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诗歌篇 > 唐诗三百首 > 卷三《七古乐府》十四篇 >
弟子规

燕歌行·并序 高适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燕歌行·并序
    唐-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払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稀。(腓 一作:衰)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玉箸 一作:玉筋)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边庭 一作:边风 ;飘飖 一作:飘摇;更何 一作:无所)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血 一作:雪)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燕歌行·并序[1]
唐-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2]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3]焉。
开元二十六年,有随从大将军出征蓟北而还者,作《燕歌行》给我看。因感征战之艰辛,和作此诗。


汉家烟尘在东北[4],汉将辞家破残贼[5]
汉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男儿本自重横行[6],天子非常赐颜色[7]
男子汉本来就应该在疆场上纵横驰骋,何况天子破格恩遇又给予了重赏。


摐金伐鼓下榆关[8],旌旗逶迤碣石间[9]
大军起程鸣金击鼓发兵榆关,旌旗迎风招展,蜿蜒盘绕在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10],单于猎火照狼山[11]
校尉带着紧急军书穿越浩瀚的大沙漠,说敌酋点燃的战火在狼山烧起。


山川萧条极边土[12],胡骑凭陵杂风雨[13]
山河萧条的景象一直延伸到边境尽头,胡人的铁骑来势凶猛就好像暴风骤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14],美人帐下犹歌舞[15]
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却在营帐中悠闲地观看美人轻歌曼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16],孤城落日斗兵稀[17]
秋天将尽的大漠上,边地的荒草一片枯萎落日映照的孤城里,已经没有多少士兵可以作战。


身当恩遇常轻敌[18],力尽关山未解围。
身受主上的恩遇,战士们一往无前,为什么,力尽身死,也挽转不了败局!


铁衣远戍辛勤久[19],玉箸应啼别离后[20]
远征的战士困守孤城,铁甲生寒,家中的少妇自丈夫被征走后,玉泪如注,长流不干。


少妇城南欲断肠[21],征人蓟北空回首[22]
城南少妇思念丈夫而肝肠寸断,戍边将士在边境徒然回望故乡。


边风飘飖那可度[23],绝域苍茫更何有[24]
塞上长风万里,哪能载我飞渡这遥远的路途边地茫茫苍苍,一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25],寒声一夜传刁斗[26]
唯有那长日不绝的杀气凝成了浓重不散的战云终夜的死静中,寒风传来更斗的声音。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27]
抽刀相看,刀锋雪亮血迹斑斑,誓死报国岂是为了个人的功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28]
君不见千年沙场征战苦叫人怎不长怀李广飞将军。




注释:
[1]燕歌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为曹丕所创,多写边塞苦寒或思妇征夫的内容。行,诗体名。
[2]元戎:军事元帅。此处指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张守珪。史载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张守珪裨将赵堪、白真陁罗假以守珪之命,逼平卢将军乌知义击叛奚余党,
知义不从知义,白真陁罗又假称诏命以迫之。知义不得已出兵,初胜后败,守珪隐其败状,妄奏克获之功,事有泄漏,玄宗派牛仙童前往调查。守珪有屡赂仙童。二十七年实发,牛仙童被杖杀,见《旧唐书·张守珪传》 。高适曾至蓟北送兵,目睹军政败坏,本诗当是由蓟北回封丘县尉任上作。
[3]和:作诗相答。
[4]“汉家”句:唐朝开元十八年契丹可突干杀死国王李邵固,并胁迫奚族叛唐降突厥,此后唐朝与契丹、奚族的战争连年不断(事见 《资治通鉴》卷二一三)。唐人常以汉朝自比,如本诗"汉家烟尘在东北"和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等。烟尘:烽烟和尘土,此指战争。东北:开元十年至天宝初,唐与东北奚 、 契丹的战争持续不断。
[5]残贼:残暴凶恶的敌人。
[6]横行:指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无所阻拦。语出《史记·季布列传》载樊哙语:"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7]非常:特别。赐颜色:赏面子、赐予荣光。
[8]摐金伐鼓:指行军时的金鼓和鸣。摐,击打,撞击。金,铜制军乐器,行军时用来节制步伐的钲。伐鼓:打鼓。伐,击。榆关:即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市东北。
[9]旌旆:军中各种旗帜。旌:杆头上用羽毛装饰的旗。旆:边上镶杂色的旗。逶迤:连绵不绝的样子。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这里通指往东北路径。
[10]这句说唐师先锋深入敌境。校尉武将官名,此指张守珪褊将赵谌、白真陁罗等此战主要将领。羽书:即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瀚海:大沙漠,此指今内蒙东北部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沙漠,为奚族所居。
[11]这句说已可望见敌军猎火。单于古代匈奴首领。此泛指敌方首领。猎火打猎时坟山驱兽之火。古游牧民族在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的狩猎行动,作为军事演习。此借指游牧民族侵扰的战火。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西北一带,其他地方也要有叫狼山的,此处并非确指,泛指边关战争之地。一说在今河北易县境内。
[12]极边土:直到边境的尽头。极:穷尽。边土:即边地,靠近边境的地域。
[13]胡骑:这里指契丹人,奚人的军队。骑:一人一马,音ji。凭陵:仗势欺凌,逼压。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汹汹,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14]军前:战场。半死生:半死半生,死伤惨重。
[15]帐下:主帅营帐之中。
[16]斗兵稀:还能战斗的士兵已很少。
[17]穷秋:深秋。腓:枯萎。
[18]恩遇:朝廷的恩典,天子的知遇之恩。轻敌:蔑视敌军。
[19]铁衣:铠甲。此借指远征战士。
[20]玉箸:玉制的筷子。古代常用来形容妇女双流的眼泪。
[21]少妇城南:即城南的少妇。唐代长安城住宅区都在城南,故云。
[22]蓟北:蓟州(今属天津)以北地区。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这句承上“铁衣”句。
[23]边庭飘飖:遍地动荡不安。飘飖:随风飘荡,形容动荡不安。那可:即哪可。度:过。
[24]绝域:边陲之地,极远之地。
[25]三时:指一天的早、午、晚三时。阵云:形容像墙一样耸立的阴云,古代以为战争之兆。《史记·天官书》:阵云如立垣。
[26]一夜:即整夜,彻夜。刁斗:军中铜制用具,形似锅镀,白天来烧饭,夜间用以打更。
[27]死节:为国家捐躯的志节。节:气节。岂顾勋:岂是为了个人的功勋?
[28]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李广镇守边境,匈奴数年不敢犯境。与士卒同甘共苦,李广宽缓不苛,赏赐与士卒分享,因而士兵乐于为他效命。(《史记·李广传》)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中华书局 2015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愁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

  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 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 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 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高适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