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地舆
黄帝画野,始分都邑[1];夏禹治水,初奠山川[2]。
黄帝划分中国的区域,才有后来州县区划的界限;夏禹治理洪水,开始定高山大川以别州境。
宇宙之江山不改[3],古今之称谓各殊[4]。
天地间的江河山川不会改变,但古往今来的称呼却各有不同。
北京原属幽燕,金台是其异号[5];南京原为建业,金陵又是别名[6]。
北京原属于古幽燕地区,“金台”是它的别名;南京原本叫“建业”,“金陵”是它的别名。
浙江是武林之区,原为越国[7];江西是豫章之地,又曰吴皋[8]。
浙江省位于古时武林所在区域,原为古越国;江西省位于古代豫章郡境内,又称为“吴皋”。
福建省属闽中[9],湖广地名三楚[10]。
福建省在古代属于闽中地区,湖广省在旧时称为“三楚”。
东鲁西鲁,即山东山西之分[11];东粤西粤,乃广东广西之域[12]。
东鲁、西鲁,分别指山东省和山西省;东粤、西粤,对应于广东省和广西省辖境。
河南在华夏之中,故曰中州[13];陕西即长安之地,原为秦境[14]。
河南省因位于华夏大地的中心位置,所以称为“中州”;陕西省就是古代长安所在之地,原是古秦国领地。
四川为西蜀[15],云南为古滇[16]。
四川省便是所谓西蜀,云南省在古代是滇国。
贵州省近蛮方,自古名为黔地[17]。
贵州省离南方蛮夷之地很近,自古以来称为黔地。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天下之五岳[18]。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五座山并称“五岳”。
饶州之鄱阳,岳州之青草,润州之丹阳,鄂州之洞庭,苏州之太湖,此为天下之五湖[19]。
名闻天下;饶州的鄱阳湖,岳州的青草湖,润州的丹阳湖,鄂州的洞庭湖,苏州的太湖,这五个湖并称“五湖”,名闻天下。
金城汤池,谓城池之巩固[20];砺山带河,乃封建之誓盟[21]。
“金城汤池”,是说城墙像金属一样牢不可破,护城河里的水像烧开了一样无法逾越,形容城池牢固;“砺山带河”,是说即便泰山小成磨刀石,黄河细成衣带,也坚决不改,是天子封建诸侯时的盟誓。
帝都曰京师[22],故乡曰梓里[23]。
帝都又叫“京师”,故乡称作“梓里”。
蓬莱弱水,惟飞仙可渡[24];方壶员峤,乃仙子所居[25]。
“蓬莱”和“弱水”,只有仙人才可以飞渡;“方壶”和“员峤”,是神仙住的地方。
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26];河清海晏,兆天下之升平[27]。
“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太大;“河清海晏”,是天下太平的征兆。
水神曰冯夷[28],又曰阳侯[29],火神曰祝融[30],又曰回禄[31]。
水神名叫“冯夷”,又叫“阳侯”;火神名叫“祝融”,又叫“回禄”。
海神曰海若[32],海眼曰尾闾[33]。
海神名叫“海若”,海眼称作“尾闾”。
望人包容,曰海涵[34],谢人恩泽,曰河润[35]。
希望别人包容自己,要说“海涵”;感谢他人施恩,就说“河润”。
无系累者[36],曰江湖散人[37],负豪气者,曰湖海之士[38]。
没有牵绊束缚,自由自在,这样的人可称为“江湖散人”;负有豪放气概,不拘小节,这样的人被叫作“湖海之士”。
问舍求田,原无大志[39];掀天揭地[40],方是奇才[41]。
只晓得置屋买田,是典型的胸无大志;一心要撼天动地,才称得上盖世奇才。
凭空起事,谓之平地风波[42];独立不移[43],谓之中流砥柱[44]。
事端无缘无故地突然发生,叫作“平地风波”;超凡拔俗,不改初心,这样的人堪称“中流砥柱”。
黑子、弹丸,漫言至小之邑[45];咽喉、右臂,皆言要害之区[46]。
“黑子”和“弹丸”,都是极力形容小得不能再小的地域;“咽喉”和“右臂”,都是比喻利害攸关的军事要地。
独立难持,曰一木焉能支大厦[47];英雄自恃,曰丸泥亦可封函关[48]。
孤立无援,难以坚持,就好比一根木头怎么可能支撑起大厦;英雄自负其勇,就好比用一块泥巴就能封住函谷关,意思是用极少的兵力就可以守住函谷关,遏制敌军。
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49];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50]。
事情起先失败,而后成功,称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情将要做成时,却忽然终止,叫作“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以蠡测海,喻人之见小[51];精卫衔石,比人之徒劳[52]。
“以蠡测海”,比喻人见识浅薄;“精卫衔石”,比喻人做事徒劳无功。
跋涉谓行路艰难[53],康庄谓道路平坦[54]。
“跋涉”,是说行路非常艰难;“康庄”,是指道路极为平坦。
硗地,曰不毛之地[55],美田,曰膏腴之田[56]。
不长庄稼的贫瘠土地,叫作“不毛之地”;利于庄稼生长的良田,称作“膏腴之田”。
得物无所用,曰如获石田[57];为学已大成[58],曰诞登道岸[59]。
得到某个东西,却一点儿用处也没有,叫作“如获石田”;做学问已取得大成就,可称为“已登道岸”。
淄渑之滋味可辨[60],泾渭之清浊当分[61]。
“淄水”和“渑水”的滋味差异虽小,但味觉敏感的人可以辨别;“泾水”和“渭水”的清浊差异极大,不应混淆。
泌水乐饥,隐居不仕[62];东山高卧,谢职求安[63]。
“泌水乐饥”,是说泉水能让人消除饥饿,比喻隐士自得其乐,不愿外出做官;“东山高卧”,是指辞去官职,隐居山林,以求安逸。
圣人出则黄河清[64],太守廉则越石见[65]。
圣人降临世间,黄河水会变得清澈;太守清廉爱民,越王石会从雾中显现。
美俗曰仁里[66],恶俗曰互乡[67]。
风俗淳朴和美的乡里,称为“仁里”;风俗粗鄙恶劣的地方,叫作“互乡”。
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翟回车[68]。
行到名为“胜母”的地方,弘扬孝道的曾子不肯入境;走近名叫“朝歌”的都邑,主张非乐的墨翟调转车头。
击壤而歌,尧帝黎民之自得[69];让畔而耕,文王百姓之相推[70]。
一边击壤,一边歌唱,尧帝时的人民何等怡然自得;耕种时互相将田畔让给对方,周文王时的百姓多么谦让有礼。
费长房有缩地之方[71],秦始皇有鞭石之法[72]。
费长房有缩短两地距离的奇方,秦始皇有挥鞭驱赶石头造桥的法术。
尧有九年之水患,汤有七年之旱灾[73]。
尧帝时期,发生过长达九年的洪水灾害;商汤时期,发生过长达七年的大旱灾。
商鞅不仁而阡陌开[74],夏桀无道而伊洛竭[75]。
商鞅没有仁德之心,废井田,开阡陌;夏桀暴虐无道,伊水和洛水便同时枯竭。
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76];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77]。
