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古文网首页
您好,亲爱的朋友!
请登录
免费注册
每月20元
小程序
全部
全部
首页
诗
词
曲
赋
文言文
名言名句
全本合集
必背古诗文
作者
首页
>
国学启蒙
>
典故篇
>
幼学琼林
>
卷三:《人事》
>
人事
程登吉 著
收藏
原文版
注音版
译文版
评析
朗诵版
字帖版
卷三·人事
《大学》首重夫明新,小于莫先于应对。
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贵有章。
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
阁下足下,并称人之辞;不佞鲰生,皆自谦之语。
恕罪曰原宥,惶恐曰主臣。
大春元、大殿选、大会状,举人之称不一;大秋元、大经元、大三元,士人之誉多殊。
大掾史,推美吏员;大柱石,尊称乡宦。
贺入学曰云程发轫,贺新冠曰元服初荣。
贺人荣归,谓之锦旋;作商得财,谓之稇载。
谦送礼曰献芹,不受馈曰反璧。
谢人厚礼曰厚贶,自谦利薄曰菲仪。
送行之礼,谓之赆仪;拜见之赀,名曰贽敬。
贺寿仪曰祝敬,吊死礼曰奠仪。
请人远归曰洗尘,携酒进行曰祖饯。
犒仆夫,谓之旌使;演戏文,谓之俳优。
谢人寄书,曰辱承华翰;谢人致问,曰多蒙寄声。
望人寄信,曰早赐玉音;谢人许物,曰已获金诺。
具名帖,曰投刺;发书函,曰开缄。
思暮久曰极切瞻韩,想望殷曰久怀慕蔺。
相识未真,曰半面之识;不期而会,曰邂逅之缘。
登龙门得参名士,瞻山斗仰望高贤。
一日三秋,言思暮之甚切;渴尘万斛,言想望之久殷。
暌违教命,乃云鄙吝复萌;来往无凭,则曰萍踪靡定。
虞舜幕唐尧,见尧于羹,见尧于墙;门人学孔圣,孔步亦步,孔趋亦趋。
曾经会晤,曰向获承颜接辞;谢人指教,曰深蒙耳提面命。
求人涵容,曰望包荒;求人吹嘘,曰望汲引。
求人荐引,曰幸为先容;求人改文,曰望赐郢斫。
借重鼎言,是托人言事;望移玉趾,是浼人亲行。
多蒙推毂,谢人引荐之辞;望作领袖,托人倡首之说。
言辞不爽,谓之金石语;乡党公论,谓之月旦评。
逢人说项斯,表扬善行;名下无虚士,果是贤人。
党恶为非曰朋奸,尽财赌博曰孤注。
徒了事,曰但求塞责;戒明察,曰不可苛求。
方命是逆人之言,执拗是执己之性。
曰觊觎,曰睥睨,总是私心之窥望;曰倥偬,曰旁午,皆言人事之纷纭。
小过必察,谓之吹毛求疵;乘患相攻,谓之落井下石。
欲心难厌如溪壑,财物易尽若漏卮。
望开茅塞,是求人之教导;多豪药石,是谢人之箴规。
劳规芳躅,皆善行之可慕;格言至言,悉嘉言之可听。
无言曰缄默,息怒曰霁威。
包拯寡色笑,人比其笑为黄河清;商鞅最凶残,常见论囚而渭水赤。
仇深曰切齿,人笑曰解颐。
人微笑曰莞尔,掩口笑曰胡卢。
大笑曰绝倒,众笑曰哄堂。
留位待贤,谓之虚左;官僚共署,谓之同寅。
人失信曰爽约,又曰食言;人忘誓曰寒盟,又曰反汗。
铭心镂骨,感德难忘;结草衔环,知恩必报。
自惹其灾,谓之解衣抱火;幸离其害,真如脱网就渊。
两不相入,谓之枘凿;两不相投,谓之冰炭。
彼此不合曰龃龉,欲进不前曰趦趄。
落落不合之词,区区自谦之语。
竣者,作事已毕之谓;醵者,敛财饮食之名。
赞襄其事,谓之玉成;分裂难完,谓之瓦解。
事有低昂曰轩轾,力相上下曰颉颃。
凭空起事曰作俑,仍踵前弊曰效尤。
手口共作曰拮据,不暇修容曰鞅掌。
手足并行曰匍匐,俯首而思曰低徊。
明珠投暗,大屈才能;入室操戈,自相鱼肉。
求教于愚人,是问道于盲;枉道以干主,是衒玉求售。
智谋之士,所见略同;仁人之言,其利甚溥。
班门弄斧,不知分量;岑楼齐末,不识高卑。
势延莫遏,谓之滋蔓难图;包藏祸心,谓之人心叵测。
作舍道旁,议论多而难成;一国三公,权柄分而不一。
事有奇缘,曰三生有幸;事皆拂意,曰一事无成。
酒色是耽,如以双斧代孤树;力量不胜,如以寸胶澄黄河。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此魏征之对太宗;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此于产之讽子孔。
欲逞所长,谓之心烦技痒;绝无情欲,谓之槁木死灰。
座上有江南,语言须谨;往来无白丁,交接皆贤。
将近好处,曰渐入佳境;无端倨傲,曰旁若无人。
借事宽役曰告假,将钱嘱托曰夤缘。
事有大利,曰奇货可居;事宜鉴前,曰覆车当戒。
外彼为此曰左袒;处事而可曰摸棱。
敌甚易摧,曰发蒙振落;志在必胜,曰破釜沉舟。
曲突徙薪无恩泽,不念豫防之力大;焦头烂额为上客,徒知救急之功宏。
贼人曰梁上君子,强梗曰化外顽民。
木屑竹头,皆为有用之物;牛溲马勃,可备药石之资。
五经扫地,祝钦明自亵斯文;一木撑天,晋王敦未可擅动。
题凤题午,讥友讥亲之隐词;破麦破梨,见夫见子之奇梦。
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季市一诺千金,人服其信。
岳飞背涅精忠报国,杨震惟以清白传家。
下强上弱,曰尾大不掉;上权下夺,曰太阿倒持。
当今之世,不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受命之主,不独创业难,守成亦不易。
生平所为皆可对人言,司马光之自信;运用之妙惟存乎一心,岳武穆之论兵。
不修边幅,谓人不饰仪容;不立崖岸,谓人天性和乐。
蕞尔幺么,言其甚小;卤莽灭裂,言其不精。
误处皆缘不学,强作乃成自然。
求事速成曰躐等,过于礼貌曰足恭。
假忠厚者谓之乡愿,出人群者谓之巨擘。
孟浪由于轻浮,精详出于暇豫。
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
过多曰稔恶,罪满曰贯盈。
尝见冶容诲淫,须知慢藏诲盗。
管中窥豹,所见不多;坐井观天,知识不广。
无势可乘,英雄无用武之地;有道则见,君子有展采之恩。
求名利达,曰捷足先得;慰士迟滞,曰大器晚成。
不知通变,曰徒读父书;自作聪明,曰徒执己见。
浅见曰肤见,俗言曰俚言。
识时务者为俊杰,昧先几者非明哲。
村夫不识一丁,愚者岂无一得。
拔去一丁,谓除一害;又生一秦,是增一仇。
戒轻言,曰恐属垣有耳;戒轻敌,曰勿谓秦无人。
同恶相帮,谓之助桀为虐;贪心无厌,谓之得陇望蜀。
当知器满则倾,须知物极必反。
喜嬉戏名为好弄,好笑谑谓之诙谐。
谗口交加,市中可信有虎;众奸鼓衅,聚蚊可以成雷。
萋斐成锦,谓谮人之酿祸;含沙射影,言鬼蜮之害人。
针砭所以治病;鸩毒必至杀人。
李义府阴柔害物,人谓之笑里藏刀;李林甫奸诡谄人,世谓之口蜜腹剑。
代人作事,曰代庖;与人设谋,曰借箸。
见事极真,曰明若观火;对敌易胜,曰势若摧枯。
汉武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廉颇先国难而后私仇。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宋太祖之语;一统之世,真是胡越一家,唐太宗之时。
至若景泰以吕易嬴,是嬴亡于庄襄之手:弱晋以牛易马,是马灭于怀愍之时。
中宗亲为点筹于韦后,秽播千秋;明皇赐洗儿钱于贵妃,臭遗万代。
非类相从,不如鹑鹊;父子同牝,谓之聚麀。
以下淫上谓之烝,野合奸伦谓之乱。
从来淑慝殊途,惟在后人法戒;欺世情浊异品,全赖吾辈激扬。
(增)休休莫莫,禁止之词;衮衮匆匆,仓皇之义。
蹔为寄足,有似鹪鹩一枝;巧于营身,还如狡兔三窟。
放枭囚凤,虐仁纵暴奚为;用蚓投鱼,得重弃轻应尔。
爝火虽无大明之耀,铅刀竟有一割之用。
淮南一老不就聘,高尚可钦;鲁国两生不肯行,清操足式。
一株竹,先兆应举皆荣;两尾牛,预料行兵有失。
乐羊子功绩未成,谤书满箧;郭林宗声名最重,谒刺盈车。
黠狗行凶,难免杲卿之骂;鸩媒肆毒,已生屈子之悲。
人有一天,我有二天,便见大恩之爱戴;河润百里,海润千里,乃为渥泽之沾濡。
退我一步行,固云安乐法;道人三个好,尤见喜欢缘。
藉一叶之浓阴,可资覆荫;扩万间之巨庇,尽属帡幪。
挝三折,编三绝,书三灭,好学十分;眼中泪,心中事,意中人,相思一样。
程登吉作品集
明朝作品集
下载拼音打印版
展开剩余的(
50
%)
人事-拼音下载
人事标准格式化的打印文档,PDF格式,保存此版本方便打印和收藏。点击后方按钮下载
立即下载
点这里查看华夏古文提供的拼音版文档效果
部分展示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条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卷三·人事
《大学》首重夫明新
[1]
,小于莫先于应对
[2]
。
《大学》开篇强调明明德和作新民;做学生的,首先要学应答师长的礼节。
其容固宜有度
[3]
,出言尤贵有章
[4]
。
仪容举止,固然要适宜合度;话语言谈,尤其重视有条理章法。
智欲圆而行欲方
[5]
,胆欲大而心欲小。
考虑问题,要圆融周详,行事则要坚定公正;胆量和志向要远大,而心思则要细致缜密。
阁下足下
[6]
,并称人之辞;不佞鲰生
[7]
,皆自谦之语。
“阁下”“足下”,都是对别人的尊称;“不佞”“鲰生”,都是自谦的说法。
恕罪曰原宥
[8]
,惶恐曰主臣
[9]
。
“宽宥”多指从宽赦罪,所以求人恕罪,叫作“宽宥”;“主臣”是臣子怕君的说法,所以心中惶恐,叫作“主臣”。
大春元、大殿选、大会状,举人之称不一
[10]
;大秋元、大经元、大三元,士人之誉多殊。
“大春元”“大殿选”“大会状”,是对举人的不同称呼;“大秋元”“大经元”“大三元”,是对士人中选的各种美誉。
大掾史,推美吏员
[11]
;大柱石,尊称乡宦
[12]
。
“大掾史”,是对下层办事人员的美称;“大柱石”,是对退休居乡官员的尊称。
贺入学曰云程发轫
[13]
,贺新冠曰元服初荣
[14]
。
祝贺人考中入学,说“云程发轫”;祝贺人举行成年仪式行冠礼,说“元服加荣”。
贺人荣归
[15]
,谓之锦旋
[16]
;作商得财,谓之稇载
[17]
。
祝贺人荣耀还乡,说“锦旋”;祝贺人经商发财,说“稛载”。
谦送礼曰献芹
[18]
,不受馈曰反璧
[19]
。
“献芹”,是赠送礼物的谦辞;“反璧”,是不接受礼物的说法。
谢人厚礼曰厚贶
[20]
,自谦利薄曰菲仪
[21]
。
感谢别人赠送自己厚礼,说“厚贶”;自谦送人礼物微薄,说“菲仪”。
送行之礼,谓之赆仪
[22]
;拜见之赀
[23]
,名曰贽敬
[24]
。
给人送行时赠送的礼金,叫“赆仪”;拜见他人所携带的见面礼,叫“贽敬”。
贺寿仪曰祝敬
[25]
,吊死礼曰奠仪
[26]
。
贺寿的财礼,叫作“祝敬”;吊唁死者的礼金,叫作“奠仪”。
请人远归曰洗尘
[27]
,携酒进行曰祖饯
[28]
。
宴请远路归来的人,叫“洗尘”;带酒送别即将出行的人,叫“祖饯”。
犒仆夫
[29]
,谓之旌使
[30]
;演戏文,谓之俳优
[31]
。
犒赏底下做事的人,叫“旌使”;表演戏曲的人,叫“俳优”。
谢人寄书
[32]
,曰辱承华翰
[33]
;谢人致问
[34]
,曰多蒙寄声
[35]
。
“辱承华翰”,是感谢别人来信;“多蒙寄声”,是感谢别人问候。
望人寄信,曰早赐玉音
[36]
;谢人许物
[37]
,曰已获金诺
[38]
。
盼望别人早日来信,说“早赐玉音”;感谢别人许诺给自己某物,说“已蒙金诺”。
具名帖
[39]
,曰投刺
[40]
;发书函
[41]
,曰开缄
[42]
。
递交名片,叫“投刺”;拆开书信,叫“开缄”。
思暮久曰极切瞻韩
[43]
,想望殷曰久怀慕蔺
[44]
。
唐代诗人李白说人们都想有机会瞻仰韩荆州的容颜,所以后人表示思慕已久,就说“极切瞻韩”;汉代文豪司马相如十分仰慕蔺相如的为人,所以后人表示向往殷切,就说“久怀慕蔺”。
相识未真,曰半面之识
[45]
;不期而会
[46]
,曰邂逅之缘
[47]
。
虽相识,但了解不真切,称作“有半面之识”;没有约定,偶然相遇,叫作“邂逅之缘”。
登龙门得参名士
[48]
,瞻山斗仰望高贤
[49]
。
拜谒名人,并得到赏识从而使得自己的声誉有所提高,叫作“登龙门”;敬仰钦慕德高望重的高士贤人,称为“瞻山斗”。
一日三秋
[50]
,言思暮之甚切;渴尘万斛
[51]
,言想望之久殷。
“一日三秋”,形容思念十分深切;“渴尘万斛”,形容向往极其殷切。
暌违教命[52],乃云鄙吝复萌[53];来往无凭[54],则曰萍踪靡定
[55]
。
有些日子不见贤者,未曾得到教诲,就说“鄙吝复萌”;在外奔波,来去没有定准,则说“萍踪靡定”。
虞舜幕唐尧,见尧于羹,见尧于墙
[56]
;门人学孔圣,孔步亦步,孔趋亦趋
[57]
。
虞舜思慕唐尧,吃饭时在肉汁中看见尧的影子,坐下时在墙上看见尧的影子;弟子颜回效法孔圣人,孔子慢走,他也慢走,孔子快走,他也快走。
曾经会晤
[58]
,曰向获承颜接辞
[59]
;谢人指教
[60]
,曰深蒙耳提面命
[61]
。
曾经与人会面,说“向获承颜接辞”;感谢他人指教,就说“深蒙耳提面命”。
求人涵容
[62]
,曰望包荒
[63]
;求人吹嘘
[64]
,曰望汲引
[65]
。
求人包涵宽容,说“望包荒”;求人尽力宣扬自己,说“望汲引”。
求人荐引,曰幸为先容
[66]
;求人改文,曰望赐郢斫
[67]
。
求人推荐引进,说“幸为先容”;求人修改文章,说“望赐郢斫”。
借重鼎言
[68]
,是托人言事;望移玉趾
[69]
,是浼人亲行
[70]
。
“借重鼎言”,是托有声望的人在某件事上替自己说话;“望移玉趾”,是请求别人屈尊前往。
多蒙推毂[71],谢人引荐之辞;望作领袖[72],托人倡首之说
[73]
。
“多蒙推毂”,是感谢别人引荐的言辞;“望为领袖”,是希望别人带头的说法。
言辞不爽
[74]
,谓之金石语
[75]
;乡党公论
[76]
,谓之月旦评
[77]
。
说过的话都兑现,叫“金石语”;同乡的公正评论,叫做“月旦评”。
逢人说项斯
[78]
,表扬善行;名下无虚士
[79]
,果是贤人。
“逢人说项斯”,指到处宣扬别人的优点;“名下无虚士”,是钦佩对方果然是贤能之人。
党恶为非曰朋奸
[80]
,尽财赌博曰孤注
[81]
。
坏人结党营私,为非作歹,叫作“朋奸”;将所有的钱财拿去做赌注,称为“孤注一掷”。
徒了事
[82]
,曰但求塞责
[83]
;戒明察
[84]
,曰不可苛求
[85]
。
态度敷衍,只想早点儿完事,叫“但求塞责”;不宜细究深查,叫“不必苛求”。
方命是逆人之言
[86]
,执拗是执己之性
[87]
。
“方命”,是不听人家的话,不按人家的要求做;“执拗”,是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
曰觊觎
[88]
,曰睥睨
[89]
,总是私心之窥望;曰倥偬
[90]
,曰旁午
[91]
,皆言人事之纷纭
[92]
。
“觊觎”“睥睨”,都是有企图的窥视;“倥偬”“旁午”,都是形容世事纷繁复杂。
小过必察,谓之吹毛求疵
[93]
;乘患相攻,谓之落井下石
[94]
。
对别人细小的过失,也要追查深究,叫“吹毛求疵”;乘别人为难之时,攻击伤害,称“落井下石”。
