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五《七言律诗》五十三篇 >
弟子规

送魏万之京 李颀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送魏万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一作:树)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 jiào
    duì
    zhōng
    qǐng
    xiān
    kàn
    zuǒ
    yuán
    wén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送魏万之京[1]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2],昨夜微霜初度河[3]
清晨里,听着你远游的客子唱起离别的歌,这才见,昨夜里初度的微霜由北向南悄悄过黄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4],云山况是客中过[5]
怀愁之人实在不忍听那鸿雁哀鸣,何况是那与故乡遥隔千山万水,身在旅途的异乡客。


关城曙色催寒近[6],御苑砧声向晚多[7]
潼关晨曦寒气越来越重,天气愈来愈冷,你到达长安,可听得,御苑宫女傍晚捣衣声。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8]
魏君啊,你不要以为长安繁华是个行乐处,切不可玩物丧志将那岁月来虚度。





注释
[1]此诗为送别之作,除写离情还致良友规勉之意。魏万:又名魏颢。家住山西阳城西南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肃宗上元年(760-761)进士。本诗当为魏未达前作。又李硕天宝末已卒,则本诗当作于此前。
[2]游子:四处漂泊的人。这里指魏万。离歌:告别之歌。昨夜微霜:即满地微霜的清晨。霜皆成于夜间,故称昨夜。离歌:即“骊歌”。古逸诗有《骊驹》篇,据《大戴礼》载,古代客人临去而歌《骊驹》,后世因将告别之歌称作“骊歌”。
[3]微霜:薄霜,指秋意已深。初渡河:刚渡过黄河,魏万隐居的王屋山在河北,到长安须渡过黄河。河:黄河。
[4]不堪:不能忍受。
[5]况是:更何况是。况:况且。客中:作客途中。
[6]关城:指潼关城。古代重要的关塞,为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要冲,一入潼关,离京城长安就很近了。
[7]御苑:皇家宫苑。此指长安。砧声:捣衣声。按唐时有宫女为边军缝制寒衣的习俗。
[8]“莫见”二句:二句连读。“见”,原作“是”,据本集改。令:使。蹉跎:虚度年华,一事无成。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首联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全诗自然真切,情深意长,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

  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是诗人对远行客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诗词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111-112

李颀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