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922年-992年8月18日),字则平。幽州蓟县人,后徙居河南洛阳。 五代至北宋初年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赵普早年曾被后周永兴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后成为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的幕僚。显德七年(960年),策划发动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他为人刚毅果断,在宋初制订统一战争方案和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物关系
本名:赵普
别名:赵则平、赵书记
、赵学究 、赵中令、赵忠献、赵韩王
字:则平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日期:922年
逝世日期:992年8月18日
主要作品:《龙飞日历》、《艺祖受禅录》
主要成就:策划发动陈桥驿兵变,协助赵匡胤建立北宋,参与制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主持完善宋初制度
官职:太子少保、太师、尚书令(赠)等
爵位:魏国公→真定王(赠)→韩王(赠)
谥号:忠献
籍贯:幽州蓟县→河南洛阳
人物生平
霸府幕僚
赵普祖籍幽州蓟县(今北京)。他的曾祖父在唐末任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在唐末任澶州司马;父亲赵迥,五代时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后唐时期,卢龙节度使赵德钧连年征战,赵迥不堪战乱,举族迁居常山(镇州郡名,今河北正定)。后晋天福七年(942年),赵迥虽又举家迁居洛阳并长期定居,因原籍已属契丹境,以后便自称“今为常山人”。
赵普是赵迥的长子,为人淳厚,沉默寡言。镇阳豪门大户魏氏(名不详)很欣赏他,将女儿许配给了赵普。
他青少年时也曾读书,但无甚学识,科举之途无望,遂步父、祖后尘投充州、镇为僚属。大概在后汉时期,赵普初任陇州巡官。后周显德元年(954年)七月,他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征辟为从事,与楚昭辅、王仁赡为同僚。次年(955年),刘词逝世。虽然刘词在遗表中向朝廷推荐赵普,但朝廷并没有任用他,此后赵普的行踪当如王铚所说,在滁州以教蒙童为生。
显德三年(956年),后周世宗柴荣用兵淮南,禁军将领赵匡胤攻下滁州,宰相范质奏请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赵普与赵匡胤的初次相见在滁州,不论是赵普“时为郡之参佐,断事明敏,狱无冤者,太祖闻名召见与语,深器之”,还是赵匡胤微服私访赵普于村中私塾,赵普从此与赵匡胤结识。而且当时赵匡胤的父亲、右厢都指挥赵弘殷在滁州养病,赵普朝夕侍奉药饵,赵弘殷以同宗的情份来对待他。赵匡胤曾与赵普交谈过,觉得他很不寻常。当时捕获盗贼一百多人,律当斩首,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的人,请赵匡胤讯问他们,后来得以存活的很多。淮南平定后,赵普被补授为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同年,赵匡胤移领匡国军(治今陕西大荔)节度使,征召赵普为推官。赵普从此投入赵匡胤的幕府。
显德四年(957年),赵匡胤改领义成军(治今河南滑县东)节度使,次年又改领忠武军(治今河南许昌)节度使,赵普一直留在赵匡胤的幕府,原刘词的幕僚楚昭辅、王仁赡也先后投入赵匡胤幕府,都成为赵匡胤的心腹。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柴荣去世,其子、后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是年七月,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
陈桥兵变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元旦,传契丹勾结北汉入侵。宰相范质等仓促之间派赵匡胤率军北征。初三日,禁军行至开封东北四十里之要道陈桥驿时,赵普与赵匡胤之弟赵光义等为赵匡胤谋策,托故不行,将赵匡胤灌醉,然后以杏黄龙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在稳定军心之后,他派遣衙队军使郭延赟连夜返回京城,派客省使潘美见后周宰执告知己意,又派楚昭辅抚慰赵匡胤的家人,并通知赵匡胤的亲信——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等,让他们做好接应工作。在赵普的精心筹划下,陈桥兵变得以顺利成功。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胁迫后周恭帝禅位,赵匡胤顺利地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太祖即位后,为稳定局势,仍留用原后周的宰相。在随后升迁的霸府幕僚中,位列第二的赵普被任命为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参与掌握枢密院的军事大权。
从征二李
太祖代周以后,后周时的义成军节度使李筠不甘居于太祖之下,拒绝新朝授予的职位,于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勾结北汉皇帝刘钧起兵反宋。赵普看到形势可虑,力劝太祖亲征。太祖听从他的建议,御驾亲征,并命赵普和知开封府吕馀庆留守京师,赵普请求随军出征。在进军途中,赵普提出“倍道兼行,掩其仓卒”之策。太祖深纳其言,举兵速进,一举荡平了这次叛乱。
不久,原后周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又据扬州(今江苏扬州)起兵作乱。太祖召群臣问攻取之策,赵普分析了淮南“士卒离心……计谋不用。外绝救援,内乏资粮”的情况,仍建议太祖“速取之”。太祖又采纳了赵普的意见,下诏亲征,很快就平息了这次反抗。
同年八月甲申日,赵普迁升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并获赐在开封的宅第一座。是太祖霸府幕僚中第一个升为两府大臣的人。
谋以定国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自建立宋朝以来,最关心的是如何避免继后周而成为第六个短命政权。建隆元年(960年)末的一天,太祖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
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了。
对名望已高的石守信等军事将领,采取收其兵权的方针,以避免可能的“兵变”。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赵普就向他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禁得住诱惑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太祖要避免类似陈桥兵变的事件重演。所以太祖采纳其言,早在建隆二年(961年)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解除了禁军将领慕容延钊、韩令坤等人的兵权。后来出现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分化职权