欲心难厌如溪壑
[95]
,财物易尽若漏卮
[96]
。
内心欲望难以满足,像溪壑一样难以填平;财物容易耗尽,如同漏卮一样盛不住液体。
望开茅塞
[97]
,是求人之教导;多豪药石
[98]
,是谢人之箴规
[99]
。
“望开茅塞”,是恳求别人教导开示;“多蒙药石”,是感谢他人忠告规劝。
劳规芳躅
[100]
,皆善行之可慕;格言至言
[101]
,悉嘉言之可听
[102]
。
“芳规”“芳躅”,都指值得仰慕效仿的美好品行;“格言”“至言”,都指应当听取的至理名言。
无言曰缄默
[103]
,息怒曰霁威
[104]
。
不肯说话,叫“缄默”;平息怒气,称“霁威”。
包拯寡色笑,人比其笑为黄河清
[105]
;商鞅最凶残
[106]
,常见论囚而渭水赤。
包拯很少笑,人们将他的笑容比作像黄河变清一样,难得一见;商鞅最凶残,曾在渭水边上处决囚犯,鲜血将渭水都染红了。
仇深曰切齿
[107]
,人笑曰解颐
[108]
。
恨得太深,称“切齿”;笑得很欢,叫“解颐”。
人微笑曰莞尔
[109]
,掩口笑曰胡卢
[110]
。
人面带微笑,称“莞尔”;掩口而笑,叫“胡卢”。
大笑曰绝倒
[111]
,众笑曰哄堂
[112]
。
笑得前仰后合,称“绝倒”;众人一起大笑,叫“哄堂”。
留位待贤,谓之虚左
[113]
;官僚共署
[114]
,谓之同寅
[115]
。
留出左边最尊贵的席位,等待贤者入席,叫“虚左”;官吏在同一个衙署里工作,称“同寅”。
人失信曰爽约
[116]
,又曰食言
[117]
;人忘誓曰寒盟
[118]
,又曰反汗
[119]
。
说话不算数,叫“爽约”,又叫“食言”;人忘记盟约的誓言,叫“寒盟”,又称“反汗”。
铭心镂骨
[120]
,感德难忘;结草衔环
[121]
,知恩必报。
“铭心镂骨”,指感念恩德,永世不忘;“结草衔环”,指牢记恩德,必当图报。
自惹其灾,谓之解衣抱火
[122]
;幸离其害,真如脱网就渊
[123]
。
自己招惹灾祸,叫作“解衣抱火”;侥幸免除祸患,真如鱼儿“脱网就渊”。
两不相入
[124]
,谓之枘凿
[125]
;两不相投,谓之冰炭
[126]
。
两者意见不同,互不配合,称为“枘凿”;双方意气不投,互不相容,叫作“冰炭”。
彼此不合曰龃龉
[127]
,欲进不前曰趦趄
[128]
。
彼此合不来,称为“龃龉”;想要前进却又不能前进,叫作“趑趄”。
落落不合之词
[129]
,区区自谦之语
[130]
。
“落落”,是形容不合群;“区区”,是自谦微不足道。
竣者
[131]
,作事已毕之谓
[132]
;醵者
[133]
,敛财饮食之名。
“竣”,是指所做的事情,已经结束;“醵”,是指大家凑钱吃酒。
赞襄其事
[134]
,谓之玉成
[135]
;分裂难完,谓之瓦解
[136]
。
帮助他人做成某事,称为“玉成”;众人四分五裂,难以整合,叫作“瓦解”。
事有低昂
[137]
曰轩轾
[138]
,力相上下曰颉颃
[139]
。
事物有低有高,称为“轩轾”;力量不相上下,叫作“颉颃”。
凭空起事曰作俑
[140]
,仍踵前弊
[141]
曰效尤
[142]
。
最先搞事,称为“作俑”;跟着作恶,叫作“效尤”。
手口共作曰拮据
[143]
,不暇修容曰鞅掌
[144]
。
手嘴一起劳作,称为“拮据”;无暇修饰容貌,叫作“鞅掌”。
手足并行曰匍匐
[145]
,俯首而思曰低徊
[146]
。
手脚并用,向前爬行,称为“匍匐”;低头思考,徘徊不前,叫作“低徊”。
明珠投暗
[147]
,大屈才能;入室操戈
[148]
,自相鱼肉
[149]
。
“明珠投暗”,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赏识重用;“入室操戈”,比喻自相残杀。
求教于愚人,是问道于盲
[150]
;枉道以干主
[151]
,是衒玉求售。
向笨人请教,无异于“问道于盲”;不走正道,只求被重用,真好比“衒玉求售”。
智谋之士,所见略同
[152]
;仁人之言,其利甚溥
[153]
。
有智慧、懂谋略的人,对事情的见解大致相同;仁人说的话,受利的人很多。
班门弄斧
[154]
,不知分量;岑楼齐末,不识高卑
[155]
。
“班门弄斧”,是指人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岑楼齐末”,是指人不知尊卑贵贱。
势延莫遏,谓之滋蔓难图
[156]
;包藏祸心
[157]
,谓之人心叵测。
祸患一旦蔓延,便难以制止,称为“滋蔓难图”;面上看不出来,内心却怀有险恶的意图,叫作“人心叵测”。
作舍道旁
[158]
,议论多而难成;一国三公
[159]
,权柄分而不一。
“作舍道旁”,指议论的人太多,事情难以做成;“一国三公”,指权力分散,发号施令的人不止一个,叫人不知道听谁的才好。
事有奇缘,曰三生有幸
[160]
;事皆拂意
[161]
,曰一事无成
[162]
。
事情有奇妙的缘分,叫“三生有幸”;什么事都不如意,称“一事无成”。
酒色是耽,如以双斧代孤树
[163]
;力量不胜,如以寸胶澄黄河
[164]
。
沉溺于美酒和女色,如同用两把斧头砍伐一棵树;力量难以胜任,好比用一寸胶澄清黄河水。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165]
,此魏征之对太宗;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166]
,此于产之讽子孔。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魏徵对唐太宗说的话;“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是子产劝子孔说的话。
欲逞所长
[167]
,谓之心烦技痒
[168]
;绝无情欲,谓之槁木死灰
[169]
。
想在人前表现自己擅长的技能,称“心烦技痒”;没有丝毫情感和欲望,叫“槁木死灰”。
座上有江南[
170]
,语言须谨;往来无白丁
[171]
,交接皆贤。
“座上有江南”,指说话要谨慎;“往来无白丁”,指交接的都是德才兼备的贤人。
将近好处,曰渐入佳境
[172]
;无端倨傲
[173]
,曰旁若无人
[174]
。
即将进入顺境,称“渐入佳境”;无来由地傲慢不恭,叫“旁若无人”。
借事宽役
[175]
曰告假
[176]
,将钱嘱托
[177]
曰夤缘
[178]
。
因事由请求暂停或减免工作,称“告假”;拿钱攀附权贵拉关系,叫做“夤缘”。
事有大利,曰奇货可居
[179]
;事宜鉴前
[180]
,曰覆车当戒。
某事可以获得巨大利益,称“奇货可居”;从过去的事情中吸取教训,叫“覆车当戒”。
外彼为此曰左袒
[181]
;处事而可曰摸棱
[182]
。
排斥一方,维护另一方,称“左袒”;处理事情,哪样都好,叫“摸棱”。
敌甚易摧,曰发蒙振落
[183]
;志在必胜,曰破釜沉舟
[184]
。
敌人很容易被打败,称“发蒙振落”;下决心要取得胜利,叫“破釜沉舟”。
曲突徙薪无恩泽
[185]
,不念豫防之力大;焦头烂额为上客
[186]
,徒知救急之功宏。
建议改弯烟囱并移开柴薪的人,没有得到报答,因为主人意识不到防火的重要性;参与救火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却被当作贵客,因为主人只知道紧急救火的功劳大。
贼人曰梁上君子
[187]
,强梗
[188]
曰化外顽民
[189]
。
偷东西的窃贼,称“梁上君子”;蛮横无理的人,叫“化外顽民”。
木屑竹头,皆为有用之物
[190]
;牛溲马勃
[191]
,可备药石之资。
木屑、竹头,只要善加利用,也都是有用之物;牛溲、马渤,在名医手里,皆可充当药材。
五经扫地
[192]
,祝钦明自亵斯文;一木撑天,晋王敦未可擅动
[193]
。
唐朝祝钦明熟读经书,却在宴会上出尽洋相,自侮斯文,被人讥为“五经扫地”;晋朝王敦谋反前曾梦见“一木撑天”,解梦的人告诫他此乃“未”字,不可擅动,想以此消除他的反意。
题凤题午
[194]
,讥友讥亲之隐词;破麦破梨
[195]
,见夫见子之奇梦。
“题凤”“题午”,都是讥讽亲戚朋友的隐语;“破麦”“破梨”,是将要见到丈夫和儿子的征兆。
毛遂片言九鼎
[196]
,人重其言;季市一诺千金
[197]
,人服其信。
毛遂“片言九鼎”,人们很看重他的言论;季布“一诺千金”,人们都敬佩他守信。
岳飞背涅精忠报国
[198]
,杨震惟以清白传家
[199]
。
岳飞背上刺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杨震一心只想将清白的名声留给后世子孙。
下强上弱,曰尾大不掉
[200]
;上权下夺,曰太阿倒持
[201]
。
下属强势,上司孱弱,叫“尾大不掉”;上司被下属夺权,叫“太阿倒持”。
当今之世,不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202]
;受命之主,不独创业难,守成亦不易
[203]
。
当今这个时代,不只是君主选择臣子,臣子也在选择君主;禀受天命的君主,并非仅仅创业艰难,守住所开创的基业也不容易。
生平所为皆可对人言,司马光之自信
[204]
;运用之妙惟存乎一心
[205]
,岳武穆之论兵。
生平所做的事情,都可以坦荡地对别人说,这是司马光的自信;兵法运用的奥妙,全看个人随机应变,岳飞如此谈论兵法。
不修边幅
[206]
,谓人不饰仪容;不立崖岸
[207]
,谓人天性和乐。
“不修边幅”,指人不注意修饰仪表;“不立崖岸”,是说人天性随和。
蕞尔幺么
[208]
,言其甚小;卤莽灭裂
[209]
,言其不精。
“蕞尔”“么麽”,形容地方微小、人物微不足道;“卤莽”“灭裂”,形容做事粗略尤指学问不精。
误处皆缘不学
[210]
,强作乃成自然
[211]
。
失误犯错,只因不好好学;努力勉强,久而久之,习惯便成自然。
求事速成曰躐等
[212]
,过于礼貌曰足恭
[213]
。
做事只求速成,称为“躐等”;待人过于礼貌,叫作“足恭”。
假忠厚者谓之乡愿
[214]
,出人群者谓之巨擘
[215]
。
貌似忠厚而无原则的人,称为“乡愿”;才华和影响出众的人,叫作“巨擘”。
孟浪由于轻浮
[216]
,精详
[217]
出于暇豫
[218]
。
为人“孟浪”,因为言行举止轻率随便;做事“精详”,由于从容娴静,深思熟虑。
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
[219]
。
多做善事,自然“流芳百世”;为非作歹,则会“遗臭万年”。
过多曰稔恶
[220]
,罪满曰贯盈
[221]
。
罪过太多,称为“稔恶”;罪恶过多,叫作“贯盈”。
尝见冶容诲淫
[222]
,须知慢藏诲盗。
曾经有女子打扮得过于妖艳,引起了坏人的淫欲,这叫“冶容诲淫”;要知道财物收藏不谨慎,等于怂恿盗贼偷窃,这叫“慢藏诲盗”。
管中窥豹
[223]
,所见不多;坐井观天
[224]
,知识不广。
“管中窥豹”,形容只看见局部而不见全体;“坐井观天”,形容知识有限,眼界不宽。
无势可乘,英雄无用武之地
[225]
;有道则见
[226]
,君子有展采之思
[227]
。
时机不对,英雄没有机会施展才能,叫“英雄无用武之地”;天下有道,君子才有出来干一番事业的想法,称“君子有展采之思”。
求名利达,曰捷足先得
[228]
;慰士迟滞
[229]
,曰大器晚成
[230]
。
获取功名顺利且早达,叫“捷足先得”;安慰人迟迟未得功名,说“大器晚成”。
不知通变,曰徒读父书
[231]
;自作聪明
[232]
,曰徒执己见
[233]
。
像赵括一样不晓得通变,叫作“徒读父书”;自以为聪明,叫作“徒执己见”。
浅见曰肤见
[234]
,俗言曰俚言
[235]
。
肤浅的见识,叫“肤见”;通俗浅显的语言,叫“俚言”。
识时务者为俊杰
[236]
,昧先几者非明哲
[237]
。
能认清形势、顺应潮流的人,堪称俊杰;不明事理、看不到征兆的人,不算明哲。
村夫不识一丁
[238]
,愚者岂无一得
[239]
。
村夫连一个“丁”字都不识;愚笨的人提出上千条意见,不至于没有一条可取。
拔去一丁
[240]
,谓除一害;又生一秦
[241]
,是增一仇。
“拔去一丁”,是说除掉一个坏蛋;“又生一秦”,是说增加一个强敌。
戒轻言
[242]
,曰恐属垣有耳;戒轻敌,曰勿谓秦无人
[243]
。
告诫人们说话不要太轻率,以免被人偷听,就说恐怕隔墙有人偷听;提醒人们不要轻敌,就说不要以为秦国没有能人。
同恶相帮,谓之助桀为虐
[244]
;贪心无厌,谓之得陇望蜀
[245]
。
帮坏人做恶事,叫“助桀为虐”;贪心太过,不懂知足,叫“得陇望蜀”。
当知器满则倾
[246]
,须知物极必反。
要明白容器装满了,便会倾倒;应懂得事物发展到极点,必定会转向反面。
喜嬉戏名为好弄
[247]
,好笑谑
[248]
谓之诙谐
[249]
。
喜欢嬉戏玩耍,叫“好弄”;爱开玩笑,叫“诙谐”。
谗口交加
[250]
,市中可信有虎;众奸鼓衅
[251]
,聚蚊可以成雷。
众人一次次进谗言,效果好比谣言一个接一个,人们便相信闹市有老虎;众多奸人拨弄是非,效果好比把蚊子聚在一起,声音和打雷一样。
萋斐成锦
[252]
,谓谮人之酿祸;含沙射影
[253]
,言鬼蜮之害人。
“萋斐成锦”,形容奸人收集他人过错罗织成罪,就好像女工收集彩色的丝织成锦缎一样;“含沙射影”,比喻暗中诽谤中伤,就像蜮躲在水里喷沙射人的影子一样来害人。
针砭所以治病
[254]
;鸩毒必至杀人
[255]
。
“针砭”,是用来治病的;“鸩毒”,必定是用来杀人的。
李义府阴柔害物,人谓之笑里藏刀
[256]
;李林甫奸诡谄人,世谓之口蜜腹剑
[257]
。
李义府表面柔顺却生性阴险,残害别人,人们称他“笑里藏刀”;李林甫生性奸诈却构陷他人,世人称他“口蜜腹剑”。
代人作事,曰代庖
[258]
;与人设谋,曰借箸
[259]
。
代人做事,叫“代庖”;替人策划,叫“借箸”。
见事极真,曰明若观火
[260]
;对敌易胜,曰势若摧枯
[261]
。
形容将事情看得极其真切,说“明若观火”;比喻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说“势若摧枯”。
汉武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262]
,廉颇先国难而后私仇
[263]
。
汉武帝有太多私欲却偏要做出一副仁义样,蔺相如将国难放在私仇之前。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宋太祖之语
[264]
;一统之世,真是胡越一家,唐太宗之时
[265]
。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是宋太祖灭南唐说的话;“一统之世,真是胡越一家”,这是贞观年间太上皇李渊说的话。
