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一《五言古诗》三十三篇 >
弟子规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唐-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1]
唐-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2],群壑倏已暝[3]
夕阳翻过了西岭,群山万壑,忽然笼罩在暮色之中。


松月生夜凉[4],风泉满清听[5]
明月爬上了松林,夏夜的一切,仿佛为清光凉泠,晚风吹送来泉声,这清清泠泠的悦耳音乐,更将空寥的山谷充盈。


樵人归欲尽[6],烟鸟栖初定[7]
晚归的樵夫,快要走尽,归鸟穿过了晚雾,入巢栖息。


之子期宿来[8],孤琴候萝径[9]
盼望着丁兄能如前约到来,我怀抱唯有知音相赏的古琴,在藤萝掩映的山间小径等候。




注释
[1]此诗描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的情景。宿:过夜,住宿,留宿。业师:法名叫业的僧人,师是对出家人的尊称。房:山中的屋舍,此指僧房。丁大:当为丁凤,浩然另有《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诗。排行一称大。是诗人的朋友。
[2]度:形容夕阳光辉缓缓移动。
[3]壑:山谷。倏:忽然。暝:昏晦。
[4]松月:松间月色。
[5]风泉:风中泉声。清听,悦耳的声音。
[6]欲:将。
[7]烟鸟:如烟暮气中的归鸟。
[8]之子:那人。之是指示代词。期宿来:隔夜相约来此。期:约定。宿:隔夜。
[9]孤琴:指自己相对孤琴,暗含待知音人来之意。萝径:为青萝所掩映的小径。萝,女萝,丝状攀援植物。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善于表现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山区寻常的景物,一经作者妙笔点染,便构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

  此诗写诗人夜宿山寺中,于山径之上等待友人的到来,而友人不至的情景。前六句尽写夜色:夕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尽,暮鸟栖定;后两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待。全诗不仅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令特征,而且融合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境界清新幽静,语言委婉含蓄。

  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融统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特别是“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

  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点出“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字再点出一个“候”字,彰显了诗人不焦虑不抱怨的儒雅风度,也从侧面表露出了诗人闲适的心境和对友人的信任。“孤琴候萝径”,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萝”字修饰“径”,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诗人的孤独。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这一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诗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栩栩如生。

  表面上看起来,前六句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写候友。其实不然,诗从一开始就在写候友,不过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前六句看起来是无人之境,实际上是友人之境。“群壑倏已暝”是诗人看到的,“松月生夜凉”是诗人感到的,“风泉满清听”是诗人的感觉,“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也是诗人看到的。这些诗句表明诗人候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待读到“孤琴候萝径”,暗藏在景物中的人,与抚琴候友的人迭在一起,形象蓦地活起来,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全诗色彩不断变幻,景物描写十分清幽,语言含蓄委婉却不失韵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此诗名句。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9:11-12
2.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88-89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