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四《五言律诗》八十篇 >
弟子规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寄左省杜拾遗
    唐-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寄左省杜拾遗[1]
唐-岑参
联步趋丹陛[2],分曹限紫微[3]
宫殿前,朱红的阶砌上,我们并肩同步,任谏官,分署办公,和你相隔皇帝的宣政殿。


晓随天仗入[4],暮惹御香归。
清晨跟着天子的仪仗一起上朝,傍晚归家衣服上还带着御炉的香气。


白发悲花落[5],青云羡鸟飞[6]
满头的白发,悲叹春花凋落,仍然无所作为,遥望青云万里,羡慕鸟高飞。


圣朝无阙事[7],自觉谏书稀[8]
王朝圣明,本没有什么可以补阙拾遗我们身为谏官也觉得,近来的谏书,已渐渐疏稀。




注释:
[1]此诗作于乾元元年(758),岑参为右补阙,与杜甫一样,都是谏官。此诗在表面颂圣中含蓄悲愤。左省:即门下省,因在宣政殿门左,故称“左省”。杜拾遗:杜甫,时任门下省左拾遗。
[2]“联步”二句:言自己与杜甫分处左右省而同行上朝。联步:同行。趋:小步走。二人都是谏官之职,分属中书、门下两省,上朝时应并列而行。丹陛,即丹阶,天子宫殿前的台阶漆成红色,称丹陛,又称“丹墀”。分曹: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当时岑参为右补阙,属中书省,杜甫则属门下省,故云。曹,官署。限:界限,阻隔。紫微:此指宣政殿。本为星名,古人以紫微星为天帝之居,后转指皇帝之居。限紫微,为紫微所限。
[3]天仗:又叫仙仗,朝会时的仪仗。朝会时百官由仪卫导引,分由东西上咼门依次入殿,分东西班相向站立。门下省又称东省,属官在东班;中书省又称西省,属官在西班。
[4]御香:朝会时殿上所燃熏香。《新唐书•仪卫志》:“朝日,殿上设舗宸、蹑席、熏炉、香案。”
[5]“白发”句:谓见花落而悲青丝变白。本年岑参三十八岁,杜甫四十一岁。古人常叹病嗟老,未必真生白发。
[6]“青云”句:谓见鸟飞而羡青云直上。《史记•范雎传》记须贾言:“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又《伯夷传》:“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7]圣朝:圣明之朝,指当朝。阙;疏失,错失。阙事:缺失之事。当时杜甫与岑参的职务就是拾遗、补阙,负责纠正朝政中的过失,故有尾联。
[8]谏书:谏诤的奏疏。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公元757年(至德二年)至758年(乾元元年)初,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诗人悲叹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诗中运用反语,表达了一代文人身处卑位而又惆怅国运的复杂心态。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读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君臣们既没有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定下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诗人特意告诉读者,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如果联系当时安史乱后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朝廷现状,读者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阙事,指缺点、过错。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就不必“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这和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是语异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读了岑参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他是看出岑诗中的“潜台词”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