“杯酒释兵权”只是解决中唐以来藩镇擅权的隐患和新执掌禁军的弄权问题的第一步。此时的关键是把赵普的十二字方针策略精神渗透到朝廷与地方的职官建置中去,改变权力结构中的独立性,使之必须依附君权而运转。在赵普的参赞下,这套相互制约的职权体制终于制订出来了。这就是中央以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副使)与三司使以分宰相之权,收相互牵掣之效。枢密使直属皇帝掌指挥权,而禁军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训练与护卫。
乾德元年(963年)后,太祖用赵普之谋,罢去地方节度使和渐削数十异姓王之权,安排他职,另以文臣取代武职。开宝二年(969年),又收回了藩镇将领武行德、王彦超等人的兵权。于是武臣藩镇失去弄权的基础。另一方面,收厢兵之骁勇和荒年募精壮之丁为禁军,使天下精兵皆归枢密院指挥。
地方虽无精兵,但地方厢兵合则仍可制约禁军。这就形成了“强干弱枝”而内外上下相互制约的制度。在地方,则以文人任知州及副职通判为行政官员,重要文献需会签有效。通判为皇帝督察知州之耳目。
制其钱粮,是指限制节度使的财政粮饷权限的一种办法。规定地方钱粮大部输送中央,在地方设转运使副主其事。至此,节度使问题业已解决。
十载独相
升拜宰相
建隆三年(962年)十月辛丑日,赵普晋升为枢密使、检校太保兼御史大夫。
乾德二年(964年)正月,宋太祖部署中枢与地方既定,时机成熟,尽罢范质、王溥、魏仁浦三相,于同月庚寅日任命已在枢府四年的赵普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他为宰相
。学识不多的赵普,显然事前并不了解新宰相的任命制度,因而没有能在罢免旧相前,向太祖提出合适的建议,以至于在建国的第五年,出现任命赵普为新宰相时,敕书没有在任宰相签署的尴尬场面。在熟知典故的翰林学士窦仪的建议下,才不得不以皇弟、“使相”赵光义(时名赵匡义)的同平章事衔署敕的方式解决。这是自唐中叶设使相以来,使相行使宰相职权唯一的一次。
赵普任相后,太祖把他看作左右手,大小事务,都向他咨询而后决断。当时,赵普还负责监修国史。故时称“中书印唯宰相得知,事无大小,尽决于(赵)普”。鉴于赵普“独断政事”的情况,太祖命令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以辅佐赵普,并起到牵制的作用。
雪夜决策
宋太祖常便装出行经过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不敢随便穿戴。据宋人笔记记载,一天日暮时分,突降大雪,赵普以为太祖不会出来。过了一段时间,听见叩门声,赵普急忙出门,只见太祖站在风雪中,赵普惶恐迎拜。太祖说:“已经约好晋王了。”一会儿后赵光义来到,赵普铺设厚垫子在地上请他们坐在堂中,在炽红的炉火上烧肉吃。赵普的妻子敬酒,太祖称她为嫂。之后便与赵普商议攻伐太原(代指北汉)之事。赵普说:“太原地当西、北二面,太原如果攻下,则我国须单独抵挡这两面,不如等削平诸国以后,则太原这一处弹丸黑子之地,哪里能够逃得掉呢?”太祖笑着说:“我的意思正是这样,特地来试试你罢了。”
这番谈话表明在确定所谓“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上,赵普襄赞有功。关于先南后北决策的核心,主要是统一北汉,夺取燕云十六州是以后的事情。就这样,太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得以制定。
乾德五年(967年)春,太祖加封赵普为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突然他的母亲去世,赵普需要离职服丧,太祖仍令他继续到职办公。赵普随后劝太祖派遣使者到各个要道,征召壮丁户籍姓名送到京师,以作为守卫的预备。在每个州府设置通判,令其负责钱粮事宜。自此兵精粮足,府库充实。
谋私宠衰
开宝二年(969年)冬,赵普生病,宋太祖乘车亲自到中书省看望。次年(970年)春,再次到赵普的府邸安抚慰问,赏赐钱财,增加其俸禄。
赵普为相时颇为专横,受到其他朝臣的忌惮。当时官府禁止私人贩卖陕西、甘肃的大木料,赵普曾派小吏到市场去买木材,连成巨大的木筏运到京城盖房子。这个小吏就趁机偷窃木材,打着赵普的旗号在京城卖。权三司使赵玭廉知道了又禀告给宋太祖,太祖非常生气,督促下令追查此事,想要下旨驱逐赵普,幸好王溥上奏求情,才免遭处罚。
依照以往的旧制,宰相、枢密使每次在长春殿等候召问,一起在庐中等候;宋太祖听说赵普的儿子赵承宗娶枢密使李崇矩的女儿为妻,于是命令他们分开等候。赵普又用空闲地私自换取皇家菜地来扩建自己的住宅,又经营客店谋利。而时任翰林学士的卢多逊趁着太祖召见时多次攻击赵普的短处。正好御史中丞雷德骧的长子雷有邻敲响登闻鼓,告发堂后官胡赞、李可度受贿枉法以及刘伟伪造代理官职文书而得官,王洞曾经收受李可度的贿赂,赵孚除授西川官却称病不到任,都受到赵普的庇护。太祖大怒,下令御史府审查讯问,他们都受到处罚。自此之后,太祖对赵普的恩宠渐渐疏淡了,开始下诏参知政事与赵普交替掌印、领班、奏事,来分夺他的权力。
同年八月,太祖罢去赵普的相位,将其调出京师,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加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大狱之兴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赵普自河阳入朝,迁太子少保,留京城奉朝请。赵普常被卢多逊诋毁,在朝廷任官几年,郁郁不得志。适逢太宗的亲信柴禹锡、赵镕等告发秦王赵廷美骄奢恣肆,将图谋不轨。太宗召大臣询问,赵普表示希望在机要部门来观察事变,退朝后又上书太宗,自陈参预知道太祖、昭宪太后临终顾托之事,言辞非常恳切。太宗感动醒悟,召赵普加以慰谕。
太平兴国六年(979年)九月,赵普被授为守司徒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封梁国公,实现第二次拜相 。按例,秦王赵廷美位次在宰相之上,但到此时,他因赵普是勋旧大臣,又任宰相,故上表请求位次在赵普之下,太宗同意。由此,赵普身领北宋前期最高的宰相职衔,成为首相。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赵廷美案发生。赵廷美被诬陷与宰相卢多逊互相勾结,图谋不轨,太宗才命“廷美勒归私第”。赵普认为“廷美谪居西洛非便”,怕他东山再起,又唆使知开封府李符上言∶“廷美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于是,太宗降封赵廷美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卢多逊也被贬往南方。故而史称“廷美废,多逊南迁,普之力也”。
三度拜相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月,赵普被外调为武胜军(治今河南邓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兼侍中。宋太宗作诗给他饯别,赵普捧诗哭说:“陛下赐臣诗,应当刻石,与臣朽骨一并葬在地下。”太宗为之动容。第二天,太宗对宰相宋琪说:“赵普对国家有功,朕先前与他同游,现在牙齿头发都衰落了,不能用枢务政事烦扰他,选择善地来安置他,因此作诗篇来表达我的本意。赵普感激得哭泣流涕,朕也为之泪下。”宋琪回答说:“昨天赵普到中书省,手拿御诗哭泣,对我说:‘此生余年,无法报答皇上,希望来世能为陛下效犬马之力。’臣昨天听到赵普的话,今天又听到皇上的宣谕,君臣之间善始善终的情份,可以说是两全啊!”
