精于经术,尤长于《楚辞》。有《诗传》《易断》等。生平见宋·秦观《淮海集·鲜于子骏行状》。《宋史》有传。
一路福星,鲜于侁为京东转运使,临行,司马光对人说:“福星往矣。”宋代史书引司马光语,多作“一路福星”。福星,即岁星,旧时术士谓岁星照临能降福于民。宋代行政大区称“路”,一路福星,原指一个行政区域为民谋福的好长官。后用作祝人旅途平安的客套话。《续资治通鉴长编》:司马光语人曰:‘今复以子骏为转运使,诚非所宜。然朝廷欲救东土之弊,非子骏不可。此一路福星也。可以为诸路转运使模范矣。’清·范寅《越谚》卷上:“一路福星,又一路顺风,送远行语。”


[101]司马温公,真是万家生佛:旧注:“司马光为相,封温国公,德惠及人,咸称之为‘万家生佛’。”司马光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
司马温公,指北宋名臣司马光。司马光(119—1086),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池之子。少聪颖好学,以父荫为将作监主簿。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累官知谏院、翰林学士、权御史中丞,复为翰林兼侍读学士。极力反对王安石所行新法,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数与王安石、吕惠卿等辩论,因出知永兴军。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十五年,专修史书,绝口不论时事。宋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起为门下侍郎,拜左仆射,主持朝政。起用刘挚、范纯仁、范祖禹、吕大防等,悉除新法,恢复旧制。在相位八月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编《资治通鉴》,为著名史书。生平见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宋史》有传。
万家生佛,千家万户的活佛。比喻能造福于民的好官,万家皆以香火祀之如佛。宋·戴翼《贺陈待制启》:“福星一路之歌谣,生佛万家之香火。”后世每以“一路福星”“万家生佛”为对。


[102]鸾凤不栖枳(zhǐ)棘,羡仇香之为主簿:喻有志之士,不会屈居不好的境地。东汉仇览胸怀大志,曾在考城令王涣署中做主簿,王涣治民严厉,认为他“少鹰鹯之志”,他则主张以德化人宽厚治民,认为做鹰鹯,不若鸾凤。王涣勉励他说:“荆棘丛可不是鸾凤栖身之地啊,你这样的贤人在小县做主簿太屈才了。”并将自己一个月的俸禄送给他做盘缠,送他到太学读书。
鸾凤,鸾鸟与凤凰。用来比喻贤俊之士。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枳棘,枳木与棘木。因为多刺而被称为恶木。常用来比喻艰难险恶的环境。
仇香,仇览,一名香,字季智,东汉陈留考城(今河南民权)人。年四十为蒲亭长,劝农劝学,政绩显著。蒲亭人陈元的母亲控告陈元不孝,仇览亲自登门教诲,陈元终为孝子。蒲亭百姓为之歌唱:“父母何在在我庭,化我鸤枭哺所生。”考城县令听闻仇览以德化人的事迹,聘他到署中做主簿。主簿,古代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至魏晋时渐为将帅重臣的主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此后各中央官署及州县虽仍置主簿,但任职渐轻。见《后汉书·仇香传》


[103]河阳遍种桃花,乃潘岳之为县官:潘岳为河阳令时,民有拖欠税赋的,令植桃花一株,其赋税由官府交纳。任满离去时,一县皆桃花。使得河阳当时有“花县”之称。《枯树赋》:“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河阳:古县名。在今河南孟州西。因地在黄河北岸而得名。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潘岳(247—300),字安仁,西晋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人。少年时代即被世人誉为奇童。早辟司空太尉府。举秀才。出为河阳令,转怀县令。杨骏辅政时,引为太傅主簿。杨骏被诛后,除名。后累迁为给事黄门侍郎。性轻躁趋利,谄事贾谧,为“二十四友”之首。赵王司马伦执政,潘岳与赵王伦的亲信孙秀有宿怨,孙秀诬以谋反诛之。潘岳善诗赋,是西晋文坛代表作家。与陆机齐名,有“潘江陆海”之称。今存《潘黄门集》辑本。