“道不拾遗”,是因为统治者治理有方;“海不扬波”,可知中国境内有圣人为君。
(增)神州即为赤县[78],边地乃有穹庐[79]。
神州又叫赤县,边地才有穹庐。
白鹭洲,二水中分吴壮丽[80];金牛路,五丁凿破蜀空虚[81]。
白鹭洲,把两水分开让吴地风景壮丽;金牛路,被五丁凿开蜀国也就灭亡。
瀑布岭头悬,苍碧空中垂白练[82];君山湖内翠,水晶盘里拥青螺[83]。
瀑布从山顶倾泻而下,好似碧空中挂起一条白练;洞庭湖中的君山郁郁葱葱,好比水晶盘里放上青螺。
浩荡吴江,险称天堑[84];嵯峨秦岭,高谓坤维[85]。
浩浩荡荡的长江,十分险要,被称为天堑;巍巍峨峨的秦岭,何等高峻,被称为坤维。
雪浪拥鞋山,洗清步武[86];彩云笼笔岫,绚出文章[87]。
白浪拍打着鞋山,仿佛要洗净它的脚印;彩云笼着笔山,好像在用它写出华丽的文章。
金谷园中,花卉俱备[88];平泉庄上,木石皆奇[89]。
金谷园中,充满各种花草;平泉庄上,石头草木很奇特。
滩之凶,无如虎臂;路之险,莫若羊肠[90]。
滩中凶险的,没有能超过虎臂滩的;道路中凶险的,没有能超过羊肠坂的。
烟树晴岚,潇湘可纪[91];武乡文里,汉郡堪夸[92]。
烟树晴岚,是值得记载的潇湘美景;武乡文川,是值得夸耀的汉郡地方。
七里滩,是严光乐地[93];九折坂,乃王阳畏途[94]。
七里滩,是严光隐居游乐之处;九折坂,是王阳害怕经过的路。
将军争战之场,雁门紫塞[95];仙子遨游之境,玄圃阆风[96]。
将军打仗的地方,是雁门紫塞;仙人游玩的地方,是玄圃阆风。
注释
[1]黄帝画野,始分都邑:《汉书·地理志》:“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唐·颜师古注:“方制,制为方域也。画,谓为之界也。”黄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姬姓,一说姓公孙,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画野,划分区域界限。画,划分。野,分野,指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古以十二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州、国的位置与之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如以鹑首对应秦、鹑火对应周等。相传古代中国画野分州,始于黄帝时期。都邑,城市。此处泛指地方区域。古称邦国都城曰“都”,称侯国曰“邑”。
[2]夏禹治水,初奠山川:《尚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宋·蔡沈注:“敷,分也,分别土地以为九州也。奠,定也,定高山大川以别州境也。若兖之济河、青之海岱是也。”
[3]宇宙之江山不改:宋·文天祥《赣州》诗:“江山不改人心在,宇宙方来事会长。”宇宙,天地。《淮南子·原道训》:“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东汉·高诱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4]各殊:互有差异,互不相同。
[5]北京原属幽燕,金台是其异号:北京,明代(明成祖之后)首都,又称“北直隶”。地理范围比今北京市大,包括今北京、天津两市,河北长城南部地区和河南、山东的小部地区。明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自应天(今江苏南京)迁都顺天,改北京为京师。洪熙元年(1425),拟还都应天,复改京师为北京。正统六年(1441),定北京为国都,又改称京师。旧注:“《附职方纪略》:北京,古辽东地,号三韩,今曰北直,别号金台,古燕冀域。领九府、二十州、一百二十县。首府顺天,别号‘燕山’。乃《禹贡》冀州之域。周曰‘幽州’,汉曰‘燕国’。”幽燕,指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春秋战国时属于燕国,唐以前属于幽州,因此称“幽燕”。金台,又称燕台、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听取谋士郭隗的建议,为招纳天下的贤士而修建的黄金台。明·蒋一葵《长安客话》:“都城黄金台出朝阳门循濠而南,至东南角,岿然一土阜是也。日薄崦嵫,茫茫落落,吊古之士,登斯台者,辄低回眷顾,有千秋灵气之想。京师八景有曰‘金台夕照’,即此。”后亦代指古燕都北京。明·沈榜《宛署杂记·铺行》:“当成祖建都金台时,即因居民疏密,编为保甲。”
[6]南京原是建业,金陵又是别名:南京,明代行政区划名,又称“南直隶”,地当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明洪武元年(1368)建都于江南应天府,永乐间迁都北京,改应天府为行在,正统间建为南京。清初改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康熙初改布政使司为省,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旧注:“(《附职方纪略》):南京,今曰‘江南’,别号‘金陵’,古徐、扬地。领十四府、十七州,九十六县。首府江宁,别号‘建业’。乃《禹贡》扬州之域。楚威王以其地有王气,埋金以镇之,故名‘金陵’。厥后至吴,自京口徙都于此,曰‘建业’。”建业,古都名。即今江苏南京。战国楚威王七年(前333)灭越后在今南京清凉山设金陵邑。秦汉置秣陵县,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在金陵邑故址筑石头城,石头山筑城,名为石头城,作为驻军和屯粮之所,并改秣陵为"建业"。吴、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皆建都于此,改名"建康"。五代梁置金陵府;南唐为江宁府;明洪武建都于此,改名南京。金陵,南京的别称。
[7]浙江是武林之区,原为越国:浙江,明清以来的省级行政区划名。古名浙水,又名之江,浙江省以境内钱塘江旧称“浙江”得名。明置浙江布政使司,清设浙江省,沿袭至今。武林,浙江首府杭州,因其西有武林山(灵隐山),所以又称武林,“武林”又称“虎林”,据传唐朝为避李虎之讳而改“虎林山”为“武林山”。越国,古国名。也称“於越”,姒姓,相传始祖为夏少康庶子无畲。封于会稽。春秋末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称霸,战国时为楚所灭。
[8]江西是豫章之郡,又曰吴皋:江西,明清以来的省级行政区划名。明置江西布政使司,清设江西省,沿袭至今。豫章,江西省会南昌之别称。西汉设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汉至南朝,豫章郡、豫章国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江西北部地区。吴皋,即今江西丰城。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为吴、越两国的交界,故名吴皋。后亦用吴皋来指代江西。皋,岸也。
