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四《五言律诗》八十篇 >
弟子规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唐-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将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1]
唐-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2]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一直送你到奉济驿,在这里我们就要分别了,伫立的青山空自惆怅,只能暗自增添离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3]
何时才能够再举杯共饮?昨夜月下同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列郡讴歌惜[4],三朝出入荣[5]
各郡的百姓都颂扬您的功绩,依依惜别。您历经了三朝,身居高位,多么光荣。


江村独归处[6],寂寞养残生。
您去后,我又将独自归向江村的居处,孤寂落寞中,打发掉这余年残生。





注释
[1]作于代宗宝应元年(762)六月。奉济驿:唐时驿站名,在四川成都东北绵阳城外三十里处。严公:严武,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时任剑南节度使。杜甫在蜀颇受其照顾。当时严武奉诏入京,杜甫由成都送至绵州。先作《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诗,又于绵州作本诗,故称重送。
[2]“青山”句:青山连绵似人情。李硕《送陈章甫》:“青山朝别暮还见。”空复情:枉自多情。
[3]“几时”二句:用倒装法,把今日一别,后会难期的离情曲折地表现了出来,收到平中见奇的效果。仇兆鳌说:“语用倒挽,方见曲折。若提昨夜句在前,便直而少致矣。”(《杜诗详注》)。杯重把:即重把杯,指再相见,再在一起饮酒叙谈。月同行:指在月下一同漫步谈心。
[4]“列郡”句:言严武在川行德政,百姓惜别。列郡:指东、西两川各郡。
[5]三朝:指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朝。出:指出守外郡(地方官吏)。 入:指入处朝廷(中央官员)。荣:荣居高位。出入荣:指严武历任重位,出入荣耀。
[6]“江村”二句:悬想送罢归来景象。江村:指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草堂。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诗一开头,点明“远送”,体现出诗人意深而情长。诗人送了一程又一程,送了一站又一站,一直送到了二百里外的奉济驿,有说不尽的知心话。“青山空复情”一句,饶有深意。青峰伫立,也似含情送客;途程几转,那山仍若恋恋不舍,目送行人。然而送君千里,也终须一别了。借山言人,情致婉曲,表现了诗人那种不忍相别而又不得不别的无可奈何之情。

  伤别之余,诗人自然想到“昨夜”相送的情景:皎洁的月亮曾和他一起“同行”送别,在月下同饮共醉,行吟叙情,离别之后,后会难期,诗人感情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于是诗人发问道:“几时杯重把?”“杯重把”,把诗人憧憬中重逢的情景,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里用问句,是问诗人自己,也是问友人。社会动荡,生死未卜,能否再会还是个未知数。诗人送别时极端复杂的感情,凝聚在一个寻常的问语中。

  以上这四句倒装,增添了诗的情趣韵致。前人说得好:“诗用倒挽,方见曲折。”首联如果把“青山”一句提到前面,就会显得感情唐突,使人不知所云;颔联如果把“昨夜”一句放在前面,便会显得直白而缺少情致。现在次序一倒,就奇曲多趣了。这正是此诗平中见奇的地方。

  诗人想到,像严武这样知遇至深的官员恐怕将来也难得遇到,于是离愁之中又添一层凄楚。关于严武,诗人没有正面颂其政绩,而说“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说他于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出守外郡或入处朝廷,都荣居高位。离任时东西两川属邑的人们讴歌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言简意赅,雍雅得体。

  最后两句抒写诗人送别后的心境。“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独”字见离别之后的孤单无依;“残”字含风烛余年的悲凉凄切;“寂寞”则道出知遇远去的冷落和惆怅。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严武的真诚感激和深挚友谊,依恋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杜甫作这首诗送好友严武,既赞美严武,也发出他自己“寂寞养残生”的叹息。诗意在送严武奉召还朝。诗人曾任严武幕僚,深得严武关怀,所以心中那种依依不舍的别离之情,不必再用言语解释。这首诗语言质朴含情,章法谨严有度,平直中有奇致,浅易中见沉郁,情真意挚,凄楚感人。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