[104]刘昆宰江陵,昔日反风灭火:刘昆(?—57),字桓公,两汉之际陈留东昏(今河南兰考)人。汉宗室,梁孝王之后。平帝时,受《施氏易》于沛人戴宾。王莽时,教授弟子五百余人。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9),举孝廉,不行,教授于江陵。帝闻之,除为江陵令,迁弘农太守,累擢为光禄勋。光武帝询以在任时叩头求雨救火灾、虎负子渡河等异事,对以偶然耳。以老乞休,以千石禄终其身。宰江陵,任江陵县令。
江陵,古县名。汉代为南郡下属县。地当今湖北荆州。
反风灭火,东汉刘昆任江陵令时,县内连年火灾。每有火灾,他总是跪在那里虔诚的求助,大多能降雨止风,大火因而平息。后用以比喻官员施行德政。《后汉书·儒林传·刘昆》:“诏问昆曰:‘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守弘农,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对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质讷。帝叹曰:‘此乃长者之言也。’


[105]龚遂(?—前62),字少卿,西汉山阳南平阳(今山东邹城)人。以明经仕昌邑王刘贺郎中令,勇于谏诤。昌邑王废,髡为城旦。汉宣帝时,为渤海太守。时值饥荒,遂单车至郡,招抚起事农民,开仓济贫,劝民农桑,令民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境内大治。后拜为水衡都尉。
渤海:汉代郡名。地当今河北沧州、山东德州、天津东南部一带。
卖刀买牛:指卖掉武器,从事农业生产。东汉龚遂担任渤海知州时,得知当地风俗奢侈,好末技(占指工商业),不田作,人们喜欢从事那些不切于民用的行业,而不爱从事农业生产,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就亲自带头勤俭节约,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养蚕种桑后用以比喻官员勤政爱民,重本务农。见《汉书·龚遂传》。


[106]德政:旧指有仁德的政治措施或政绩。《左传·隐公十一年》:“既无德政,又无威刑。”


[107]令名:美好的声誉。《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攸著:显著,著名。攸,词头,放在动词前,无实义,相当于“所”。


[108]紫马:紫色的马。南朝宋永嘉太守谢灵运经常骑着紫色的马出行,众人都说骑紫色马的人是太守,后来就称太守为紫马。


[109]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


[110]雷封:县令的别称。古制一县为百里,传说雷震百里,故一县之地曰雷封。后也用作县令的代称。 见唐徐坚等撰《初学记》。


[111]槐位棘垣:周时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左九棘,为孤卿(少师、少傅、少保,泛指朝中高官)之位;右九棘为公侯伯子男之位;对面三槐为三公之位。棘,取其心赤而外刺之义。槐,怀,取其怀柔之义。后以三槐九棘称三公九卿。见《周礼·秋官·朝士》。孤卿,指三公之副,即少师、少傅、少保,称三孤,即孤卿。


[112]棱官:谓有稜角的官,指御史因其执法如棱。棱,引申为锋芒。紧职:指拾遗,意思是补过拾遗。作为谏官,为朝廷拾遗补阙,所以叫紧职。《汉书·汲黯传》:“臣愿为中郎,出入禁两,补过拾遗,臣之愿也。”


[113]给事:即给事中,专门在皇帝身边顾问应对,讨论政事的官员,也叫黄门侍郎。夕郎:汉代黄门侍郎在傍晚时才进入宫门,所以叫作夕郎。《汉官仪》:“黄门郎日暮入对,青琐门拜,故谓之夕郎。”敕:敕令,指皇帝诏书。


[114]仙掖、宣麻:接近皇宫的地位,叫宫掖。唐代翰林院在皇宫附近,翰林学士又被认为清要的职务,因此叫翰林院为仙掖。唐姚合《和卢给事酬裴员外》:“夕 郎夜直吟仙掖,天乐和声下禁楼。”紫禁:指宫禁,皇帝所居之地。宣麻,唐宋时任免将相,用黄麻、白麻纸写诏书,在朝廷宣布,叫宣麻。见《新唐书·百官职》。


