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五《七言律诗》五十三篇 >
弟子规

行经华阴 崔颢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行经华阴
    唐-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地学长生。(地 一作:处)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行经华阴[1]
唐-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2],天外三峰削不成[3]
高耸的太华山啊,俯瞰着京师长安城,陡峭的三峰伸向天外,鬼斧神工也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4]
巨灵祠外的烟云刚刚消散,他开山的掌印上空雨过天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5],驿路西连汉畤平[6]
潼关北靠河山地势多么险要,驿路通过长安往西连着汉畤。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学长生[7]
(太华形胜人间仙境,)借问路旁那些追名逐利的过客,何不就在此地学长生。




注释
[1]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崔顾进士及第前后出入两京时所作。此诗写华山的高峻神秀和灵迹仙踪。华阴:华州属县,今陕西华阴东南。 因位于华山之北,山北为阴,故名。
[2]岧峣:山高峻的样子。曹植《愁赋》:“登岧哓之髙岑。”太华:华山又称太华,相对其西少华而言。俯咸京:俯视长安。华山东距长安一百八十里,高而又近,故称俯。咸京:秦都咸阳,因曾为秦朝京都,所以称“咸京”,今属陕西。在唐长安东约四十里,唐人多以代称长安。
[3]三峰:指华山芙蓉、明星、玉女三峰,唐人常以指代华山。削不成:意谓非人力所能削成。语本《山海经·西山经》:“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其中之“削”,为陡峭之意,崔颢在此化用其语而变其意。
[4]武帝祠:指巨灵祠,为汉武帝登华山仙人掌峰时下令所建。相传是巨灵神为使河水畅流,将华山劈开,分为太华、少华,因掌足之迹尚存华山东峰顶,因称华山东峰为仙人掌。
[5]秦关:指秦代的潼关。潼关北靠黄河、华山而为天险。戴延之《西征记》:“东自殽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曰天险。”一说秦关是函谷关,战国时秦国所建,为通往秦地的咽喉,地势险峻。故址在今河南灵宝。
[6]驿路:指交通要道。华山西有驿道,越长安。驿:古代官府供邮传和官员歇脚旅宿的处所。 汉畤:汉代帝王祭祀天地、五帝之祠,在今陕西凤翔南。通雍县汉五帝畤畤(zhì):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畤为“神灵之所止",参《史记·孝武本纪》“郊见五畤”注。
[7]“借问”二句:曹植《鍛鲍篇》:“俯观路上人,势利唯是谋。”阮籍《咏怀》:“愿登太华山,上与赤松游。”此二句化用之。按,华山为道家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四。名利客:指追名逐利的人。长生:长生不老之术,即神仙之道。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崔颢写山水行旅、登临怀古诗,很善于将山水景色与神话古迹融合起来,使意境具有辽阔的空间感和悠久的时间感,更加瑰丽神奇。在名作《黄鹤楼》中,就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再现了茫茫天地、悠悠岁月,令人浮想联翩,引起无穷感慨。在这首诗中,他再次运用这一手法。

  诗题“行经华阴”,既是“行经”,必有所往;所往之地,就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诗中提到的“太华”、“三峰”、“武帝祠”、“仙人掌”、“秦关”、“汉畤”等都是唐代京都附近的名胜与景物。当时京师的北面是雍县,秦文公曾在这里作鄜畤(畤,谓“神灵所止之地”,即后世神坛之类),到汉高祖作北畤止,这里共有五畤,诗中的“汉畤”即指京师北面的这一古迹。而京师的东南面,就是崔颢行经的华阴县。县南有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又称太华,山势高峻。神话传说这里是“群仙之天”,曾由“巨灵手劈”,所以“仙掌之形,莹然在目”(《云笈七签》)。华山各峰都如刀削,最峭的一峰,号称“仙人掌”。汉武帝观仙人掌时,立巨灵祠以供祭祀,即为“武帝祠”。华阴县北就是黄河,隔岸为风陵渡,这一边是秦代的潼关(一说是华阴县东灵宝县的函谷关)。华阴县不但河山壮险,而且是由河南一带西赴咸京的要道,行客络绎不绝。

  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写法则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在这里,一个“俯”字显出崇山压顶之势;“岧峣”两字加倍写华山的高峻,使“俯”字更具有一种神力。然后,诗人从总貌转入局部描写,以三峰作为典型,落实“岧峣”。“削不成”三字含有人间刀斧俱无用,鬼斧神工非巨灵不可的意思,在似乎纯然写景中暗含神工胜于人力,出世高于追名逐利的旨意。

  诗人路过华阴时,正值雨过天晴。未到华阴,先已遥见三峰如洗。到得华阴后,平望武帝祠前无限烟云,聚而将散;仰视仙人  掌上一片青葱,隐而已显,都是新晴新沐的醒目气象。首联写远景,颔联二句可说是摄近景。远近相间,但觉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几乎忘却它的对仗之工,而且更无暇觉察“武帝祠”和“仙人掌”已为结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奠基。

  颈联则浮想联翩,写了想象中的幻景。这是眼中所无而意中所有的一种景色,是诗人在直观的基础上加以驰骋想象的一幅写意画。在华山下,同时看到黄河与秦关是不可能的,但诗人“胸中有丘壑”,笔下可以溢出此等雄浑的画面。

  在华山下望到咸京西面的五畤,也是不可能的,而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心雕龙》),完全可以感受到此种荡荡大道,西接遥天。古人论诗有“眼前景”与“意中景”之分,前者着眼客观景物的撷取,后者则偏执诗人胸襟的外溢。这首诗就是从描绘眼前景色中自然滑出五、六两句诗人的意中之景。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胸中之情亦由此可窥探。上句中一个“枕”字把黄河、华山都人格化了,有“顾视清高气深稳”之概;一个“险”字又有意无意地透露出名利之途的风波。下句一个“连”字,使汉五畤上接颔联中的“武帝祠”和“仙人掌”,灵迹仙踪,联锁成片,更垫厚了结处的“长生”;“平”字与上文“岧峣“、“天外”相对照,驿路的平通五畤固然更衬出华山的高峻,同时也暗示长生之道比名利之途来得坦荡。一“险”一“平”,为人们提出了何去何从的问号。这两句中“枕”字、“连”字,前人称为诗眼,其实,两句中的“险”字、“平”字以及起句的“俯”字都是前呼后拥,此响彼应。

  此诗劝“学长生”,感叹自己奔波于仕途。但诗人不用直说,反向旁人劝喻,显得隐约曲折。结尾两句是从上六句自然落出的,因而显得潇洒自如,风流蕴藉。

  崔颢现存诗中大都格律严整,然而此诗却打破了律诗起、承、转、合的传统格式,别具神韵。前六句虽有层次先后,却全为写景,到第七句突然一转,第八句立即以发问的句法收住,“此处”二字,绾合前文,导出“何如学长生”的诗旨。从全篇来看,诗人融神灵古迹与山河胜景于一炉,诗境雄浑壮阔而富有意蕴。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诗词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370-371

崔颢

崔颢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