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弟子规

阿房宫赋 杜牧 著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当时朝廷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杜牧借古讽今,切谏时弊。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阿房宫赋
    唐-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ē
    páng
    gōng
  • táng
    -
    -
  •  
     
     
     
    liù
    wáng
    hǎi
    shǔ
    shān
    ē
    páng
    chū
    sān
    bǎi
    tiān
    shān
    běi
    gòu
    ér
    西
    zhé
    zhí
    zǒu
    xián
    yáng
    èr
    chuān
    róng
    róng
    liú
    gōng
    qiáng
    lóu
    shí
    láng
    yāo
    màn
    huí
    yán
    gāo
    zhuó
    bào
    shì
    gōu
    xīn
    dòu
    jiǎo
    pán
    pán
    yān
    qūn
    qūn
    yān
    fēng
    fáng
    shuǐ
    chù
    zhī
    qiān
    wàn
    luò
    cháng
    qiáo
    wèi
    yún
    lóng
    dào
    xíng
    kōng
    hóng
    gāo
    míng
    zhī
    西
    dōng
    tái
    nuǎn
    xiǎng
    chūn
    guāng
    róng
    róng
    diàn
    殿
    lěng
    xiù
    fēng
    zhī
    nèi
    gōng
    zhī
    jiān
    ér
    hòu
     
     
     
     
     
     
     
     
     
     
     
     
     
     
     
     
     
     
     
     
     
     
  •  
     
     
     
    fēi
    pín
    yìng
    qiáng
    wáng
    huáng
    sūn
    lóu
    xià
    diàn
    殿
    niǎn
    lái
    qín
    zhāo
    xián
    wéi
    qín
    gōng
    rén
    míng
    xīng
    yíng
    yíng
    kāi
    zhuāng
    jìng
    绿
    yún
    rǎo
    rǎo
    shū
    xiǎo
    huán
    wèi
    liú
    zhǎng
    zhī
    shuǐ
    yān
    xié
    héng
    fén
    jiāo
    lán
    léi
    tíng
    zhà
    jīng
    gōng
    chē
    guò
    yuǎn
    tīng
    yǎo
    zhī
    suǒ
    zhī
    róng
    jìn
    tài
    yán
    màn
    yuǎn
    shì
    ér
    wàng
    xìng
    yān
    yǒu
    jiàn
    zhě
    sān
    shí
    liù
    nián
     
     
     
     
     
     
     
     
     
     
  •  
     
     
     
    yān
    zhào
    zhī
    shōu
    cáng
    hán
    wèi
    zhī
    jīng
    yíng
    chǔ
    zhī
    jīng
    yīng
    shì
    nián
    piāo
    lüè
    rén
    dié
    shān
    dàn
    néng
    yǒu
    shū
    lái
    jiān
    dǐng
    chēng
    shí
    jīn
    kuài
    zhū
    zhì
    qín
    rén
    shì
    zhī
    shèn
     
     
     
     
     
     
     
     
     
     
     
     
     
     
  •  
     
     
     
    jiē
    rén
    zhī
    xīn
    qiān
    wàn
    rén
    zhī
    xīn
    qín
    ài
    fēn
    shē
    rén
    niàn
    jiā
    nài
    zhī
    jìn
    zhū
    yòng
    zhī
    shā
    shǐ
    使
    dòng
    zhī
    zhù
    duō
    nán
    zhī
    nóng
    jià
    liáng
    zhī
    chuán
    duō
    shàng
    zhī
    gōng
    dìng
    tóu
    lín
    lín
    duō
    zài
    zhī
    fèng
    cēn
    duō
    zhōu
    shēn
    zhī
    zhí
    lán
    héng
    jiàn
    duō
    jiǔ
    zhī
    chéng
    guō
    guǎn
    xián
    ōu
    duō
    shì
    rén
    zhī
    yán
    shǐ
    使
    tiān
    xià
    zhī
    rén
    gǎn
    yán
    ér
    gǎn
    zhī
    xīn
    jiāo
    shù
    jiào
    hán
    chǔ
    rén
    lián
    jiāo
     
     
     
     
     
     
     
     
     
     
     
     
     
     
  •  
     
     
     
    miè
    liù
    guó
    zhě
    liù
    guó
    fēi
    qín
    qín
    zhě
    qín
    fēi
    tiān
    xià
    jiē
    shǐ
    使
    liù
    guó
    ài
    rén
    qín
    shǐ
    使
    qín
    ài
    liù
    guó
    zhī
    rén
    sān
    shì
    zhì
    wàn
    shì
    ér
    wéi
    jūn
    shuí
    ér
    miè
    qín
    rén
    xiá
    āi
    ér
    hòu
    rén
    āi
    zhī
    hòu
    rén
    āi
    zhī
    ér
    jiàn
    zhī
    shǐ
    使
    hòu
    rén
    ér
    āi
    hòu
    rén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阿房宫赋