[115]饱卿:宋代民间对掌管膳食之事的光禄卿的戏称。睡卿:宋代民间对负责招待远来客人起居的大鸿胪寺卿的戏称。宋苏轼《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洛州》:“冷卿当复温。”孙倬注:“世传京师谓光禄为饱卿,卫尉为暖卿,鸿胪为睡卿,司农为走卿,宗正为冷卿。


[116]铨部:古时吏部专司铃选官吏,故称吏部为栓都。《宋史·选举志》: “在朝廷则当量人材,在锥部则宜守成法。”
祠部:魏晋置祠部掌礼制,北周改为礼部,隋唐别置祠部曹,属于礼部,专管祠祀、享祭、天文、刻漏、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及僧尼之事。见《新唐书·百官击》。“祠部”,原本为“词部”,误。


[117]“俗美化醇”二句:这句是讲汉朝著名的良吏,他们为政清明,廉洁奉公,使民安乐丰足。《汉书·循吏传》:“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所居民富, 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文翁,庐江舒人,景帝末为蜀守,仁爱好教化,使蜀教化大成,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自文翁始。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见《汉书・循吏•文翁传》。(注释者按:原本注为“尹翁归”,査尹河东平阳人,据《汉书·尹翁归传》,翁归并未作过蜀守,而在蜀守任内,大行教化,使民风醇厚者,乃景帝末之蜀守文翁)。


[118]名高望重句:汉武帝借名高望重的汲黯去治理淮阳。《汉书•汲黯传》: “(汉武帝)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绶……上曰:’君薄淮阳耶?吾今召 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重,卧而治之。’”汉武帝让名望高的汲黯(字长孺)去淮阳做太守,并对他说:“我只是想借你的名望,你即使躺着也能治理好淮阳。”


[119]张魏公句:冲天羽翼喻重要辅臣。南宋张魏公,授礼部侍郎,召封于便殿。 皇帝慰劳宣谕曰:朕将有为,正欲一飞冲犬,而无羽翼,卿为留意,朕当专用。见《翰苑新书》


[120]瑞世琼瑶:盛世的美玉。此句原本注为李贺授承旨,韩昌黎祝贺他日:“盛世之琼瑶也。”即称赞他为珍奇的人才。(注释者按:据旧唐书与新唐书李贺传,李贺未作承旨,二十七岁时死去。原木不知何据?)


[121]二鲍:指东汉光武帝时的鲍永和鲍恢。鲍永作司隶校尉时,弹劾帝叔父赵主良大不敬,使朝廷肃然,莫不戒惧,此时又征召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恢亦抗直敢言,不避权贵。光武帝曰:“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见《后汉书·鲍永传》


[122]三岑:岑羲、岑仲翔、岑仲休三兄弟。《新唐书•岑文本传》:“(羲)迁金坛令, 时弟仲翔为长洲令,仲休为漂水令,皆有治绩。宰相宗楚客语本道巡察御史:毋遗江东三岑。乃荐羲为汜水令。”


[123]棠棣句:南朝齐刘之遴、刘之亨兄弟均做过南郡太守,颇有政绩。刘之遴,梁武帝时累迁中书侍郎后除南郡太守,惠政爱民,之遴卒,其弟之亨亦任南郡太守,政绩卓著,吏民称颂,当地吏民怀念其兄弟二人,不呼名而曰大南郡、小南郡。见《南史·刘之遴传》。棠棣,《诗经》中的篇名,古人认为这首诗是写周公宴请兄弟的情景,后用以比喻兄弟。


[124]“桥梓”二句:《南史·傅琰传》记载:南朝宋傅僧祐和他的儿子傅琰都曾担任山阴令,颇有政绩。桥梓,即乔梓。乔木高大如父亲,梓木矮小如儿子,后以此代称父子。


[125]“政简”二句:《旧唐书·姜謩传》记载:唐代姜謩曾任秦州刺史,治理时期此地太平无事,当地百姓说:“我们终于看到太平官府了。”


[126]裴侠:北周人,周太祖时任河北郡守,率行俭约,爱民如子,所吃惟粗食,吏民怀之。侠曾与诸牧守晋见周太祖,太祖命侠别立,对诸牧守曰:“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最,今众中有如侠者,可与之俱立。”众皆默然,无敢应者。朝野叹服,号为“独立使君”。见《周书·裴侠传》。


