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古文网首页
您好,亲爱的朋友!
请登录
免费注册
每月20元
小程序
全部
全部
首页
诗
词
曲
赋
文言文
名言名句
全本合集
必背古诗文
作者
首页
>
国学启蒙
>
典故篇
>
幼学琼林
>
卷三:《器用》
>
器用
程登吉 著
收藏
原文版
注音版
译文版
评析
朗诵版
字帖版
卷三·器用
一人之所需,百工斯为备。
但用则各适其用,而名则每异其名。
管城子、中书君,悉为笔号;石虚中、即墨侯,皆为砚称。
墨为松使者,纸号楮先生。
纸曰剡藤,又曰玉版;墨曰陈玄,又曰龙脐。
共笔砚,同富之谓;付衣钵,传道之称。
笃志业儒,曰磨穿铁砚;弃文就武,曰安用毛锥。
剑有干将镆邪之名,扇有仁风便面之号。
何谓箑,亦扇之名;何谓籁,有声之谓。
小舟名蚱蜢,巨舰曰艨艟。
金根是皇后之车,菱花乃妇人之镜。
银凿落原是酒器,玉参差乃是箫名。
刻舟求剑,固而不通;胶柱鼓瑟,拘而不化。
斗筲言其器小,梁栋谓是大材。
铅刀无一割之利,强弓有六石之名。
杖以鸠名,因鸠喉之不噎;钥同鱼样,取鱼目之常醒。
兜鍪系是头盔,叵罗乃为酒器。
短剑名匕首,毡毯曰氍毹。
琴名绿绮焦桐,弓号乌号繁弱。
香炉曰宝鸭,烛台曰烛奴。
龙涎鸡舌,悉是香茗;鹢首鸭头,别为船号。
寿光客,是妆台无尘之镜;长明公,是梵堂不灭之灯。
桔槔是田家之水车,袯襫是农夫之雨具。
乌金,炭之美誉;忘归,矢之别名。
夜可击,朝可炊,军中刁斗;《云汉》热,《北风》寒,刘褒画图。
勉人发愤,曰猛着祖鞭;求人宥罪,曰幸开汤网。
拔帜立帜,韩信之计甚奇;楚弓楚得,楚王所见未大。
董安于性援,常佩弦以自急;西门豹性急,常佩韦以自宽。
汉孟敏尝堕甑不顾,知其无益;宋太祖谓犯法有剑,正欲立成。
王衍清谈,常持麈尾;横渠讲《易》,每拥皋比。
尾生抱桥而死,固执不通;楚妃守符而亡,贞信可录。
温桥昔燃犀,照见水族之鬼怪;秦政有方镜,照见世人之邪心。
车载斗量之人,不可胜数;南金东箭之品,实是堪奇。
传檄可定,极言敌之易破;迎刃而解,甚言事之易为。
以铜为鉴,可整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增)侧理为纸别号,玄香乃墨佳名。
砚彩鲜明,公权曾评鹆眼;笔锋劲健,钟繇惯用鼠须。
秦皇见匕首而惊走,考叔取蝥弧以先登。
蛇矛龙盾,声雄太乙之坛;紫电青霜,锐比昆吾之剑。
为炊必用土锉,汲井应藉辘轳。
睡爱珊瑚枕上凹,人情乃尔;饮怜琥珀杯中滑,我意犹然。
石季龙坐五香席上,李太白卧七宝床中。
云绕匡庐,案化葛仙之麂;浪翻雷泽,梭飞陶母之龙。
庾老据胡床谈咏,诸佐皆欢;孔明执羽扇指挥,三军用命。
以圣贤为拄杖,却优于九节苍藤;以仁义作剑锋,绝胜于七星白刃。
上公膺宠命,已知高坐肩舆;末士少豪雄,可惜倒持手版。
程登吉作品集
明朝作品集
下载拼音打印版
展开剩余的(
50
%)
器用-拼音下载
器用标准格式化的打印文档,PDF格式,保存此版本方便打印和收藏。点击后方按钮下载
立即下载
点这里查看华夏古文提供的拼音版文档效果
部分展示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条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卷三·器用
一人之所需,百工斯为备
[1]
。
个人生活所需的各种用品,都是由各类工匠制作完成。
但用则各适其用,而名则每异其名
[2]
。
只是因为各种物品均有其适用之处,所以对它们的称呼各不相同。
管城子、中书君,悉为笔号
[3]
;石虚中、即墨侯,皆为砚称
[4]
。
“管城子”“中书君”,都是毛笔的雅号;“石虚中”“即墨侯”,均为砚台的别称。
墨为松使者
[5]
,纸号楮先生
[6]
。
墨,又称“松使者”;纸,别号“楮先生”。
纸曰剡藤
[7]
,又曰玉版
[8]
;墨曰陈玄
[9]
,又曰龙剂
[10]
。
纸的美称,有“剡藤”,还有“玉版”;墨的别名,有“陈玄”,还有“龙剂”。
共笔砚
[11]
,同富之谓
[12]
;付衣钵,传道之称
[13]
。
“共笔砚”,指同学关系;“付衣钵”,指师傅传道给弟子。
笃志业儒,曰磨穿铁砚
[14]
;弃文就武,曰安用毛锥
[15]
。
立定志向,以儒学为业,讲法是“磨穿铁砚”;不做文人而从军习武,不妨说“安用毛锥”。
剑有干将镆邪之名
[16]
,扇有仁风便面之号
[17]
。
剑有“干将”“镆铘”等别名,扇有“仁风”“便面”等雅号。
何谓箑
[18]
,亦扇之名;何谓籁
[19]
,有声之谓。
什么是“箑”?答案是扇子的别名;“籁”指什么?原来是声音的泛称。
小舟名蚱蜢
[20]
,巨舰曰艨艟
[21]
。
小舟,又名“蚱蜢”;巨舰,也叫“艨艟”。
金根是皇后之车
[22]
,菱花乃妇人之镜
[23]
。
“金根”,是皇后出行所乘之车;“菱花”,是女人梳妆所用之镜。
银凿落原是酒器
[24]
,玉参差乃是箫名
[25]
。
银凿落”,原是酒杯的别名;“玉参差”,是排箫的雅号。
刻舟求剑
[26]
,固而不通;胶柱鼓瑟
[27]
,拘而不化。
“刻舟求剑”,形容固执而不知变通;“胶柱鼓瑟”,比喻拘泥而不懂变化。
斗筲言其器小
[28]
,梁栋谓是大材
[29]
。
斗筲”,形容器量狭小;“梁栋”,比喻才干超群。
铅刀无一割之利
[30]
,强弓有六石之名
[31]
。
铅制刀具,欠缺切割物品所需的锋利,因此“铅刀”指无用之人;古代强弓,号称需六石之力方能拉开,因此有“六石”这一名号。
杖以鸠名
[32]
,因鸠喉之不噎;钥同鱼样
[33]
,取鱼目之常醒。
拐杖取名“鸠杖”,因为斑鸠吃食不噎喉,用以祝福老人平安;锁钥制成鱼形,因为鱼眼睛总是睁着,表明警醒守护之意。
兜鍪系是头盔
[34]
,叵罗乃为酒器
[35]
。
“兜鍪”,就是头盔;“叵罗”,则指酒杯。
短剑名匕首
[36]
,毡毯曰氍毹
[37]
。
短剑,又名“匕首”;毡毯,也叫“氍毹”。
琴名绿绮焦桐
[38]
,弓号乌号繁弱
[39]
。
琴的别名,有“绿绮”“焦桐”;弓的雅号,有“乌号”“繁弱”。
香炉曰宝鸭
[40]
,烛台曰烛奴
[41]
。
鸭形香炉,称“宝鸭”;人形烛台,叫“烛奴”。
龙涎鸡舌
[42]
,悉是香茗;鹢首鸭头
[43]
,别为船号。
“龙涎”“鸡舌”,都是香的名称;“鹢首”“鸭头”,均为船的别号。
寿光客
[44]
,是妆台无尘之镜;长明公
[45]
,是梵堂不灭之灯
[46]
。
寿光客”,是妆台上一尘不染的宝镜;“长明公”,是佛堂里永不熄灭的明灯。
桔槔是田家之水车
[47]
,袯襫是农夫之雨具
[48]
。
“桔槔”,是农夫汲水的工具;“袯襫”,是农夫遮雨的蓑衣。
乌金
[49]
,炭之美誉;忘归
[50]
,矢之别名。
乌金”,是炭的美誉;“忘归”,是箭的别名。
夜可击,朝可炊,军中刁斗
[51]
;《云汉》热,《北风》寒,刘褒画图
[52]
。
军队中的“刁斗”,夜晚可用来敲打巡更,白天可用来煮饭烧菜;刘褒擅长作画,《云汉图》让观众觉得热,《北风图》令大家感到冷。
勉人发愤,曰猛着祖鞭
[53]
;求人宥罪
[54]
,曰幸开汤网
[55]
。
劝勉别人发愤,可用“猛着祖鞭”这一成语;请求别人恕罪,多用“幸开汤网”这一说法。
拔帜立帜,韩信之计甚奇
[56]
;楚弓楚得,楚王所见未大
[57]
。
拔掉敌军旗帜,换上自家旗号,韩信的计谋真是高妙;认为楚人丢弓,终归楚人拾得,楚王的见识不算远大。
董安于性援,常佩弦以自急;西门豹性急,常佩韦以自宽
[58]
。
董安于性格不温不火,故而经常佩带弓弦让自己精神紧张;西门豹脾气急躁冲动,所以每每佩带牛皮使自己情绪稳定。