[9]福建省属闽中:福建,明清以来的省级行政区划名。明代置福建布政使司,清设福建省,沿袭至今。闽中,秦所设的郡县名。辖境相当于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宁海及其以南的灵江、瓯江、飞云江流域。后以“闽中”指福建一带。南朝宋·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闽中安可处,日夜念归旋。”
[10]湖广地名三楚:湖广,明代省级行政区划名。明代置湖广布政使司,清代分湖广为湖南、湖北二省。三楚,即楚地。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古时,楚地不限于湖南、湖北,但宋元以来,尤其明清时期,人们习惯于用楚地指称湖南、湖北地区。
[11]东鲁、西鲁,即山东、山西之分:东鲁,原指春秋时期的鲁国,后以指鲁地(相当于今山东省)。《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世有周子,隽俗之士,既文且博,亦玄亦史。然而学遁东鲁,习隐南郭。”西鲁,山西省的别称。因山东别名东鲁,与之相对,称山西为“西鲁”。此一用法,实为罕见。旧注:“(《附职方纪略》:)山西,别号‘西鲁’,《禹贡》冀州之域。领五府、十九州、七十八县。首府太原,别号‘晋阳’。”山东,明清以来的省级行政区划名。因在太行山以东,故称。明置山东布政使司,清设山东省,沿袭至今。山西,明清以来的省级行政区划名。自古称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地区为“山西”。明置山西布政使司,清设山西省,沿袭至今。
[12]东粤西粤:粤同越,今两广古时为百越之地,故旧时称广东为东粤、广西为西粤。见清历荃、郑怀《事物舁名录》引《舆图辑要》。广东,明清以来的省级行政区划名。明置广东布政使司,清设广东省,沿袭至今。广西,明清以来的省级行政区划名。明设广西布政使司,清设广西省,今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13]河南在华夏之中,故曰中州:河南,明清以来的省级行政区划名。因地在黄河之南而得名。明置河南布政使司,清设河南省,沿袭至今。华夏,最初指中原地区,后来代指中国。《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中州,河南正好位于古代九州的中心地带。,故称为“中州”。
[14]秦境:春秋时,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后秦穆公称霸于西戎,逐渐统一了今陕西全境。战国时秦迁都咸阳(今属西安市)。故陕西今简称秦。西安,明清以前均称为长安。
[15]四川为西蜀:四川省府成都,原为古蜀国的建都之地,因在中国的西方,故四川别称西蜀。
[16]云南为古滇(diān):云南有滇池,楚威王时命将军庄跻略定滇池地区,后因秦击楚,道路隔绝,庄跻自立为王,号滇国。因地在云岭之南,故曰云南。滇,古地名。亦为古族、古国名。西南夷的一支。战国至秦汉时,分布在今云南滇池附近。
[17]贵州省近蛮方,自古名为黔地:贵州,明清以来的省级行政区划名。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设贵州省,沿袭至今。蛮方,蛮夷居住的地方。蛮:亦称“南蛮”,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黔,贵州省简称。
[18]岳,高大的山。五岳,即五座高大的山。泰山,位于山东中部,为五岳中的东岳,也称“岱宗”“岱山”“岱岳”“泰岱”。古代帝王常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华山,位于陕西华阴南,为五岳中的西岳,北临渭河平原,属秦岭东段。又称“太华山”。衡山,位于湖南中部,为五岳中的南岳。相传舜帝南巡和大禹治水都到过这里。历代帝王南岳祀典,除汉武帝祀安徽潜山外,均在此山。恒山,主峰位于今河北曲阳西北,为五岳中的北岳。嵩山,位于河南登封北,为五岳中的中岳。古称“外方”“太室”,又名“崇高”“嵩高”。五岳,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古书中记述略有不同。一般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亦有以霍山为南岳者。《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晋·郭璞注:“(霍山)即天柱山,灊水所出。”《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元丰五年(前106)“登礼灊(qián)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按,天柱山在今安徽霍山西北。
[19]“饶州之鄱(pó)阳”六句:明·阙名《道法会元(卷三)·清微帝师宫分品》:“五湖(并称“龙潭”):青草湖大神,丹阳湖大神,太湖大神,彭蠡湖大神,洞庭湖大神。”又,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卷三)·黄箓罗天一千二百分圣位·第八十五状(十七分)》“太湖众神门下”条、明·金体辑《灵宝文检(卷七)·黄箓罗天大醮圣号分位·第八十五状·十七分》“太湖众神”条,皆以太湖神、洞庭湖神、丹阳湖神、鄱阳湖神、彭蠡湖神五者并列。宋·蒋叔舆《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五十六则以太湖水神、青草湖水神、洞庭湖水神、丹阳湖水神、彭蠡湖水神、西湖水神六者并列。以太湖神、洞庭湖神、丹阳湖神、鄱阳湖神、彭蠡湖(即鄱阳湖)神为五大湖神,当为道教流行说法。道教亦有以青草湖神、彭蠡湖神、丹阳湖神、谢阳湖神、太湖神并列者。两种“五大湖神”的列法,都有丹阳湖,差别只在以“洞庭湖神”和“谢阳湖神”互换。饶州,古州府名。明清沿之,地处今江西省东北部,因“山有林麓之利,泽有蒲鱼之饶”而得州名。春秋时期为楚国番邑,秦置番县,西汉改番阳县,东汉改鄱阳县,隋平陈后置饶州,州治为今江西鄱阳。明清时期饶州府,下辖鄱阳(府治)、余干、万年、德兴、浮梁、乐平、余江七县。鄱阳,湖名。古称“彭蠡”。位于江西北部,长江南岸,是今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岳州,古州府名。明清沿之,地当今湖南岳阳。隋开皇九年(589)改巴州为岳州,治巴陵(今湖南岳阳)。唐辖今湖南洞庭湖东、南、北沿岸各县地,后略小。青草,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今湖南岳阳西南,和洞庭湖相连。因青草山而得名。一说湖中多青草,冬春水涸,青草弥望,故名。