[127]袁尚书句:袁尚书,即袁翻,字景翔,北朝魏人,学问深宏,官度支尚书,加抚军将军。在一次宴会上,肃宗举觞谓群官曰:“袁尚书朕之杜预也。”侍坐者莫不仰羡。见《魏书·袁飜传》。杜预,晋初大臣,官至镇南大将军。太康元年率兵灭吴,因功封当阳侯。博学,多谋略,人称杜武库。见《晋书·杜预传》。


[128]寇丞相:即北宋寇准。契丹侵宋,形势危急,寇准劝宋真宗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于澶渊与契丹缔结和约,凯旋而归,使宋朝转危为安。时人将寇准比做晋之谢安。见《宋史•寇准传》。彪炳,文采焕发。谢安,字安石,东晋孝武帝时宰相,他指挥弟弟谢石和侄子谢玄大败前秦军,获得淝水之战的胜利。见《晋书·谢安传》。


[129]熙宁三舍人:熙宁,宋神宗年号。北宋熙宁三年(1070),皇帝决定破格提拔秀州判官李定为监察御史里行,先后命令宋敏求、苏颂和李大临三人起草任命诏书,三人表示反对,相继拒绝拟诏。最后被皇帝罢免。因他们都是知制诰一职,在舍人院办公,故称熙宁三舍人。硕彦:优秀的学者。


[130]庆历四谏士:庆历,宋仁宗年号。时为谏官的余靖、欧阳修、王素、蔡襄,皆公正不阿,敢于直谏,时号为庆历四谏士。四人《宋史》有传。“谏士”,原本为“谏 土”,误。


[131]“宰相”二句:《宋史·太祖纪》记载: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宋太祖要改年号,特地提前嘱咐宰相:“选年号要选之前没用过的。”后面宰相思来想去就定了“乾德”这个年号。谁知乾德三年(965年),蜀国(后蜀)平定,有后蜀宫女被送入后宫。赵匡胤发现了一个铜镜,背面刻有“乾德四年铸造”。可知道当时才是乾德三年,哪来的乾德四年呢?而且还是从被灭亡的蜀国成都带来的。于是乎便召集窦仪等追问,而窦仪向来就是以博学闻名,窦仪说:“这一定是蜀国的物品,蜀国(前蜀)国君王衍曾用乾德这个年号。”赵匡胤于是恍然大悟,说:“宰相必须用读书人来当。”于是更加重视重用读书人。鼎轴,宰辅,宰相。


[132]状元曾是瞌睡汉句:宋吕蒙正未中状元之前,有首诗的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曾被人笑为渴睡汉。后中状元,因寄书于曾笑话他的人说,瞌睡汉中状元。见欧阳修《文忠集·诗话》。魁名:在科举考试中得第一。


[133]公种生公:公侯之种族,一定生公侯。晋王沉,字彦伯,少有俊才,出身寒素,不随时俗浮沉,郁郁不得志,乃作《释时论》。其文中有:“是则衮龙出于缊褐, 卿相起于匹夫 ......今则不然,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见《晋书·王沉传》。


[134]相门有相:宰相的门庭,将来有宰相。《梁书·王暕传》记载:南朝梁王训,字怀范,为侍中尚书左仆射王暕之子。暕卒,梁武帝召见群臣于文德殿,帝顾谓朱异曰“可谓相门有相矣。”南朝梁王训和父亲王暕都做过宰相,梁武帝说:“真可以说是宰相的门庭将来会有宰相。



参考资料:
1.檀作文 万希,幼学琼林--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2023-04-01
2.程允升 原撰 叶光大译注 幼学故事琼林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12



      本篇讲的都是和文官相关的成语典故。其中一部分是讲各级文官的别称雅号,另一部分则讲历代优秀文官的轶事。本篇反映的是明代的文官制度。本篇所讲历代优秀文官轶事,多出自《汉书·循吏传》《后汉书·循吏传》及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前集。

  目录  
目录

程登吉

程登吉,字允升,明末西昌(今江西新建)人,为《幼学琼林》的编撰者,其《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