汉孟敏尝堕甑不顾
[59]
,知其无益;宋太祖谓犯法有剑
[60]
,正欲立成。
汉代孟敏曾失手摔破饭甑却看都不看就走,因为知道看也没用;宋太祖说对待犯法之人应该亮剑严惩,正是为了竖立威信。
王衍清谈,常持麈尾
[61]
;横渠讲《易》
[62]
,每拥皋比。
王衍与人清谈,经常手持麈尾拂尘;张载讲授《易经》,座位上总是垫着虎皮褥子。
尾生抱桥而死,固执不通
[63]
;楚妃守符而亡,贞信可录
[64]
。
尾生紧抱桥柱被洪水淹死,实在固执迂腐,不懂变通;楚昭王夫人贞姜坚守“召宫人必以符”的约定而溺亡,真是忠贞守信,值得大书特书。
温桥昔燃犀
[65]
,照见水族之鬼怪;秦政有方镜
[66]
,照见世人之邪心。
温峤当年点燃犀角,顿时照见水中的各种鬼怪;秦始皇嬴政拥有一面方镜,能够照见世人的不良用心。
车载斗量之人
[67]
,不可胜数;南金东箭之品
[68]
,实是堪奇。
用车装不下,用斗量不完,形容世上平庸之人多得数不过来;西南的金石,东南的竹箭,人品才干实在是奇特超凡。
传檄可定
[69]
,极言敌之易破;迎刃而解
[70]
,甚言事之易为。
传下檄文便将大事轻松搞定,是极力形容敌人容易击破;如同竹子迎着刀刃自行剖解,是形容事情很好解决。
以铜为鉴,可整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71]
。
“以铜为鉴”,可以端正衣冠穿戴;“以古为鉴”,能够了解历史兴亡规律。
(增)侧理为纸别号
[72]
,玄香乃墨佳名
[73]
。
侧理是纸的别号,玄香是墨的美名。
砚彩鲜明,公权曾评鹆眼
[74]
;笔锋劲健,钟繇惯用鼠须
[75]
。
砚台色彩鲜艳透明,柳公权评定为鸲鹆眼;笔锋劲健有力,钟繇习惯用鼠须笔。
秦皇见匕首而惊走
[76]
,考叔取蝥弧以先登
[77]
。
秦王看见匕首后大惊而逃,颍考叔拿着蝥弧率先登上城墙。
蛇矛龙盾
[78]
,声雄太乙之坛;紫电青霜,锐比昆吾之剑
[79]
。
蛇矛龙盾,声威雄壮在太乙坛上;紫电青霜,锋刃比得上昆吾利剑。
为炊必用土锉
[80]
,汲井应藉辘轳
[81]
。
做饭必须用瓦锅,打井水应该借助辘轳。
睡爱珊瑚枕上凹,人情乃尔
[82]
;饮怜琥珀杯中滑,我意犹然。
睡觉时喜欢枕在珊瑚做成的枕头的凹处,这是人之常情;喝酒喜爱琥珀做成的杯子的滑润,我的情意依然。
石季龙坐五香席上
[83]
,李太白卧七宝床中
[84]
。
石季龙坐在五香席上,李太白睡在七宝床中。
云绕匡庐,案化葛仙之麂
[85]
;浪翻雷泽,梭飞陶母之龙
[86]
。
匡庐山云雾绕着,葛仙翁做的案桌忽然化为麂;雷泽里波浪翻滚,陶侃母亲的织梭立刻化为龙。
庾老据胡床谈咏
[87]
,诸佐皆欢;孔明执羽扇指挥
[88]
,三军用命。
庚亮坐胡床谈论吟咏,众部下都很欢快;诸葛亮用羽扇指挥,士兵们都听命令。
以圣贤为拄杖
[89]
,却优于九节苍藤;以仁义作剑锋
[90]
,绝胜于七星白刃。
用圣贤的教导做拐杖,比九节苍藤要好;将仁义作为剑锋,比七星宝剑还锋利。
上公膺宠命,已知高坐肩舆
[91]
;末士少豪雄,可惜倒持手版
[92]
。
钟繇受皇帝的恩宠,可以坐肩舆上朝;王坦之缺少豪杰气度,倒拿着手版真是令人惋惜。
注释:
[1]“一人”两句:一个人生活中所需甚多,要靠各种工匠来为之提供。《孟子·滕文公上》:“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百工斯为备,各类工匠分别制作完成。百工,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2]“但用”两句:用的时候,各种物品适合各种用途,而名称也各不相同。各适其用:指各有各的用途。《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朱子集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
[3]管城子、中书君:都是笔的别称。唐代韩愈撰寓言《毛颖传》,说毛颖受封于管城,称“管城子”。因受皇帝亲宠而官至中书令,被呼为“中书君”。“毛颖”是寓言中将毛笔拟人化所赋予的姓名,因古时笔以兔毫制成,有峰颖,故称“毛颖”。管城,则暗指笔管、笔筒。唐·韩愈《毛颖传》:“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阙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
[4]石虚中、即墨侯:都是砚的别名。《即墨侯石虚中传》,以拟人化手法,为砚取名“石虚中”,字居默,爵封即墨侯。后因以“石虚中”“即墨侯”为砚的别称。《即墨侯石虚中传》:曰:“石虚中,字居默。……上利其器用,嘉其谨默,诏命常侍御案之右,以备濡染,因累勋绩,封之即墨侯。”
[5]松使者:墨的别称。唐·冯贽《云仙杂记·黑松使者》:“玄宗御案墨曰‘龙香剂’。一日见墨上有小道士,如蝇而行,上叱之,即呼万岁,曰:‘臣即墨之精,黑松使者也。’”
[6]楮先生:纸的别名。唐·韩愈《毛颖传》:“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楮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毛颖为笔,陈玄为墨,陶泓为砚,楮先生为纸。因楮树皮为造纸原料,故称楮先生。后以为纸的别称。
[7]剡藤:纸的别名。剡溪出产的古藤可以造纸,负有盛名。后因称名纸为“剡藤”。也叫剡纸。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纸则有越之剡藤苔笺。”唐·顾况《剡纸歌》:“剡溪剡纸生剡藤,喷水捣后为蕉叶。”
[8]玉版:好纸的别名。成都浣花溪所制之纸,光滑亮洁,故称玉版。宋·苏轼《孙莘老寄墨四首》诗:“溪石琢马肝,剡藤开玉版。”《绍兴府志·物产志二》:“玉版纸莹润如玉。”据苏轼诗及《绍兴府志》,唐宋时期似称剡纸为“玉版”。旧注云:“成都浣花溪,造纸光滑,故名‘玉版’。”
[9]陈玄:墨的别称。墨色黑,存放年代越陈越佳,故称。陈玄为唐·韩愈所撰寓言《毛颖传》中的虚拟人物,代表墨。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正误·陈玄》:“陈者,久也;玄者,黑也。取其经久胶不败而黑者为最,故墨曰‘陈玄’。”
[10]龙剂:墨的别称。唐玄宗用墨名“龙香剂”,简称“龙剂”。唐·冯贽《云仙杂记·黑松使者》:“玄宗御案墨曰‘龙香剂’。一日见墨上有小道士,如蝇而行,上叱之,即呼万岁,曰:‘臣即墨之精黑松使者也。’”
[11]共笔砚:共用毛笔和砚台。谓在一起学习。亦指在一起学习的人,同学。宋·叶适《赵清叔挽词》:“昔我共笔砚,知君贤弟昆。”世遂以“同砚席”“共笔砚”,指在一起研讨诗文或同学。
[12]同窗:在同一间教室的同一扇窗下读书,犹言同学。
[13]付衣钵,传道之称:中国禅宗初祖至五祖师徒间传授道法,常付衣钵为信。后遂以“付衣钵”“传衣钵”指师徒间学艺上的继承。《旧唐书·方伎传·神秀》:“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