雍熙三年(986年)春,宋太宗为报高梁河之战兵败的耻辱而再度兴师伐辽,但战事迁延,久未班师。
赵普上手疏谏阻说:“臣看今年春天出师征讨,将要收复关外,多次听见克敌的捷报,深感痛快。但是时间消逝,转眼又到炎夏季节,军事一天天繁忙,战争没有停息,军队疲劳而耗费钱财,实在无益。臣认为陛下自从平定太原以来,闽、浙归顺,统一中国,大振英名,十年之间,就传遍天下,远方的人不归服,自古圣王置之度外,不足介意。我个人考虑奸邪谄媚的人,蒙蔽君王的聪明睿智,以致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陷入深不可测的境地。臣遍读典籍,很知道些以往的事,臣认为汉武帝时主父偃、徐乐、严安的上书及唐朝宰相姚崇上书唐明皇十件事,都是忠言至论,可以实行。希望陛下万忙之中,有幸读一读,过失并不深远,即使后悔也来得及追回。臣以为大发骁勇善战的雄兵,动辄使用百万军队,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又听说战争是件危险的事,难以保证一定获胜;战争是凶器,最戒忌的是不测。关系很大,不能不三思。我又听说上古圣人,心不固执,理贵变通。前人的书上有‘兵久生变’的话,实在值得考虑,如果改变迟缓计划,会失去机遇。十天半月过去,时间就到了秋季,北边转入秋凉,弓弩强劲,战马肥壮,我军久困,考虑到这个时候,可能会导致错误的指挥谋划。臣刚刚蒙皇上宠爱驻守地方,哪里敢妄言阻止军队。因为臣年岁已老,剩余的时间不多,报答国家和皇帝的恩情,正是这个时候。希望迅速颁发诏令回师,不能轻视敌人。臣还有万全之策,愿献给陛下。希望陛下精心调制膳食,保养身体,提携那些贫民,使他们转为富庶。将来会看到边烽无事,大门不关,天下都归于仁德,不同风俗的地区,相继向慕归化,归顺朝廷,契丹又能单独怎么样呢?陛下不为这样考虑,而相信奸邪谄媚之徒,以为契丹国主年少而国事繁多,所以诉诸武力,恰好迎合陛下的意思。陛下以祸为乐,求功心切,以为万全之策,臣认为万万不可。希望陛下审察虚实,追究妄谬,惩治奸臣误国之罪,停止伐燕军队的行动。不仅可以从困难中振兴国家,而且可因纳谏而成为圣人。古人曾经说过尸谏的事,老臣没有死掉,哪能为了安身保位而当面阿谀不进谏呢?”
太宗在赐给他的手敕中说:“朕原来部署军队选择将领,只令曹彬、米信等人驻守雄、霸二地,贮积粮食带着兵器来声张军威。等一两个月山后平定后,潘美、田重进等人合兵进讨,直到幽州,然后控制险要之地,恢复原来的疆土,这是朕的志向。无奈将领们不遵照原来的谋划算计,各持己见,率领十万军队出塞远征,迅速攻取契丹的郡县,又返师来领辎重,往复弊劳,被辽人袭击,这个责任在于主将。况且朕继承百王的事业,刚刚使天下稍稍太平,考虑人民苦于边患,将以救民于水火,并非想黩武穷兵,卿应当是知道的。疆场上的事,已经作好部署,卿不必为此忧虑。卿是国家的元勋大臣,忠言苦口,三次上奏,忠心实在可嘉。”
赵普上表谢说:“昨天因为军队久驻塞外,没有能够恢复故土,慢慢又到了炎夏季节,事势危险急迫,就上书陈述妄见,等待皇上宣谕。陛下特别体察忠诚,亲笔书写翰章,秘密宣谕皇帝圣谋。臣个人认为兴师伐罪,诚信为上策,将帅如果能遵守已有的谋算,一定可以平定。正因为将帅们没有按照皇上的意志行事,导致事败。现在既然边疆已有防备,哪里还需要忧虑?况且陛下登极十年,使基业兴隆,没有一件事失当,只见国家安宁。陛下应当端身拱手,保养精神,清静心志,自然可以上继九皇,下观五帝。哪里需要穷兵黩武,与契丹一较胜负呢?臣历来缺乏壮志,况且人已衰老,虽然没有功劳可以夸耀,但愿意竭尽忠纯之心。”时人都赞许他的忠诚。
雍熙四年(987年),太宗改命赵普为山南东道(治今湖北襄樊)节度使,爵位自梁国公改封为许国公。遇到太宗行籍田礼,赵普上表请求入见,言辞非常恳切。太宗颇感哀怜,对宰相说:“赵普是开国元勋,朕所尊重礼敬的人,应当听从他的请求。”赵普来到后,太宗对他再三慰抚,赵普感激得呜咽泪下。陈王赵元僖亦上言为赵普诉冤,称赞他是“圣朝之良臣”。
籍田礼毕后,太宗想任用吕蒙正为宰相,但因吕蒙正是新提拔的人,想借赵普原来的品行作为他的表率,于是在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同时命赵普、吕蒙正为相,其中赵普任太保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这是他的第三次拜相 ,仍为首相 。太宗对赵普说:“卿是国家的勋旧大臣,朕所倚靠的人,古人常以其君不如尧、舜为耻,卿应当考虑啊!”赵普叩头拜谢。
当时枢密副使赵昌言与胡旦、陈象舆、董俨、梁颢交好。正好胡旦命翟马周上书言事,毁谤时政。赵普深感嫉恨,上奏流放翟马周,黜除赵昌言等人。郑州团练使陈利用骄纵恣肆过度,很不守法,赵普查访得知,将此事详细写出,上奏太宗。最终陈利用被流放商州,赵普仍再三请求诛杀他。
西北党项首领李继迁扰边,赵普建议让李继迁的族兄李继捧(宋赐名赵保忠)重新管理夏台故地。太宗同意,命令李继捧趁机谋取李继迁,但李继捧反而与李继迁合谋。当时舆论将此事的失措归咎于赵普,赵普也受到同僚的掣肘,难以决断军国事务。
按旧制,宰相于未时退朝归家,而端拱元年(988年)出现异常炎热的现象,太宗特地准许赵普夏中至午时即可归家。
寿终正寝
端拱二年(989年),太宗下诏免除了赵普朝见的礼节,只让他每天到中书省办公,遇有重大政事即召见问对。入冬后,赵普病倒,奏请休假,太宗多次到其府第看望,加倍赏赐。赵普声称病重,一再上表请求罢官。太宗不得已而“勉从之”,于淳化元年(990年)正月罢去赵普宰相之位,命他出任西京留守、河南尹,兼太保、中书令 。赵普又三次上表恳切辞让新授官职,太宗亲写手诏勉励道:“开国旧勋,只有你一个人,与他人不能等同,不要再推让,等出发上路那天,我到你家来与你道别。”赵普捧诏哭泣,不顾病体请求与太宗面谈。太宗赐赵普座,与他面谈良久,其中多涉及到国家大事,太宗嘉纳其言。到赵普即将出发时,太宗又来到他的府上探望。
淳化三年(992年),赵普三次上表以年老久病,再度请求告老。太宗遣使驰传前来抚慰,并加授其太师官衔,进封魏国公,享受宰相待遇,允许他在家中养病。
是年七月十四日(8月18日) ,赵普于洛阳家中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太宗听闻讣讯后十分震惊悲痛,对侍奉的大臣说:“赵普侍奉辅佐先帝,和朕也有旧交,他果断能决断大事,之前和朕有些不愉快,这是很多人知道的事情。朕即位以来,常常优厚礼遇他,赵普也倾尽全力效忠于朕,对国尽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朕深感痛惜。”于是痛哭涕泣,左右大臣都非常感动。随后亲临其丧,为他“缞服举哀”,宣布辍朝五日。太宗同时下诏追赠赵普为尚书令,追封真定郡王,赐谥号为“忠献”。 次年(993年)二月,葬于洛阳邙山。
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赵普因“佐命兴邦,以建宗社”的功勋,被加封为韩王 。咸平二年(999年),真宗下诏表彰赵普的功勋,将其比于周朝的吕望,西汉的萧何,并允许他配飨宋太祖庙庭。
宝庆二年(1226年),宋理宗图画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崇德阁,赵普位列其中。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礼官李原名曾奏拟以赵普等三十六人从祀历代帝王。但明太祖认为“宋赵普负太祖不忠”,于是罢其祀。
主要影响