至若景泰以吕易嬴,是嬴亡于庄襄之手
[266]
:弱晋以牛易马
[267]
,是马灭于怀愍之时。
至于暴秦,吕姓取代了嬴姓,嬴秦在庄襄王手中就已灭亡;话说弱晋,牛姓取代了司马氏,司马氏的晋国早在西晋怀帝、愍帝的时候就已经灭亡。
中宗亲为点筹于韦后
[268]
,秽播千秋;明皇赐洗儿钱于贵妃
[269]
,臭遗万代。
韦后与武三思玩双陆游戏,唐中宗在一旁点筹码,丑闻千年流传;杨贵妃给安禄山办洗儿礼,唐明皇赏赐洗儿钱,丑事遗臭万代。
非类相从,不如鹑鹊
[270]
;父子同牝,谓之聚麀
[271]
。
不伦不类,却配在一起,这样的人真是不如“鹑鹊”;父子共享一女的乱伦行为,称为“聚麀”。
以下淫上谓之烝
[272]
,野合
[273]
奸伦谓之乱
[274]
。
晚辈奸淫上辈,叫作“烝”;男女私通乱伦,称为“乱”。
从来淑慝殊途
[275]
,惟在后人法戒
[276]
;欺世情浊异品,全赖吾辈激扬
[277]
。
邪恶与善良从来便不同路,全在于后人去邪从正;世上清浊品性不同,全靠我辈激浊清扬。
(增)休休莫莫
[278]
,禁止之词;衮衮匆匆
[279]
,仓皇之义。
休休莫莫,是禁止的词语;衮衮匆匆,是急迫的意思。
蹔为寄足,有似鹪鹩一枝
[280]
;巧于营身,还如狡兔三窟
[281]
。
暂得立足之地,好比鹪鹩鸟做窝仅占有一根树枝;巧谋安身之处,好比狡猾的兔子会打三个洞穴。
放枭囚凤
[282]
,虐仁纵暴奚为;用蚓投鱼
[283]
,得重弃轻应尔。
走枭囚禁凤,为何做出虐待仁厚之人、放纵残暴之人的行为呢?将蚯蚓投到水里来钓鱼,得到重的放弃轻的,就该如此。
爝火虽无大明之耀
[284]
,铅刀竟有一割之用
[285]
。
小火虽然没有日月的耀眼光芒,用铅做的刀还能有一次的用处。
淮南一老不就聘
[286]
,高尚可钦;鲁国两生不肯行
[287]
,清操足式。
淮南老人应曜不受汉高帝的礼聘,立志高尚,令人钦佩;鲁国两个儒生不与其他人同行,操守清高,值得效法。
一株竹
[288]
,先兆应举皆荣;两尾牛
[289]
,预料行兵有失。
王君炳梦见一根竹子,是两个儿子应试高中的先兆;黄巢梦见两条尾巴的牛,预示着用兵就会失利。
乐羊子功绩未成,谤书满箧
[290]
;郭林宗声名最重
[291]
,谒刺盈车。
乐羊子未攻占中山国时,毁谤他的书信装满了一箱子;郭林宗的名声最为显赫,拜见时用的名片堆满了车子。
黠狗行凶,难免杲卿之骂
[292]
;鸩媒肆毒
[293]
,已生屈子之悲。
黠狗作乱,难免被颜杲卿痛骂;鸩鸟做媒传播毒素,已生发了屈原的悲哀。
人有一天,我有二天
[294]
,便见大恩之爱戴;河润百里
[295]
,海润千里,乃为渥泽之沾濡。
人有一重天,我有两重天,由此可见我所得到的爱戴多么广大;河水浸润百里之地,海水浸润千里之地,这是深厚的恩泽被广泛施行了。
退我一步行,固云安乐法
[296]
;道人三个好,尤见喜欢缘。
凡事退让一步,就是求得快乐的方法;多夸赞别人,便可结下欢喜的缘分。
藉一叶之浓阴,可资覆荫
[297]
;扩万间之巨庇
[298]
,尽属帡幪。
借助一片叶子浓浓的阴影,人们便可得到保护;能够建造万间广厦,就可以庇护穷困的人。
挝三折,编三绝,书三灭
[299]
,好学十分;眼中泪,心中事,意中人
[300]
,相思一样。
铁针折了多次,穿竹简用的皮绳断了多次,漆写在竹简上的字被磨掉多次,体现了孔子的好学精神;眼中泪,心中事,意中人,描述了宋朝诗人张先相思的情状。
注释:
[1]《大学》:本为《礼记》中的一篇,宋·朱熹作《大学章句》,与《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并行,合称“四书”。《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子章句:“程子曰:‘亲,当作“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明:明明德,彰明德行。新:新民,使民更新,教民向善。《尚书·康诰》:“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西汉·孔安国传:“居顺天命,为民日新之教。”
[2]小子莫先于应对:传统儒家,教育少年儿童,从洒扫应对进退等基本礼节开始。小子,泛指学生、晚辈等未成年人。应对,酬对,对答。古人重礼,应对师长有具体仪节要求。宋·朱熹《小学·序》:“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宋·朱熹《大学章句·序》:“三代之隆,其法浸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3]其容固宜有度:古人重礼,强调人的举止应该容仪有度。《礼记·玉藻》: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遬。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燕居告温温。”容,仪态,外在表现。固宜,本该。有度,有法度,有规范。
[4]出言尤贵有章:有章,有法度,有条理,有文采。《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东汉·郑玄笺:“其动作容貌既有常,吐口言语又有法度文章。”
[5]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智谋要圆通灵活,举止要端正不苟;行事要大胆,思虑要周密。《旧唐书·方伎传·孙思邈》载,孙思邈答卢照邻问医道言:“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孙思邈之言,受程子等宋儒激赏,在讲学论道时常常引用(详参《近思录》《朱子语类》等)。由之衍生出的两个成语是“智圆行方”“胆大心细”。智圆行方,指智虑周到通达,行为端方不苟。胆大心细,指勇于任事而又缜密谨慎。圆,圆通。方,方正。心欲小,心细,思虑周
祥。
[6]阁下、足下:都是对别人的尊称。阁下,本指在藏书阁或官署中,引用为对尊贵显要者的敬称,后泛用作对人的敬称。唐·赵璘《因话录》卷五:“古者三公开阁,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阁,所以世之书题有阁下之称。……今又布衣相呼,尽曰‘阁下’。”
足下, 古代下对上或同辈敬称。宋高承《事物纪原·公式姓讳部·足下》:春秋时晋国介之推,逃禄而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出,命人烧其山,之推抱树烧死,文公抚木哀嗟,伐其树制履著之,每念其功,俯视其履曰:“悲乎足下! ”足下之称,当始此。
[7]不佞:不才,故用以谦称自己。《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不佞不能与二三子同心,而以为皆有罪。”佞,口才好,善于说话。
鲰生:鲰,本义为小鱼,借指浅陋卑微的人。鲰生在古时骂人之语,义为小人。《史记·项羽本纪》:“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后世用作自谦之语,犹言小生。
[8]原宥:一作宽宥,原谅某人的苦衷,赦免其罪。宥,宽恕,赦免。《后汉书·陈蕃传》:“大司农刘祐、廷尉冯绲、河南尹李膺,皆以忤旨,为之抵罪。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
[9]主臣:指君臣。后用作叹词,一般用于臣下对主君进言时,表示惶恐冒昧的样子。《史记·陈丞相世家》:“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南朝宋·裴骃集解:“张晏曰:‘若今人谢曰“惶恐”也。’宋·韩驹《再次韵兼简李道夫》:“学道无疑怖,忧时有主臣。”原注:“《汉书》主臣,皇恐之貌。”
[10]大春元、大殿选、大会状”四句:大春元、大殿选、大会状、大秋元、大经元、大三元等称谓,皆与科举考试相关。科举考试,是隋唐以来封建王朝设科取士而定期举行的中央或地方级考试。明清科举分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童试录取者为童生,院试录取者为秀才,乡试录取者为举人,会试录取者为贡士、殿试录取者为进士。考取举人即具备做官资格,故士人极重乡试。明清乡试一般在秋季举行,称“秋闱”。会试在乡试后次年二月于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又称“春闱”“礼闱”。殿试在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举行,由皇帝主持。明清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元”,即首,指第一名。明清时期,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因乡试一般在秋季举行,故乡试第一名又称“大秋元”;会试一般在春季举行,故会试第一名又称“大春元”。大三元,是解元、会元、状元之合称。大会状,是会元、状元之合称。殿试考中,称“大殿选”。科举考试有明经一科,第一名为“大经元”。明清则称贡生为“明经”。乡试中副榜录取的,入国子监,称“副贡生”。则国子监肄业第一名,或称“大经元”。以“大春元”“大殿选”“大会状”誉称举人,皆为预祝之美辞。
[11]大掾(yuàn)史,推美吏员:掾史,官名。也称“掾吏”“掾佐”“掾曹”。汉以后中央及各州县皆置掾史,分曹治事。多由长官自行辟举。唐宋以后,掾史之名渐移于胥吏,遂泛指地方政府的办事人员,故美称“吏员”(各级政府的下层办事人员)为“大掾史”。推美:赞美。
[12]大柱石,尊称乡宦:柱石,顶梁的柱子和垫柱的础石。比喻担当重任的人。《汉书·霍光传》:“将军为国柱石。”后以“大柱石”尊称乡宦。乡宦,退休居住乡里的官宦。《二刻拍案惊奇》卷四:“亦且乡宦势头,小可衙门奈何不得他。”
[13]入学:旧时指生徒或童生经考试录取后进府、州、县学读书。
云程发轫:云程,即云路,犹言青云之路,比喻宦途。宋·陆游《答发解进士启》:“万里抟风,莫测云程之远。”
发轫,拿掉刹车木,使车前进。借指出发,起程。轫,刹车木,用来阻止车轮滚动的木头。车停时放下,车行时拿掉。取出轮木代指启程。“云程发轫”四字连用,为明清时期习用语。《楚辞·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明·孙绪《送族侄悟会试》诗:“离亭风笛回辕处,宦海云程发轫初。”
[14]新冠:刚刚举行冠礼。古代男子成人礼,一般在二十岁。《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他本或作“斯冠”。
元服:指冠。古称行冠礼为“加元服”。《仪礼·士冠礼》:“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加荣:指赋予荣耀。他本或作“初荣”。
[15]荣归:光荣地归回。旧时多指富贵返乡。
[16]锦旋:即锦还,谓衣锦还乡,比喻荣归。元·柯丹丘《荆钗记·获报》:“他既登金榜,怎不锦旋。”
[17]梱(kǔn)载:即“稇(kǔn)载”,用绳子捆束财物,放到车上。与满载而归同义。稛,捆束。《国语·齐语六》:“诸侯之使,垂櫜而入,稛载而归。”三国吴·韦昭注:“言重而归也。”“梱”“稇”二字,音同形近,可通假。
[18]献芹:又称芹献,谦言自己赠品菲薄或建议浅陋。《列子·杨朱》:“宋国有田夫……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里之富告之曰:‘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
[19]馈(kuì):赠送。
反璧:意为退还璧玉。后因谓不受别人的馈赠为“反璧”。反,同“返”,指归还。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负羁……乃馈盘飱,置璧焉,公子受飱反璧。”
[20]厚贶(kuànɡ):丰厚的赠礼。古诗文习用语。唐·杜甫《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诗:“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贶情。”贶,赏赐,赐予。《国语·鲁语下》:“君之所以贶使臣,臣敢不拜贶。”
[21]菲仪:谦辞。即薄礼。古诗文习用语。菲,薄也。仪,送人的礼品。宋·杨万里《罗氏定亲启》:“十世可知,继好复从于今始;两端而竭,菲仪仍守于旧规。”
[22]赆(jìn)仪:送行的礼物。明清以来习用语。赆,送行时赠送的财物。《孟子·公孙丑下》:“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
[23]赀:同“资”,指财货。
[24]贽(zhì)敬:为表敬意所送的礼品。明清以来习用语。贽,古代初次见尊长时所带的礼物。《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修,以告虔也。”
[25]仪:本指仪式、礼节,此处特指礼品。
祝敬:指祝寿的礼品或礼金。祝,本指祭祀时的司仪,后引作祝祷、祝福。此处特指贺寿。《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公宴于五梧,武伯为祝。”晋·杜预注:“祝,上寿酒。”
[26]奠仪:用于祭奠的礼品。奠,祭奠,追悼。
[27]洗尘:洗去风尘劳顿,指设宴欢迎远方来客。也可称“接风”“濯足”。
[28]祖饯:饯行。送行时设宴祭祀路神的礼仪。又称“祖道”“祖帐”。祖,出行时祭祀路神。引申为饯行。传说黄帝之子累祖(一说共工氏之子修)好远游,死于道,后人祭之,以为行神,或称道神。行者必祭之,祭毕,送者和行者饮于其侧,名曰祖饯。见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后汉书·高彪传》:“时京兆第五永为督军御史,使督幽州,百官大会,祖饯于长乐观。
[29]犒(kào):犒劳,指用酒食财物慰劳。对象通常是军队。仆夫:驾驭车马的人。《诗经·小雅·出车》:“召彼仆夫,谓之载矣。”毛传:“仆夫,御夫也。”《文选·张衡〈思玄赋〉》:“仆夫俨其正策兮,八乘腾而超骧。”旧注:“仆夫,谓御车人也。”亦泛指供役使的人,犹言仆人。
[30]旌(jīng)使:奖赏派来的使者。旌,表扬,表彰。
[31]俳(pái)优:“俳”指杂耍和滑稽戏,“俳优”指表演杂戏的人。《荀子·正论》:“今俳优、侏儒、狎徒詈侮而不斗者,是岂巨知见侮之为不辱哉?”