[14]磨穿铁砚:形容一心向学,持久不懈。五代时期,桑维翰因姓与“丧”谐音,屡次应试不中,于是铸了一个铁砚,发誓铁砚磨穿才放弃。后因以“磨穿铁砚”形容一心向学,持久不懈。亦用以形容笔墨功夫之深。笃志,专心致志,立下坚定的志向。业儒,以儒学为志业。《新五代史·晋臣传·桑维翰》:“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也。为人丑怪,身短而面长,常临鉴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于公辅。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桑’‘丧’同音。人有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佗求仕者,维翰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又铸铁砚以示人曰:‘砚弊则改而佗仕。’卒以进士及第。晋高祖辟为河阳节度掌书记,其后常以自从。”
[15]安用毛锥:即弃文习武之意。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弃文就武,立功西域,封定远侯。五代时期的后汉大将史弘肇很看不起文人,说:“安朝廷,定祸乱,有长枪大剑就足够了,至于什么毛锥子,能顶什么用!”毛锥,指毛笔,因为笔尖像锥子,俗称为“毛锥子”“毛锥”。《旧五代史·汉书·史弘肇》:“弘肇又厉声言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虽有长枪大剑,若无毛锥子,赡军财赋,自何而集?’弘肇默然,少顷而罢。”毛锥子盖言笔也。”省称毛锥。
[16]干将莫邪:均为宝剑名。相传春秋时吴人干将、莫邪夫妇二人善铸剑,吴王阖闾使干将铸剑,干将与其妻莫邪,断发剪指,投入炉中,遂成阴阳二剑,锋利无 比。阳剑曰干将而作龟文,阴剑曰莫邪而作缓理。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后以干将、莫邪为名剑、宝剑的代称。莫邪,也作“镆邪”、“莫铘”。
[17]仁风便面:都是扇子的别号。仁风:原指仁德之风,是古时美化帝王或地方长官的谀辞,言其恩泽如风之遍布。晋代袁宏出任东阳太守,谢安送他一把扇子,袁宏答谢说:“一定会借您送的扇子播扬仁德之风,慰藉当地百姓。”后遂以“仁风”作为扇的雅称。《晋书·袁宏传》:“(宏)出为东阳郡,乃祖道 于冶亭,时贤皆集,(谢)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取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曰:辄常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时人叹其率而能要焉。”后称扇为“仁风”。仁风,古时美化帝王或大官的谀词,谓其仁德如风之遍 及。便面,用来遮面的扇状物。
便面:扇子的别号。古代用以遮面的扇状物。《汉书·张敞传》:“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唐·颜师古注:“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之沙门所持竹扇,上袤平而下圜,即古之便面也。”后称团扇、折扇为“便面”。
[18]箑(shà):扇子。《方言》卷二:“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说文解字》:“箑,扇也。”
[19]籁:本义指古代的一种管乐器,三孔,似箫。后引申为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庄子·齐物论》:“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故风声为天籁,风吹孔穴发出的声为地籁,竹制的各种乐器发出的声为人籁。风吹万物有声为万籁。
[20]蚱蜢(zé měng):小船。舴艋,亦常写作“舴艋”。蚱蜢是一种常见小昆虫,蚱蜢舟是一种呈柳叶状的双仓小渔船。广雅·释水》:“舴艋,舟也。”清·王念孙疏证:“《玉篇》:‘舴艋,小舟也。’小舟谓之‘舴艋’,小蝗谓之‘蚱蜢’,义相近也。”宋·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21]艨艟(méng chōng):亦作“蒙冲”。古代的一种战船,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左右有弩窗、矛穴。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唐·李贤注引《释名》:“外狭而长曰‘蒙冲’,以冲突敌船。”
[22]金根:车名,金根车的省称。以黄金为饰的车。帝后所乘。东汉时期,太皇太后、皇太后乘金根车。唐代,自赵国庄懿公主始,公主出嫁亦乘金根车。《后汉书·舆服志上》:“太皇太后、皇太后法驾,皆御金根,加交络帐裳。”东汉·蔡邕《独断》卷下:“上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马,有五色安车、五色立车各一,皆驾四马,是为五时副车。”
[23]菱花:指菱花镜。古代铜镜多为六角形或背面刻有菱花,故名“菱花镜”。亦泛指镜。”唐·李白《代美人愁镜》诗(其二):“狂风吹却妾心断,玉箸并堕菱花前。”
[24]凿落:亦作“凿络”。以镌镂金银为饰的酒盏。镂金者为“金凿络”,镂银者为“银凿落”。唐·白居易《送春》诗:“银花凿落从君劝,金屑琵琶为我弹。”
[25]玉参差:镶玉的无底排箫。一说即玉笙。唐·杜牧《望少华》之三:“好伴羽人深洞去,月前秋听玉参差。”宋·姜夔《寄田郎》:“翦烛屡呼金凿落,倚窗闲品玉参差。”箫长短不齐,故用“参差”指箫。《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东汉·王逸章句:“参差,洞箫也。”宋·洪兴祖补注:“舜作箫,其形参差,像凤翼。”
[26]刻舟求剑: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契,一本作“刻”。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7]胶柱鼓瑟:瑟是一种古乐器,柱是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用胶把柱粘住以后,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也就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故用“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28]斗筲,斗与筲,均为容器。一斗容十升,筲是竹制容器,容一斗二升。因为都是量小的容器,往往比喻气量狭小或才识短浅。《论语·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朱子集注:“斗,量名,容十升。筲,竹器,容斗二升。斗筲之人,言鄙细也。”
[29]梁栋:通常作“栋梁”,指能做房屋大梁的木料。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才。《三国志· 魏志·高柔传》:“今公辅之臣,皆国之栋梁,民所瞻具。”
[30]铅刀无一割之利:铅刀因为不锋利,很难割断东西。偶尔运用得当,也能割断东西。比喻钝驽无能,但是还可一用。出于骈文对偶的需要,反用成语“铅刀一割”。《后汉书·班超传》:“况臣奉大汉之威,而无铅刀一割之用乎?”