唐-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解释:六国统治结束,天下合而为一。蜀山砍伐一空,阿房得以建成。覆盖三百余里,遮天蔽日。从骊山向北构筑而后西折,直达咸阳。渭樊二川浩浩荡荡,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走廊如绸带回绕,飞檐像鸟嘴高啄。各因地势制宜,钩连对凑相互配合。盘绕着呀,回旋着呀,像密集的蜂房、激流的水涡,高高矗立,不知有几千万座。骤见长桥卧于水波,没有云彩哪来的游龙?乍逢复道高架在天空,不曾雨晴哪来的彩虹?高低冥迷,不辨东西。台上歌声温柔,一派春光融融;舞殿冷袖翻飞,一阵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同。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解释:六国的妃嫔媵嬙,王子皇孙,离开了故国的楼阁宫殿,乘车来到秦国。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了秦国的宫人。明星荧荧,是她们打开了妆镜;绿云扰扰,是她们早晨在梳理发鬟;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洗脸水;烟雾弥漫,是她们在焚烧椒兰。雷霆突然惊动,是宫车在经过;车轮声远去,杳杳然不知它去向何方。卖弄姿容,尽态极妍。伫立遥望,盼望皇帝的幸临。有人未睹天颜,长达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解释:燕赵收藏的奇珍,韩魏经营的宝物,齐楚保存的重器,多少代多少年,掠夺自民间,堆积如山。一旦国破家亡,都给运到此间。视鼎如铛,视玉如石,挥金如土,以珠作砾,四处拋掷,秦人见了,也不怎样爱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解释:哎呀!一个人的心,也就是千万人的心。秦人喜欢奢侈,六国人也眷念故家。为什么掠夺时一丁点儿也不放过,用起来却当成泥沙?使负荷大梁的柱子,比地里耕田的农夫还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机杼旁的织女还多;显眼的钉头,比粮仓里的谷粒还多;参差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多;纵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呕哑的乐声,比市上人们的语声还要嘈杂。使天下的人,敢怒而不敢言。而独夫的心,日益骄傲而顽固。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刘邦一举攻占函谷;楚人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怜阿房宫成了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释:哎呀!灭掉六国的,正是六国,而不是秦国。族灭秦国的,正是秦国,而不是天下的人。哎呀!假使六国君主各自爱护他们自己的人民,就足以抵抗秦国的入侵。假使秦国也能爱护六国的人民,就可以传位三世,乃至万世而为君,谁又能族灭它呢?秦人无暇自哀,而使后人哀怜之;后人哀怜之而又不引以为借鉴的话,那就会使他们的后人又来哀怜他们啊!



注释:

[1]阿房宫: 秦始皇在渭南建造的宫殿,始建于公元前212年,至秦亡时尚未完工,遗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南阿房村。阿房,指宫殿的四阿(即四周)有宽阔宏丽的曲檐。

[2]六王毕: 六国灭亡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国王,即指六国。毕,完结,指为秦国所灭。

[3]一: 统一。

[4]蜀山兀: 蜀地的山光秃了。兀,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净尽。

[5]阿房出: 阿房宫出现了。出,出现,意思是建成。

[6]覆压三百余里: 指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这是形容宫殿楼阁接连不断,占地极广。覆压,覆盖。里,这里为面积单位,不是长度单位。古代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

[7]隔离天日: 遮蔽了天日。这是形容宫殿楼阁的高大。

[8]骊山北构而西折: (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

[9]直走咸阳: 一直通到咸阳(古咸阳在骊山西北)。走,趋向。

[10]二川: 指渭水和樊川。

[11]溶溶: 河水宽广而流动的样子。

[12]廊腰缦回: 走廊长而曲折。廊腰,连接高大建筑物的走廊,好像人的腰部,所以这样说。缦,萦绕。回,曲折。

[13]檐牙高啄: 突起的檐角尖耸,犹如禽鸟仰首啄物。檐牙,屋檐突起,犹如牙齿。

[14]各抱地势: 各随地形。指阿房宫的宫殿楼阁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

[15]钩心斗角: 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

[16]盘盘焉: 盘旋的样子。焉,相当于“然”。

[17]囷囷焉: 屈曲的样子,曲折回旋的样子。

[18]蜂房水涡: 像蜂房,像水涡。楼阁依山而筑,所以说像蜂房,像水涡。

[19]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矗,高耸。落,相当于“座”或者“所”。

[20]未云何龙: 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易经》有“云从龙”的话,所以人们认为有龙就应该有云。这是用故作疑问的话,形容长桥似龙。

