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弟子规

悯农二首 李绅 著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早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于《全唐诗》中,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悯农二首
    唐-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mǐn
    nónɡ
    èr
    shǒu
  • tánɡ
    -
    -
    shēn
  • chūn
    zhòng
    qiū
    shōu
    wàn
  • hǎi
    xián
    tián
    nónɡ
    yóu
    è
    饿
  • èr
  • chú
    dānɡ
    hàn
    xià
  • shuí
    zhī
    pán
    zhōnɡ
    cān
    jiē
    xīn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悯农二首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解释: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解释: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解释: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解释: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26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4-355  



       这首悯农诗,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在盛夏的正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锄地,汗水淌滴在庄稼地里。可是谁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饭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啊!
  李绅,字公垂。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不过,他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一称《古风二首》),亦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谁都应该知道的。但是,现实又是怎样呢?诗人没有明说,然而,读者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水陆罗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和那(船中养犬长食肉)的骄奢。可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李绅当然不懂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道理,但是,我们从几十年之后唐末农民起义的(天补平均)的口号中,便不难看出这两首诗在客观上是触及到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的。
  《悯农二首》不是通过对个别的人物、事件的描写体现它的主题,而是把整个的农民生活、命运,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现实作为抒写的对象。这对于两首小诗来说,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诗篇却没有给人这种感觉,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那个畸形社会的矛盾,说出了人们想要说的话。所以,它亲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诗人还用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因此它虽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却无单调浅薄之弊,能使人常读常新。在声韵方面诗人也很讲究,他采用不拘*仄的古绝形式,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写;另一方面也使诗具有一种和内容相称的简朴厚重的风格。两首诗都选用短促的仄声韵,读来给人一种急切悲愤而又郁结难伸的感觉,更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