唐宋时湖周二百六十五里,北有沙洲与洞庭湖相隔,水涨时则北通洞庭,南连湘水。唐·张志和《渔父歌》:“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掘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润州,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地当今江苏镇江。隋开皇十五年(595)置,治延陵县(唐改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因州东有润浦得名。大业初废。唐武德三年(620)复置。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南京、镇江、丹阳、句容、金坛、江宁等地。天宝元年(742)改为丹阳郡,乾元元年(758)复名润州。北宋政和三年(1113)升为镇江府。镇江之名,沿袭至今。本篇是以隋唐时期的旧名润州指代当时的镇江府。丹阳,即丹阳湖。旧注:“丹阳湖又曰‘练塘’,在镇江,周三百余里,自应天溧阳县,接太平当涂县界。”古丹阳湖,位于今安徽省和江苏省交界处,包括丹阳、石臼、固城、南漪四湖以及当涂、宣城、芜湖、溧水、高淳等地沿湖圩区。鄂州,古州府名。隋开皇九年(589)改郢州为鄂州,治江夏县(今湖北武汉武昌区)。取鄂渚为名。唐初为鄂州,又改江夏郡,又升武昌军。宋为鄂州,属荆湖北路。元置鄂州路,后改武昌路。明设武昌府,清沿之。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武汉长江以南地区和鄂州、黄石、咸宁等地。本篇以“鄂州”故名代指当时的武昌府。明代武昌府和岳州府接壤,其南即洞庭湖。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当代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湖水由东面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苏州,明清州府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始定名为苏州,因城西南的姑苏山而得名。唐为苏州,宋为平江府,元为平江路,明清为苏州府。明代苏州府下辖吴县、长洲县、常熟县、吴江县、昆山县、嘉定县、崇明县和太仓州,辖区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日苏州市及上海市苏州河以北各区。太湖,古称“震泽”“具区”,又称“五湖”“笠泽”。地跨江苏、浙江二省,为当代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五湖,五大湖泊的并称。具体所指,说法不一。通行说法有二:《史记·三王世家》:“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唐·司马贞索隐:“五湖者,具区、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是也。”明·杨慎《丹铅总录·地理》:“王勃文‘襟三江而带五湖’,则总言南方之湖。洞庭一也,青草二也,鄱阳三也,彭蠡四也,太湖五也。”具区,即太湖。彭蠡,即鄱阳湖。洮滆,即今江苏长荡湖、西滆湖。这两种说法都不含“丹阳湖”。本篇以丹阳湖为五湖之一,源于道教五大湖神之说。
[20]金城汤池:喻防守坚固不可摧破之城邑。《汉书·蒯通传》:“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金以喻坚,说城坚如金铸的一样;汤喻沸热不可近,说护城河的水像沸水一样。
[21]砺山带河,乃封建之誓盟:砺山带河,泰山小成磨刀石,黄河细成衣带,这种情况绝不可能出现,故用以比喻即使时间久远,出现任何动荡,也决不改变。《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砺,磨刀石。山,泰山。带,衣带。河,黄河。封建,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让他们在各自辖区内建立邦国。西周初年,曾大规模封建诸侯。誓盟,立誓订盟。
[22]帝都:京城,京都。京师:泛称国都。《公羊传·桓公九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
[23]梓里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遂以“桑梓”“梓里”代称故乡。《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朱子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
[24]蓬莱、弱水,惟飞仙可渡:蓬莱,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弱水,古代神话传说中称险恶难渡的河海。由于不通舟楫,古人往往认为是水弱不能载舟,因称“弱水”。《太平广记(卷二十一)·神仙二十一·司马承祯》引《续仙传》:“又蜀女真谢自然泛海将诣蓬莱求师,船为风飘,到一山,见道人指言:‘天台山司马承祯,名在丹台,身居赤城,此真良师也。蓬莱隔弱水三十万里,非舟楫可行,非飞仙无以到。’自然乃回,求承祯受度,后白日上升而去。”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十三下亦载。又,旧题西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凤麟洲》:“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
[25]方壶、员峤(jiào),乃仙子所居:语本员峤,神话中的仙山名。《尔雅·释山》:“山锐而高,峤。”《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方壶,传说中神山名。一名“方丈”。现代词典多将“员峤”之“峤”注音为qiáo,读作平声;然而,唐诗用例,“峤”字读仄声,无一例外。
[26]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又变成大海,喻世事变化极大。晋葛洪《神 仙传·王远》:“麻姑谓方平曰:’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27]河清海晏,兆天下之升平:河清海晏,黄河水变清,海里不扬波。旧时用来形容国内安定,天下太平。唐·郑钖《日中有王字赋》:“当是时也,河清海晏,时和岁丰,车书混合,华夷会同。”河清,语本晋·王嘉《拾遗记》卷一:“又有丹邱千年一烧,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河,指黄河。海晏,同“海不扬波”(“海不扬波”,详参本篇后注)。旧时以为祥瑞。晏,平静,安逸。升平,太平。
