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弟子规

前赤壁赋 苏轼 著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前赤壁赋
    北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qián
    chì
  • běi
    sòng
    -
    -
    shì
  •  
     
     
     
    rén
    zhī
    qiū
     
    yuè
    wàng
     
    fàn
    zhōu
    yóu
    chì
    zhī
    xià
     
    qīng
    fēng
    lái
     
    shuǐ
    xīng
     
    jiǔ
    zhǔ
     
    sòng
    míng
    yuè
    zhī
    shī
     
    yáo
    tiǎo
    zhī
    zhāng
     
    shǎo
    yān
     
    yuè
    chū
    dōng
    shān
    zhī
    shàng
     
    pái
    huái
    dǒu
    niú
    zhī
    jiān
     
    bái
    héng
    jiāng
     
    shuǐ
    guāng
    jiē
    tiān
     
    zòng
    wěi
    zhī
    suǒ
     
    líng
    wàn
    qǐng
    zhī
    máng
    rán
     
    hào
    hào
    píng
    fēng
     
    ér
    zhī
    suǒ
    zhǐ
     
    piāo
    piāo
    shì
     
    huà
    ér
    dēng
    xiān
     
     
     
     
     
     
     
     
     
  •  
     
     
     
    shì
    yǐn
    jiǔ
    shèn
     
    kòu
    xián
    ér
    zhī
     
    yuē
     
     
    guì
    zhào
    lán
    jiǎng
     
    kōng
    míng
    liú
    guāng
     
    miǎo
    miǎo
    huái
    怀
     
    wàng
    měi
    rén
    tiān
    fāng
     
     
    yǒu
    chuī
    dòng
    xiāo
    zhě
     
    ér
    zhī
     
    shēng
    rán
     
    yuàn
     
     
    yīn
    niǎo
    niǎo
     
    jué
     
    yōu
    zhī
    qián
    jiāo
     
    zhōu
    zhī
     
     
     
     
     
     
     
  •  
     
     
     
    qiǎo
    rán
     
    zhèng
    jīn
    wēi
    zuò
     
    ér
    wèn
    yuē
     
     
    wéi
    rán
     
     
    yuē
     
     
    yuè
    míng
    xīng
     
    què
    nán
    fēi
     
    fēi
    cáo
    mèng
    zhī
    shī
     
    西
    wàng
    xià
    kǒu
     
    dōng
    wàng
    chāng
     
    shān
    chuān
    xiāng
    liáo
     
    cāng
    cāng
     
    fēi
    mèng
    zhī
    kùn
    zhōu
    láng
    zhě
     
    fāng
    jīng
    zhōu
     
    xià
    jiāng
    líng
     
    shùn
    liú
    ér
    dōng
     
    zhú
    qiān
     
    jīng
    kōng
     
    shī
    jiǔ
    lín
    jiāng
     
    héng
    shuò
    shī
     
    shì
    zhī
    xióng
     
    ér
    jīn
    ān
    zài
    zāi
     
    kuàng
     
    qiáo
    jiāng
    zhǔ
    zhī
    shàng
     
    xiā
    ér
    yǒu
    鹿
     
    jià
    zhī
    piān
    zhōu
     
    páo
    zūn
    xiāng
    zhǔ
     
    yóu
    tiān
     
    miǎo
    cāng
    hǎi
    zhī
     
    āi
    shēng
    zhī
     
    xiàn
    cháng
    jiāng
    zhī
    qióng
     
    xié
    fēi
    xiān
    áo
    yóu
     
    bào
    míng
    yuè
    ér
    cháng
    zhōng
     
    zhī
    zhòu
     
    tuō
    xiǎng
    bēi
    fēng
     
     
  •  
     
     
     
    yuē
     
     
    zhī
    shuǐ
    yuè
     
    shì
    zhě
     
    ér
    wèi
    cháng
    wǎng
     
    yíng
    zhě
     
    ér
    xiāo
    zhǎng
     
    gài
    jiāng
    biàn
    zhě
    ér
    guān
    zhī
     
    ér
    tiān
    zēng
    néng
    shùn
     
    biàn
    zhě
    ér
    guān
    zhī
     
    jiē
    jìn
     
    ér
    yòu
    xiàn
     
    qiě
    tiān
    zhī
    jiān
     
    yǒu
    zhǔ
     
    gǒu
    fēi
    zhī
    suó
    yǒu
     
    suī
    háo
    ér
     
    wéi
    jiāng
    shàng
    zhī
    qīng
    fēng
     
    shān
    jiān
    zhī
    míng
    yuè
     
    ěr
    zhī
    ér
    wéi
    shēng
     
    zhī
    ér
    chéng
     
    zhī
    jìn
     
    yòng
    zhī
    jié
     
    shì
    zào
    zhě
    zhī
    jìn
    zàng
     
    ér
    zhī
    suǒ
    gòng
    shì
     
     
     