[31]强弓:有力之弓。《史记·苏秦传》:“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
六石弓:是一种极强劲的弓。古代以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六石弓”即需七百二十斤拉力才能拉开的弓。《南史·羊侃传》:“侃少雄勇,膂力绝人,所用弓至二十石,马上用六石弓。”大意是,南朝梁人羊侃臂力过人,在马上能用六石弓。
[32]杖以鸠名:古时尊老,朝廷赐给老人以玉鸠为饰的手杖。据说鸠吃东西不会噎食,杖端以鸠为饰,是希望老人进食时不被噎住。寓健康长寿之意。鸠杖:杖头刻有鸠形的拐杖。《后汉书·礼仪志中》:“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玉)杖,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人庙。”
[33]钥同鱼样:古代的锁仿照鱼的外形,据说是因为鱼常睁着眼,以提醒人们注意。鱼钥:鱼形的门锁。唐丁用晦《芝田录》:“门钥必以鱼者,取其不暝目守夜之义。”
[34]兜鍪(mó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秦汉以前称“冑”,秦汉以后叫“兜鍪”。《东观汉记·马武传》:“(武)身被兜鍪铠甲,持戟奔击。”
[35]叵罗:古代饮酒用的一种敞口的浅杯。叵罗为西域语音译。当地的一种饮酒器,口敞底浅。北齐书·祖珽传》:“神武宴僚属,于坐失金叵罗,窦泰令饮酒者皆脱帽,于珽髻上得之。”唐·李白《对酒》诗:“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36]短剑:短小的剑。匕首之类。《史记·刺客列传》:“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唐·司马贞索隐:“刘氏云‘短剑也’。《盐铁论》以为长尺八寸,其头类匕,故云‘匕首’也。”
[37]氍毹(qú shū):一种毛织或毛与其他材料混织的毯子。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等。旧时演剧用红氍毹铺地,遂用以为歌舞场、舞台的代称。
[38]绿绮:古琴名。为西汉司马相如所有。后亦泛指好琴。晋·傅玄《琴赋》序:“齐桓公有鸣琴曰‘号钟’,楚庄有鸣琴曰‘绕梁’,中世司马相如有琴曰‘绿绮’,蔡邕有琴曰‘焦尾’,皆名器也。”唐·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焦桐:古琴名。相传为东汉蔡邕用烧焦的桐木所制。后亦泛指好琴。《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唐·张祜《思归引》:“焦桐弹罢丝自绝,漠漠暗魂愁夜月。”
[39]乌号:古代良弓名。《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黄帝乘龙上天而堕其弓,百姓报弓号哭,故名其弓“乌号”。
繁弱:古良弓名。为夏代诸侯封父所造,周灭商而得之,赐予鲁公伯禽。《左传·定公四年》:“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晋·杜预注:“封父,古诸侯也。繁弱,大弓名。”《荀子·性恶》:“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
[40]香炉:古代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属制作成种种形式。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东汉·卫宏《汉官旧仪》卷上:“给尚书郎伯二人,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者从直。伯送至止车门还,女侍史执香炉烧熏,从入台护衣。”
宝鸭:鸭形的香炉。唐宋时期,香炉多仿造鸭型制造,因称香炉为“宝鸭”。唐·孙鲂《夜坐》诗:“划多灰杂苍虬迹,坐久烟消宝鸭香。”宋·秦观《沁园春》:“愁绝处,又香销宝鸭,灯晕兰煤。”
[41]烛奴:原为雕刻成人形的烛台,后泛指烛台。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烛奴》:“申王亦务奢侈,盖时使之然。每夜中与诸王贵戚聚宴,以龙檀木雕成烛发童子,衣以绿衣袍,系之束带,使执画烛列立于宴席之侧,目为‘烛奴’。诸宫贵戚之家皆效之。”
[42]龙涎:“龙涎香”之省称。实为抹香鲸病胃的分泌物(古人不知,以为龙涎),类似结石,从鲸体内排出,漂浮海面或冲上海岸。为黄、灰乃至黑色的蜡状物质,香气持久,是极名贵的香料。宋代上流社会崇尚龙涎香。宋·苏轼《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诗:“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宋·秦观《浣溪沙》:“恼人香爇是龙涎。”
鸡舌:“鸡舌香”之省称,即丁香。因丁香结子如丁(钉),故名“丁香”。又因丁香子可剖分为二,状如鸡舌,故又名“鸡舌香”。古代尚书上殿奏事,口含此香。《初学记》卷十一引东汉·应劭《汉官仪》:“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故称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鸡舌香(丁香)为传统中药,古医书多载。
[43]鹢(yì)首:船的别称。古代常画鹢鸟于船头,故称。《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鹢首,浮吹以娱。”东汉·高诱注:“鹢,大鸟也,画其象着船首,故曰‘鹢首’。”鹢,水鸟名。宋·罗愿《尔雅翼》:“鹢,水鸟也。……善高飞,能风能水,古者天子舟首象鹢,所以厌水神。”
鸭头:船的别称。鸭头船是一种船头如鸭头形的大船,相传为三国时期吴国诸葛恪所创。《初学记(卷二十五)·器物部·舟》引《吴志》曰:“太傅诸葛恪制为鸭头船。”
[44]寿光客:镜子的雅称。唐人称镜为寿光客。唐·司空图仿唐·韩愈《毛颖传》作《容城侯传》,以镜拟人,谓唐蜀郡人金炯以明察,被封为容城侯,奉朝请,进号“寿光先生”。后世因称镜为“寿光先生”“寿光客”。
[45]长明公:佛堂长明灯之雅称。佛前供奉的燃灯,昼夜不灭,故谓之长明。《太平广记(卷三百七十三)·精坚六·杨祯》录唐·李玫著《纂异记》一则,说进士杨祯在昭应县石瓮寺文殊院寺读书,遇见一个红衣女子,善吟诗,自称“西明夫人”,述其十四代祖在汉朝因弘扬佛教被封为“长明公”。此红衣女子原是西边经幢里一盏油灯。后遂以“长明公”指佛堂长明灯。长明灯,指昼夜不息的油灯。旧多用于供佛或敬神。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下:“江宁县寺有晋长明灯,岁久,火色变青而不热。隋文帝平陈,已讶其古,至今犹存。”
[46]梵堂:佛堂。
[47]桔槔(jié gāo):俗称“吊杆”“称杆”,古古代一种井上汲水工具。在井旁架上设杠杆,一端系汲器,一端悬绑石块等重物,用不大的力量即可将灌满水的汲器提起。《庄子·天运》:“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唐·成玄英疏:“桔槔,挈水木也。人牵引之则俯下,舍放之则仰上。”
水车:旧式灌溉机械。用人或畜力作为动力,通过管、筒、水槽等机件将水上提。宋·陆游《入蜀记》卷一:“妇人足踏水车,手犹绩麻不置。
[48]袯襫(bó shì):指古时农夫穿的蓑衣,可以防雨。《国语·齐语六》:“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支之敏,以从事于田野。”三国吴·韦昭注:“茅蒲,簦笠也。袯襫,蓑薜衣也。”
[49]乌金:煤炭的雅名。旧注引唐·孟郊诗:“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金。”按,孟郊《答友人赠炭诗》,不作“乌金”而作“乌银”。乌银,是一种用硫黄熏炙和特殊方法熔铸的黑色的银。宋人诗文,惯用“乌银”代指炭。《复用前韵示内》:“仍甘作诗穷,乌银以喻炭。”杨万里《雪晚舟中生火》诗其一:“乌银见火生绿雾,便当水沉一浓炷。”明清诗文,则惯用“乌金”代指炭。明·于谦《咏煤炭》诗:“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明清·陈维崧《满江红·拥炉》:“炙尽乌金、销不了,鬓丝微雪。”明清诗文之“乌金”,即宋人诗文之“乌银”。
[50]忘归:良箭名。以一去不复返,故称。》:“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矢,以射蛟兕于云梦之圃。”《文选·嵇康〈赠秀才入军〉》:“左揽繁若,右接忘归。”唐·李周翰注:“忘归,矢名。”
[51]刁斗:古代的一种军用器具。又名“金柝”“焦斗”。铜质,有柄,能容一斗。军中白天可用来烧饭,夜间敲击以巡更。《史记·李将军列传》:“不击刁斗以自卫。”南朝宋·裴骃集解:“孟康曰:以铜作鐎器,受一斗,昼炊饭食,夜击持行,名曰‘刁斗’。”
[52]刘褒画图:张华《博物志》(逸文)记载东汉刘褒画《云汉图》,观者都感到热,又画《北风图》,观者都感到凉意。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刘褒,汉桓帝时人。曾画《云汉图》,人见之觉热。又画《北风图》,人见之觉凉。官至蜀郡太守。(见孙畅之《述画记》及张华《博物志》云)。”刘褒,东汉人。汉桓帝时曾任蜀郡太守。善画。画鸟鹊酷似真禽。所绘《云汉图》,见者觉热;所作《北风图》,见者觉寒。云汉,为炎暑干旱之喻。《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东汉·郑玄笺:“时旱渴雨,故宣王夜仰视天河,望其候焉。”后因以“云汉”为炎暑干旱之喻。
[53]祖鞭:即“祖生鞭”。两晋之际,刘琨志在恢复中原,他在写给朋友的信里说:“我时刻准备战斗,志在剿灭逆贼,唯恐祖逖比我先行动呢。”后因以“祖生鞭”为勉人努力进取的典故。世说新语·赏誉下》:“刘琨称祖车骑为朗诣。”南朝梁·刘孝标注引晋·虞预《晋书》:“刘琨与亲旧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挥鞭打马使疾驰)耳。’”