赵普是活跃于赵宋初期政治舞台的显著人物。他曾事太祖、太宗两朝,太祖朝十七年,位居中枢长达十四年。在太祖朝,赵普前后掌权十余年,独相十年。在此期间,他协助赵匡胤进行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等重大措施,对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及对辽采取守势的策略也多预谋划 ,为宋初的统治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太宗朝,他为太宗献“金匮之盟”之策,巩固了太宗的皇权。
赵普为官敢于据理力谏,执法不阿,辩诬惩恶。他认为“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轶事典故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 到晚年时“手不释卷”,经史百家摆放桌案,其知识已经得到了后人“该博”的评价。
宋太宗即位后,有一次和赵普闲聊,随口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赵普病逝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
道理为大
一次,宋太祖问赵普:“天下什么东西最大?”赵普没有立刻做出回答。就在赵普还没考虑好答案的时候,太祖又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比其他物件都大?”赵普又想了一会儿,回答说:“世界上道理最大。”太祖当即拍手称赞说:“对,对,道理是人人都要遵守的,就是我当皇帝的,也要服从道理,你回答得妙极了。”
君臣情笃
宋太祖、太宗年轻时,与赵普交游,情谊甚密。据说三人曾一同见过名士陈抟,太祖称赵普为“赵学究”。
太祖的生母杜太后始终称赵普为“赵书记”,即使在宋朝开国后仍如此。太祖也待赵普如左右手,曾因御史中丞雷德骧弹劾他强占市民宅第,“聚敛财贿”而大怒,重罚其人。可见赵普在太祖母子心中的地位。
流传至今的逸闻中,有许多关于太祖与赵普谈论的故事,可见君臣情深。如在讨论后晋宰相桑维翰时,太祖称赞桑维翰的才华,但赵普因桑维翰爱财,直言道:“使维翰在,陛下亦不用。”
在扩展开封外城前,独有赵普跟随太祖前往朱雀门规划。
太祖得天下后,赵普屡次谈起未发迹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太祖性格豁达,对赵普说:“假如在尘土中就可以辨识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从此赵普不再谈论此事。
开宝六年(973年),太祖造访赵普府第。此时吴越王钱俶派人送信和礼物,单子上说是“海物十瓶”,放在堂屋的左廊下。正好太祖的车驾到了,赵普匆忙出去迎接,来不及遮挡礼物。太祖看见,问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是海物。太祖说:“钱俶送来的海物,一定很好。”就命人打开,结果发现瓶里装的全是金瓜子(小颗粒的瓜子黄金)。赵普很紧张,叩首道歉说:“臣还没有打开书信,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太祖笑着说:“尽管收下,不要过虑。他认为国家大事都是你们这些书生拟定的呢。”
保全人才
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有能与他相比。宋太祖信任赵普,赵普也敢于在太祖面前坚持自己意见。
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太祖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可触怒了太祖。太祖把奏章撕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过了几天,又带着它上朝交给宋太祖,太祖方才醒悟,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个人。
再有一次,赵普要提拔一名官员,宋太祖不批准。赵普就像上次一样坚持自己的意见。太祖说:“我就是不准,你能怎么样?”赵普说:“提拔人才,都是为国家着想,陛下怎能凭个人的好恶专断!”太祖听了,气得脸色变白,一甩袖就往内宫走。赵普不能入宫,坚持站在宫门外,过了很久,太祖终于同意了。
乾德五年(967年)初,有人诬陷殿前司长官韩重赟私取亲兵为腹心。赵匡胤大怒,未经查证就要处决韩重赟。赵普谏说:“亲兵(指殿前司禁军),陛下必不自将,须择人付之。若重赟以谗诛,即人人惧罪,谁复为陛下将亲兵者。”赵匡胤虽然不杀韩重赟,但随即于同年二月解除他的军职,出为彰德军节度使。韩重赟听说是赵普营救自己,特意择日拜访他,以表感激之情,但被赵普拒绝。
到太宗朝,晋邸旧臣弥德超(一作弭德超)深得宠遇,企图中伤大将曹彬,诬陷其图谋不轨。太宗虽对弥德超的告状半信半疑,但仍擢升其为枢密副使。不久后,赵普再度拜相,一再为曹彬辨白,使太宗醒悟,驱逐弥德超而待曹彬如初。在之后的数日中,太宗因自己轻信谗言,心中感到愧疚,溢于言表,赵普安慰道:“陛下知晓弥德超的才干而任用他,明白曹彬无罪而昭雪他的冤屈。有劳者得到擢升,有罪者受到惩罚,处事不徇私情,能当机立断,这更加彰显了陛下的圣明与美德。”
猜妒擅权
赵普虽然注意选拔贤才,但这是以不威胁他的地位为前提的。参知政事设立后,宋太祖原想起用资历学识比赵普为高的窦仪任宰相,但“赵普忌窦仪刚直,乃引薛居正参知政事”,排挤了窦仪。而太祖曾经对赵普称赞枢密直学士冯瓒是“当世罕有”的奇材,“欲大用之”,这就招致了赵普的忌妒。赵普派亲信伺察其过,使冯瓒被流放沙门岛,制造了一桩冤案。
此外,赵普为相多年,独揽朝政,难以采纳不同意见。据说他“周中设大瓦壶,中外奏章不欲行者掷壶中,既而焚去”,这就闭塞了言路,压制了不同意见,使许多有价值的建议无法付诸实现。
在长期从政期间,赵普养成了一种权谋思想,为了使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站得住脚,经常耍弄手腕,以求自保。他任相时,也做了一些假公济私,甚至贪污奢靡之事。
这些都是应该承认的。
人际关系
曾祖父:赵冀,唐末任三河县令。后追封吴国公。
祖父:赵全宝,唐末任澶州司马。后追封赵国公。
父亲:赵迥,五代时任相州司马,为避战乱迁居常州、洛阳等地。后追封齐国公。
弟弟:赵贞(一作固),官至尚书都官郎中。
赵安易:官至宗正卿。卒赠工部尚书。
赵正:官至东头供奉官。
妹妹:赵氏,嫁交州水陆计度转运使侯仁宝。
原配:魏氏,封卫国夫人,生赵承宗。
继室:魏氏,封齐国夫人,生赵承煦。
和氏:后晋宰相和凝之女,封陈国夫人,生有二女。
长子:赵承宗
曾任右羽林卫大将军及知潭、郓二州。
次子:赵承煦,曾任昭宣使、成州团练使,卒赠中书令。
女儿:赵志愿,出家为尼,号智果大师。
女儿:赵志英,出家为尼,号智圆大师。
孙子:赵从约,官至象州防御使。卒赠建宁军节度使。
主要作品
据史料记载,赵普有遗稿10卷。《馆阁书目》仅载有奏议1卷。另撰有《艺祖受禅录》(据说与曹彬合撰)与《龙飞日历》各1卷,记宋太祖受禅之事。后世辑有《韩王文集》5卷。 以上作品大多已佚失,今仅存部分疏议。
史料索引
关于赵普生平最重要的资料,莫过于宋太宗御制的《赵中令公普神道碑》