[32]寄书:寄信。
[33]辱承华翰:自谦收到他人的书信。辱承:谦辞。表示承蒙、蒙受。华翰:文辞华美。通常是对别人来信的美称。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
[34]致问:问候。
[35]多蒙:蒙受,承蒙。致谢之辞。寄声:托人传话,口头转达问候。《汉书·赵广汉传》:“广汉尝记召湖都亭长,湖都亭长西至界上,界上亭长戏曰:‘至府,为我多谢问赵君。’亭长既至,广汉与语,问事毕,谓曰:‘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
[36]玉音:对别人言辞的敬称,言其贵重。古诗文习用语。《诗经·小雅·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郑笺:“毋爱女声音,而有远我之心。”三国魏·曹植《七启》:“将敬涤耳,以听玉音。”
[37]许:承诺,答应给予。
[38]金诺:珍贵如金的诺言。成语“一诺千金”即源于此,比喻非常守信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39]具:置办,准备。名帖:犹今之名片。清·赵翼《陔馀丛考·名帖》:“刘冯《事始》云:‘古昔削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世以纸书,谓之‘名帖’。”
[40]投刺:投递名片。古代无纸,剌名字于竹木之上。故拜谒人家时递送名帖,曰投刺。犹今天递上名片。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宁寺》:“或有人慕其高义,投刺在门,元慎称疾高卧。”抛弃名帖,表示弃官归隐,亦称投刺。刺,名帖。《释名·释书契》:“书称‘刺书’,以笔刺纸简之上也。又曰‘到写’,写此文也。画姓名于奏上曰‘书刺’。”亦特指名帖,即今之名片。
[41]书函:文书的封套。亦指书信。《后汉书·祭祀志上》:“以吉日刻玉牒书函藏金匮,玺印封之。”
[42]开缄(jiān):开拆(函件等)。唐·李白《久别离》诗:“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缄,本指捆扎器物的绳子,引申为封口,这里特指书信的封口。
[43]瞻韩:为初见面的敬辞,意为久欲相识。唐代韩朝宗曾做荆州长史,喜拔用后进,为时人所重。唐·李白《与韩荆州书》:“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
[44]想望:仰慕。殷:殷切,诚恳。
慕蔺:慕贤,即仰慕贤者。蔺相如为战国时赵国人,曾有完璧归赵的壮举,西汉的司马相如仰慕蔺相如,将自己的名字也改为“相如”。后因称“慕贤”为“慕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亲名之曰‘犬子’。……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
[45]半面之识:初相识或相识不深。应奉二十岁的时候见过一个车匠的半张脸,十几年之后路上遇见这个车匠仍旧马上认出来。指只见过一次面的交往。《后汉书·应奉传》“奉少聪明”唐·李贤注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半面之识,亦作“半面之旧”。古诗文习用语。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插图]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半面”作为语典,本指人记忆力惊人,瞥见一面多年后仍能认出。此句“曰有半面之识”,他本无“有”字,与下句“邂逅之缘”对仗工整。
[46]不期而会: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穀梁传·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亦指未经约定而自动聚集。《史记·周本纪》:“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期,约定。
[47]邂逅:不期而遇。《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毛传:“邂逅,不期而会。”后泛指没有约定,偶然相遇。
[48]登龙门,比喻得到有名望者的接待和援引而提高身价。《后汉书·党锢传·李膺》:“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贤注:“以鱼为喻也。龙门,河水所下之口,在今绛州龙门县。辛氏《三秦记》曰:‘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也。’”
[49]山斗:泰山北斗的简称,也称泰斗。比喻德高望重或成就卓越而被众人敬仰的人。《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50]一日三秋:一天不见面,就像过了三年,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对人思念殷切。《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唐·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
[51]渴尘万斛:心中很渴如生万斛尘埃,想望清水止渴。喻盼望之深。唐·卢仝《访含曦上人》:“三入寺,曦未来。辘轳无人井百尺,渴心归去生尘埃。”即渴心生尘,喻访友不遇,思念殷切。后用为想望旧友之典。万斛(hú):极言容量之多。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唐·杜甫《夔州歌》之七:“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
[52]暌(kuí)违教命:离别很久,没有机会得到对方教诲和指示。暌违,分隔,离别。南朝梁·何逊《仰赠从兄兴宁置南》诗:“一朝异言宴,万里就暌违。”教命,即指示。
[53]鄙吝复萌:庸俗的念头又发生了,浅俗而计较得失之心又萌发了。谦词。鄙吝,形容心胸狭隘。汉末黄宪(字叔度)德行出众,陈蕃、周举等人常说:“只要有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不受他正面影响,内心就难免不萌生贪鄙的念头。”《后汉书·黄宪传》:“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也。……同郡陈蕃、周举常相谓曰:‘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及蕃为三公,临朝叹曰:‘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绶矣。’”
[54]无凭:即“无凭据”“无凭准”,意为不能凭信,难以料定。
[55]萍踪:浮萍的踪迹。浮萍生长水上,随风飘摇于水,没有固定的所在,比喻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所。靡定:不固定。靡,无,没有。宋陆游《答交代杨通判启》:“瓜戍及期,幸仁贤之为代;萍踪无定,恨候望之未遑。”元·刘鹗《惟实集(卷四)·浮云道院诗·引》:“但有志向道,而萍踪靡定。日涉风尘,歧路兴悲。”
[56]“虞舜慕唐尧”三句:据说尧帝死后,舜帝思慕尧帝太过,坐着的时候,能在对面墙上看见尧帝的影子;吃饭的时候,能在肉汁里看见尧帝的影子。《后汉书·李固传》:“臣闻君不稽古,无以承天;臣不述旧,无以奉君。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于墙,食则睹尧于羹。斯所谓聿追来孝,不失臣子之节者。”后用羹墙为思慕之词。慕,思慕,追念。羹(gēng),上古时一般是指带汁的肉,而不是汤。“羹”表示汤的意思,是后起之义。
[57]"门人学孔圣"三句:即亦步亦趋。《庄子·田子方》:“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原指学生向老师学习,现多含贬义,指事事追随和模仿别人。
[58]会晤(wù):见面。
[59]承颜接辞:指承蒙见面谈话。承颜,顺承尊长的颜色(脸色)。一般用作敬辞。接辞,谈话。《汉书·雋不疑传》: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
[60]指教:指点教导。
[61]耳提面命:揪着耳朵,当面指示,形容严格要求殷切教诲的样子。《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唐·孔颖达疏:“非但对面命语之,我又亲提撕其耳,庶其志而不忘。”
[62]涵容:包涵,宽容。
[63]包荒:包容、原谅之意。《周易·泰卦》:“包荒,用冯河,不遐遗。”三国魏·王弼注:“能包含荒秽,受纳冯河者也。”包含荒秽,谓度量大。唐·陆德明《释文》:“荒,本亦作‘巟’。”一说包容广大。注:闻一多谓包读为匏,包荒为 瓠瓜的声转。包荒冯河,就是用瓠瓜渡河。
[64]吹嘘:吹捧。比喻奖掖、汲引。《宋书·沈攸之传》:“卵翼吹嘘,得升官秩。”唐·杜甫《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诗:“扬雄更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吹嘘”之吹捧、奖掖义项,与“嘘枯吹生”有关。
[65]汲(jí)引:古人取水于井,自下往上,故以“汲引”誉指引荐提拔。古时候禹、稷、皋陶这些贤人相互推荐,出任朝廷高官,不是结党隐私。《汉书·刘向传》:“昔孔子与颜渊、子贡更相称誉,不为朋党;禹、稷与皋陶传相汲引,不为比周。”
[66]先容:本指事先加以修饰,引申为事先替人介绍、推荐或关说。《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所载邹阳于狱中上梁王书:“蟠木根柢,轮囷离诡,而为万乘器者。何则?以左右先为之容也。”
[67]郢(yǐnɡ)斫(zhuó):喻指代人修改润色文章。郢匠挥斤,匠石挥斧削去落在郢人鼻翼上的白粉,而不伤其人。后遂以比喻纯熟、高超的技艺。以《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名。地当今湖北荆州荆州区纪南城。斫,拿斧头砍。
[68]鼎言:有分量的言论。常用于请人说话帮助的敬辞。鼎言,亦作“鼎吕”“一言九鼎”。平原君门人毛遂陪同出使楚国请求救兵,智勇双全,逼迫楚王签署了盟约,平原君称赞他“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唐·司马贞索隐:“九鼎大吕,国之宝器。言毛遂至楚,使赵重于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大吕,为周宗庙的大钟。后遂以“鼎吕”誉指事物分量重,以“鼎言”“一言九鼎”誉指言论分量重。
[69]玉趾:对人脚步的敬称。《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
[70]浼(měi)人:请托别人。浼,本义为玷污,引申为亵渎。用作谦辞,如“浼求”(托求)、“浼止”(劝阻)。
[71]推毂:比喻举荐人才或助人成事,犹如助人推车毂。毂,车轮中心插车轴的部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推毂赵绾为御史大夫。”
[72]领袖:衣服的领和袖,引申为能提携他人或可做表率的人。《晋书·魏舒传》:“文帝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普孙盛《晋阳秋》:“裴秀,有风操,十余岁时,人为之语曰:后进领袖有裴秀。’”
[73]倡首:领头提倡。
[74]不爽:没有差错。爽:差,失。《诗经·小雅·蓼萧》:“其德不爽,寿考不忘。”毛传:“爽,差也。”
[75]金石语:喻指坚定不移的言论。
[76]乡党: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泛称家乡。亦指同乡、乡亲。《论语·乡党》:“孔子之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逸周书·官人》:“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诚信。”《汉书·司马迁传》:“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
[77]月旦评:谓品评人物。东汉末年,汝南许劭、许靖兄弟二人好评议人物,每月更新,故谓品评人物曰“月旦评”。《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月旦,每月初一。旦,初一。
[78]逢人说项斯:杨敬之十分爱才,常提掖后进,自从见过项斯的诗之后,逢人便称赞,项斯诗名远扬,最终中了进士。后遂以“逢人说项斯”谓到处称扬人善。唐·李绰《尚书故实》:“杨祭酒敬之爱才,公心尝知江表之士项斯。赠诗曰:‘处处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相逢说项斯。’项斯因此名振,遂登高科也。”后以“说项”喻称道别人的好处。明张羽《寄刘仲鼎山长》:“向人恐说项,何地可依刘。”
[79]名下无虚士:有盛名的人必有实学。犹言名不虚传。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上:“薛道衡聘陈,为《人日》诗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谁谓此虏解作诗!’及云‘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乃喜曰:‘名下固无虚士。’”
[80]党恶:结党作恶。朋奸:朋比为奸,即相互勾结干坏事。朋,结党。《新唐书·李纬传》:“趋利之人,常为朋比,同其私也。”
[81]孤注:指把所有的钱并作一次赌注,比喻仅存的可资凭借的事物。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六:“(王钦若)数乘间言于上曰:‘澶渊之役,准以陛下为孤注与敌博耳。’”
[82]了事:办妥事情,使事情得到结束。
[83]塞责:多用作搪塞责任之意,指对自己应尽的责任敷衍了事。常用作谦辞。《韩诗外传》卷十:“及母死三年,鲁兴师,卞庄子请从。至见于将军曰:‘前犹与母处,是以战而北也,辱吾身。今母没矣,请塞责。’”
[84]明察:严明苛察。《史记·平准书》:“长吏益惨急而法令明察。”《明史·刘安传》:“人君贵明不贵察。察,非明也。人君以察为明,天下始多事矣。陛下临御八年而治理未臻,识者谓陛下之治功损于明察。”
[85]苛求:过严地要求,苛刻的要求。宋·程大昌《演繁露·本传》:“但当求贤纳谏,修政事,则大有为之业在其中,不必用迎合之言,求奇策,以幸速成。”
[86]方命:即违命,抗命。后世多用作难于应命的婉辞。《尚书·虞书·尧典》:“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宋·蔡沈集传:“方命者,逆命而不行也。”方命,逆命;圮,败也;族,类也。
[87]执拗:坚持己见,固执任性。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后集卷七:“上又曰:‘王安石何如?’光曰:‘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尔。’”司马光评王安石“执拗”之语最为知名,广见于宋代文献。
[88]觊觎(jì yú):非分的希望或企图。《后汉书·杨秉传》:“宜绝横拜,以塞觊觎之端。”
[89]睥睨(pì nì):窥视,伺机谋取。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若居承平之世,睥睨宫阃,幸灾乐祸,首为逆乱,诖误善良。”
[90]倥偬(kǒng zǒng):亦写作“倥傯”。本指困苦窘迫,后多用以形容(事情)纷繁迫促、匆忙。《楚辞·刘向〈九叹·思古〉》:“悲余生之无欢兮,愁倥偬于山陆。”东汉·王逸注:“倥偬,犹困苦也。”
[91]旁午:亦作“旁迕”。交错,纷繁。《汉书·霍光传》:“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唐·颜师古注:“一从一横为旁午,犹言交横也。”西汉·王褒《洞箫赋》:“气旁迕以飞射兮,驰散涣以逫律。”
[92]纷纭:指言论、事情等多而杂乱。《楚辞·刘向〈九叹·远逝〉》:“肠纷纭以缭转兮,涕渐渐其若屑。”东汉·王逸注:“纷纭,乱貌也。”
[93]吹毛求疵: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疵,小毛病。《韩非子·大体》:“古之全大体者……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94]落井(jǐng)下石: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见人掉进陷阱里,不但不搭救,反而向陷阱里扔石头。喻乘人危急之时,加以打击陷害。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今多写为“落井下石”。
[95]厌:满足。溪壑,溪谷和沟壑。亦借喻难以满足的贪欲。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叔鱼(羊舌鲋)天生异相,虎目豕喙、鸢肩牛腹。他母亲说这是欲壑难填之相,肯定会因贪财而横死。《国语·晋语八》:“叔鱼生,其母视之,曰:‘是虎目而豕喙,鸢肩而牛腹,谿壑可盈,是不可餍也,必以贿死。’”三国吴·韦昭注:“水注川曰‘谿’;壑,沟也。”“后为赞理,受雍子女而抑邢侯,邢侯杀之。”后以溪壑之心比喻无餍之欲。
[96]漏卮:古时指有漏洞的盛酒器,故用以比喻填不满的需求。卮,古代一种圆形盛酒器。《淮南子·泛论训》:“今夫霤水足以溢壶榼,而江河不能实漏卮,故人心犹是也。”“漏卮”“溪壑”对举。西汉·桓宽《盐铁论·本议》:“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不务民用而淫巧众也。故川源不能实漏卮,山海不能赡溪壑。”
[97]茅塞:被茅草所堵塞。比喻人心为物欲所蔽。《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朱子集注:“为间,少顷也。茅塞,茅草生而塞之也。言理义之心,不可少有间断也。”后比喻思路不通或愚昧无知。多作为自谦之词。“茅塞顿开”比喻闭塞的思路,由于受到启发,忽然开通,豁然领悟。
[98]药石:药剂和砭石。泛指药物。后比喻规诫、忠告。规戒的话称为药石之言。《列子·杨朱》:“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瘗埋之资。《旧唐书·高季辅传》:“贞观十七年授右庶子,上疏切谏时政得失,特赐钟乳一剂,曰:'进药石之言,故以药石相报。'”
[99]箴(zhēn)规:劝诫规谏。箴,即箴石,是古代针灸治病所用的石制的针。故借喻为纠谬、规谏。
[100]芳规:前贤的遗规。规,法度。《史记·乐毅列传》唐·司马贞述赞:“间乘继将,芳规不渝。”芳躅(zhuó):指前贤的踪迹。《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唐·司马贞述赞:“敏行讷言,俱嗣芳躅。”躅,足迹。
[101]格言:含有教育意义可为准则的话。《三国志·魏书·崔琰传》:“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至言:最高超的言论,极其高明的言论。《庄子·天地》:“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102]嘉言:善言,美言。《尚书·大禹谟》:“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103]缄默:闭口不言。《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口是何伤?祸之门也。’”
[104]霁(jì)威:收敛威怒。霁,本意指风霜雨雪停止,天放晴,引申为停息、收敛。《新唐书·魏徵传》:“徵状貌不逾中人,有志胆,每犯颜进谏,虽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为霁威。”《汉书·魏相传》:“(丙吉)与相书曰:愿少慎事自重,臧器于身。'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
[105]包拯寡色笑,人比其笑为黄河清:北宋名臣包拯,断狱英明刚直,为人不苟言笑,人们用“黄河清”比喻他的一笑。《宋史·包拯传》:“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寡,少。黄河清,黄河水浊,变清为罕见现象,故用以比喻难得、罕见的事。
包拯(999—1062),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历知建昌、天长县,徙知端州,迁殿中丞。庆历三年(1043),拜监察御史里行。出为京东转运使。七年(1047),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陕西转运使。皇祐四年(1052),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嘉祐元年(1056),为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三年(1058),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四年(1059),为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六年(1061),迁给事中,寻拜枢密副使。七年(1062)卒,年六十四。谥孝肃。有奏议十五卷,今存《包孝肃奏议》十卷。《宋史》有传。包拯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执法严峻,不徇私情,当时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更被旧小说渲染为“包青天”。
[106]商鞅句:战国时,商鞅相秦,用法严酷,曾临渭水决罪囚犯,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见《资治通鉴·周纪·显王三十一年》。论囚,定罪并处决囚犯。《后汉书·陈宠传》:“秦为虐政,四时行刑,圣汉初兴,改从简易。萧何草律,季秋论囚,俱避立春之月。”
[107]切齿:咬紧牙齿,形容极端痛恨的样子。《韩非子·守道》:“人主甘服于玉堂之中,而无瞋目切齿之患。”《汉书·赵破奴传》:“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
[108]解颐:开颜欢笑。颐:面颊,腮。人笑的时候两颊张开,故称“解颐”。《汉书·匡衡传》:“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三国魏·如淳注:“使人笑不能止也。”
[109]莞尔:微笑的样子。《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朱子集注:“莞尔,小笑貌,盖喜之也。”
[110]胡卢:亦作“卢胡”,象声词。掩口而笑,喉咙间发出的笑声。宋·陆游《书感》诗:“成败只堪三太息,是非终付一胡卢。”
[111]绝倒:前仰后合不能自持地大笑,即俯仰大笑。又解释为钦佩至极之意。宋·苏轼《游博罗香积寺》诗:“诗成捧腹便绝倒,书生说食真膏肓。”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卫玠别传》曰:“玠少有名理,善通庄、老。琅邪王平子高气不群,迈世独傲,每闻玠之语议,至于理会之间,要妙之际,辄绝倒于坐。前后三闻,为之三倒。时人遂曰:‘卫君谈道,平子三倒。’”
[112]哄堂:众人同时大笑。唐御史台有台、殿、察三院,由一位御史负责掌管杂事,称为“杂端”。公堂一起吃饭的时候,不许说笑,只有杂端笑了,三院所有的人才一起跟着笑,叫作“哄堂”。事见唐·赵璘《因话录》卷五、宋·曾慥《类说》卷十四。
[113]虚左:空着左边的位置。古代以左为尊,虚左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114]共署:在同一个衙署做官。
[115]同寅:泛指同僚,旧称在一个部门当官的人。《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寅,敬。同寅协恭,意谓同具敬畏之心。后称同僚曰同寅。宋张磁《送李季言知抚州》:“同寅心契每难忘,林野投 闲话最长。”
[116]爽约:失约。爽,失也,败坏也。唐·李商隐《为张周封上杨相公启》:“郭伋还州,尚不欺于童子;文侯校猎,宁爽约于虞人?”