[54]宥(yòu)罪:赦免罪过,饶恕罪行。《周易·解卦》:“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唐·孔颖达疏:“过轻则赦,罪重则宥,皆解缓之义也。”
[55]汤网:比喻刑政宽大。商汤见人捕鸟,四面用网围住,认为太过赶尽杀绝,命其去掉三面,只留一面。天下诸侯听说后,都赞叹商汤仁及禽兽,诚心归附。后因以“汤网”泛言刑政宽大。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
[56]“拔帜”两句:秦汉之际,韩信带兵与赵国交战,命人趁敌军倾巢而出之际冲入敌人阵地,将对方旗帜拔掉,插上己方旗帜,致使敌方以为阵地丢失,军心动摇而大败。兵以拔帜喻战胜,以拔帜易帜喻取而代之。《史记·淮阴侯列传》:“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57]“楚弓”两句:楚王的弓丢失了,手下人要去找,楚王制止说:“楚人丢失了弓,还不是楚人拾到了,何必去找呢?”孔子听后,说任何人捡到都可以,不必一定非得是楚人。楚王虽然有仁义之心,但可惜没有达到很高的境界。《公孙龙子·迹府》:“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矢,以射蛟兕于云梦之圃,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
[58]“董安于性缓”四句:韩非子》书里说,西门豹因为性子太急,常佩带着牛皮绳以提醒自己要放松;董安于因为性子太缓,常佩着弓弦以提醒自己保持紧张亢奋的精神状态。《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夷雅之体,无待韦弦。”唐·李善注:“韦,皮绳,喻缓也;弦,弓弦,喻急也。……言王公平雅之性,无待此韦弦以成也。”“佩韦”的“韦”,指熟牛皮做的绳子,富有弹性,可以拉伸。“佩弦”的“弦”,指弓弦,绷得很紧。
董安于(?—前496),又称“董阏于”,春秋末晋国人,是晋卿赵鞅的心腹家臣,古晋阳城的始创者。
西门豹,战国初期魏国人。性急,常佩韦以自戒。魏文侯时为邺令。初,邺人为水患所苦,地方豪吏与巫祝勾结,以河伯娶妇愚弄人民。豹至邺,废之。兴建水利,开凿十二支渠,引漳河水灌田,改良土壤,发展生产。并实行寓兵于农、存粮于民等措施。
[59]堕甑(zèng)不顾:东汉孟敏有一次扛着饭甑走在路上,饭甑掉到地上,他都没回头看一眼就走了。郭太(字林宗)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饭甑已经摔破了,回头看它有用吗?”后因以"堕甑"比喻事已过去,无法挽回,不必再作无益的回顾。《后汉书·郭太传(附孟敏)》:“孟敏字叔达,钜鹿杨氏人也。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以破矣,视之何益?’林宗以此异之,因劝令游学。十年知名,三公俱辟,并不屈云。”
孟敏,字叔达,东汉后期钜鹿杨氏(今河北宁晋)人。性刚直有决断。为名士郭太所赏识。
甑,古代炊具。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煮食物。初期或为陶器,后为木器,即饭甑,形似木桶,用以蒸饭。此句“尝”字,李光明庄本作“常”,据语典及他本改。
[60]犯法有剑:宋太祖说:“对于士卒,固然不能吝啬赏赐。如果犯法,我只有用剑来对付了。”意为赏罚严明,才能建立威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二(宋太祖开宝四年):“时内臣有左飞龙使李承进者,逮事后唐。上问曰:‘庄宗以英武定中原,享国不久,何也?’.....朕今抚养士卒,固不吝惜爵赏;若犯吾法,惟有剑耳!’”
[61]王衍清谈,常持麈(zhǔ)拂:王衍容貌端正秀丽,善于谈玄理,经常手持白玉柄拂尘,白玉的颜色和他的手的颜色没有分别。《世说新语·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王衍(256—311),字夷甫,西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戎从弟。初为太子舍人。累迁黄门侍郎。妙善玄言,喜谈老庄,义理不安,随即更改,时人称为“口中雌黄”。赵王伦杀贾后,王衍以贾氏戚党被禁锢。及赵王伦篡位,王衍佯狂斫婢以自免。“八王之乱”中累居显职,官至尚书令、司空、太尉。不以经国为念,专谋自保。司马越以为太傅军司。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司马越卒,王衍为石勒所俘,因劝石勒称帝,欲求自免,被石勒所杀。
清谈,清雅的谈论。特指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空谈玄理的风气。亦称“玄谈”。清谈重心集中在有无、本末之辨。始于三国魏何晏、夏侯玄、王弼等,至晋王衍辈而益盛,延及齐梁而不衰。
麈拂,用麈的尾毛做的拂尘,古人执以驱虫、掸尘。在细长的木条两边及上端插设兽毛,或直接让兽毛垂露外面,类似马尾松。因古代传说麈迁徙时,以前麈之尾为方向标志,故称。古人清谈时必执麈尾拂尘,相沿成习,为名流雅器,不谈时,亦常执在手。麈,即“麋鹿”,俗称“四不像”。
[62]横渠讲《易》,每拥皋比(pí):宋代大儒张载曾坐虎皮垫主讲《周易》,听众甚多。后来与二程(程颢、程颐)兄弟谈论《周易》,心悦诚服,便撤去讲席,让大家追随二程兄弟学习。张载“勇撤皋比”事,在宋代广为流传。《宋史·道学传·张载》:“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
横渠,指北宋理学家张载。
皋比:虎皮。古人坐虎皮讲学,后因以“皋比”指讲席,以“坐拥皋比”指任教。
张载(1020—1078),字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后徙家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地。范仲淹劝读《中庸》,乃博览群书,而反求之“六经”。讲《易》京师,遇程颐兄弟,以为不及,于是撤坐辍讲,尽弃异学。登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授祁州司法参军,调丹州云岩令。迁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除崇文院校书。次年移疾。十年(1077)春,复召还馆,同知太常礼院。同年冬告归,十二月乙亥卒于道中,年五十八。门人欲谥明诚,后定谥献。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明公。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讲学关中,传其学者称为“关学”。代表作有《正蒙》《易说》等。
[63]尾生抱桥而死,固执不通:尾生与女友相约在桥下见面,女友不至而河水暴涨,尾生抱着桥柱苦苦等候而不肯离开,最终被淹死。后以“尾生抱柱”为坚守信约的典故。亦用以比喻死守陈规而不知变通。《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尾生,即《汉书·古今人表》中的尾生高。唐·颜师古注云:“即微生高也。”唐·陆德明释文:“尾生,一本作‘微生’。”微生高,春秋时鲁国武城(今山东平邑南)人。以正直闻名。但孔子说微生高不正直,有人向其讨点醋,便向邻居索讨给人。《论语·公冶长》:“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固执不通,坚持己见,而不知灵活变通。
[64]楚妃守符而亡,贞信可录:楚昭王出游时,留妃子贞姜在渐台,和她约定说,一定派人拿着信符来接她。江水大至,楚王派人来接时,使者忘记带信符,夫人不敢随往,说:“贞女不违反约定,勇敢的不怕死。”使者归去取符,夫人被淹死。贞信,正直诚实,信守诺言。《列女传·贞顺传·楚昭贞姜》:“贞姜者,齐侯之女,楚昭王之夫人也。王出游,留夫人渐台之上而去。王闻江水大至,使使者迎夫人,忘持其符,使者至,请夫人出。夫人曰:‘王与宫人约,令召宫人必以符。今使者不持符,妾不敢从使者行。’使者曰:‘今水方大至,还而取符,则恐后矣。’夫人曰:‘妾闻之:贞女之义不犯约,勇者不畏死,守一节而已。妾知从使者必生,留必死。然弃约越义而求生,不若留而死耳。’于是使者取符,则水大至,台崩,夫人流而死。”
[65]温峤燃犀:相传,晋人温峤在牛渚矶,曾点燃犀牛角探照江水,见到水怪无数。后遂以“燃犀”为烛照水下鳞介之怪的典实。亦用为洞察奸邪、明烛幽微之典。温峤之“峤”,今人多读作平声(qiáo),实误。考以唐人近体诗,温峤之“峤”皆读仄声(jiào)。水族,水生动物的统称。《异苑》卷七:“晋温峤至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传言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须臾,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着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隔,何意相照耶?’峤甚恶之,未几卒。”
[66]秦政有方镜:传说秦始皇有一面方镜,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和心气正邪。凡宫女有邪心者,以镜照之,无不胆悸心动。秦政,指秦始皇嬴政。《西京杂记·咸阳宫异物》:“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一作“洞”)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即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帝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也。高祖悉封闭以待项羽。羽并将以东,后不知所在