     
     
     
  •  
     
     
     
    ér
    xiào
     
    zhǎn
    gēng
    zhuó
     
    yáo
    jìn
     
    bēi
    pán
    láng
    jiè
     
    xiāng
    zhěn
    jiè
    zhōu
    zhōng
     
    zhī
    dōng
    fāng
    zhī
    bái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前赤壁赋


北宋-苏轼


壬戌之秋[1],七月既望[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解释: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徐来[3],水波不兴[4]

解释: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酒属客[5],诵明月之诗[6],歌窈窕之章[7]

解释: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少焉[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9]

解释: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缓步徐行。

白露横江[10],水光接天。

解释: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11]

解释: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2],而不知其所止;

解释: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13],羽化而登仙[14]

解释: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15]

解释: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

歌曰:“桂棹兮兰桨[16],击空明兮溯流光[17]。渺渺兮予怀[18],望美人兮天一方[19]。”

解释: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思念心中的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20]

解释: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21],如泣如诉;余音袅袅[22],不绝如缕[23]

解释: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

舞幽壑之潜蛟[24],泣孤舟之嫠妇[25]

解释: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子愀然[26],正襟危坐[27],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28]?”

解释: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解释: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

西望夏口[29],东望武昌[30],山川相缪[31],郁乎苍苍[3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3]

解释: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34]

解释: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

舳舻千里[35],旌旗蔽空,酾酒临江[36],横槊赋诗[37]

解释: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解释: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解释: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

侣鱼虾而友麋鹿[38],驾一叶之扁舟[39],举匏樽以相属[40]

解释: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寄蜉蝣于天地[41],渺沧海之一粟[42]

解释: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哀吾生之须臾[43],羡长江之无穷。

解释: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44]

解释: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知不可乎骤得[45],托遗响于悲风[46]。”

解释: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解释: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

逝者如斯[47],而未尝往也;

解释: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

盈虚者如彼[48],而卒莫消长也[49]

解释: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0]

解释: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解释: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解释: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解释: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解释: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解释: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解释: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51],而吾与子之所共适[52]。”

解释: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53],杯盘狼籍。

解释: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

相与枕藉乎舟中[54],不知东方之既白。

解释: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注释:

[1]壬戌: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2]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3]徐:缓缓地。

[4]兴:起。

[5]:倾注,引申为劝酒。

[6]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

[7]窈窕之章:《陈风•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

[8]少焉:一会儿。

[9]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10]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横贯江面。

[11]“纵一苇”二句: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凌,越过。万顷,极为宽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

[12]虚御风:乘风腾空而遨游。冯虚,凭空,凌空。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

[13]遗世:离开尘世。

[14]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升。登仙:登上仙境。

[15]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

[16]桂棹兰桨:桂树做的棹,兰木做的桨。

[17]空明: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溯:逆流而上。流光:在水波上闪动的月光。

[18]渺渺:悠远的样子。

[19]美人: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

[20]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和:同声相应,唱和。

[21]怨:哀怨。慕:眷恋。

[22]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23]缕:细丝。

[24]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

[25]妇:寡妇。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人妻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里化用其事。

[26]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27]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28]何为其然也:箫声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29]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

[30]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31]:通“缭”,盘绕。

[32]郁:茂盛的样子。

[33]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的八十万大军。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34]“方其”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方,当。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今湖北县名。

[35]舳舻: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36]酒:滤酒,这里指斟酒。

[37]横槊:横执长矛。槊,长矛。

[38]侣:以……为伴侣,这里为意动用法。麋:鹿的一种。

[39]舟:小舟。

[40]: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

[41]寄:寓托。蜉蝣: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42]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43]须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

[44]长终:至于永远。

[45]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46]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47]逝者如斯:流逝的像这江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斯,指水。

[48]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49]卒:最终。消长:增减。

[50]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曾,连……都。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51]是: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无穷无尽的宝藏。

[52]适:享用。《释典》谓六识以六人为养,其养也胥谓之食,目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口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清风明月,耳得成声,目遇成色。故曰“共食”。易以“共适”,则意味索然。当时有问轼“食”字之义,轼曰:“如食吧之‘食’,犹共用也。”轼盖不欲以博览上人,故权词以答,古人谦抑如此。明代版本将“共食”妄改为“共适”,以致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误从至今。

[53]肴核:菜肴、果品。

[54]枕藉:相互靠着。

 

参考资料:

[1]李淮芝.中华经典名篇诵读: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105-108

[2]张无为.文学欣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23-24

[3]魏娟丽.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下: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53-55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已不知去处,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有如下特点: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统一。


参考资料:
[1]李洪波.旅游文学作品欣赏: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104-106
[2]高智.中国古典文学蓝色经典文本品评: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68-171
[3]孙东平.唐宋散文八大家: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68-75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