[117]食言:言已出而又吞没之。谓言而无信,背弃诺言。《尚书·汤誓》:“尔无不信,朕不食言。”西汉·孔安国传:“食尽其言,伪不实。”
[118]寒盟:背盟。《左传·哀公十二年》:“公会吴于橐皋,吴子使大宰嚭请寻盟。公不欲,使子贡对曰:‘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结之,明神以要之。寡君以为苟有盟焉,弗可改也已。若犹可改,日盟何益?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乃不寻盟。”后来便用“寒盟”指背弃或忘却盟约。
[119]反汗:汗出而不能反,比喻号令发出不能收回。后来便用“反汗”指翻悔食言或收回成命。《汉书·刘向传》:“《易》曰:‘涣汗其大号。’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今出善令,未能逾时而反,是反汗也。”
[120]铭心镂骨:亦作“铭心刻骨”。形容感念很深,永记不忘。唐·柳宗元《谢除柳州刺史表》:“铭心镂骨,无报上天。”
[121]结草:受人大恩,死后也要报答。春秋时期,魏颗遵从父亲魏武子清醒时的命令,在他死后,将他的宠妾嫁人;而不是遵从父亲不清醒时的命令将宠妾杀死陪葬。后来打仗时,那个宠妾的父亲把草编结起来,帮助他捉住了敌人。后因以“结草”为受厚恩而虽死犹报之典。《左传·宣公十五年》:“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而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衔环: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杨震的祖先杨宝很慈爱,九岁时过华山,将一个受伤的黄雀治好放生,百日后,黄雀化为童子衔来白玉环四枚作为报答,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汉书·杨震传》唐·李贤注引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余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拯救,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与宝:‘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
[122]解衣抱火:又作“解衣包火”。解下衣服去抱火,比喻不解决问题,只招致危险。《资治通鉴·晋纪·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崔浩对魏主嗣之问曰):“关中华戎杂错,风俗劲悍;(刘)裕欲以荆扬之化,施之函秦,此无异解衣包火,张罗捕虎。”
[123]脱网就渊:指鱼儿逃离网罟进入到水深的地方,比喻人之幸免灾祸而得生存。脱网,指漏网,逃脱。《晋书·慕容垂载记》:“脱网之鲸,岂罟所制!”
[124]相入:互相为用,彼此投合。不相入:《国语·周语下》:“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有至而后救之,是不相入也。”三国吴·韦昭注:“不相入,不相为用也。”
[125]枘(ruì)凿:榫头与卯眼。枘,榫头,方的。凿,榫眼,圆的。枘(ruì)凿,方枘圆凿的略语。方榫(sǔn)头,圆榫眼,二者合不到一起,比喻两不相容。《楚辞·九辩》:“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难入。”
[126]冰炭:冰冷炭热,如水与火,互不相容。比喻性质相反,不能相容。《韩非子·用人》:“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觳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枘凿”“冰炭”往往连用,比喻事物尖锐对立,互不相容。
[127]龃龉:原意为上下牙齿不合。后引申为意见不合、互相抵触。西汉·扬雄《太玄·亲》:“其志龃龉。”晋·范望注:“龃龉,相恶也。”
[128]趑趄:亦作“次且”。想前进又不敢前进,形容疑惧不决,犹豫观望。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五》:“《易》曰:‘臀无肤,其行赼趄。’”赼趄一作:趦趄。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足将进而赼趄,口将言而嗫嚅。”
[129]落落:形容孤高不合群的样子。《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唐·李贤注:“落落,犹疏阔也。”
[130]区区:小的意思,形容微不足道。故用作自称的谦辞。《后汉书·窦融传》:“区区所献,唯将军省焉。”宋·李纲《贵州答吴元中书》:“区区自过象郡,颇觉为岚气所中,饮食多呕。”
[131]竣(jùn):本义为退位。《国语·齐语六》:“有司已于事而竣。”三国吴·韦昭注:“竣,退伏也。”引申为完成或结束某项工作,如竣工。“竣”字旧时读平声字,平水韵有两个音,分属真、先二韵,对应的普通话读音为“qūn”和“quán”。
[132]毕:完结,结束。
[133]醵:大家凑钱饮酒。《说文解字》:“醵,会饮酒也。”《礼记·礼器》:“周礼其犹醵与?”东汉·郑玄注:“合钱饮酒为‘醵’。”
[134]赞襄:辅助、协助。《尚书·皋陶谟》:“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
[135]玉成:原意为爱之如玉,必琢磨以成其器。后用为成全之意。宋·张载《西铭》:“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
[136]瓦解:喻崩溃之势如瓦片碎裂,彻底崩溃。《淮南子·泰族训》:“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以麾之,(纣之师)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137]低昂:高低、上下。元·无名氏《庞涓夜走马陵道》第一折:“恰才二将争雄在战场,都一般的神机妙策没低昂。”
[138]轩轾(xuān zhì):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引申为高低、轻重、优劣。成语“不分轩轾”,就是不分高低上下的意思。《诗经·小雅·六月》:“戎车既安,如轾如轩。”朱子集传:“轾,车之覆而前也。轩,车之却而后也。凡车从后视之如轾,从前视之如轩,然后适调也。”
[139]颉颃:鸟飞而上为颉,下为颃。后喻不相上下,实力相当。《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颉之颃之。”指鸟儿上下飞行的样子。毛传:“飞而上曰‘颉’,飞而下曰‘颃’。”指不相上下,相抗衡。《晋书·文苑传序》:“潘(潘岳)、夏(夏侯湛)连辉,颉颃名辈。”
[140]作俑:制作从葬的木偶人。后因称创始、首开恶例为“作俑”。上古束草为人,用以从葬,其形只略似人。后用俑从葬,其形太似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后用以比喻首开恶例。”佣,古代从葬的木偶人。
[141]仍前踵弊:沿袭从前的错误。仍,因袭。踵,继承。
[142]效尤:仿效坏的行为。《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尤,过错。
[143]拮据:本指鸟之做巢,口足劳苦。后引申为经济状况紧张。《诗经·豳风·鸱鸮》:“予手拮据。”唐·陆德明释文:“韩《诗》云:‘口足为事曰“拮据”。’”朱子集传:“拮据,手口共作之貌。”
[144]鞅(yāng)掌:劳苦而容貌不整的样子。《诗经·小雅·北山》:“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毛传:“鞅掌,失容也。”孔疏:“《传》以鞅掌为烦劳之状,故云‘失容’,言事烦鞅掌然,不暇为容仪也。今俗语以职烦为鞅掌,其言出于此《传》也。”
[145]匍匐:手足并用以爬行。《诗经·大雅·生民》:“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朱子集传:“匍匐,手足并行也。”
[146]低徊:徘徊不进的样子。《汉书·司马相如传》:“低徊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日睹西王母。”
[147]明珠投暗: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赏识和重用,或好人误入歧途。亦比喻贵重的东西落到不识货的人手里。《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
[148]入室操戈:比喻以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后汉书·郑玄传》:“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后演化出另一成语“同室操戈”,谓自家人动刀枪,比喻兄弟争斗或内部纷争。
[149]自相鱼肉:指自相吞并、残杀。《晋书·刘元海载记》:“今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鱼肉,此天厌晋德,授之于我。”
[150]问道于盲:向盲人打听道路,比喻向一无所知的人求教。唐·韩愈《答陈生书》:“足下求速化之术,不于其人,乃以访愈,是所谓借听于聋,求道于盲。”
[151]枉道,违背正道。干主,求君主(重用)。衒(xuàn)玉求售:比喻自衒才能,以求录用。衒,沿街叫卖。干,求。《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52]所见略同:所持见解大致相同。《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引《江表传》曰:“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备叹息曰:‘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于险涂,非万全之计也。’”
[153]仁人之言,其利甚溥(pǔ):齐景公用刑繁苛,很多人被处刖刑(古代砍掉脚的酷刑)。晏子所居近市,齐景公说你住得离市场近,一定知道贵贱之分,晏子回答说:“市场上,被处刖刑的特制鞋价格比普通鞋昂贵的多。”齐景公明白晏子是提醒他刑罚太重,于是为之减轻刑罚。君子评论说:仁人说的话,正面的影响真大啊!溥,广大,大。其利甚溥(pǔ):比喻功用或利益很广大。《左传·昭公三年》:“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者。故对曰:‘踊贵屦贱。’既已告于君,故与叔向语而称之。景公为是省于刑。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其是之谓乎!’”
[154]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子。鲁班即公输班,古代巧匠。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明·梅之焕《题李太白墓》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155]岑楼齐末,不识高卑:只比较末端,方寸的木头也可高过高楼,比喻不从本着手,则无法认清事实。岑楼,高楼。高卑,高低,喻贵贱。岑楼齐末:喻人不知高低。《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朱子集注:“本,谓下。末,谓上。方寸之木至卑,喻食色。岑楼,楼之高锐似山者,至高,喻礼。若不取其下之平,而升寸木于岑楼之上,则寸木反高,岑楼反卑矣。”
[156]滋蔓难图:喻势力扩大了再要消灭就很困难。《左传·隐公元年》: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157]包藏祸心,暗藏着不可告人的坏心。人心叵测,人的心地不可探测。谓人心险恶。叵,不可。《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春秋时期,楚公子率军队到郑国娶亲。子产担心公子围借机偷袭郑国,派子羽出面谢绝,子羽说郑是小国,就怕大国(楚)不安好心。
《左传·昭公元年》:“楚公子围聘于郑,且娶于公孙段氏,伍举为介。将入馆,郑人恶之,使行人子羽与之言,乃馆于外。既聘,将以众逆。子产患之,使子羽辞,曰:‘以敝邑褊小,不足以容从者,请[插图]听命!’令尹命大宰伯州犁对曰:‘君辱贶寡大夫围,谓围:“将使丰氏抚有而室。围布几筵,告于庄、共之庙而来。若野赐之,是委君贶于草莽也!是寡大夫不得列于诸卿也!不宁唯是,又使围蒙其先君,将不得为寡君老,其蔑以复矣。唯大夫图之!”’子羽曰:‘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己,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小国失恃而惩诸侯,使莫不憾者,距违君命,而有所壅塞不行是惧!不然,敝邑,馆人之属也,其敢爱丰氏之祧?’伍举知其有备也,请垂橐而入。许之。”
[158]作舍道旁:众人议论纷纷,意见不一,难以成事。又作作舍道边。《后汉书·曹褒传》:(章帝)诏召玄武司马班固,问改定礼制之宜。固曰:‘京师诸儒,多能说礼,宜广招集,共议得失。’帝曰:‘谚言“作舍道边,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昔尧作大章,一夔足矣。’”
[159]一国三公:比喻令出多门,事权不一,让人无所适从。权柄,指权力。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蒍抱怨,不知听晋献公、公子夷吾、公子重耳三个人谁定的命令才好。《左传·僖公五年》: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160]三生有幸:谓有夙缘或因缘前定。三生:佛教语,指人托生三次。唐·袁郊《甘泽谣·圆观》,亦见于《太平广记(卷三百八十七)·悟前生一·圆观》。唐朝和尚圆观与好友李源同游三峡,见到一位姓王的孕妇汲水。圆观说:“这个妇人怀孕三年,一直等我去做她的儿子,今天撞见,我要去投胎了。三朝那天,你来这妇人家,新生儿会对你一笑,便是相认。”又与李源相约十二年后中秋夜,在杭州天竺寺相见。十二年后,李源如期前往天竺寺,见到一个牧童。牧童唱了两首诗。其一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其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李源知道这个牧童就是圆观的后身。后人附会,说杭州天竺寺后山的三生石,即李源和圆观相会之处。诗文中常用为前因宿缘的典实。
[161]拂意:不如意。
[162]一事无成:指事业上毫无成就。多用作自谦。古诗文习用语。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毵毵,毛发长的样子。
[163]双斧伐孤树:比喻嗜酒色而致身体衰颓,缩短寿命。元朝大臣阿沙不花向元武宗进谏说:“沉迷于酒色,好比两把斧头砍一棵孤树,肯定要完蛋的。”耽,沉溺,沉迷。《元史·阿沙不花传》:“阿沙不花见帝容色日悴,乃进曰:‘八珍之味不知御,万金之身不知爱,此古人所戒也。陛下不思祖宗付托之重,天下仰望之切,而惟曲糵是耽,姬嫔是好,是犹两斧伐孤树,未有不颠仆者也。’”
[164]寸胶澄黄河:谓以少许之胶,难以澄黄河之浊流。喻力小难成大事。,可用以澄清水,但取很少的胶,便想去澄清黄河的水,便是自不量力。《抱朴子外篇·嘉遁》:“金虽克木,而锥钻不可以伐邓林。水虽胜火,而升合不足以救焚山。寸胶不能治黄河之浊,尺水不能却萧丘之热。是以身名并全者甚稀,而先笑后号者多有也。”
[165]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方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只听一方面的意见准往因真相不明,判断错误。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徵(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隋末随李密起义,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子李建成引为洗马。唐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历官尚书右丞、秘书临、侍中、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职,进封郑国公。敢于直谏,史称“诤臣”。卒谥文贞。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编撰,《隋书》总序及《梁书》《陈书》《齐书》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太宗,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庙号。
李世民(599—649),唐高祖李渊次子。隋末,劝父举兵反隋,征服四方,成统一大业。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为尚书令,进封秦王。先后讨平窦建德、刘黑闼、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九年(626),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李建成及弟李元吉,遂立为太子,旋即受禅为帝,尊父为太上皇。在位二十三年(627—649),谥文皇帝。在位期间,锐意图治,善于纳谏,去奢轻赋,宽刑整武,使海内升平,威及域外,史称“贞观之治”。被后人尊为太宗。
[166]众怒难犯,专欲难成: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独断专行,难以成事。郑国子孔当政,发布一项命令受到大臣们的反对,子孔要杀掉反对的人。子产说:“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独断专行,难以成事。”劝子孔收回成命,子孔于是烧掉了命令。
《左传·襄公十年》:“子孔当国,为载书,以位序,听政辟。大夫、诸司、门子弗顺,将诛之。子产止之,请为之焚书。......子产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不如焚书以安众,子得所欲,众亦得安,不亦可乎?专欲无成,犯众兴祸,子必从之。’乃焚书于仓门之外,众而后定。”
子产(?—前522),姬姓,公孙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郑穆公之孙。郑简公十二年(前554)为卿,二十三年(前543)起执政,先后辅佐郑简公、郑定公,卒于郑定公八年(前522)。治郑多年,颇有政绩,深受郑国百姓爱戴,孔子对其评价甚高。历史典籍以其字“子产”为通称,又称“公孙侨”“公孙成子”“国侨”(其父公子发,字子国,以父字为氏,故又称“国侨”)等。
子孔(?—前554),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公子嘉,字子孔,乃郑穆公之子,官任司徒。鲁襄公十年(前563),尉止、司臣等聚五族攻杀执政子驷、司马子国、司空子耳,公子嘉预闻其谋,得以免祸。不久出任执政,规定群卿诸司各守其职,不得干预朝政,引起反对,欲尽诛不附者,以子产劝阻而罢。十八年(前555),谋去晋附楚,引楚伐郑以诛杀大夫,实现专权,因诸大夫知其谋而加强防守,楚师无功而返。次年,被子展、子西率国人所杀。
