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五《七言律诗》五十三篇 >
弟子规

苏武庙 温庭筠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 jiào
    duì
    zhōng
    qǐng
    xiān
    kàn
    zuǒ
    yuán
    wén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苏武庙[1]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2],古祠高树两茫然[3]
当时面对来迎的汉使,苏武怎能悲喜交集、感慨万千,而今英雄已逝,只有古庙和高树茫然相对。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4]
他曾望断云边南飞雁,夜夜空对胡天月,他曾荒垄牧羊归来,面对着的只有塞外野草的孤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5]
回到朝中,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却不见汉武帝的甲帐。当年他奉命出使时加冠佩剑,正值壮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6],空向秋波哭逝川[7]
武帝已逝,看不见他封侯授印。苏武只有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的年华。




注释
[1]此为写苏武事迹的怀古诗。苏武庙:今甘肃民勤南有苏武庙、苏武山。苏武:西汉人,字子卿。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出使匈奴,被扣留逼降,始终不屈,乃流放至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达十九年,历尽艰苦,忠心不渝。汉昭帝时,与匈奴和亲,汉使臣与匈奴交涉,苏武方得回国,至长安已是始元六年(前81)春了。后拜典属国,专掌少数民族事务。
[2]“苏武”句:汉昭帝时,汉使到匈奴和亲,方知苏武尚存,因诈称汉帝射猎上林苑,得武系雁足之帛书,遂与匈奴交涉,使苏武得返。魂销:极度地感慨和激动。
[3]两茫然:祠、树相对,不胜沧桑。
[4]“云边"二句:追思苏武被扣匈奴时情景。《汉书·苏武传》记其;“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中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雁断:指音讯不通。汉使向匈奴询问苏武时,匈奴诡称苏武已死。后有人教汉使对单于说,汉帝射雁,在雁足上得苏武之亲笔信,称在某泽中。单于这才承认苏武尚在。
[5]“回日”二句:二句倒装,谓少去老归,人事风物迥非当年,李陵答苏武书云:“丁年奉使,皓首而归。”回日:归汉日。楼台:归时所见宫中楼台。甲帐:《汉武故事》记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贵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去时:当年去国出使时。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6]茂陵:汉武帝陵墓,在今陕西兴平。此代指汉武帝。封侯印:苏武归汉时,昭帝拜为典属国,至宣帝时,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而武帝已不及见。
[7]“空向”句:言苏武悼念武帝。逝川:《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后以“逝川”比喻流逝的岁月。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两句分点“苏武”与“庙”。第一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武在某泽中,匈奴方才承认,并遣武回国。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这里有辛酸的追忆,有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茫然即渺然久远之意。古祠高树两茫然,是说祠和树都年代杳远。这就为三、四两句转入对苏武当年生活的追思缅想创造了条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第一句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李陵《答苏武书》中也有“丁年(壮年)奉使,皓首而归”之句。第二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甲帐”、“丁年”巧对,向为诗评家所称。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可以“化板滞为跳脱”(沈德潜《唐诗别裁》)。其实,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沉的感。“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两句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史载李陵劝降时,苏武曾说:“武父子之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回国后,昭帝“诏武奉一大牢谒武帝园庙”。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的需要。杜牧《河湟》诗云:“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温庭筠这首诗,正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


参考资料:
1.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1123-1124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