[28]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亦泛指水神。《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唐·成玄英疏:“姓冯名夷,弘农华阴潼乡堤首里人也。服八石,得山仙。大川,黄河也。天帝锡冯夷为河伯,故游处盟津大川之中也。”
[29]阳侯:古代传说中的波涛之神。《淮南子·览冥训》:“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冥,人马不相见。”东汉·高诱注:“阳侯,阳国侯也。其国近水,溺水而死。其神能为大波,有所伤害,因谓之‘阳侯之波’。”《战国策·韩策二》:“塞漏舟而轻阳侯之波,则舟覆矣。”宋·鲍彪注:“说阳侯多矣。今按《四八目》,伏羲六佐,一曰‘阳侯’,为江海。盖因此为波神欤?”
[30]祝融:神名。帝喾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亦为火或火灾的代称。《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吕氏春秋·孟夏纪》:“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东汉·高诱注:“祝融,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
[31]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名。后用来指火灾。一说是火神吴回、陆终的并称,“陆”“禄”音相近而通用。《左传·昭公十八年》:“郊人助祝史除于国北,禳火于玄冥、回禄,祈于四鄘。”晋·杜预注:“回禄,火神。”
[32]海若:传说中的海神。《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东汉·王逸注:“海若,海神名也。”宋·洪兴祖补注:“海若,庄子所称‘北海若’(北海若,见《庄子·秋水》)也。”
[33]海眼:传说中海底泄水的洞穴。尾闾:古代传说中泄海水之处。《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唐·成玄英疏:“尾闾者,泄海水之所也,在碧海之东,其处有石,阔四万里,厚四万里,居百川之下尾而为闾族,故曰‘尾闾’。”
[34]海涵:像大海一样包容。后多用为请人原谅之词。南朝梁王僧儒《为临川王让太尉表》:“海涵春育,日镜云伸。”
[35]河润:指恩泽施予人,如河水滋润土地。《庄子·列御寇》:“河润九里,泽及三族。”
[36]无系累者:《朱子语类》卷二十九:“今人有一毫系累,便脱洒不得,而文子有马十乘,乃弃之如敝屣然,此亦岂是易事,常人岂能做得!”系累,束缚,牵累。
[37]江湖散人:闲散自在的人,毫无牵挂的人。唐代诗人陆龟蒙自号“江湖散人”,并作《江湖散人传》《江湖散人歌》,其传曰:“散人者,散诞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无羁限,为时之怪民,束于礼乐者外之,曰:‘此散人也。’”系累:即牵挂。
[38]负豪气者,曰湖海之士:负,具有。豪气,指气概豪放,不拘小节。湖海之士,形容为人不拘礼法。湖海气,豪放的意气。《三国志·魏书·陈登传》:“陈登者,字元龙,在广陵有威名。又掎角吕布有功,加伏波将军,年三十九卒。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表大笑。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三国时,许汜诋毁陈登不遵礼节,刘备指责许汜只晓得买田置物,远不如陈登胸怀天下。
[39]问舍求田:指问安居之地,求美腴之田。形容只求个人小利,没有远大志向。
[40]掀天揭地:可以撼动天地,形容声势非常浩大。亦用以比喻本领高强。宋·辛敩《〈寇忠愍诗集〉后序》:“莱公两朝大臣,勋业之盛,掀天揭地。”
[41]奇才:亦作“奇材”。指才能非常之人,才能出众之人。《淮南子·主术训》:“夫释职事而听非誉,弃公劳而用朋党,则奇材佻长而干次。”东汉·高诱注:“奇材,非常之材。”
[42]平空起事,谓之平地风波:平空,平白无故地(突然发生)。他本多作“凭空”。平地风波,平地不应有风波,竟然有之,比喻事情(纠纷或事故)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唐杜荀鹤《将过湖南经马当山庙因 书三绝》:“只怕马当山下水,不知平地有风波。”
[43]独立:超凡拔俗,与众不同。《周易·大过卦》:“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唐·孔颖达疏:“君子于衰难之时,卓尔独立,不有畏惧。”《淮南子·修务训》:“超然独立,卓然离世。”东汉·高诱注:“不群于俗。”不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孟子·滕文公下》“贫贱不能移”,朱子集注:“移,变其节也。”
[44]中流砥柱:在滔滔洪流中屹立不倒的砥柱山,用以比喻坚强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宋·朱熹《与陈侍郎书》:“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立若中流之底柱,有所恃而不恐。”砥柱,山名。在河南三门峡东,在黄河激流中屹立如柱,故名。《尚书·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汉·孔安国传:“厎柱,山名。在河水中。”《史记·夏本纪》引之,作“砥柱”。唐·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厎柱山,俗名‘三门山’,在陕州硖石县东北五十里黄河之中。孔安国云‘厎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也’。”
[45]黑子弹丸:喻土地狭小。黑子:黑痣。比喻很小的一块儿地方。《新语·益壤》:“今淮阳之比大诸侯,仅过黑子之比于面耳,岂足以为楚御哉?”弹丸:弹弓用的泥丸。指很小的地方。《战国策·赵策三》:“楼缓曰:‘虞卿能尽知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不至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46]咽喉:咽与喉的并称。喻指扼要之处或关键部门。《战国策·秦策四》:“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史记·滑稽列传》:“洛阳有武库、敖仓,当关口,天下咽喉。”右臂:人大多惯于用右手做事,因此用右臂比喻事物的要害部分。《战国策·赵策二》:“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藩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