[21]复道: 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因上下都有通道,叫做复道。

[22]霁: 雨后天晴。

[23]冥迷: 分辨不清。

[24]不知西东: 使人不能分辨东西。西东,亦作“东西”。

[25]歌台暖响: 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

[26]春光融融: 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融融,和暖的样子。

[27]舞殿冷袖: 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

[28]风雨凄凄: 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29]妃嫔媵嫱: 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侍女,也可成为嫔、嫱。

[30]王子皇孙: 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

[31]辞楼下殿: 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

[32]辇来于秦: 乘辇车来到秦国。

[33]明星荧荧: 光如明星闪亮。荧荧,明亮的样子。

[34]开妆镜: 宫人打开梳妆的镜子。

[35]涨腻: 涨起了一层脂膏。腻,指洗脸水中浮起的胭脂、香粉。

[36]椒兰: 两种香料植物,焚烧以熏衣物。

[37]辘辘远听: 车声越听越远。辘辘,车行的声音。

[38]杳: 遥远得踪迹全无。

[39]一肌一容: 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

[40]态: 指姿态的美好。

[41]妍: 美丽。

[42]缦立: 久立。缦,通“慢”。

[43]幸: 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44]有不见者: 一作“有不得见者”。

[45]三十六年: 这里指嬴政在位执政的年数。

[46]收藏: 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47]经营: 动词作名词,指金玉珍宝等物。

[48]精英: 形容词作名词,精品,也有金玉珍宝等物的意思。

[49]剽掠其人: 从人民那里抢来。剽,抢劫,掠夺。人,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

[50]倚叠: 积累。

[51]鼎铛玉石: 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铛,平底的浅锅。

[52]金块珠砾: 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

[53]逦迤: 连续不断。这里有“连接着”“到处都是”的意思。

[54]心: 心意,意愿。

[55]奈何: 怎么,为什么。

[56]锱铢: 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57]负栋之柱: 承担栋梁的柱子。

[58]磷磷: 形容物体棱角分明而突出。也指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

[59]庾: 露天的谷仓。

[60]槛: 栏杆。

[61]九土: 九州。

[62]管弦呕哑: 形容音乐声音嘈杂。呕哑,象声词,指声音嘈杂。

[63]独夫: 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

[64]骄固: 骄纵,顽固。

[65]戍卒叫: 指陈胜吴广起义。

[66]函谷举: 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率军先入咸阳,推翻秦朝统治,并派兵守函谷关。函谷,关址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举,被攻占。

[67]楚人一炬: 指项羽(楚将项燕的后代)于公元前206年入咸阳,并焚烧秦的宫殿,大火三月不灭。

[68]呜呼: 一本无此二字。

[69]族秦: 灭秦。族,灭族。

[70]嗟乎: 一作“嗟夫”。

[71]使: 假使。

[72]递: 传递,这里指王位顺着次序传下去。

[73]万世: 万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诏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然而秦朝仅传二世便亡。