。北宋人曾巩所撰《隆平集》 、南宋王称撰《东都事略》 以及元人脱脱、阿鲁图主编的《宋史》,均为赵普单独立传。此外的信息则散见《续资治通鉴长编》《五朝名臣言行录》《宋宰辅编年录》
《宋人轶事汇编》等文献。
后世纪念
墓葬
赵普墓位于嵩山之阴的河南省巩义市东5公里北山口乡北官庄村东南陵上,属于北宋皇陵中的名将勋臣墓。赵普死后,宋太宗赵光义撰神道碑,亲墨八分书以赐之。墓现存冢高57米,周长45米,当地人称小冢,曾被盗掘。
参考资料
1 《宋史》卷256《赵普传》: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唐幽帅赵德钧连年用兵,民力疲弊。普父回举族徙常山,又徙河南洛阳。普沈厚寡言,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
2 赵普:儒学资料汇编 .国学导航
3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20《赵韩王六世小谱》:齐国公(赵迥)生四子,长忠献(赵普);次贞,尚书都官郎中;次安易,宗正卿;次正,东头供奉官。
4 《宋史》卷256《赵普传》:周显德初,永兴军节度刘词辟为从事,词卒,遗表荐普于朝。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拨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宣祖由是待以宗分。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馀,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获全活者众。淮南平,调补渭州军事判官。太祖领同州节度,辟为推官;移镇宋州,表为掌书记。
5 《宋史》卷256《赵普传》: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6 《续资治通鉴》卷2:初,帝既克李筠及李重进,一日,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普曰:“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它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7 《续资治通鉴》卷2:时石守信、王审琦皆帝故人,各典禁卫。普数言于帝,请授以它职,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万一军伍作孽,彼亦不得自由耳。”帝悟,于是召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高枕卧也。”守信等请其故,帝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下已定,谁敢复有异心!”帝曰:“卿等固然,设麾下有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顿首涕泣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帝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拜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罢。帝从之,赏赉甚厚。庚午,以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皆罢军职;独守信兼侍卫都指挥使如故,其实兵权不在也。殿前副点检自是亦不复除云。
8 《宋人轶事汇编》:顷之,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酒酣,上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尔之德无有穷已。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也。”守信等皆曰:“何故?”上曰:“是不难知之,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皆惶恐起,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敢复有异心?”上曰:“不然。汝曹虽无心,其如汝麾下之人欲富贵者何!一旦以黄袍加汝之身,汝虽欲不为,不可得也。”皆顿首涕泣曰:“臣等愚不及此,唯陛下哀怜,指示以可生之涂。”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谓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懽,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谢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军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所以慰抚赐赉之甚厚,与结婚姻,更置易制者,使主亲军。
9 《宋史》卷256《赵普传》:建隆三年,拜枢密使、检校太保。
10 《宋史》卷256《赵普传》:乾德二年,范质等三相同日罢,以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中书无宰相署敕,普以为言,上曰:"卿但进敕,朕为卿署之可乎?"普曰:"此有司职尔,非帝王事也。"令翰林学士讲求故实,窦仪曰:"今皇弟尹开封,同平章事,即宰相任也。"令署以赐普。既拜相,上视如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是日,普兼监修国史。命薛居正、吕馀庆参知政事以副之,不宣制,班在宰相后,不知印,不预奏事,水押班,但奉行制书而已。先是,宰相兼敕,皆用内制,普相止用敕,非旧典也。
11 《宋史》卷256《赵普传》: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库卿尔。"
12 《宋史》卷256《赵普传》:五年春,加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俄丁内艰,诏起复视事。遂劝帝遣使分诣诸道,征丁壮籍名送京师,以备守卫;诸州置通判,使主钱谷。由是兵甲精锐,府为充实。
13 《宋史》卷256《赵普传》:开宝二年冬,普尝病,车驾幸中书。三年春,又幸其第抚问之。赐赉加等。
14 《宋史》卷256《赵普传》:六年,帝又幸其第。时钱王俶遣使致书于普,及海物十瓶,置于庑下。会车驾至,仓卒不及屏,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上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顿首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帝叹曰:"受之无妨,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尔!"