[47]独立:孤立无所依傍。《管子·明法解》:“人主孤特而独立,人臣群党而成朋。”难持:难以坚持。一木焉能支大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和峤)曰:‘元裒如北厦门,拉拶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隋·王通《中说·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后以“一木难支”谓崩溃的形势非一人所能挽救。亦喻艰巨的事业非一人所能胜任。
[48]英雄自恃,曰丸泥亦可封函关:东汉班固等《东观汉纪·隗嚣载记》:“嚣将王元说嚣曰:'元请以 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后遂以“一丸泥”为勇士守险拒敌的典实,形容地势险要,只要少量兵力就可以把守。自恃,自负。丸泥,一粒泥丸。比喻微不足道的事务或力量。封,封锁。函关,函谷关的省称。
[49]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或喻在某一方面失败了,但在另一方面有所成就。东隅,东方。因日出东方,故以“东隅”指早晨。喻指初始阶段。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喻指事之后阶段,亦喻晚年。《初学记(卷一)·天部上·日》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50]“事将成而终止”三句:《尚书·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kuì)。”西汉·孔安国传:“八尺曰仞,喻向成也。未成一篑,犹不为山,故曰‘功亏一篑’。是以圣人乾乾日昃,慎终如始。”要建造九仞高的山,连土带石往上堆积,若最后一筐土石不倒在山顶上,那么山的高度就达不到九仞,造山便失败。比喻做事情不能坚持到底,最后前功尽弃。九仞,极言其高。“九”为阳数之极。仞,古代计量单位,一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篑,盛土的竹筐。
[51]以蠡(lí)测海:蠡,葫芦瓢。用瓢测量海水,比喻用浅陋的见识揣度事物。汉东方朔《答客难》:“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唐·李善注引三国魏·张晏曰:“蠡,瓠瓢也。”
[52]精卫衔石:《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传说上古时期炎帝最疼爱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被水淹死,她的灵魂化作一只精卫鸟,总是飞到西山去叼石头和树枝扔进东海,发誓要填平东海为自己报仇。后遂以“精卫衔石”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也比喻徒劳,不自量力。
[53]跋涉:登山涉水,形容旅途艰苦。《诗·鄢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传》:“草行曰跋,水行曰涉。”
”
[54]康庄:四通八达的大路。《尔雅·释宫》:“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55]硗地,曰不毛之地:硗地,“硗埆(què)之地”的省称。指坚硬瘠薄的土地。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之不毛之地,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请唯君王之命。”东汉·何休注:“硗埆不生五谷曰‘不毛’。”暨(《汉书·贾山传》载)贾山《至言》:“地之硗者,虽有善种,不能生焉;江皋河濒,虽有恶种,无不猥大。”唐·颜师古注:“硗埆,瘠薄也。”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56]膏腴:形容土地肥沃。《战国策·赵策四》:“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57]石田:多石而不可耕的田,比喻无用之物。《左传·哀公十一年》:“吴将伐齐,越子率其众以朝焉,王及列士,皆有馈赂。吴人皆喜,惟子胥惧,曰:‘是豢吴也夫!’谏曰:‘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于我。夫其柔服,求济其欲也,不如早从事焉。得志于齐,犹获石田也,无所用之。越不为沼,吴其泯矣。……’”晋·杜预注:“石田,不可耕。”
[58]大成:指学问上已取得大成就。《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59]诞登道岸:先于众人而到达道德之高地。后遂以“登道岸”指学问达到极高境界。语本《诗经·大雅·皇矣》:“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朱子集传:“岸,道之极至处也。”道,道德;岸,高地。
[60]淄渑(zī miǎn)之滋味可辨:淄渑,淄水和渑水的并称。皆在今山东。相传传说淄水味甘,渑水味苦,,混合之则难以辨别,但易牙却能分辨出来。《吕氏春秋·审应览·精谕》:“白公问于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白公曰:‘若以石投水,奚若?’孔子曰:‘没人能取之。’白公曰:‘若以水投水,奚若?’孔子曰:‘淄渑之合者,易牙尝而知之。’”《列子·说符》《淮南子·道应训》亦载。
[61]泾渭:二水名,指泾水和渭水,皆在陕西。泾水清,渭水浊,二水虽合流而清浊有别,因常用“泾渭”喻人品的优劣清浊,事物的真伪是非。《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毛传:“泾渭相入而清浊异。”
[62]泌水乐饥:隐居自乐之意。《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朱子集传:“此隐居自乐而无求者之辞。言衡门虽浅陋,然亦可以游息。泌水虽不可饱,然亦可以玩乐而忘饥也。”泌水,泉水名。毛传:“泌,泉水也。”乐饥,古有二解。毛传:“乐饥,可以乐道忘饥。”郑笺:“饥者,不足于食也。泌水之流洋洋然,饥者见之,可饮以仲饥。”毛传认为“乐饥”是乐道忘饥之意,宋·朱熹从之。东汉·郑玄认为“乐”通“仲”(“仲”与“疗”是异体字),“乐饥”即“仲饥”,是疗饥、充饥之意。本篇从朱熹之说。
