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六《五言绝句》二十九首 >
弟子规

送上人/送方外上人 刘长卿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送上人/送方外上人
    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送上人[1]
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2],岂向人间住!
一片孤云伴着离群的野鹤飞去,它们怎会愿意住在这喧嚣的人间。


莫买沃洲山[3],时人已知处[4]
莫要再去购置支公隐栖的沃洲山,就是那高僧放鹤养马的地方,现在也不再安宁为人知。




注释
[1]此诗为一首送别之作,意谓:若想当孤云野鹤,就该隐居。但不能去沃洲山这种名山,这会让人知道你的居处。上人:佛教称具备智慧德行者为上人,后用作僧人敬称。 此指灵澈。
[2]将:与、共。孤云、野鹤:都用来比喻方外上人。
[3]“莫买”句:《世说新语•排调》:“支道林因人就深公买印山。深公答曰:'未闻巢由(巢父、许由,古隐者)买III归隐。'”后以买山指归隐。 沃洲山:在浙江新昌县东。传为晋代高僧支遁放鹤养马处,有放鹤峰,养马坡,道家列为第十二洞天福地。
[4]时人:指时俗之人。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是一般的亲朋好友间的送往迎来,而是送僧人归山。这首诗前两句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理应不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末两句写诗人对方外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这首诗语言妙趣横生,闲散淡远,构思精巧。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云”与“鹤”本来已不是俗世凡物,何况还是“孤云”与“野鹤”,这样超尘脱俗之物在人世是留不住的。因此诗人诙谐地说:“岂向人间住。”尘世难留方外高人。方外高人理应去深山古刹,静心修炼;因此,上人归山,恰得其所,理应祝贺,不该作儿女之态,像俗人那样依依不舍,甚至怅惘无极。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是对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不少僧人爱住名山宝刹,实际上并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扬名,然后接近权贵,以求闻达于皇帝,达到加官进爵的目的。这与假隐士走终南捷径的手段相似。“莫买沃洲山”,暗寓出沃洲山名声太大,人们都知道那地方,会影响修行,会成为走“终南捷径”的人。这后两句与裴迪《送崔九》的后两句:“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是同一用意,但此诗说得更直率。由此可见,作者与上人的关系亲密,可以直接规劝,所以吴瑞荣在《唐诗笺要》中说:“索性勉其入山之深,是何等交谊?”

  观此诗作,写得妙趣横生、闲情逸趣,流露出诗人很看重灵澈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境界,向往隐居深山之中,却规劝方外上人要另觅他处,“莫买沃洲山”,表现出诗人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领悟真隐和假隐之真谛,莫隐居变成趋时,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


参考资料:
1.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5年04月第1版:484-485
2.方笑一评注 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04:288

刘长卿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