[167]逞:显示,夸耀。《庄子·山木》:“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168]心烦技痒:形容擅长及爱好某种技艺,一遇机会就急于表现的情态。技痒,亦作“技懩”。语出《文选·潘岳〈射雉赋〉》:“屏发布而累息,徒心烦而技懩。”南朝宋·徐爰注:“有技艺欲逞曰‘技懩’也。”
[169]槁木死灰:意志消沉,毫无生气。槁木,即干枯的树木。死灰,即火灭后的冷灰。《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晋·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
[170]座上有江南:江南,指江南客。唐郑谷《座上贻歌者》:“座上亦有江南客, 莫向春风唱鹤鸩。”鹧鸪曲是南方人思乡的曲调。在南方人面前唱鹧鸪曲会勾起乡愁,使人动思归之情。
[171]白丁,指没读过书或没有取得功名的人。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指所交的朋友皆为有名望的贤人。
[172]渐入佳境: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味逐渐浓厚。顾恺之食甘蔗,常自尾至根,人问其故,答曰“渐入佳境”。《晋书·文苑传·顾恺之》:“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173]无端:毫无因由,无缘无故。倨傲:傲慢不恭。《庄子·渔父》:“夫子犹有倨傲之容。”
[174]旁若无人:虽有人在侧,但视若无人,形容傲慢,不把身边人放在眼里。 《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175]宽役:暂停工作。
[176]告假:请假。汉律,病满三月,当免官。《汉书·汲黯传》:“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赐告”谓皇帝优赐其假,准其带印绶僚属归家治病。
[177]嘱托:托人关说,代为求情、说好话。晋·袁宏《后汉纪·章帝纪上》:“上即位,太后诏三辅诸马婚亲,有嘱托郡县干乱吏治者以法。”关说,即代人陈说,从中给人说好话。《史记·佞幸列传序》:“此两人非有材能,徒以婉佞贵幸,与上卧起,公卿皆因关说。”唐·司马贞索隐:“关训通也。谓公卿因之而通其词说。刘氏云‘有所言说,皆关由之’。”
[178]夤缘:本指攀附、攀附,后喻攀附权贵,向上巴结。夤,进。唐·韩愈《古意》诗:“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
[179]奇货可居:指把珍奇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居,囤积。商人吕不韦认为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奇货可居,就帮助他逃回了秦国,成为后来的庄襄王,吕不韦也因此飞黄腾达,做了秦国国相。《史记·吕不韦列传》:“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180]鉴前:吸取前人或者事的教训,以为借鉴。覆车当戒:以往失败的教训,可为后来之戒。《荀子·成相》曰:“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亦早于汉代。后以“前车之鉴”“前车可鉴”或“前辙可鉴”比喻以往的失败,后来可以当作教训。《韩诗外传》卷五:“前车覆,而后车不诫,是以后车覆也。故夏之所以亡者,而殷为之。殷之所以亡者,而周为之。故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
[181]左袒:脱左袖,露出左臂。后引申为偏护一方为“左袒”。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擅政,大封吕姓以培植势力。吕后死,太尉周勃谋诛诸吕,行令军中说:“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军中皆左袒。事亦见《史记·吕太后本纪》。
[182]模棱:对问题不表明态度,含含糊糊。《旧唐书·苏味道传》:“味道善敷奏,多识台阁故事,然而前后居相位数载,竟不能有所发明,但脂韦其间,苟度取容而已。尝谓人曰:‘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时人由是号为‘苏摸棱’。”
[183]发蒙振落,揭开蒙盖物,摇掉将落的枯叶。喻轻而易举。淮南王刘安谋反只怕大臣汲黯,对于丞相公孙弘不屑一顾,认为对付他如“发蒙振落”。《史记·汲郑列传》:“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资治通鉴·汉纪·汉武帝元狩元年》引此文,元·胡三省注曰:“发蒙,谓物所蒙覆,发而去之;振落,谓木叶将落,振而坠之;皆言其易。”
[184]破釜沉舟:打碎做饭的锅,凿沉渡河的船只,誓死前进杀敌。后用以表示下定必死决心,有进无退干到底。釜,行军做饭的锅。《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185]曲突徙薪: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突,烟囱。齐人淳于髠见邻居家的烟囱直短而旁边有薪柴,建议将烟囱弯曲、薪柴移开,以防失火,但没有被采纳。后来果然发生火灾,邻居将救火被烧的焦头烂额的人奉为上宾,却忘记了提建议的人。东汉·桓谭《新论·见征》:“传记言:淳于髡至邻家,见其灶突之直,而积薪在旁,曰:‘此且有火灾。’教使更为曲突而远徙其薪。灶家不听。后灾,火果及积薪,而燔其屋。邻里并救,乃灭止。而亨羊具酒,以劳谢救火者;曲突远薪,不肯呼淳于髡饮饭。智者讥之云:‘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焦头烂额,反为上客。’盖伤其贱本而贵末也。岂独夫突薪可以除害哉?而人病国乱,亦皆如斯。是故良医医其未发,而明君绝其本谋。”
[186]焦头烂额:比喻处境狼狈、窘迫。
[187]梁上君子:窃贼的代称。《后汉书·陈寔传》记载,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严肃地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干坏事的人不一定天生就坏,只是长期习惯了,才逐渐变得这样。屋梁上的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听后十分惭愧,便跳下房梁,低头认罪。后因以“梁上君子”为窃贼的代称。《后汉书·陈寔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
[188]强梗:指骄横跋扈、胡作非为的人。《商君书·赏刑》:“强梗焉,有常刑而不赦。”唐·韩愈《原道》:“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
化外:指政令教化所达不到的地方。《唐律疏义·名例·化外人相犯》:“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189]顽民:本指殷代遗民中坚决不服从周朝统治的人。后泛指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朝的人。亦泛指愚妄不化的人。尚书·毕命》:“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密迩王室,式化厥训。”西汉·孔安国传:“惟殷顽民,恐其叛乱,故徙于洛邑,密近王室,用化其教。”
[190]木屑竹头,皆为有用之物:东晋陶侃担任荆州刺史时,把造船用剩的木屑竹头都搜集起来,后来下雪初晴,就用木屑铺地,到桓温伐蜀时,又用竹头作钉装船。由此可见,平日里被人丢弃的东西,也可以变废为宝。《世说新语·政事》:“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191]牛溲马渤:借指卑贱而有用之才。牛溲,即牛遗,车前草的别名。马渤,亦作“马勃”,一名“屎菰”。生于湿地及腐木的菌类。二者都是价贱易得的中草药,都是良医的必用之物。唐·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渤),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192]五经扫地:喻丧尽文人体面,犹斯文扫地。祝钦明博通五经,为国子祭酒。一日唐中宗与群臣宴,祝钦明在宴会上自请跳八风舞,其体肥丑,据地摇头睆目,左右顾盼,丑态百出,令人不堪。卢藏用叹道:“这是拿五经扫地啊!”后遂以“五经扫地”指丧尽读书人的尊严。《新唐书·祝钦明传》:“帝与群臣宴,钦明自言能《八风舞》,帝许之。钦明体肥丑,据地摇头睆目,左右顾眄,帝大笑。吏部侍郎卢藏用叹曰:‘是举五经扫地矣。’”
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其中《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后世并《左传》而言。祝钦明(?—712?),字文思,唐京兆始平(今陕西兴平)人。明经及第,为东台典仪。武后天授二年(691),又中英才杰出业奥大经科,拜著作郎。长安元年(701)迁太子率更令、太子少保。唐中宗即位,擢拜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三品。历刑、礼二部尚书,仍知国事,累封鲁国公。神龙二年(706)贬为申州刺史,入为国子祭酒。景龙三年(709)帝将郊,祝钦明与郭山恽阴迎韦后意,谓韦后有郊天地之理,帝用其言。又尝于群臣宴上据地作《八风舞》,卢藏用有“五经扫地”之叹。唐睿宗景云元年(710)贬饶州刺史,徙洪州都督。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在崇文馆学士任,寻卒。生平详见两《唐书》本传、《元和姓纂》卷十、史崇玄《妙门由起序》。祝钦明通“五经”,兼涉众史百家之说。亦善文,曾与修《则天皇后实录》。
[193]一木撑天:一作“一木破天”,喻事机尚未成熟。东晋王敦谋反,梦见手持一木撑破天空,请许真君解梦。许真君说:“一木撑破天,是‘未’字啊。不可轻举妄动!”劝王敦不要反。《太平广记(卷十四)·神仙十四·许真君》:晋吴猛游江左,适会王敦作乱。敦曰:‘孤梦将一木,上破其天,孤禅帝位,果十全乎?’许君曰:‘此梦固非得吉。’敦曰:‘请问其说。’真君曰:‘木上破天,是“未”字也,明公未可妄动,晋祚固未衰耳。’”
王敦(266—324),字处仲,两晋之际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是王基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之婿,王导从兄。西晋时即已官任扬州刺史。琅邪王司马睿(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王导同心扶助。镇压杜韬起事,拜镇东大将军。东晋立,迁大将军、荆州牧,手握重兵。晋元帝欲抑制王氏势力,王敦遂于永昌元年(322)举兵反叛。攻入建康,杀刁协、周顗、戴渊等,自为丞相,还屯武昌,遥制朝政。晋明帝太宁二年(324),王导等乘王敦病重,率军讨之。王敦命王含、钱凤等再进兵建康,不久病死,军散。
[194]题凤:东晋吕安和嵇康是好朋友,有一次吕安来访,正赶上嵇康不在家,嵇康的哥哥嵇喜出门迎接,吕安在门上写了一个“凤”字就走了。嵇喜还以为吕安夸自己是人中凤凰,其实,吕安是讥笑嵇喜为凡鸟(意即平庸之辈)。“凤”字繁体作“鳯”,《说文解字》:“从鸟,凡声。”《世说新语·简傲》:“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凤’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凤’字,凡鸟也。”
“午”字为“牛”字不出头,借以讥笑某人没多大作为。题午:宋·曾慥《类说》卷四十七:“李安义者谒富人郑生,辞以出,安义于门上大书‘午’字而去,或问其故,答曰:‘牛不出头耳。’此亦昔人题凤之意。”
[195]破麦:旧注:“昔宁波一妇,以兵乱与夫及子相失,寄食于尼。梦人使磨麦,又见莲花尽落。尼解之曰:‘磨麦,见夫面也。莲花落,莲子见也。’果然。”大意为,有一个妇人兵乱中与丈夫、儿子分离,寄宿于尼姑庵中,梦见替人磨麦,莲花落尽。尼姑解梦说:“磨麦见麦麸,莲花落而莲子出,不久你就可以见到丈夫和儿子了。”后来妇人果然见到了丈夫和儿子。
破梨:旧注:“杨进贤任南阳刺史,登舟遇风,失其子。夫妇相念甚切,忽夜梦与儿剖梨。因自解曰:‘剖梨,分离也。’明日述于友。友曰:‘剖梨则子见。’不旬日果得子。”大意为,南阳刺史杨进贤,乘船遇风暴丢失了儿子,夜里梦见给儿子剖梨,自己解释说:“剖梨,就是分离啊。”但朋友却解释说:“剖开梨,就能见到子(籽),你很快就能见到儿子了!”果然不到十天就找到了儿子。
“破麦”“破梨”,出处不详。然旧注言之凿凿,必有所据,故详录旧注。
[196]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秦昭王十五年(前292),秦围赵都邯郸,赵使平原君赴楚求救,毛遂自愿同往。经毛遂晓以利害,楚王同意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扬毛遂说:“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重于九鼎大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九鼎大吕,是古代国家的宝器。后因以为典实,谓一句话即可产生极大的力量。
毛遂:见前《武职》篇“毛遂讥众,碌碌无奇”条注。
片言:《论语·颜渊》:“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朱子集注:“片言,半言;折,断也。子路忠信明决,故言出而人信服之,不待其辞之毕也。”后遂以“片言”指简短的文字或语言。
[197]季布一诺千金,人服其信:秦汉之际的季布以任侠著名,重诺,楚人中间流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句诺言”的说法。后遂以“季布一诺”为重诺而不失信用之典。《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季布,秦汉之际楚地人。曾为项羽部将,多次让刘邦困窘不堪。刘邦消灭项羽后,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季布潜藏到朱家家里。朱家劝夏侯婴说服刘邦赦免了季布,并召拜为郎中。汉惠帝时为中郎将,汉文帝时转任河东守。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
[198]尽忠报国:指竭尽忠贞,不惜牺牲一切报效国家。南宋名将岳飞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四字,后世演义小说误作“精忠报国”。“《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南宋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从军,以功迁秉义郎,隶宗泽部下。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上书反对京师南迁,被夺官。改从王彦,与金兵战于太行山。复随宗泽守开封,任统制。宗泽死,随杜充南下。四年(1130),败金兵于常州、镇江,收复建康。后参与平定李成、曹成等割据势力,擢任都统制。绍兴四年(1134),大破金与伪齐兵,收复襄阳等六郡,任清远军节度使。五年(1135),镇压杨么起事。六年(1136),驻兵襄阳,收复洛阳西南部分州县,联络太行山义军。十年(1140),率师北伐,连败金兀术,获郾城大捷,进军朱仙镇。因宋高宗与秦桧力主和议,一日降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被迫班师。十一年(1141),受召赴临安,被解兵柄,任枢密副使。旋被诬入狱,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害。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追谥武穆,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追封鄂王。有《岳武穆集》。《宋史》卷三百六十五有传。涅,此指涅墨,即在人身上刺字或刺成图案,再涂以墨。犹今日之文身。涅,染黑。
[199]杨震惟以清白传家:东汉杨震任涿郡(今河北涿州)太守期间,不受贿,不受请托。他的子孙们与平民百姓一样,生活十分简朴。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杨震坚决不肯,说:“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子孙,这样的遗产,难道不丰厚吗!”《后汉书·杨震传》:“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200]尾大不掉: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后亦用以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据《左传·昭公十一年》记载,春秋时,楚灭蔡,楚灵王欲封公子弃疾为蔡公,问于申无宇,无宇回答曰:“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201]太阿,古剑名。太阿倒持,指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汉书·梅福传》:“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泰阿,即太阿,古剑名。“
[202]“当今之世”三句:君臣关系也可以双向选择。《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对光武帝)曰:‘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臣与公孙述同县,少相善。臣前至蜀,述陛戟而后进臣。臣今远来,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简易若是?’帝复笑曰:‘卿非刺客,顾说客耳。’援曰:‘天下反覆,盗名字者不可胜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帝甚壮之。”
[203]“受命之主”三句:唐太宗与名臣房玄龄、魏征谈论创业与守业哪个更难的问题。唐太宗曾云“创业难,守成亦不易”。《贞观政要·君道》:“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徵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204]“生平所为”两句:司马光言:“我没什么过人之处,但生平所做事情,没有不可以告诉别人的。”谓一生光明磊落。《宋史·司马光传》:‘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诚心自然,天下敬信,陕、洛间皆化其德。”
[205]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兵法阵图不能生搬硬套,要善于随机应变。《宋史·岳飞传》:“(飞)迁秉义郎,隶留守宗泽。战开德、曹州皆有功,泽大奇之,曰:‘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以阵图。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泽是其言。”