[63]东山高卧,谢职求安:高卧,安卧,悠闲地躺着。谢职,辞去官职。东山高卧:喻隐居。《晋书·谢安传》亦载。谢安曾辞官隐居会稽东山,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东山复出,官至司徒要职,成为东晋重臣。另临安、金陵亦有东山,也曾是谢安的游憩之地。后遂以“东山高卧”代指隐居。《世说新语·排调》:“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
[64]圣人,指能为天下带来太平的有道明君,如尧帝、舜帝。黄河清:黄河水浊难清。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群龙见而圣人用。”
[65]太守廉则越石见(xiàn):太守,官名。秦置郡守,汉景帝时改名太守,为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隋初以州刺史为郡长官。宋以后改郡为府或州,太守已非正式官名,只用作知府、知州的别称。明清时专指知府。越石,即越王石。见,同“现”,出现,显现。越石见:传说福州城东海边有越王石,平常隐没在云雾里,贪婪的太守见不到它,只有清廉的太守来了,越王石才出现。《南齐书·虞愿传》:“海边有越王石,常隐云雾。相传云‘清廉太守乃得见’,愿往观视,清彻无隐蔽。”
[66]淳俗:淳朴的民风。里,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大抵相当于现在的小区或村。仁里:风俗淳美的乡里为“仁里”。《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朱子集注:“里有仁厚之俗为美。”
[67]互乡:古地名。据说在今河南周口商水县,此地风俗落后,人人刚愎自用,很难交流。《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朱子集注:“互乡,乡名。其人习于不善,难与言善。”三国魏·何晏集解引东汉·郑玄曰:“互乡,乡名也。其乡人言语自专,不达时宜。”
[68]“里名胜母”四句:曾子弘扬孝道,听见“胜母里”的名字,不肯进去。墨子主张非乐,厌恶“朝歌”这个名字,行路看到前方是朝歌城,让车夫调转马头。《淮南子·说山训》:“曾子立孝,不过胜母之闾;墨子非乐,不入朝歌之邑;曾子立廉,不饮盗泉;所谓养志者也。”曾子(前505—前432),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孔子弟子。是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以孝闻名,据传是《孝经》和《大学》的作者。朝(zhāo)歌,古地名。位于今河南鹤壁淇县。殷商末期纣王在此建行都,称“朝歌”。墨翟(约前468—前376),即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初鲁国人,一说宋国人。曾任宋国大夫。阻止鲁阳文君攻郑。又说服公输般,阻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反对儒家繁礼厚葬,提倡薄葬非乐,反对世卿世禄制度,提出三表法,以检验言论是非。有《墨子》,为墨子及其后学著作之总集。
[69]击壤而歌:喻太平盛世,人人丰衣足食而自乐。《论衡·艺增》:“《论语》曰:‘大哉!尧之为君也,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传曰:‘有年五十击壤于路者,观者曰:“大哉!尧之德乎!”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此言荡荡无能名之效也。”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壤”为土块,初始阶段,击壤或当为:置一土块(或石块)于地,在一定距离外,用另一土块(或石块)投掷,击中者为胜。
[70]让畔而耕:推让田界而耕作。古史传说,仁德之君,教化所及,黎民让畔而耕作。《史记·周本纪》:“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畔,田界。周文王治理的区域,种田人都互相谦让,把田界所占的地面让给对方耕种。文王,此指周文王。姬姓,名昌。古公亶父孙。周武王父。商末周族领袖。商纣时为西伯。为崇侯虎所谗,被囚于羑里。周臣太颠、闳夭、散宜生等献美女名马于纣,因得释。解决虞、芮两国争端,两国归附之。后又攻灭黎、邘、崇等国。自周原迁都于丰。招贤纳士,至者有东海吕尚、楚人鬻熊、殷臣辛甲等。在位五十年。相推,相互推让。
[71]费长房:东汉汝南人,传说中的法术之士。相传曾从壶公学道不成,持符而归,能医百病,鞭打众鬼,又善变化捉妖。又传费长房会缩地的法术,能在一天之内在千里以外的多处现身。《列异传》曰:“费长房又能缩地脉,坐客在家,至市买鲊,一日之间,人见之千里外者数处。”
[72]鞭石法:秦始皇想要造一座桥渡海看日出,这个时候有一位神仙出现,驱赶岸边的石头下海为桥,他觉得石头走得太慢,就用鞭子抽打它们,石头上都是血迹。这本是作为神助的典故,后以讹传讹为秦始皇鞭打石头。《三齐略记》:“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城阳一山,石尽起立。嶷嶷东倾,状似相随而去。云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尽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犹尔。”秦始皇:秦王朝的建立者嬴政(前259—前210),前246—前210年在位。十三岁继承王位,二十二岁时开始亲政。任用李斯,并派王翦等大将进行统一战争。灭六国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自称为“始皇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筑长城,修驰道,同时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主义。但由于严刑酷法,赋役沉重,广大人民痛苦不堪,他病死不久,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73]尧汤两句:《书·尧典》:尧命鳏治水而“九载绩用弗成”。汉刘向《说苑》: 商汤时,天大旱七年,洛水干枯,汤向天述说自己罪过,祷告还没有完,天就降下大雨。汤,商朝的开国君王,又称“成汤”,灭夏建商,与尧、舜、禹并称上古圣君。
[74]商鞅(前395—前338),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入秦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秦国执政十九年,推行变法,史称“商鞅变法”。阡陌,田界。