15 《宋史》卷256《赵普传》: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亲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早称普市货鬻都下。权三司使赵玭廉得之以闻。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
16 《宋史》卷256《赵普传》:故事,宰相、枢密使每候对长春殿,同止卢中;上闻普子承宗娶枢密使李崇矩女,即令分异之。普又以隙地私易尚食蔬圃以广其居,又营邸店规利。卢多逊为翰林学士,因召对屡攻其短。会雷有粼击登闻鼓,讼堂后官胡赞、李可度受赇骫法及刘伟伪作摄牒得官,王洞尝纳赂可度,赵孚授西川官称疾不上,皆普庇之。太祖怒,下御史府按问,悉抵罪,以有粼为秘书省正字。普恩益替,始诏参知政事与普更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未几,出为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17 《宋史》卷256《赵普传》:太平兴国初入朝,改太子少保,迁太子太保。颇为卢多逊所毁,奉朝请数年,郁郁不得志。会柴禹锡、赵镕等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帝召问,普言愿备枢轴以察奸变,退又上书,自陈预闻太祖、昭宪皇太后顾托之事,辞甚切至。太宗感悟,召见慰谕。俄拜司徒兼侍中,封梁国公。先是,秦王廷美班在宰相上,至是,以普勋旧,再登元辅,表乞居其下,从之。及涪陵事败,多逊南迁,皆普之力也。
18 《宋史》卷256《赵普传》:八年,出为武胜军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帝作诗以饯之,普奉而泣曰:"陛下赐臣诗,当刻石,与臣朽骨同葬泉下。"帝为之动容。翌日,谓宰相曰:"普有功国家,朕昔与游,今齿发衰矣,不容烦以枢务,择善地处之,因诗什以导意。普感激泣下,朕亦为之堕泪。"宋琪对曰:"昨日普至中书,执御诗涕泣,谓臣曰:'此生馀年,无阶上答,庶希来世得效太马力。'臣昨闻普言,今复闻宣谕,君臣始终之分,可谓两全。"
19 《宋史》卷256《赵普传》:雍熙三年春,大军出讨幽蓟,久未班师,普手疏谏曰:伏睹今春出师,将以收复关外,屡闻克捷,深快舆情。然晦朔屡更,荐臻炎夏,飞挽日繁,战斗未息,老师费财,诚无益也。伏念陛下自翦平太原,怀徕闽、浙,混一诸夏,大振英声,十年之间,遂臻广济。远人不服,自古圣王置之度外,何足介意。窃虑邪谄之辈,蒙蔽睿聪,致兴无名之师,深蹈不测之地。臣载披典籍,颇识前言,窃见汉武时主父偃、徐乐、严安所上书及唐相姚无崇献明皇十事,忠言至论,可举而行。伏望万机之暇,一赐观览,其失未远,虽悔可追。臣窃念大发骁雄,动摇百万之众,所得者少,所丧者多。又闻战者危事,难保其必胜;兵者凶器,深戒于不虞。所系甚大,不可不思。臣又闻上古圣人,心无固必,事不凝滞,理贵变通。前书有"兵久生变"之言,深为杰可虑,苟或更图稽缓,转失机宜。旬朔之间,时涉秋序,边庭早凉,弓劲马肥,我军久困,切虑此际,或误指踪。臣方冒宠以守藩,曷敢兴言而沮众。盖臣已日薄西山,馀沅无几,酬恩报国,正在斯时。伏望速诏班师,无容玩敌。臣复有全策,愿达圣聪。望陛下精调御膳,保养圣躬,挈彼疲氓,转之富庶。将见边烽不警,外户不扃,率土归仁,殊方异俗,相率响化,契丹独将焉往?陛下计不出此,乃信邪诌之徒,谓契丹主少事多,所以用武,以中陛下之意。陛下乐祸求功,以为万全,臣窃以为不可。伏愿陛下审其虚实,究其妄谬,正奸臣误国之罪,罢将士伐燕之师。非特多难兴王,抑亦从谏则圣也。古之人尚闻尸谏,老臣未死,岂敢百谀为安身之计而不言哉?
20 《宋史》卷256《赵普传》:帝赐手诏曰:朕昨者兴师选将,止令曹彬、米信等顿于雄、霸,裹粮坐甲以张军声。俟一两月间山后平定,潘美、田重进等会兵以进,直抵幽州,然后控扼险固,恢复旧疆,此朕之志也。奈何将帅等不遵成算,各骋所见,领十万甲士出塞远门斗,速取其郡县,更还师以援辎重,往复劳弊,为辽人所袭,此责在主将也。况朕踵百王之末,粗到承平,盖念彼民陷于边患,将救焚而拯溺,匪黩武以佳兵,卿当悉之也。疆场之事,已为之备,卿勿为忧。卿社稷元臣,忠言苦口,三复来奏,嘉愧实深。
21 《宋史》卷256《赵普传》:普表谢曰:昨以天兵久驻塞外,未克恢复,渐及炎蒸,事危势迫,辄陈狂狷,甘俟宪章。陛下特鉴衷诚,亲纡宸翰,密谕圣谋。臣窃审命师讨罪,信为上策,将帅能遵成算,必可平定。惟其不副天心,由兹败事。今既边鄙有备,更复何虞。况陛下登极十年,坐隆大业,无一物之失所,见万国之咸宁。所宜端拱穆清,啬神和志,自可远继九皇,俯观五帝。岂必穷边极武,与契丹较胜负哉?臣素亏壮志,矧在衰龄,虽无功伐,愿竭忠纯。观者咸嘉其忠。
22 《宋史》卷256《赵普传》:四年,移山南东道节度,自梁国公改封许国公。会诏下亲耕籍田,普表求入觐,辞甚恳切。上恻然谓宰相曰:“普开国元臣,朕所尊礼,宜从其请。”既至,慰抚数四,普呜咽流涕。陈王元僖上言曰:……伏见山南东道节度使赵普,开国元老,参谋缔构,厚重有识,不妄希求恩顾以全禄位,不私徇人情以邀名望,此真圣朝之良臣也。……籍田礼毕,太宗欲相吕蒙正,以其新进,藉普旧德为之表率,册拜太保兼侍中。帝谓之曰:"卿国之勋旧,朕所毗倚,古人耻其君不及尧、舜,卿其念哉。"普顿首谢。
23 《宋史》卷256《赵普传》:时枢密副使赵昌言与胡旦、陈象舆、董俨、梁颢厚善。会旦令翟马周上封事,排毁时政,普深嫉之,奏流马周,黜昌言等。郑州团练使侯莫陈利用骄肆僣侈,大为不法,普廉得之,尽以条奏,利用坐流商州,普固请诛之。其嫉恶强直皆此类。
24 《宋史》卷256《赵普传》:李继迁之扰边,普建议以赵保忠复领夏台故地,因令图之。保忠反与继迁同谋为边患,时论归咎于普,颇为同列所窥,不得专决。
25 《宋史》卷256《赵普传》:旧制,宰相以未时归第,是岁大热,特许普夏中至午时归私第。
26 《宋史》卷256《赵普传》:明年,免朝谒,止日赴中书视事,有大政则召对。冬,被疾请告,车驾屡幸其第省之,赐予加等。普遂称疾笃,三上表求致仕,上勉从之,以普为西京留守、河南尹,依前守太保兼中书令。普三表恳让。赐手诏曰:"开国旧勋,惟卿一人,不同他等,无至固让,俟首涂有日,当就第与卿为别。"普捧诏涕泣,因力疾请对,赐坐移晷,颇言及国家事,上嘉纳之。普将发,车驾幸其第。
27 《宋史》卷256《赵普传》:淳化三年春,以老衰久病,令留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中使驰传抚问,凡三上表乞骸骨。拜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奉料,令养疾,俟损日赴阙,仍遣其弟宗正少卿安易赍诏书赐之。又特遣使赐普诏曰:"卿顷属微瑑,恳求致政,朕以居守之重,虑烦耆耋,维师之命,用表尊贤。伫闻有瘳,与朕相见。今赐羊酒如别录,卿宜爱精神,近医药,强饮食,以副朕眷遇之意。"七月卒,年七十一。
28 《宋史》卷5《太宗本纪二》:秋七月己酉,太师、魏国公赵普薨,追封真定王。
29 《宋史·卷五百五十六·列传第十五》 .国学导航
30 《宋会要辑稿·礼一一》 .国学大师
31 《宋史全文·卷一》 .国学导航
32 《宋史全文·卷二》 .国学导航
33 《鹤林玉露·丙篇·卷二》 .国学大师
34 《明太祖宝训·卷四》 .国学大师
35 《千百年眼》 .国学大师
36 《震川先生制科文》 .国学大师
37 《王弇州崇论·卷四》 .国学大师
38 《五字鉴》 .国学网
39 《宋论·卷二·太宗》 .国学导航
40 《提纲释义》 .国学大师
41 宋史演义:李重进阖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国学导航
