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四《五言律诗》八十篇 >
弟子规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枫叶落纷纷。( 一作:席)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夜泊牛渚怀古[1]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2],青天无片云。
牛渚山西江畔,夜来泊旅舟,望青天,长空万里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3]
一轮秋月明,引我到船头,此地曾有谢将军,月夜闻朗吟,邀袁宏,畅谈到天明。


余亦能高咏[4],斯人不可闻[5]
我也能高咏,文采亦风流,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6]
明日里,我将扬帆东行,送我者——两岸枫林,红叶飘落纷纷。





注释
[1]原本题下有注:“此处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按《晋书•文苑传》记,袁宏字彦伯,有才美,少时孤贫,以运租为生。曾作《咏史》诗寄托情怀。当时谢尚镇守牛渚,秋夜泛舟江上,恰闻袁宏吟讽《咏史》,心异之,便邀之谈论通宵。袁宏由此声名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牛渚,山名,牛渚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与采石矶相邻。
[2]西江:由江西到江苏南京的长江水流,古时称“西江”,牛渚山就在西江这一段中。
[3]空忆:徒然追忆。谢将军:即谢尚,东晋时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官镇西将军。谢尚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正诵《咏史》诗,音词俱妙,因此大为赞赏,并邀来交谈,直至天明。自此袁宏声名日著,后官至东阳太守。
[4]高咏:谢尚泛舟赏月时,听见袁宏咏《咏史》诗,对袁宏大加赞赏。
[5]“斯人”句:句意为再也没有谢尚这样的尚贤之人。斯人:此人,指谢尚。
[6]“明朝”二句: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意。挂帆:扬帆。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藉,但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空间的无垠和时间的永恒之间,在人们的意念活动中往往可以相互引发和转化,陈子昂登幽州台,面对北国苍莽辽阔的大地而涌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感,便是显例。而今古长存的明月,更常常成为由今溯古的桥梁,“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说明这一点。因此,“望”、“忆”之间,虽有很大跳跃,读来却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当中就含有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和没有明言的意念活动。“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暗逗下文。

  如果所谓“怀古”,只是对几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谢尚闻袁宏咏史”情事的泛泛追忆,诗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诗人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关系—贵贱的悬隔,丝毫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现实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诗意明朗而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却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这种神韵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文字语言和特定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画,迹近写意;写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的自然清新,虚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于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李白的五律,不以锤炼凝重见长,而以自然明丽为主要特色。此篇行云流水,纯任天然。这本身就构成一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趣,适合表现抒情主人公那种飘逸不群的性格。诗的富于情韵,与这一点也不无关系。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诗词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346-347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