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六《七言绝句》五十一篇 >
弟子规

赤壁 杜牧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 jiào
    duì
    zhōng
    qǐng
    xiān
    kàn
    zuǒ
    yuán
    wén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赤壁[1]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2],自将磨洗认前朝[3]
断戟沉埋泥沙之中,那精铁尚未蚀销,我拣起断戟磨洗干净,发现这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东风不与周郎便[4],铜雀春深锁二乔[5]
想当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
[1]赤壁:指赤壁山,三国时赤壁大战战场。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耸峙江边。又,湖北省黄冈市城外有赤鼻矶,后人误认为赤壁。杜牧曾于武宗会昌中(841一845)至会昌四年任黄州刺史,此诗当作于此时。黄州有赤壁,但并非三国孙、曹大战之赤壁(今湖北蒲听县西),此借相同地名论史而已。
[2]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沉沙:沉埋在江边沙土中。销:销蚀。
[3]将:拿,取。磨洗:磨光洗净。前朝:指赤壁之战的三国时代。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4]东风:赤壁大战时,曹操兵多势强,东吴都督周瑜用黄盖火攻之策,趁着东南风,用火船冲击曹军,大获全胜。周郎:指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5]铜雀:铜雀台,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有大铜雀高一丈五尺,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二乔:指东吴乔玄的两个女儿。大乔嫁给前国主孙策,小乔嫁给军事统帅周瑜。合称"二乔"。曹操在率军南下攻吴时,曾扬言要灭掉孙吴,把俘虏的二乔置于铜雀台上以娱晚年。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他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议论之风。“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对岸为乌林,相传是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军队决战的地方。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形势。周瑜统率吴军,作为主力,用火攻大败号称百万的曹操大军,一举成名,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诗,表面上描述了一柄折断的战戟,深埋于泥沙之中,历经岁月洗礼却仍存其形,诗人亲自将其磨洗,辨识出它曾是前朝遗物。然而,其内涵远不止此。断戟沉沙,不仅是对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历史事件的隐喻,更是对岁月无情、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这把锈迹斑斑的“折戟”,在江底沉埋了六百多年,如今被诗人发掘,不仅触动了诗人的思绪,也为我们揭开了赤壁之战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通过对这柄前朝遗物的辨认,诗人巧妙地为后文抒发感慨与怀古之情,铺就了坚实的情感基石。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后两句诗中,诗人以假设的口吻,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另一可能结局。倘若东风未曾助力周瑜,那么胜利的天平或许将倾斜向曹操一方,而东吴的大乔和小乔,也将会被囚禁在铜雀台,度过她们余生。这里,诗人并未直接描述战争的惨烈与残酷,而是巧妙地通过两位美人的命运,来隐喻战争的胜负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深远影响。这种间接的叙述方式,既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让人对那段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同时,这两句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他并未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从更为广阔的角度,审视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48-50
2.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诗词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804-805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