[74]不暇: 来不及。

[75]哀: 哀叹。



      《阿房宫赋》被选入《古文观止》卷七,编选者指出这篇作品“为隋广(隋炀帝)、叔宝(陈后主)等人炯戒,尤有关治体”,很有见地;但由于对杜牧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态度缺乏了解,还未能准确地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这篇作品的思想意义。
此赋运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法,在不长的篇幅中,将宫殿建筑之恢弘壮观,后宫之充盈娇美,宝藏之珍贵丰奢,表现得层次分明而具体形象,由此得出秦始皇之所以统治不能久远,即在于暴民取材、不施仁爱的结论,为当时最高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警示。全文除了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外,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起势雄健,涵盖无穷,看似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六王毕”“四海一”,一亡一兴的原因和关键这些问题都在后文解答。例如在中间写道:“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则六王之骄奢淫逸,不惜民力,已于言外见意。到了篇末,更明确地作了结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首句那个“毕”字下得好。“六王”之“毕”,其原因既在自身,那么,秦能统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这两句一抑一扬,而扬秦又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秦统一四海之后,如果吸取“六王”的教训,“复爱六国之人”,就不会那么迅速地被“族灭”。谁知秦王一旦变成秦始皇,立刻志得意满,走上腐化的道路。“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兀”“出”两字,力重千钧,自不待言。而从“兀”到“出”的过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第一,举蜀山以概秦陇之山。由蜀山到关中要经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凭借人力运送巨大的木料异常艰难。而一定要取材蜀山,见得秦陇一带的树木已经砍伐一空,还不敷用。秦陇之山尽秃而殃及蜀山,直到蜀山不剩一木而阿房始“出”,则阿房宫多么宏大,秦始皇多么骄奢已不难想见。第二,举木料已概其他建筑材料。所需的木料既如此众多,则其他的建筑材料需要多少,也不难想见。第三,举砍伐、运送木料以概其他工程。而从木材及其他一切建筑材料的砍伐、加工、运送直到合拢来建成“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都是役使人民进行的,这中间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也是可以想见的。“六王”既以“不爱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那么,从“六王”的已“毕”,是很可以预见秦的将“毕”的。
      廖莹中《江行杂录》上说:“杜牧之《阿房宫赋》云:‘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陆傪作《长城赋》云:‘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竭,秦君灭。’傪辈行在牧之前,则《阿房宫赋》又祖《长城》句法矣。”《长城赋》(见《全唐文》卷六一九)以四个三字句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如骏马下坡,迅快无比。《阿房宫赋》正与此相似,说它“祖《长城》句法”,是很有见地的。但作赋以四个三字句开头,并非始于陆参,而是创于晋人郭璞。郭璞《井赋》云:“益作井,龙登天,凿后土,洞黄泉。”此后,南朝谢惠连《雪赋》以“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发唱,无疑受了郭璞的启发,却青出于蓝。《长城赋》学习《井赋》《雪赋》的句法,又比前者更胜。《阿房宫赋》则在取法前人的基础上有更多的创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说明文艺创作既贵在创造,又需要借鉴前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紧承“出”字,总写阿房宫的规模。上句言其广,下句言其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等句,既简练,又形象。特别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更其传神。不说长桥如龙,复道如虹,而说“未云何龙”,“不霁何虹”,不仅笔势跌宕,而且从惊叹语气中表达了对那些建筑物的观感,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
      以上写阿房宫的宏伟瑰丽,已寓贬义;但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为完成如此宏丽的建筑,固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如果在完成之后用来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那还是应该赞许的。所以,作者在写了阿房宫的宏伟瑰丽之后,立刻将笔锋伸向更重要的地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几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歌喉吐暖,舞袖生风,以致改变了气候)。接下去,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王子皇孙”;既回应“六王毕”,又暗示秦统治者的前途。
      从“明星荧荧”到“三十六年”一段上承“为秦宫人”,这是脍炙人口的一段。不直说美人众多,却用明星、绿云、渭涨、雾横比喻妆镜、晓鬟、弃脂、焚椒,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其手法已很高明。但还不止于此。通过形象而又贴切的比喻,既写了美人,又写了阿房宫。下临渭水,高插青霄的楼阁,像蜂房似的布满空际的窗户,以及当窗晓妆的美人,都历历如见。而写美人,又正是为了写秦始皇。所以,接着便写“宫车”之过。“宫车”日日行幸,而宫人尚“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则秦始皇荒淫到何种程度,也就用不着说穿了。
      这一段也是前有所承的。陆傪《长城赋》云:“边云夜明,列云铧也;白日昼黑,扬尘沙也;筑之登登,约之阁阁,远而听也,如长空散雹;蛰蛰而征,沓沓而营,远而望也,如大江流萍;其号呼也,怒风訇;其鞭朴也,血流纵横。”《阿房宫赋》的开头既然取法于《长城赋》,那么中间的这一段,造句、构思都有一致之处,可能也受了《长城赋》的启发。当然,如果从句式的相似方面着眼,它受《华山赋》的影响更其明显,洪迈《容斋五笔》卷七指出:“唐人作赋,多以造语为奇。杜牧《阿房宫赋》云:‘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其比兴引喻,如是其侈?然杨敬之《华山赋》又在其前,叙述犹壮,曰:‘见若咫尺,田千亩矣;见若环堵,城千雉矣;见若杯水,池百里矣;见若蚁垤,台九层矣;醯鸡往来,周东西矣;蠛蠓纷纷,秦速亡矣;蜂窠联联,起阿房矣;俄而复然,立建章矣;小星奕奕,焚咸阳矣;累累茧栗,祖龙藏矣。’……则《阿房宫赋》实模仿杨作也。”杨敬之《华山赋》(见《唐文粹》卷六)一脱稿,即传诵士林,轰动一时,韩愈、李德裕、杜佑都十分赞赏。上引数句,杜佑时常吟诵(见《容斋五笔》卷七《唐赋造语相似》条)。杜佑是杜牧的祖父,则杜牧熟习这篇作品是毫无疑问的。但杜牧的“明星荧荧”等句,绝不能说是“模仿杨作”,而是从杨作中吸取了有益的东西加以变化,用以表现新的主题,具有推陈出新的作用。