42 宋史演义:弄巧成拙妹倩殉边
修怨背盟皇弟受祸 .国学导航
43 宋史演义:报宿怨故王索命 讨乱党宦寺典兵 .国学导航
44 《宋史》卷256《赵普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45 《宋史》卷256《赵普传》: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46 《宋史》卷256《赵普传》: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及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47 《宋史》卷254《侯仁宝传》:仁宝以荫迁太子中允,即赵普妹婿。卢多逊与普有隙,普罢相,即以仁宝知邕州。州之右江生毒药树,宣化县人常采货之。仁宝以闻,诏尽伐去。九年不代。太平兴国中,上言陈取交州之策,太宗大喜,令驰驿召归。多逊遽奏曰:"若召仁宝,其谋必泄,蛮夷增备,未易取也。不如授仁宝飞挽之任,且经度之,别遣偏将发荆湖士卒一二万人,长驱而往,势必万全。"帝以为然。遂以仁宝为交州水陆计度转运使。前军发,遇贼锋甚盛,援兵不继,遇害死江中。太宗闻之,甚悼惜,特赠工部侍郎,录其子延龄、延世并为斋郎。延龄至殿中丞。延世至太子中舍。
48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二十·乙集》 .国学大师
49 《明史》卷50《礼志四》:是年,诏以历代名臣从祀,礼官李原名奏拟三十六人以进。帝以宋赵普负太祖不忠,不可从祀。
50 中国历代名人图像多图概览 .浙江图书馆
51 (明)张岱 著.张岱著作集
夜航船: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07:121-122
52 《宋史》卷256《赵普传》:真宗咸平初,追封韩王。二年,诏曰:“故太师赠尚书令、追封韩王赵普,识冠人彝,才高王佐,翊戴兴运,光启鸿图,虽吕望肆伐之勋,萧何指纵之效,殆无以过也。自辅弼两朝,周旋三纪,茂岩廊之硕望,分屏翰之剧权,正直不回,始终无玷,谋猷可复,风烈如生。宜预享于大丞,永同休于宗祏,兹为茂典,以答旧勋,其以普配飨太祖庙庭。”
53 《東都事略·卷二十六》 .国学大师
54 《宋论·卷一·太祖》 .国学导航
55 《宋论·卷八·徽宗》 .国学导航
56 《宋论·卷十·高宗》 .国学导航
57 《宋论·卷十五·度宗恭宗端宗祥兴帝》 .国学导航
58 《宋史》卷256《赵普传》:车驾征李筠,命普与吕馀庆留京师,普愿扈从,太祖笑曰:“若胜胄介乎?”从平上党,迁兵部侍郎、枢密副使,赐第一区。
59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开宝二年):冬十月……己亥,上宴藩臣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前凤翔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彦超喻上指,即前奏曰:“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邱园,臣之愿也。”前安远节度使兼中书令榆次武行德、前护国节度使郭从义、前定国节度使白重赞、前保大节度使杨廷璋,竞自陈攻战阀阅及履历艰苦,上曰:“此异代事,何足论也。”庚子,以行德为太子太傅,从义为左金吾卫上将军,彦超为右金吾卫上将军,重赟为左千牛卫上将军,廷璋为右千牛卫上将军。
60 《读通鉴论·卷一·秦始皇 》 .国学导航
61 《读通鉴论·卷五·王莽》 .国学导航
62 《读通鉴论·卷十九·隋文帝》 .国学导航
63 《读通鉴论·卷三十·五代下
》 .国学导航
64 《宋宰辅编年录》卷1:建隆元年……八月甲申趙普樞宻副使。
65 《宋宰辅编年录》卷1:建隆三年……十月辛丑趙普樞宻使(自兵部侍郎樞宻副使除/檢校太保兼御史大夫)。
66 《宋宰辅编年录》卷1:乾徳二年……正月……庚寅趙普拜相(自樞宻使檢校太保授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67 《宋宰輔編年錄·卷一》 .国学大师
68 《宋宰辅编年录》卷1:開寳六年……八月甲辰趙普罷相(除檢校太尉河陽三城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69 《宋宰辅编年录》卷1:普自乾徳二年正月拜相至是年八月罷獨相凡十年。
70 《宋宰辅编年录》卷2:太平興國六年……九月辛亥趙普再入相(自太子太保除守司徒/兼侍中昭文舘大學士)。
71 《宋宰輔編年錄·卷二》 .国学大师
72 《宋宰辅编年录》卷2:太平興國八年……十月己酉趙普罷相(自司徒兼侍中罷為檢校太尉兼/侍中武勝軍節度使出鎮鄧州)。
73 《宋宰辅编年录》卷2:端拱元年……二月庚子李昉罷相……同日趙普吕蒙正並拜相(普自檢校太師兼侍中山南東道節度使除太保兼侍中昭文館大學士三入相蒙正自給事中叅知政事除中書侍郎兼戸部尚書監脩國史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74 《宋宰辅编年录》卷2:淳化元年……正月戊子趙普罷相(罷為太保兼中書令充西京留守河南尹)。
75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热播 邵峰变身霸气暖男 .搜狐娱乐.2015-08-17
76 《宋史》卷256《赵普传》: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断大事,响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因出涕,左右感动。废朝五日,为出次发哀。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上撰神道碑铭,亲八分书以赐之。遣右谏议大夫范杲摄鸿胪卿,护丧事。缚绡布各五百匹,米面各五百石。葬日,有司设卤簿鼓吹如式。
77 《问君能有几多愁》 第1集(见41:25分后的演员表) .央视网
78 梅耀元 编著;梅耀元 主编.嵩山古遗存: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08:633
79 王详.宋明时期赵普历史形象的演变[J].大众文艺,2021(13):152-153
80 《宋人轶事汇编·卷四》 .国学大师
81 《宋人轶事汇编》(丁传靖版)卷4引《湘山野录》:祖宗居潜日,与赵韩王游长安市。时陈抟乘一卫遇之,下驴大笑,巾簪几坠,左手握太祖,右手握太宗曰:“可相从市饮乎?”祖宗曰:“与赵学究并游,当同之。”陈睥睨韩王甚久,徐曰:“也得也得,非渠不能预此席。”既至酒舍,韩王足疲,偶坐席左,陈怒曰:“紫微帝垣一小星,辄居上次。”乃斥之使居席右。
82 《学仕遗规·卷一》 .国学大师
83 《学仕遗规》卷1引《黄东发日钞》:(赵)韩王每断大事,惟读论语,曰以半部论语佐艺祖定天下。
84 《群书会元截江网》 .国学大师
85 《宋朝事实类苑》卷1引《东轩笔录》:太祖常与赵中令普议事,有所不合,太祖曰:“安得宰相如桑维翰者与之谋乎?”普对曰:“使维翰在,陛下亦不用。”盖维翰爱钱。太祖曰:“苟用其长,亦当护其短,措大眼孔小,赐与十万贯,则塞破屋子矣。”
86 《湘山野录》卷中:太祖皇帝将展外城,幸朱雀门,亲自规画,独赵韩王普时从幸。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祗书朱雀门,须着‘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何事!”