[67]车载斗量:用车来载,用斗来量,形容数量很多,比喻太过平凡,不足为奇。孙权派赵咨到魏,曹丕很赞赏他,问如他这样的有多少人。赵咨说:“聪明特达的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遣都尉赵咨使魏”南朝宋·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魏文帝)又曰:‘吴如大夫者几人?’咨曰:‘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68]南金东箭:南方的金(黄铜),东方的竹箭,古人视为珍品。喻优秀杰出的人才。晋代顾荣、纪瞻等人因为品行端庄,被誉为“南金”“东箭”。《晋书·顾荣纪瞻贺循杨方薛兼列传》:“史臣曰:‘元帝树基淮海,百度权舆,梦想群材,共康庶绩。顾、纪、贺、薛等并南金东箭,世胄高门,委质霸朝,豫闻邦政。’”
南金,南方出产的铜。后亦借指贵重之物。《诗经·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东汉·郑玄笺:“荆扬之州,贡金三品。”唐·孔颖达疏:“金,即铜也。”后世以“南金”比喻南方的优秀人才。
东箭,“东南竹箭”的省称。《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后因以“东南竹箭”比喻优秀杰出的人才。
[69]传檄(xí)可定:不用出兵,只需传达一纸文书,即可降服敌方。指不战而使对方降服归顺。檄,为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汉韩信言于汉王曰:“大王入关,秋毫无所犯,除秦苛法,秦民无不欲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兵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见《史记·淮阴侯传》。
[70]迎刃而解:把竹子劈开口,下面的一段就会迎着刀刃裂开,比喻主要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亦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
[71]“以铜为鉴”四句:唐代名臣魏徵死后,唐太宗感叹说:“拿铜做镜子,可以整理衣冠;拿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兴衰;拿贤人做镜子,可以明白得失。魏徵死后,我就少了一面镜子。”鉴,镜子。兴替,兴盛与衰亡。《新唐书·魏徵传》:“帝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铜,铜镜,古代的镜子是用铜磨制的,因此“铜”代称镜。
[72]侧理:纸名。晋王嘉《拾遗记》:“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斜侧,因以为名。”宋王洋《和陈长卿赋芭蕉》:“书生几上侧理纸,巫女庙中巴峡神。”
[73]玄香:墨的别名。《纂异录》:“薛稷为墨,封九锡,拜松香督护、玄香太守兼毫州诸郡平章事。是日墨吐异香,结成楼台状,邻里来观,良久乃灭。”
[74]鹆眼:鸲鹆眼的简称。指端石上的圆形斑点。其大如五铢钱,小如芥子,形如八哥之眼,外有晕。以活而清朗,有黑精者为贵。
[75]鼠须:用鼠须制成的毛笔。唐张彦远《书法要录:“(王羲之)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又宋葛立方《韵语阳秋》近世作笔,专用兔毛,而王羲之、钟繇、张芝皆用鼠须笔。”
[76]秦皇见匕首句:燕太子丹命荆轲入秦刺秦始皇。为匕首,以药淬之,中者即死。匕首密藏于图中。荆轲以献图为名见秦王,开图,图穷而见匕首,秦王惊觉, 荆轲持匕首刺秦王未中。见《史记·刺客传》。
[77]蝥弧:春秋诸侯郑伯旗名。后借指军旗。《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伐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
[78]蛇矛龙盾:均为古代兵器。蛇矛,长矛。龙盾,画有龙形的盾。太乙,即北极神,古代出征前要祭太乙神。古人用兵, 整齐武备,执蛇矛龙盾祭天神太乙。《诗·秦风·小戎》:“龙盾之合,鋈以觼軜。《晋书·刘曜载记》:“陈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
[79]昆吾剑:亦作“锟铻剑”。剑长一尺八寸,用之切玉如切泥。《列子·汤问》:“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昆吾之剑,火浣之布。其剑长尺有咫,炼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南朝梁吴均《咏宝剑》:“我有一宝剑,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紫电、青霜,亦宝剑名。唐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80]土锉:瓦锅,犹今之砂锅。古代蜀人呼釜为锉。唐杜甫《闻斛斯六官未归》:“荆扉深蔓草,土锉冷疏。”
[81]辘轳:井上汲水的起重圆轴。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葵》“井,别作桔槔、辘轳。”《注》:“井深用辘轳,井浅用桔槔。”
[82]睡爱珊瑚枕上凹两句:用珊瑚做的枕头,用琥珀做的酒杯。用珊瑚做的枕头,用琥珀做的酒杯,均为名贵的珍宝。唐人诗中提到珊瑚枕、琥珀杯的多有,除 “饮怜琥珀杯中滑,睡爱珊瑚枕上凹”外,如李绅《长门怨》:“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83]石季龙:即石虎,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虎(字季龙),荒淫酒色,凶残无比。见《晋书·后赵·石季龙载记》。石季龙作席,以锦裹五香,杂为五彩,缘之以锦,延待宾客。见晋陆翔《邺中记》。
[84]七宝床:饰以七宝的床。晋葛洪《西京杂记》:“(汉)武帝为七宝床。”又唐李阳冰《李白草堂集序》:“天宝中,皇祖下诏,徵(白)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85]葛仙之麂:三国时葛玄,慕长生之道,后修炼成仙,号葛仙公,又称太极仙翁。尝隐于匡庐山,刻桐木为案,其案三足,忽化为白麂,时出于山。见晋葛洪《神仙传》。匡庐,即庐山。麂,一种小型鹿。
[86]陶母之龙:晋陶侃,少时家贫,曾于雷泽捕鱼,网得一织梭,其母挂于壁上。 不久,雷雨大作,梭自化为龙而去。见《晋书·陶侃传》。
[87]庾老句:《晋书·庾亮传》:“亮在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往,共登南楼。俄而,不觉亮至,诸人将起避之。亮徐門:’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便据胡床,与浩等谈咏竞坐。”大意为,东晋庾亮在武昌做官,晚上登楼赏月。属下见他来了,都想避开以示尊重。庾亮摆手,并坐在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中,与大家畅谈,兴尽而散。
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也叫交椅、 交床。由胡地传入,故名。
[88]孔明句:三国时诸葛亮(孔明)与司马懿两军对峙,各自练兵,将战,司马懿戎服莅事,密使人窥视诸葛亮,见诸葛亮乘素舆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军随其进止。司马懿叹曰;“真名士也。”见南朝梁殷芸《小说》。
[89]以圣贤为柱杖:喻行事应以圣贤为教导。《陆贾新语》:“君子居高处上,则以仁义为巢;乘危履险,则以圣贤为杖。”意思是君子居高位应施仁义,度危险应凭借圣贤。
九节苍藤:即九节杖,为神仙所用。
[90]以仁义为剑锋:以仁义为武器。即应以施仁义而代替武力征伐。三国魏曹植《征蜀赋》:“今以谋谟为之剑戟,策略为之旌旗。”
七星白刃:即七星剑,古代宝剑。
[91]"上公”二句:三国魏钟繇,明帝即位,进封定陵侯,迁太傅。繇有膝疾,拜起不便。朝见皆使载舆车,由虎贲之士抬上殿就坐。见《三国志·魏·钟繇传》。上公:古代功勋卓著的大臣,此指钟繇。膺:承受。肩舆:由虎贲之士抬上朝堂的车。
[92]“末士”二句:东晋简文帝驾崩,桓温想要篡夺帝位,谢安和王坦之去见他,王坦之很害怕,手版(朝臣上朝用的板子)都拿倒了。时人讥笑他缺乏大臣气度。末士,指王坦之。《晋书·谢安传》:简文帝疾笃,崩,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坦之甚惧,问计于安。安神色不变,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既见温,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安从容就席,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耳。”遂笑语移日。坦之与安初齐名,至是方知坦之之劣。
[1]“一人”两句:一个人生活中所需甚多,要靠各种工匠来为之提供。《孟子·滕文公上》:“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百工斯为备,各类工匠分别制作完成。百工,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2]“但用”两句:用的时候,各种物品适合各种用途,而名称也各不相同。各适其用:指各有各的用途。《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朱子集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
[3]管城子、中书君:都是笔的别称。唐代韩愈撰寓言《毛颖传》,说毛颖受封于管城,称“管城子”。因受皇帝亲宠而官至中书令,被呼为“中书君”。“毛颖”是寓言中将毛笔拟人化所赋予的姓名,因古时笔以兔毫制成,有峰颖,故称“毛颖”。管城,则暗指笔管、笔筒。唐·韩愈《毛颖传》:“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阙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