[75]夏桀,夏朝第十七任君主,也是最后一任君主,名履癸。暴虐荒淫。汤伐桀。桀败被俘, 流死于南巢。相传,夏朝灭亡时,伊水和洛水曾经干涸断流;商朝灭亡时,黄河曾经干涸断流。《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76]道不拾遗:道路上有东西遗落,却没有人拾起来,占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淳朴。在上,指身居高位的施政者。善政,清明的政治。《虞书·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孔子家语》: “孔子初仕为鲁中都宰,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道不拾遗,器不雕饰。”又 《战国策-秦策》:“商君治秦,法令至行……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77]海不扬波:海上不起波浪,比喻太平无事。相传周成王时,周公代为摄政,所有地区都争相朝贡。越裳国来献野鸡,进献的使臣对周公说:“我受命传达越裳国黄发老人的话:‘上天不刮暴风,不下暴雨,大海平静不起波涛,这样的情况已经有三年了。看来中原肯定有圣人治理,为什么不去朝见周公呢?’今贡献白雉于周公,以表南海之忠诚。”宋·田锡《论军国机要朝廷大体》:“臣尝读《韩诗外传》,言成王之时越裳来贡,九驿而至。周公问其所来,其人曰:“吾受命国之黄发曰:久矣,天无迅风疾雨,海不扬波三年矣。意者中国殆有圣人,合往朝之。”中国,上古时代,华夏民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泛指中原地区。《诗经·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
[78]赤县神州:中国的别称。战国时,齐人邹衍创立“九大州”学说,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简称赤县或神州。
[79]穹庐:古代称游牧民族住的毡帐曰穹庐。《汉书·匈奴传》:“匈奴父子同穹庐卧。”《注》:“穹庐,旃帐也,其形穹窿,故曰穹庐。”
[80]白鹭洲: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的水西门外。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81]金牛路:又名石牛道,是古代联系汉中与西蜀的交通要道。相传战国时,秦惠文王欲伐蜀,因山道险阻,作五个石牛,诡言牛能屎金以欺蜀王;蜀王命五丁开道引之,秦军随而灭蜀。路遂因此得名。胡曾《金牛驿》:“五丁不凿金牛路,秦惠何由得并吞。”见《水经·沔水注》《华阳国志·蜀志》。
[82]瀑布:指庐山瀑布。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83]君山:在洞庭湖中。唐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84]天堑:天然的壕沟,形容险要,多指长江。《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 来限隔。”李白《金陵》:“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吴江,即长江。
[85]坤维:即地维,地之四角。《晋书·后妃传》:“德均载物,比大坤维。”嵯峨: 山高貌。李白《秦岭赋》:“为天之枢,为坤之维。”状山之嫌峨高大。
[86]鞋山:即江西九江之大孤山,因山形似鞋,故名。唐顾况《小孤山》:“大孤山远小孤出,月照洞庭归客船."宋人诗云:“飞琼乘醉出天阍,坠下弓鞋千古存; 若使当年添一只,雪花浪里浴双鸳。”
[87]笔岫:笔山的山洞。据传涿郡有笔山,其形如笔。宋人有咏此山之诗:“紫雾凝成应濡墨,彩云笼处便生花。一天星斗晴光岫,绚出文章自一家。”
[88]金谷园:西晋石崇所建之林园,在河南洛阳市东北金谷涧。南朝梁庾信 《枯树赋》:“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
[89]平泉庄:唐李德裕建,在河南洛阳。园内花石俱奇,而醉石、醒石最珍贵。 李德裕自作有《平泉山居草木集》,叙述园中花草木石。
[90]虎臂、羊肠:虎臂,滩名。《水经·江水注》:“江水东流鱼腹县,又经羊肠虎臂滩。”汉时杨亮为益州刺史,至此而舟覆,蜀人又名使君滩。羊肠,喻崎岖曲折的小路。三国魏曹操《苦寒行·北上》:“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91]烟树晴岚:为古时潇湘八景之一。其余七景为:渔村夕照、江天暮雪、烟寺时钟、平沙落雁、远浦归帆、潇湘夜雨、洞庭秋月。见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
[92]武乡文里:古地名,在古梁州地区。南朝宋范伯年,梓潼人。宋明帝与其论广东贪泉,问曰:“卿乡中有此水否? ”范对曰:“臣梁州唯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帝又问:“卿宅在何处? ”对曰:“臣所居廉让之间。”见《南史·胡谐之 传》。“文里”疑为“文川”。
[93]七里滩:一名七里瀨,在浙江省桐庐县严陵山之西。为东汉严光隐居之处。 下游数里,即有严子陵钓鱼台。严光,字子陵,浙江余姚人,曾与光武帝刘秀为同学,刘秀即位后,他不愿作官,归隐于富春山。见《后汉书·严光传》。
[94]九折坂:在四川省荥经县西,邛崃山险,阻回九折。先是王阳为益州刺史, 行至邛崃九折坂,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因病去。后王尊至此,问曰:“此非王阳所畏道耶?”驱马过之。见《汉书·王尊传》。
[95]雁门紫塞:雁门关在山西省代县西北。两山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为重兵戍守之地,是历史上古战场。紫塞,长城的别名。晋崔豹撰《古今注·都邑》:“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
[96]玄圃阆风: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玄圃在昆仑山巅。汉王褒《九怀·通路》:“微观兮玄圃,览察兮瑶光。”《水经注·河水》:“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闽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屈原《离骚》:“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
参考资料:
1.檀作文 万希,幼学琼林--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2023-04-01
2.程允升 原撰 叶光大译注 幼学故事琼林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12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