87 《宋朝事实类苑》卷1引《丁晋公谈录》:太祖豁达,既得天下,赵普屡以在微时所不足者言之,欲潜加害。太祖曰:“不可,若尘埃中总教识天子宰相,则人皆去寻也。”自后普不复敢言。
88 《宋朝事实类苑》卷1:太祖既纳赵韩王之谋,数遣使者分诣诸道,择选精兵,凡其材力伎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聚之京师,以备宿卫,厚其粮赐。居常躬自案阅训练,皆一以当百。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支,致治于未乱故也。
89 吴宝琪.论北宋开国功臣赵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30-38
90 《续资治通鉴·卷二》 .国学导航
91 《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八》 .国学导航
92 《宋朝事实·卷三》 .国学大师
93 《宋名臣奏议》 .国学大师
94 《宋大事记讲义》 .国学大师
95 《隆平集·卷四》 .国学大师
96 《隆平集》卷4:普初無學術太宗勉之晩年頗該博。
97 《名臣碑传琬琰集》 .国学大师
98 《名臣碑传琬琰集上巻一·赵中令公普神道碑》:……以淳化二年七月十四日薨于洛阳之私第享年七十有一遣右谏议大夫范果持节策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特赐谥曰忠献吊祭赗赠之数并令加等以尽君臣之礼焉二年二月命有司备卤簿塟于洛阳北邙之原而合祔焉。
99 《名臣碑传琬琰集上巻一·赵中令公普神道碑》:王性本俊迈幼不好学及至晚岁酷爱读书经史百家常存几案强记黙识经目谙心硕学老儒宛有不及既博达于今古尤雅善于谈谐马伏波词辨分明杜征南手不释巻见事而敏抱器自然壮志无穷日新其德许国常存于懐抱令誉以至于宏彰。
100 《名臣碑传琬琰集上巻一·赵中令公普神道碑》:是岁上党帅李筠叛太祖将议亲征委之留守调发军实王以为圣上躬擐甲胄臣子宜效驱驰乃陈恳上言乞扈从鸾辂洎中涂进策曰陛下初登寳位应天顺人将制骁雄光耀神武兵机贵速不尚巧迟若倍道兼行掩其仓卒所谓自天而下可一战而成擒也太祖深纳其言举兵速进未至髙平李筠果拥众出战于时灵旗指冦勇士齐心叛帅自焚余党就僇旋又维扬帅李重进包藏祸心阻抗王命太祖便殿召对问攻取之策王筹其擅修孤垒倚恃长淮而士卒离心资粮乏絶以顺讨逆动必成功太祖深然之乃亲御六师长驱淮楚不踰数月果致荡平。
101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先是,上與趙普言:“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馮瓚材力,當世罕有,真奇士也。”嘗欲大用之。普心忌瓚,因蜀平,遂出瓚為梓州,潛遣親信為瓚私奴,伺察其過。間一歲,奴遂亡歸,擊登聞鼓,訴瓚及監軍綾錦副使李美、通判殿中侍御史李璙等為姦利事。上急召瓚等赴闕,面詰之,下御史鞫實,而奴辭多誣。普復遣人至潼關閱瓚等囊裝,得金帶及他珍玩之物,皆封題以賂劉笺,笺時在皇弟開封尹光義幕府。瓚等乃皆伏辜。獄具,普白上,言瓚等法當死。上欲貸之,普執不可,上不獲已,庚戌,詔並削名籍,瓚流沙門島,美海門島,笺免所居官。
102 《鲁斋集》 .国学大师
103 《邵氏闻见前录》卷1:太祖初登极时,杜太后尚康宁,与上议军国事,犹呼赵普为书记。尝劳抚之曰:“赵书记且为尽心,吾儿未更事也。”太祖待赵韩王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普强占市人第宅,聚敛财贿,上怒叱之曰:“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命左右曳于庭数匝。徐复冠。召升殿,曰:“后当改,姑赦汝,勿令外人闻也。”
104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 .国学导航
105 《宋朝事实类苑》卷15载:"洎因奏事忤旨,上怒,就赵手掣奏札子,挼而掷之。赵拾起,以手展开,近前复奏,上愈怒,拂袖起。赵犹奏曰:‘此事合如此,容臣进入取旨。’其胆量如此。”同书卷16载有类似故事:“赵普尝奏太祖,举某人为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太祖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即碎裂其奏纸,掷于地。普颜色不动,乃跪地拾之,收归。他日,取所裂奏札,用糊黏缀,复以奏,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06 《宋朝事实类苑》卷15:弥德超起自冗列,为诸司使。雍熙中,因奏事称旨,骤加委遇。时侍中曹公彬勋望特隆,德超阴以计中伤,诬其不轨,太宗 【『宗』原误作『祖』,据笔录改。】疑之,拜德超枢密副使。不数月,属赵公普再秉钧轴,因为辩雪保证,事状明白,上乃大悟,实时窜逐德超而待彬如初。自是数日,上颇不怿,从容谓普等曰:“朕以听断不明,几误大事。夙夜循省,内愧于心。”普对曰:“陛下知德超才干而任用之,知曹彬无罪而昭雪之。有劳者进,有罪者诛,物无循情,事必立断,此所以彰陛下之圣美。”
107 《宋朝事实类苑》卷16:太祖时,尝有羣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赵普坚以为请,上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将若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
108 《宋史全文》卷1:丁卯乾德五年……二月……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韩重赟罢军职,出为彰德节度使。先是,有谮重赟私取亲兵为腹心者,上怒,欲诛之,谋于赵普。普曰:“陛下必不自将亲兵,须择人付之。若重赟以谗诛,即人人惧罪,谁敢为陛下将者?”上怒犹未解,普开陈愈切。上纳其言,止用重赟出镇。重赟闻普救己,他日诣普称谢,普拒弗见。
109 张其凡.赵普政治思想试探[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83
110 白寿彝 总主编;陈振 主编.中国通史 12 第7卷 中古时代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1126-1131
111 柯继铭 编著.中国名人全传
第1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09:177-178
112 黄邦和,皮明庥 主编.中外历史人物词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1:320
113 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编纂委员会
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89
114 华人德 主编.中国历代人物图像集
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1:652
115 夏征农.辞海 中国古代史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09:422
116 史梦兰 原著;石向骞 主编.史梦兰集 7 畿辅艺文考: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06:188-189
117 朱熹 撰;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
主编.朱子全书 第1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