岳武穆: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死后被追谥武穆,后世称之为“岳武穆”。
[206]边幅:布的边缘。比喻人的仪表、衣着。不修边幅:指不注意衣著、仪表。修饰边幅:注意衣著、仪表。《后汉书·马援传》:“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唐·李贤注:“言若布帛修整其边幅也。《左传》曰: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度,使无迁。”
[207]立崖岸:站在山崖、岸边,指倨傲不合群。不立崖岸:不高傲,使人容易接近。唐韩愈《郑君墓志铭》:“不为翕翕热,不为崖岸斩绝之行。”
[208]蕞(zuì)尔:形容极小的样子,多指地区、物体的微小。左传·昭公七年》:“郑虽无腆,抑谚曰‘蕞尔国’。”晋·杜预注:“蕞,小貌。”
么麽:形容微不足道的样子,多指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及操子丕,桀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而叡么麽,寻丕凶迹,阻兵盗土,未伏厥诛。”
[209]卤莽灭裂:形容做事草率粗鲁。尤指治学不精。《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唐·陆德明释文:“郭云:‘卤莽灭裂,轻脱末略,不尽其分也。’司马云:‘卤莽,犹麤粗也,谓浅耕稀种也;灭裂,断其草也。’”
[210]误处皆缘不学:据宋唐仲友《诸史精义》记载,高祖生平误处甚多。唐仲友断曰:‘误处皆缘不学,改处皆由敏悟。’”缘,因为。
[211]强作:勉强而为,勉力而做。《孔丛子·执节》:“魏安釐王问天下之高士,子顺曰:‘世无其人也。抑可以为次,其鲁仲连乎?’王曰:‘鲁仲连强作之者,非体自然也。’答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文、武欲作尧、舜而至焉。昔我先君夫子欲作文、武而至焉。作之不变,习与体成。习与体成,则自然矣。’”
[212]躐等:不循次序,越级而进。《礼记·学记》:“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唐·孔颖达疏:“躐,逾越也。言教此学者,令其谦退,不敢逾越等差。”大意为,学生年有长幼,所学的材料也有深浅,年幼的学生只能听而不问,说明求学之道应该循序渐进,不可超越等级。
[213]足恭:过度谦敬,以取媚于人。足,语出《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亦作“足共”。《汉书·赵敬肃王刘彭祖传》:“彭祖为人巧佞,卑谄足共。”唐·颜师古注:“共,读曰‘恭’。足恭,谓便辟也。”
[214]乡愿:指乡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愿,谨厚貌。《论语·阳货》:“乡原,德之贼也。”。朱子集注:“乡者,鄙俗之意。原,与‘愿’同。《荀子》‘原悫’,《注》读作‘愿’是也。乡原,乡人之愿者也。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乱乎德,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孟子·尽心下》:“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朱子集注:“乡人非有识者。原,与‘愿’同。《荀子》‘原悫’,字皆读作‘愿’,谓谨愿之人也。故乡里所谓愿人,谓之‘乡原’。孔子以其似德而非德,故以为德之贼。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215]巨擘(bò):大拇指。比喻杰出的人物。《孟子·滕文公下》:“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东汉·赵岐注:“巨擘,大指也。”朱子集注:“巨擘,大指也。言齐人中有仲子,如众小指中有大指也。”也泛指各行业中特出人物。
[216]孟浪:本指言行疏阔荒诞,后引申为鲁莽草率、放荡轻浮等义。《庄子·齐物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唐·成玄英疏:“孟浪,犹率略也。”
[217]精详:精细周详。《后汉书·窦融传》:“融小心精详,遂决策东向。”
[218]暇豫:悠闲逸乐或闲暇的时间。《国语·晋语二》:“优施起舞,谓里克妻曰:‘主孟啖我,我教兹暇豫事君。’”三国吴·韦昭注:“暇,闲也;豫,乐也。”亦写作“暇誉”。
[219]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晋大司马桓温有篡逆之心,他曾抚枕说:“既不能流芳后世,那就遗臭万年好了!”《晋书·桓温传》:“温性俭,每䜩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然以雄武专朝,窥觎非望,或卧对亲僚曰:‘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众莫敢对。既而抚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尝行经王敦墓,望之曰:‘可人,可人!’其心迹若是。”
[220]稔(rěn)恶:积恶太多,罪恶深重。稔,庄稼成熟。《宋书·孙处传》:“臣更思惟卢循稔恶一纪,据有全域。”唐·柳宗元《箕子碑》:“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
[221]贯盈:就像一串铜钱穿得满满的。指罪恶太多。后以“恶贯满盈”形容为恶太多。《尚书·泰誓上》:“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唐·孔颖达疏:“纣之为恶,如物在绳索之贯,一以贯之,其恶贯已满矣。”
[222]冶容:女子修饰得很妖媚。诲淫,引诱别人产生淫欲。慢藏,指长年累月积累财富。诲盗,引诱别人产生盗窃的念头。《周易·系辞上》:“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223]管中窥豹:管中窥豹,从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用以比喻只见局部,不见全体。《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224]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狭小,所见有限。唐·韩愈《原道》:“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225]英雄无用武之地:虽有本领,却无处施展。比喻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资治通鉴·汉纪·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引此段,改“英雄无所用武”为“英雄无用武之地”。
[226]有道则见:君子适逢政治清明的时代,就出来做官。《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227]展采之思:欲发展事业之思。展采:指供职做官。《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而后因杂荐绅先生之略述,使获燿日月之末光绝炎,以展采错事。”南朝宋·裴骃集解:“《汉书音义》曰:‘采,官也。使诸儒记功著业,得睹日月末光殊绝之用,以展其官职,设厝其事业者也。’”
[228]捷足先得:因行动迅速而先达到目的,或得其所求。《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清·孔尚任《桃花扇·迎驾》:“自古道:‘中原逐鹿,捷足先得。’我们不可落他人之后。”
[229]迟滞:取得成就太晚,尤指科名仕途不顺利。
[230]大器晚成: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老子》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31]徒读父书:比喻只知空谈前人理论而不能领会运用。战国时期,赵孝成王任用名将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蔺相如劝阻说:“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而不知道变通。”结果赵军大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232]自作聪明:自以为聪明而擅作主张。《尚书·蔡仲之命》:“无作聪明,乱旧章。”
[233]徒执己见:同“固执己见”,即只知道坚持自己的意见(往往是错误的意见)。
[234]肤见:浅薄的见解。肤,是皮肤的最表层,故用以比喻见识浅,浮于表面。南齐书·陆澄传》:“澄[插图]闻肤见,贻挠后昆,上掩皇明,下笼朝议,请以见事免澄所居官。”
[235]俚言:通俗浅显的语言。即方言、俗语。亦指不高雅的文辞,常用于自谦。俚,鄙俗,不文雅。《新唐书·韦绶传》:“方太子幼,绶数为俚言以悦太子。”
[236]识时务者为俊杰:能看清形势,认识时代潮流者,方为英雄豪俊。后或用作通权达变之意。《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237]昧先几:不能预先洞知细微兆头。昧,不明白。先几,征兆。《周易·系辞下》:“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明哲:洞明世事。《尚书·说命上》:“知之曰‘明哲’。”
[238]不识一丁:一个字也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或文化水平极低。《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不如识一丁字》:“窦苹《唐书音训》云:‘丁’恐当作‘个’。予尝以窦说虽当,而无所据。
[239]愚者岂无一得:谓愚钝人的许多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后常以谦指己见。一得:一点心得。谦词。《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240]拔去一丁:拨去眼中钉,除去一害。北宋京师歌谣:“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奸臣丁渭将寇准排挤出朝,京师百姓恨之如眼中钉。此歌谣在当时流传极广,见载于多种宋人史籍。后“眼中钉,肉中刺”喻切齿痛恨的人。
[241]又生一秦:意即又增加一个强敌。秦末,陈涉自立为王,遣武臣等北略赵地。武臣自立为赵王。据《史记·张耳传》载:“陈王(涉)大怒,欲尽族武臣等家而发兵击赵。 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陈王然之,从其计。”
[242]轻言:说话轻率、不慎重。属垣有耳,以耳附墙,窃听人言。《诗经·小雅·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朱子集传:“君子不可易于其言,恐耳属于垣者,有所观望左右而生谗谮也。”大意为,君子不能轻易说话,注意隔墙有耳在偷听。
[243]勿谓秦无人:戒不可轻敌。春秋时晋士会奔秦,为秦所用。晋人患秦人之用士会,欲图之。《左传·文公十三年》(晋)乃使魏寿余伪以魏叛者,以诱士会。执其帑于晋,使夜逸。请自归于秦,秦伯许之,履士会之足于朝。……(秦使士会如魏师,乃行。)绕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既济,魏人噪而还。大意是,晋国人士会逃到秦国,后来晋国召他回国重用,绕朝劝秦王不要放虎归山,秦王没采纳。士会回国时,绕朝对士会说:“不要说秦国无人,只是我的计策得不到采纳罢了。”
[244]助桀为虐:帮助坏人做恶。秦汉之际,刘邦攻下咸阳,想将宝物美女据为己有,张良说您这是帮助夏桀行暴虐之事。《史记·留侯世家》: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桀,即夏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相传是暴君。虐,残暴。后世则习用“助纣为虐”。“助纣为虐”,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朱子集注:“奄,东方之国,助纣为虐者也。”
[245]得陇望蜀:泛指贪心不足。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东观汉记·隗嚣传》:“西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唐·李白《古风》之二三:“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
[246]器满则倾:器物过满就会倾覆。比喻人自满就要犯错误。古时国君在座右置放攲器。欹器如果注水太浅或太满,都会倾倒;以为不要过或不及之劝诫。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极限时必然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唐人苏安恒劝武则天还政太子疏:“臣愚以天意人事,还归李家。陛下虽安天位,殊不知物极则反,器满则倾。”《旧唐书·忠义传上》及《资治通鉴·唐纪·武则天长安二年》皆载之。
[247]好弄:喜爱玩乐。《左传·僖公九年》:“夷吾弱不好弄,能斗不过,长亦不改,不知其他。”杜注:“弄,戏也。”弱不好弄,即少年老成,不爱嬉戏。
[248]笑谑(xuè):嬉笑戏谑。《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后在位恭俭,少嗜玩,不喜笑谑。”
[249]诙谐:谈吐幽默风趣。《汉书·东方朔传》:“其言专商鞅、韩非之语也,指意放荡,颇复诙谐。”
[250]谗口:谗言。交加:同时或交替出现。市中有虎:市中本没虎,由于传说者多,令人信以为真。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倒言》:“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251]鼓衅:煽动挑拨,找碴。聚蚊成雷:许多蚊子聚到一起,声音会像雷声那样大。遂用以喻众口诋毁,积小可以成大。《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夫众煦漂山,聚蚊成雷,朋党执虎,十夫桡椎,是以文王拘于牖里,孔子厄于陈、蔡,此乃烝庶之成风,增积之生害也。臣身远与寡,莫为之先,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丛轻折轴,羽翮飞肉,纷惊逢罗,潸然出涕。’”唐·颜师古注:“蟁,古‘蚊’字。靁,古‘雷’字。言众蚊飞声有若雷也。”
[252]萋菲成锦:奸人收集他人的过错罗织成罪,就好像女工收集彩色的丝织成锦缎一样。后人遂用“萋菲”“贝锦”比喻谗言。萋菲,即萋斐,花纹交错的样子。谮人,指无中生有说人坏话的人。《诗经·小雅·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僭人者,亦已大甚。”
[253]含沙射影:比喻暗中诽谤中伤。鬼和蜮都是暗中害人的精怪。后以“鬼蜮”喻用心险恶、暗中伤人的小人。《诗经·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则不可得。”唐·陆德明释文:“蜮,音彧。沈,又音域。短狐也。状如鳖,三足。一名射工,俗呼之‘水弩’。在水中含沙射人。一云射人影。”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汉光武中平年内,有物处于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大意为,古代传说,水中有一种叫“蜮”的怪物,看到人影就喷沙子,被喷射的人就会害病,严重的甚至死亡。
[254]针砭:古代治病用的银针和砭石。亦指针灸治病。后用以喻规劝告诫。宋祖士衡《西斋话记》:'陇州道七曾若虚者,善医,尤得针砭妙术。”宋梅尧臣《依韵和李察推留别诗》:“时时苦语见针砭,邂逅天涯得三益。”
[255]鸩(zhèn)毒:毒酒,毒药。《左传·闵公元年》:“宴安鸩毒,不可怀也。”晋·杜预注:“以宴安比之鸩毒。”唐·孔颖达疏:“宴安自逸,若鸩毒之药,不可怀恋也。”后遂以“宴安鸩毒”比喻耽于逸乐而杀身。鸩,是传说中的一种鸟,羽毛有巨毒,将其放到酒中,人饮后立刻中毒死亡。
[256]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内心阴险。李义府与人说话总是带着微笑,可暗地里阴险狠毒,被当时人称为“笑中刀”。《旧唐书·李义府传》:“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本句“李义府”,李光明庄本作“李义甫”,据两《唐书》及他本改。
李义府(614—666),唐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自其祖迁居永泰(今四川盐亭东北)。唐太宗贞观八年(634)举进士,授门下省典仪。历监察御史,迁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与来济俱以文翰见知,时称“来李”。唐高宗立,迁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以上表请立武昭仪为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显庆二年(657)迁中书令,进封河间郡公。龙朔三年(663),稍迁右相。坐赃除名,长流巂州,乾封元年(666)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其为人貌似温恭,实则阴险奸佞,当时有“笑中有刀”“李猫”之称。
[257]口蜜腹剑:即嘴甜心狠,阴险狡诈。
[258]代庖:代替厨师做饭。比喻替他人做分内之事。庖,厨师。《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259]借箸:借筷子,指代人筹划。箸,筷子。秦末,楚汉相争,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后代,共同攻楚,刘邦同意。“(张)良从外来谒汉王,王方食,曰:’客有为我计挠楚权者。’具以郦生计告良。……良曰「此计行,陛下事去矣。请借前箸以筹之。'”意为借刘邦吃饭用的筷子,以指画当时的形势。见《汉书·张良传》及《史记·留侯世家》。
[260]明若观火:明晰得如同观察火焰那样。形容观察事物十分清楚。《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西汉·孔安国传:“我视汝情如视火。”宋·蔡沈集传:“我视汝情,明若观火。”由此衍生的四字成语有“明若观火”“洞若观火”“燎若观火”“炳若观火”。
[261]摧枯: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序》:“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其势然也。”《晋书·甘卓传》:“溯流之众,势不可救,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顾虑乎!”