[4]石虚中、即墨侯:都是砚的别名。《即墨侯石虚中传》,以拟人化手法,为砚取名“石虚中”,字居默,爵封即墨侯。后因以“石虚中”“即墨侯”为砚的别称。《即墨侯石虚中传》:曰:“石虚中,字居默。……上利其器用,嘉其谨默,诏命常侍御案之右,以备濡染,因累勋绩,封之即墨侯。”
[5]松使者:墨的别称。唐·冯贽《云仙杂记·黑松使者》:“玄宗御案墨曰‘龙香剂’。一日见墨上有小道士,如蝇而行,上叱之,即呼万岁,曰:‘臣即墨之精,黑松使者也。’”
[6]楮先生:纸的别名。唐·韩愈《毛颖传》:“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楮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毛颖为笔,陈玄为墨,陶泓为砚,楮先生为纸。因楮树皮为造纸原料,故称楮先生。后以为纸的别称。
[7]剡藤:纸的别名。剡溪出产的古藤可以造纸,负有盛名。后因称名纸为“剡藤”。也叫剡纸。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纸则有越之剡藤苔笺。”唐·顾况《剡纸歌》:“剡溪剡纸生剡藤,喷水捣后为蕉叶。”
[8]玉版:好纸的别名。成都浣花溪所制之纸,光滑亮洁,故称玉版。宋·苏轼《孙莘老寄墨四首》诗:“溪石琢马肝,剡藤开玉版。”《绍兴府志·物产志二》:“玉版纸莹润如玉。”据苏轼诗及《绍兴府志》,唐宋时期似称剡纸为“玉版”。旧注云:“成都浣花溪,造纸光滑,故名‘玉版’。”
[9]陈玄:墨的别称。墨色黑,存放年代越陈越佳,故称。陈玄为唐·韩愈所撰寓言《毛颖传》中的虚拟人物,代表墨。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正误·陈玄》:“陈者,久也;玄者,黑也。取其经久胶不败而黑者为最,故墨曰‘陈玄’。”
[10]龙剂:墨的别称。唐玄宗用墨名“龙香剂”,简称“龙剂”。唐·冯贽《云仙杂记·黑松使者》:“玄宗御案墨曰‘龙香剂’。一日见墨上有小道士,如蝇而行,上叱之,即呼万岁,曰:‘臣即墨之精黑松使者也。’”
[11]共笔砚:共用毛笔和砚台。谓在一起学习。亦指在一起学习的人,同学。宋·叶适《赵清叔挽词》:“昔我共笔砚,知君贤弟昆。”世遂以“同砚席”“共笔砚”,指在一起研讨诗文或同学。
[12]同窗:在同一间教室的同一扇窗下读书,犹言同学。
[13]付衣钵,传道之称:中国禅宗初祖至五祖师徒间传授道法,常付衣钵为信。后遂以“付衣钵”“传衣钵”指师徒间学艺上的继承。《旧唐书·方伎传·神秀》:“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
[14]磨穿铁砚:形容一心向学,持久不懈。五代时期,桑维翰因姓与“丧”谐音,屡次应试不中,于是铸了一个铁砚,发誓铁砚磨穿才放弃。后因以“磨穿铁砚”形容一心向学,持久不懈。亦用以形容笔墨功夫之深。笃志,专心致志,立下坚定的志向。业儒,以儒学为志业。《新五代史·晋臣传·桑维翰》:“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也。为人丑怪,身短而面长,常临鉴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于公辅。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桑’‘丧’同音。人有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佗求仕者,维翰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又铸铁砚以示人曰:‘砚弊则改而佗仕。’卒以进士及第。晋高祖辟为河阳节度掌书记,其后常以自从。”
[15]安用毛锥:即弃文习武之意。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弃文就武,立功西域,封定远侯。五代时期的后汉大将史弘肇很看不起文人,说:“安朝廷,定祸乱,有长枪大剑就足够了,至于什么毛锥子,能顶什么用!”毛锥,指毛笔,因为笔尖像锥子,俗称为“毛锥子”“毛锥”。《旧五代史·汉书·史弘肇》:“弘肇又厉声言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虽有长枪大剑,若无毛锥子,赡军财赋,自何而集?’弘肇默然,少顷而罢。”毛锥子盖言笔也。”省称毛锥。
[16]干将莫邪:均为宝剑名。相传春秋时吴人干将、莫邪夫妇二人善铸剑,吴王阖闾使干将铸剑,干将与其妻莫邪,断发剪指,投入炉中,遂成阴阳二剑,锋利无 比。阳剑曰干将而作龟文,阴剑曰莫邪而作缓理。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后以干将、莫邪为名剑、宝剑的代称。莫邪,也作“镆邪”、“莫铘”。
[17]仁风便面:都是扇子的别号。仁风:原指仁德之风,是古时美化帝王或地方长官的谀辞,言其恩泽如风之遍布。晋代袁宏出任东阳太守,谢安送他一把扇子,袁宏答谢说:“一定会借您送的扇子播扬仁德之风,慰藉当地百姓。”后遂以“仁风”作为扇的雅称。《晋书·袁宏传》:“(宏)出为东阳郡,乃祖道 于冶亭,时贤皆集,(谢)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取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曰:辄常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时人叹其率而能要焉。”后称扇为“仁风”。仁风,古时美化帝王或大官的谀词,谓其仁德如风之遍 及。便面,用来遮面的扇状物。
便面:扇子的别号。古代用以遮面的扇状物。《汉书·张敞传》:“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唐·颜师古注:“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之沙门所持竹扇,上袤平而下圜,即古之便面也。”后称团扇、折扇为“便面”。
[18]箑(shà):扇子。《方言》卷二:“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说文解字》:“箑,扇也。”
[19]籁:本义指古代的一种管乐器,三孔,似箫。后引申为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庄子·齐物论》:“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故风声为天籁,风吹孔穴发出的声为地籁,竹制的各种乐器发出的声为人籁。风吹万物有声为万籁。
[20]蚱蜢(zé měng):小船。舴艋,亦常写作“舴艋”。蚱蜢是一种常见小昆虫,蚱蜢舟是一种呈柳叶状的双仓小渔船。广雅·释水》:“舴艋,舟也。”清·王念孙疏证:“《玉篇》:‘舴艋,小舟也。’小舟谓之‘舴艋’,小蝗谓之‘蚱蜢’,义相近也。”宋·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21]艨艟(méng chōng):亦作“蒙冲”。古代的一种战船,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左右有弩窗、矛穴。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唐·李贤注引《释名》:“外狭而长曰‘蒙冲’,以冲突敌船。”
[22]金根:车名,金根车的省称。以黄金为饰的车。帝后所乘。东汉时期,太皇太后、皇太后乘金根车。唐代,自赵国庄懿公主始,公主出嫁亦乘金根车。《后汉书·舆服志上》:“太皇太后、皇太后法驾,皆御金根,加交络帐裳。”东汉·蔡邕《独断》卷下:“上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马,有五色安车、五色立车各一,皆驾四马,是为五时副车。”
[23]菱花:指菱花镜。古代铜镜多为六角形或背面刻有菱花,故名“菱花镜”。亦泛指镜。”唐·李白《代美人愁镜》诗(其二):“狂风吹却妾心断,玉箸并堕菱花前。”
[24]凿落:亦作“凿络”。以镌镂金银为饰的酒盏。镂金者为“金凿络”,镂银者为“银凿落”。唐·白居易《送春》诗:“银花凿落从君劝,金屑琵琶为我弹。”
[25]玉参差:镶玉的无底排箫。一说即玉笙。唐·杜牧《望少华》之三:“好伴羽人深洞去,月前秋听玉参差。”宋·姜夔《寄田郎》:“翦烛屡呼金凿落,倚窗闲品玉参差。”箫长短不齐,故用“参差”指箫。《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东汉·王逸章句:“参差,洞箫也。”宋·洪兴祖补注:“舜作箫,其形参差,像凤翼。”
[26]刻舟求剑: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契,一本作“刻”。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7]胶柱鼓瑟:瑟是一种古乐器,柱是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用胶把柱粘住以后,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也就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故用“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28]斗筲,斗与筲,均为容器。一斗容十升,筲是竹制容器,容一斗二升。因为都是量小的容器,往往比喻气量狭小或才识短浅。《论语·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朱子集注:“斗,量名,容十升。筲,竹器,容斗二升。斗筲之人,言鄙细也。”
[29]梁栋:通常作“栋梁”,指能做房屋大梁的木料。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才。《三国志· 魏志·高柔传》:“今公辅之臣,皆国之栋梁,民所瞻具。”
[30]铅刀无一割之利:铅刀因为不锋利,很难割断东西。偶尔运用得当,也能割断东西。比喻钝驽无能,但是还可一用。出于骈文对偶的需要,反用成语“铅刀一割”。《后汉书·班超传》:“况臣奉大汉之威,而无铅刀一割之用乎?”
