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弟子规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著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其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来少有佳作。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赋得古原草送别/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yuán
    cǎo
    sòng
    bié
  • táng
    -
    -
    bái
  • yuán
    shàng
    cǎo
    suì
    róng
  • huǒ
    shāo
    jìn
    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
  • yuǎn
    fāng
    qīn
    dào
    qíng
    cuì
    jiē
    huāng
    chéng
  • yòu
    sòng
    wáng
    sūn
    mǎn
    bié
    qíng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赋得古原草送别[1]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2],一岁一枯荣。
原野上的青草郁郁葱葱,每年都要经历一次枯萎与繁茂的更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火烧不尽它倔强的根株,春风吹来,它又一次苏生。


远芳侵古道[3],晴翠接荒城[4]
草绵延到远方,遮盖了古老的驿道,阳光下,广阔的绿野延伸到荒废的城池。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5]
在这原野上,我又一次送朋友远去,满怀离愁别绪正如茂盛的青草般绵延不绝。





注释
[1]此诗以咏草写离情,并蕴含生命不止的感悟。“赋得”二字相当于“咏”字。唐张固《幽闲鼓吹》载,白居易早年应举至京,以诗谒见前辈诗人著作佐郎顾况。顾况看到姓名说:“长安米方贵,居亦不易。”等看到本诗时,不禁叹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于是为之延誉,居易声名大振。小说家语,未必可靠。转述备参。
[2]离离:草繁密茂盛的样子。
[3]远芳:指远处的绿草。侵古道:渐与古道相接。
[4]晴翠:晴朗的天气里青翠的草色。
[5]“又送”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王孙:贵族公子,此指游子。萋萋:草木繁茂的样子。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这首诗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写,抒发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前两句是照应题目中的“草”字。离离的古原之草,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两个“一”字表达的是每年如此的配比之意,并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表达出一种生生不息的自然的生命力。
      三、四句是千古名句。这两句所描写的既是“原上草”的特点,又是一种浴火重生的典型象征,“野火”二句是对“枯荣”二字的进一步扩展,由抽象而具象。野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保留地下部分,第二年就会重新成长,蔓延扩散。“烧不尽”是一种壮烈的场面,强调毁灭的力量之强、速度之快。正因如此,再生的力量也同样显得更迅猛、更不可抑制。
      五、六句则照应题目中的“古原”,并以此引出“送别”的主题,“远芳、睛翠”都写草,是更为具体的形象。“远芳”是从嗅觉角度说明古原弥漫着青草芳香;“晴翠”是说绿草在阳光照耀下非常明亮。“侵、接”二字对应“又生”,再一次突出野草生命力的顽强。“古道、荒城”则对应着题目中的“古原”,虽然道路和古城是荒凉的,但滋生的青草却给了古原生机勃勃的活力。
      作者安排了这样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春回大地、绿草如茵,在古原送别友人,一方面充满诗情画意,一方面又难免令人惆怅。最后两句中的“王孙”是用典,代指离别远行的朋友,原文“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是睹草思人,这里却是用萋萋芳草表示送别的离愁,最后两句点明“送别”的主题,使“古原”、“草”、“送别”完美地结合成一整体。
      全诗语言自然流畅,精工典雅,对于命题诗来说,不但得体,而且情景交融,是“赋得体”中之绝唱。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