[262]汉武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西汉大臣汲黯说汉武帝内心私欲很重而外表装出仁义的样子,是不可能把国家治理成尧、舜盛世的。《史记·汲郑列传》:“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
[263]廉颇先国难而后私仇: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老将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蔺相如对廉颇多次避让,并说之所以这样做,是把私人恩怨放在国家利益之后。按,据《史记》,“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是蔺相如,而非廉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64]“卧榻之侧”三句:南唐后主李煜派徐弦向宋请求不要派兵攻灭,宋太祖赵匡胤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后因用以为典,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利益不容别人侵占。·曾慥《类说》卷五十三:“开宝中王师围金陵,李后主遣徐铉入朝,对于便殿,恳述江南事大之礼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太祖曰:‘不须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
[265]“一统之世”三句:唐太宗在未央宫设宴,太上皇李渊命突厥可汗起舞、南蛮冯智戴咏诗,笑着说:“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胡越一家,胡、越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胡在北,越在南,胡、越一家,喻居地远隔者聚集一堂。犹言四海一家。《资治通鉴·唐纪·唐太宗贞观七年》:从上皇置酒故汉未央宫。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据《旧唐书》及《资治通鉴》,“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是李渊在贞观年间说的话,其时,李渊的身份是太上皇。
[266]“至若暴秦以吕易嬴(yíng)”两句:战国时期,秦国公子楚(名异人)在赵国做人质,不为礼待。大商人吕不韦见到他,大呼“奇货可居”,帮助他回到秦国。公子楚后被立为国君,史称“庄襄王”。吕不韦把一个怀了自己孩子的姬妾献给公子楚,生下来的孩子叫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因此,人们认为秦始皇实际上不是嬴姓子孙,而是吕家血脉。《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267]晋以牛易马:指晋元帝司马睿系琅邪王妃与小吏牛金私通所生,实非司马氏血脉。《魏书·司马睿传》:“僭晋司马睿,字景文,晋将牛金子也。初晋宣帝生大将军、琅邪武王伷,伷生冗从仆射、琅邪恭王觐。觐妃谯国夏侯氏,字铜环,与金奸通,遂生睿,因冒姓司马,仍为觐子。由是自言河内温人。”“牛继马后”之说,后世文人以为谈资。怀愍之时,指西晋怀帝、愍帝时期,即晋元帝司马睿出生时。
[268]“中宗”句::唐中宗皇后韦氏与武三思私通,韦后与武三思博戏双陆,中宗亲自为他们点筹码。房州时,常谓后曰:‘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及得志,上使韦后与三思双陆,而自居旁为之点筹;三思遂与后通,由是武氏之势复振。”
[269]“明皇”句:唐玄宗宠幸边将安禄山,安禄山与杨贵妃关系暧昧被杨贵妃收为干儿,杨贵妃用锦绣做大襁褓裹着安禄山,让宫人抬在彩车中,说是行洗儿礼,玄宗还赐予杨贵妃洗儿钱。资治通鉴·唐纪·唐玄宗天宝十载》:“上闻后宫欢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日洗禄儿对。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野史小说则附会安禄山与杨贵妃有染。
[270]非类相从,不如鹑(chún)鹊:春秋时期,卫国公子顽与主母宣姜私通,卫人作“鹑之奔奔”之诗,讥刺公子顽、宣姜不如禽鸟。《诗经·鄘风·鹑之奔奔》:“鹑之奔奔,鹊之彊彊。人之无良,我以为兄。鹊之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毛序:“《鹑之奔奔》,刺卫宣姜也。卫人以为宣姜鹑鹊之不若也。刺宣姜者,刺其与公子顽为淫乱行,不如禽鸟。”鹑鹊,一种鸟,据说雌雄相守,非常忠诚。
[271]父子同牝(pìn),谓之聚麀(yōu):《礼记·曲礼上》:“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东汉·郑玄注:“聚,犹共也。鹿牝曰‘麀’。”禽兽不知父子夫妇之伦,故有父子共牝之事。后以“聚麀”指两代的乱伦行为。父子同牝,喻父子共享一女。牝,指雌兽。聚麀,喻指父子共享一女。麀,母鹿。
[272]烝:以下淫上,谓与母辈通奸曰烝。《左·桓公十六年》:“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晋·杜预注:“夷姜,宣公之庶母也。上淫曰‘烝’。”野合:谓男女私通,不合礼仪。《新五代史·梁家人传·朱友珪》:“庶人友珪者,太祖初镇宣武,略地宋、亳间,与逆旅妇人野合而生也。”奸伦:非夫妇关系而
[273]野合:谓男女私通,不合礼仪。《新五代史·梁家人传·朱友珪》:“庶人友珪者,太祖初镇宣武,略地宋、亳间,与逆旅妇人野合而生也。”奸伦:非夫妇关系而通奸。
[274]乱:此处特指淫乱。
[275]淑慝(tè):善恶。《尚书·毕命》:“旌别淑慝,表厥宅里。”西汉·孔安国传:“言当识别顽民之善恶,表异其居里。”
[276]法戒:楷式和鉴戒。亦可用作动词。《汉书·刘向传》:“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
[277]激扬:“激浊扬清”的省称,亦作“扬清激浊”。《尸子·君治》:“水有四德,……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本指冲去污水,浮起清水,后用以喻斥恶奖善。
[278]休休莫莫:此句用意为休息也,退休也。唐司空图,晚年为文,尤事放达,尝拟白居易醉吟传为休休亭记。其中有:“休休休,莫莫莫,伎俩虽多性灵恶,赖是长教闲处着;休休休,莫莫莫,一局棋,一炉药,天意时晴可料度,白日偏催快活人, 黄金难买堪骑鹤。”见《旧唐书·司空图传》。
[279]衮衮匆匆:杜甫《酬孟云卿》中有“相逢难衮衮,告别莫匆匆”,意思是相逢太短暂,无法把话说完。衮衮,形容谈话不绝。
[280]鹪鹩一枝:鹪鹩鸟做窝,只占用一根树枝。比喻一个安身之处或一个工作位置。《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鹪鹩,俗称黄脰鸟。又有桃雀、黄雀、巧妇、桑飞、女匠等名。
[281]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藏身有多处,便于避祸。《战国策·齐策》:“冯谖(对孟尝君) 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君今有一窟,未得高忱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282]放枭囚凤:比喻放纵坏人,囚禁好人。《后汉书·刘陶传》:“(陈)耽与议郎曹 操上言:'公卿所举,率党其私,所谓放鸦枭而囚鸾凤也。'……宦官怨之,遂诬陷 耽死狱中。”枭,鸱鸮,猫头鹰一类,被认为是恶鸟。凤,传说中的吉祥鸟。
[283]用蚓投鱼:用蚯蚓作鱼饵,比喻投合对方胃口,用较轻的代价,换得较大的成果,也即抛砖引玉之意。
《隋书·薛道衡传》:陈使傅縡聘齐,以道衡兼主客接对之。縡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魏收曰:傅縡所谓以蚓投鱼耳。'”
[284]爝火:炬火,小火。《庄子·逍遥游》:“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与光也,不宜难乎。”《疏》:“燔火,犹炬火也。”亦作“焦火”。意思是日月出来了,小火把还不熄灭,和日月比光不是太难了吗?
大明:泛指日月。
[285]铅刀:钝刀。铅制的刀。铅质地软,做成的刀不锋利。比喻钝驽无能﹐但是还可一用。《后汉书·班超传》:'昔魏绛列国大夫,尚能和辑诸戎,况臣奉大汉之盛,而无铅刀一割之用乎? ”自谦才能虽薄弱如铅刀,但尽其所能,未尝不可一用。
[286]淮南一老:末年,应曜隐于淮南山,汉高帝时与“商山四皓”俱被征命,四皓往而应独不出。时人语曰:“商山四皓,不如淮南一老。”见晋皇甫谧《高士传》。 “商山四皓”,汉初商山的四个隐士,名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四皓。
[287]鲁国两生:汉叔孙通为高帝制订礼仪。汉代叔孙通为汉高帝制定礼仪时,征召鲁国的儒生,其中有两位不肯去参加。《史记·叔孙通传》:“于是通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通笑曰:'若真鄙儒,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
[288]一株竹:宋人王君炳的两个儿子去赶考,他梦见有人送他一根竹枝,解梦的人说竹是两“个”的意思,预示你的两个儿子都能考中,后果然如此。
[289]两尾牛句:唐代黄巢起义时梦到有两条尾巴的牛,解梦的人说牛两尾是“失”字,不利于行军,后来果然失败。
[290]谤书:攻击他人的书信。战国时期,乐羊子攻下中山国后,魏文侯将一筐攻击他的书信给他看,乐羊子说:“我攻打中山国,有大臣在您面前诽谤我,书信堆了一箩筐,您没有相信,我才取得胜利。因此打下中山国是您的功劳。”《战国策·秦策二》:乐羊子为魏将,文侯令乐羊攻中山,三年 而拔。乐羊反而论功,文侯出示谤书一箧。乐羊子曰:’臣攻中山,有谤臣于王者, 谤书满箧。大王不信,故臣得拔中山。此非臣之功也。大王之功也。’
[291]郭林宗:郭泰,东汉士林领袖。谒刺:拜见用的名帖。《后汉书·郭太传》:“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如此。”《注》:“(郭)太别传曰:'泰名显,士争归之,载刺常盈车。 "
[292]杲卿之骂:唐安史之乱中,卫尉兼御史中丞,颜杲卿守常山。史思明陷常山,颜杲卿被执送洛阳。杲卿瞋目大骂安禄山。禄山大怒,缚之天津桥柱,颜詈骂不绝,贼钩断其舌,杲卿含胡而绝。见《新唐书·颜杲卿传》。
[293]鸩媒:用鸩鸟做媒,鸩鸟羽毛有毒,可以杀人。后比喻用谗言害人。屈原《离骚》:“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屈子:屈原,战国末期楚国文学家,受谗言而最终投江自杀。
[294]人有一天两句:《翰苑新书》:“大德耕朦,人有一天,我有二天;厚恩滂沛,河润百里,海润千里。”二天:指恩人,对庇护者的感恩之辞。
[295]河润:指恩泽施予人,如河水滋润土地。《庄子·列御寇》:“河润九里,泽及三族。”渥泽:深厚的恩泽。沾濡:浸湿,多指恩泽普及。
[296]退我一步行两句:凡事退让,不与人争,自然安乐;逢人说好,不言人过,讨人喜欢。这是旧社会中消极的处世哲学。《宋史·李燔传》:古语曰:’善处者, 退一步耳。'”《故事成语考》引宋苏子瞻诗句:“退一步行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297]藉一叶之浓阴两句:传说瀛洲有影木,太阳之下,一叶有百个影子。唐郑太穆致书于司空颉曰:“分千树一叶之影,即是浓阴。”
[298]巨庇:大庇护所。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帡幪,本指帷幄、帐幕,后引申为覆盖、庇护。
[299]挝三折三句:形容孔子读书勤奋刻苦。古时无纸,削竹为简,以漆书文,以韦编联结诸简。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好《易》,读《易》至于简书割绝了三次,漆书磨灭了三次,铁的挝折断了三次。韦编,柔皮。
[300]眼中泪三句:宋张先词中的句子。张先字子野,吴兴人,工于词,与柳永齐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古今诗话》:“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见《行香子》词)。'子野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簾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此余生平所得意也。’”
参考资料:
1.檀作文 万希,幼学琼林--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2023-04-01
2.程允升 原撰 叶光大译注 幼学故事琼林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12
人是群体性生活的,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在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人发生交往。对不同身份的人如何称呼,待人接物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本篇均有涉及。可以说,人事是与现实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也是本书中最为驳杂的篇目,这也说明了人事本身的复杂性和宽泛性。本篇为进入社会前的幼童展示了一幅人世百态的图卷,也许他们年纪尚小还不能完全理解,但将来他们必然会从中汲取为人处世的经验和智慧。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audio 元素。
程登吉作品集
明朝作品集
下载硬笔字帖版
 
目录
 
目录
程登吉
程登吉,字允升,明末西昌(今江西新建)人,为《幼学琼林》的编撰者,其《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
>点击查看详情
必背古诗文
01:一年级古诗文
02:二年级古诗文
03:三年级古诗文
04:四年级古诗文
05:五年级古诗文
06:六年级古诗文
07:七年级古诗文
08:八年级古诗文
09:九年级古诗文
10:高一古诗文
11:高二古诗文
12:高三古诗文
13:高中古诗文选修
四库全书
+
-
易类
· 子夏易传
· 周易郑康成注
· 增补郑氏周易
· 陆氏易解
· 周易注
· 周易注疏
· 周易略例
· 周易考证
· 周易集解
· 周易口诀义
+
-
书类
· 尚书注疏
· 洪范口义
· 书传
· 尚书全解
· 禹贡指南
· 禹贡论
· 山川地理图
· 尚书讲义
· 夏氏尚书详解
· 禹贡说断
+
-
诗类
· 诗序
· 毛诗注疏
·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 陆氏诗疏广要
· 毛诗指说
· 诗本义
· 郑氏诗谱
· 苏氏诗集传
· 毛诗名物解
· 毛诗李黄集解
+
-
礼类
· 周礼
· 仪礼
· 礼记
· 三礼总义
· 通礼
· 杂礼书
+
-
春秋类
· 春秋左传注疏
· 春秋公羊传注疏
· 春秋谷梁注疏
· 箴膏肓
· 起癈疾
· 发墨守
· 春秋释例
· 春秋集传纂例
· 春秋集传微旨
· 春秋集传辨疑
+
-
孝经类
· 古文孝经孔氏传
· 孝经注疏
· 孝经指解
· 孝经刊误
· 孝经大义
· 孝经定本
· 孝经述注
· 孝经集传
· 御定孝经注
· 御纂孝经集注
+
-
五经总义类
· 驳五经异义
· 郑志
· 经典释文
· 公是七经小传
· 程氏经说
· 六经图
· 六经正误
· 九经三传沿革例
· 融堂四书管见
· 四如讲稿
+
-
四书类
· 孟子注疏
· 论语集解义疏
· 论语注疏
· 论语笔解
· 孟子音义
· 论语拾遗
· 孟子解
· 论语全解
· 孟子传残
· 尊孟辨
+
-
乐类
· 皇祐新乐图记
· 乐书
· 律吕新书
· 瑟谱
· 韶舞九成乐补
· 律吕成书
· 苑洛志乐
· 钟律通考
· 乐律全书
· 御制律吕正义
+
-
小学类
· 训诂
· 字书
· 韵书
+
-
正史类
· 史记
· 史记集解
· 史记索引
· 史记正义
· 读史记十表
· 史记疑问
· 前汉书
· 班马异同
· 后汉书
· 补后汉书年表
+
-
编年类
· 竹书纪年
· 竹书统笺
· 前汉纪
· 后汉纪
· 元经
· 唐创业起居注
· 资治通鉴
· 资治通鉴考异
· 资治通鉴释例
· 资治通鉴目录
+
-
纪事本末类
· 通鉴纪事本末
· 春秋左传事类始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蜀鉴
· 炎徼纪闻
· 宋史纪事本末
· 元史纪事本末
· 平定三逆方略
· 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 平定金川方略
+
-
别史类
· 逸周书
· 东观汉记
· 建康实录
· 隆平集
· 古史
· 通志
· 东都事略
· 路史
· 钦定重订契丹国志
·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
+
-
杂史类
· 国语
· 国语补音
· 战国策
· 鲍氏战国策注
· 战国策校注
· 贞观政要
· 渚宫旧事
· 东观奏记
· 五代史阙文
· 五代史补
+
-
诏令奏议类
· 诏令
· 奏议
+
-
传记类
· 圣贤
· 名人
· 总录
· 杂录
· 别录
+
-
史钞类
· 两汉博闻
· 通鉴总类
· 南史识小录
· 北史识小录
+
-
载记类
· 越绝书
· 华阳国志
· 邺中记
· 十六国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蛮书
· 钓矶立谈
· 江南野史
· 江南别录
· 江表志
+
-
时令类
· 岁时广记
· 御定月令辑要
+
-
儒家类
· 家语
· 荀子
· 孔丛子
· 新语
· 新书
· 盐铁论
· 说苑
· 新序
· 扬子法言
· 潜夫论
+
-
兵家类
· 握奇经
· 六韬
· 孙子
· 吴子
· 司马法
· 尉缭子
· 黄石公三略
· 三略直解
· 黄石公素书
· 李卫公问对
+
-
法家类
· 管子
· 管子补注
· 邓子
· 商子
· 韩非子
· 疑狱集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
农家类
· 齐民要术
· 农书
· 蚕书
· 农桑辑要
· 农桑衣食撮要
· 农书
· 救荒本草
· 农政全书
· 泰西水法
· 野菜博录
+
-
医家类
· 黄帝内经素问
· 灵枢经
· 难经本义
· 针灸甲乙经
· 金匮要略论注
· 伤寒论注释
· 伤寒明理论
· 伤寒论方
· 肘后备急方
· 褚氏遗书
+
-
天文算法类
· 推步
· 算书
+
-
术数类
· 数学
· 占候
· 相宅相墓
· 占卜
· 命书相书
· 阴阳五行
· 杂技术
+
-
艺术类
· 书画
· 琴谱
· 篆刻
· 杂技
+
-
谱录类
· 器物
· 食谱
· 草木鸟兽虫鱼
+
-
杂家类
· 杂学
· 杂考
· 杂说
· 杂品
· 杂纂
· 杂编
+
-
楚辞类
· 楚辞章句
· 楚辞补注
· 楚辞集注
· 离骚草木疏
· 钦定补绘离骚图
· 山带阁注楚辞
+
-
别集类
· 汉唐别集
· 宋人别集
· 金元别集
· 明人别集
· 清人别集
+
-
总集类
· 文选注
· 六臣注文选
· 文选颜鲍谢诗评
· 玉台新咏
· 玉台新咏考异
· 高氏三宴诗集
· 香山九老诗
· 河岳英灵集
· 国秀集
· 御览诗
+
-
诗文评类
· 词集
· 词选
· 词话
· 词谱词韵
· 南北曲
· 文心雕龙
· 文心雕龙辑注
· 诗品三卷
· 文章缘起
· 本事诗
+
-
词曲类
· 珠玉词
· 六一词
· 乐章集
· 安陆集
· 东坡词
· 山谷词
· 淮海词
· 书舟词
· 小山词
· 晁无咎词
国学启蒙
启蒙篇: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声律启蒙
笠翁对韵
训诫篇:
弟子规
朱子家训
颜氏家训
诗歌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古诗十九首
玉台新咏
典故篇:
幼学琼林
增广贤文
二十四孝
诸子百家
诸子:
老子
孔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鬼谷子
孙子
管子
惠子
列子
扁鹊
许行
吕不韦
苏秦
百家: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名家
阴阳家
纵横家
杂家
兵家
农家
医家
小说家
农家
四书五经
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