      从“燕赵之收藏”到“亦不甚惜”,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通过这一系列叙写,形象地点出阿房宫的用途,从而对秦始皇进行了鞭挞。从开头直到这里,作者以精练、生动的笔墨叙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和用途,没有抽象地发议论,而议论已寓于其中。读者不难看出:用人民的血汗凝成、供统治者享乐的阿房宫,集中地反映着人民的苦难,也集中地反映着统治者的荒淫腐化。
      于是,作者水到渠成进一步完成他的主题:写阿房宫的毁灭,也就是写秦统治者的毁灭及其毁灭之故,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敲响警钟。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这是说“人同此心”,但继之而来的“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却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以下数句尤其精彩:“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是紧承“嗟乎”以下各句而来的。“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两句,“秦”“人”并提。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然后用“使”字领起,摆出一系列罪证。秦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罪证是不胜枚举的。文学创作的特点在于通过个别表现一般,因而在一篇作品中也用不着从各方面罗列罪证。作者写的是《阿房宫赋》,即从阿房宫着笔,就前半篇的叙写作出了逻辑的推演。一连串用准确的比喻构成的排句,形象地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一句句喷薄而出、层层推进,到了“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已将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全盘托出。再用“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从反面一逼,便逼出“戍卒叫,函谷举”的局面,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终于埋葬了统治者。而供统治者享乐的阿房宫也随之化为灰烬。
      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为了丰富历史教训的内容,从“六王毕,四海一”以下,一直是既写秦又不忘六国。就章法说,以秦为主,以六国为宾;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不以六国为鉴,最终也是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当然也不会有更好的结局。写到这里,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接下去,还不肯正面说破,却以无限感慨揭示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既指出六国与秦的所以亡,又指出倘能“各爱其人”,就不会亡。这才将笔锋转向“后人”——主要是当时的统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行文至此,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成功地表现了他的创作意图。结句更有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在此以前总结秦亡教训的诗文很多,也有不少人能从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立论,但是,还没有一篇作品像此赋一样通过一个特殊的事物(阿房宫的兴灭),把人民与独夫的尖锐对立揭露得如此形象、深刻。
      此赋结尾的一段议论也是有所借鉴的。《汉书》卷七十五载京房对汉元帝说:“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周幽王、周厉王)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悟乎?……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通鉴·唐纪·贞观十一年》所载马周的议论也与此相类似:“盖幽、厉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不难看出,杜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议论,是和京房、马周的议论一脉相承的。后人只“笑”前人、“哀”前人,却不肯引以为鉴,硬是要蹈前人的覆辙,就只能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复“笑”后人,这的确是可悲的。
      明人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引了《古赋辨体》里对《阿房宫赋》的几句评语,然后说:“吁!先正有云:‘文章先体制而后文辞。’学赋者其致思焉!”把文章体裁看得比内容还重要,这显然是荒谬的。何况说《阿房宫赋》“太半是论体”,也不完全符合事实。作者先以约占全文三分之二的篇幅简练地叙述,生动地描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和用途,形象鲜明而含意深广。“嗟乎”以下,当然发了议论。但是,第一,议论中有描写。例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以下一段,不加判断,只用农民、工女及其所生产的粟粒、帛缕等的数量与阿房宫的柱、椽、钉、瓦等相比较,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已见于言外。第二,议论带有浓烈的抒情性。以“嗟乎”“呜呼”开头的各段,都洋溢着愤慨、痛惜与哀怨交织成的复杂情感。
      这篇文章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概括叙写与细致描摹有机结合,骈散相间,错落有致,以气贯通,情理融会,既富于形象性,又有极大的气势,在艺术技巧上极见才思。全文气势贯注,语言的排比错落安排得很恰当。而最出色的是艺术想象入微,如“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以及“嗟乎”以下一段中的那些对比,都是字字平易而意境尽出,这正是新体文赋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罗时进编选.杜牧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56-261
[2]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106-1114
[3]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720-724
[4]巨才 等.辞赋一百篇[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186-188
[5]马积高.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33-334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