[31]强弓:有力之弓。《史记·苏秦传》:“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
六石弓:是一种极强劲的弓。古代以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六石弓”即需七百二十斤拉力才能拉开的弓。《南史·羊侃传》:“侃少雄勇,膂力绝人,所用弓至二十石,马上用六石弓。”大意是,南朝梁人羊侃臂力过人,在马上能用六石弓。
[32]杖以鸠名:古时尊老,朝廷赐给老人以玉鸠为饰的手杖。据说鸠吃东西不会噎食,杖端以鸠为饰,是希望老人进食时不被噎住。寓健康长寿之意。鸠杖:杖头刻有鸠形的拐杖。《后汉书·礼仪志中》:“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玉)杖,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人庙。”
[33]钥同鱼样:古代的锁仿照鱼的外形,据说是因为鱼常睁着眼,以提醒人们注意。鱼钥:鱼形的门锁。唐丁用晦《芝田录》:“门钥必以鱼者,取其不暝目守夜之义。”
[34]兜鍪(mó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秦汉以前称“冑”,秦汉以后叫“兜鍪”。《东观汉记·马武传》:“(武)身被兜鍪铠甲,持戟奔击。”
[35]叵罗:古代饮酒用的一种敞口的浅杯。叵罗为西域语音译。当地的一种饮酒器,口敞底浅。北齐书·祖珽传》:“神武宴僚属,于坐失金叵罗,窦泰令饮酒者皆脱帽,于珽髻上得之。”唐·李白《对酒》诗:“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36]短剑:短小的剑。匕首之类。《史记·刺客列传》:“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唐·司马贞索隐:“刘氏云‘短剑也’。《盐铁论》以为长尺八寸,其头类匕,故云‘匕首’也。”
[37]氍毹(qú shū):一种毛织或毛与其他材料混织的毯子。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等。旧时演剧用红氍毹铺地,遂用以为歌舞场、舞台的代称。
[38]绿绮:古琴名。为西汉司马相如所有。后亦泛指好琴。晋·傅玄《琴赋》序:“齐桓公有鸣琴曰‘号钟’,楚庄有鸣琴曰‘绕梁’,中世司马相如有琴曰‘绿绮’,蔡邕有琴曰‘焦尾’,皆名器也。”唐·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焦桐:古琴名。相传为东汉蔡邕用烧焦的桐木所制。后亦泛指好琴。《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唐·张祜《思归引》:“焦桐弹罢丝自绝,漠漠暗魂愁夜月。”
[39]乌号:古代良弓名。《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黄帝乘龙上天而堕其弓,百姓报弓号哭,故名其弓“乌号”。
繁弱:古良弓名。为夏代诸侯封父所造,周灭商而得之,赐予鲁公伯禽。《左传·定公四年》:“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晋·杜预注:“封父,古诸侯也。繁弱,大弓名。”《荀子·性恶》:“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
[40]香炉:古代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属制作成种种形式。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东汉·卫宏《汉官旧仪》卷上:“给尚书郎伯二人,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者从直。伯送至止车门还,女侍史执香炉烧熏,从入台护衣。”
宝鸭:鸭形的香炉。唐宋时期,香炉多仿造鸭型制造,因称香炉为“宝鸭”。唐·孙鲂《夜坐》诗:“划多灰杂苍虬迹,坐久烟消宝鸭香。”宋·秦观《沁园春》:“愁绝处,又香销宝鸭,灯晕兰煤。”
[41]烛奴:原为雕刻成人形的烛台,后泛指烛台。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烛奴》:“申王亦务奢侈,盖时使之然。每夜中与诸王贵戚聚宴,以龙檀木雕成烛发童子,衣以绿衣袍,系之束带,使执画烛列立于宴席之侧,目为‘烛奴’。诸宫贵戚之家皆效之。”
[42]龙涎:“龙涎香”之省称。实为抹香鲸病胃的分泌物(古人不知,以为龙涎),类似结石,从鲸体内排出,漂浮海面或冲上海岸。为黄、灰乃至黑色的蜡状物质,香气持久,是极名贵的香料。宋代上流社会崇尚龙涎香。宋·苏轼《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诗:“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宋·秦观《浣溪沙》:“恼人香爇是龙涎。”
鸡舌:“鸡舌香”之省称,即丁香。因丁香结子如丁(钉),故名“丁香”。又因丁香子可剖分为二,状如鸡舌,故又名“鸡舌香”。古代尚书上殿奏事,口含此香。《初学记》卷十一引东汉·应劭《汉官仪》:“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故称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鸡舌香(丁香)为传统中药,古医书多载。
[43]鹢(yì)首:船的别称。古代常画鹢鸟于船头,故称。《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鹢首,浮吹以娱。”东汉·高诱注:“鹢,大鸟也,画其象着船首,故曰‘鹢首’。”鹢,水鸟名。宋·罗愿《尔雅翼》:“鹢,水鸟也。……善高飞,能风能水,古者天子舟首象鹢,所以厌水神。”
鸭头:船的别称。鸭头船是一种船头如鸭头形的大船,相传为三国时期吴国诸葛恪所创。《初学记(卷二十五)·器物部·舟》引《吴志》曰:“太傅诸葛恪制为鸭头船。”
[44]寿光客:镜子的雅称。唐人称镜为寿光客。唐·司空图仿唐·韩愈《毛颖传》作《容城侯传》,以镜拟人,谓唐蜀郡人金炯以明察,被封为容城侯,奉朝请,进号“寿光先生”。后世因称镜为“寿光先生”“寿光客”。
[45]长明公:佛堂长明灯之雅称。佛前供奉的燃灯,昼夜不灭,故谓之长明。《太平广记(卷三百七十三)·精坚六·杨祯》录唐·李玫著《纂异记》一则,说进士杨祯在昭应县石瓮寺文殊院寺读书,遇见一个红衣女子,善吟诗,自称“西明夫人”,述其十四代祖在汉朝因弘扬佛教被封为“长明公”。此红衣女子原是西边经幢里一盏油灯。后遂以“长明公”指佛堂长明灯。长明灯,指昼夜不息的油灯。旧多用于供佛或敬神。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下:“江宁县寺有晋长明灯,岁久,火色变青而不热。隋文帝平陈,已讶其古,至今犹存。”
[46]梵堂:佛堂。
[47]桔槔(jié gāo):俗称“吊杆”“称杆”,古古代一种井上汲水工具。在井旁架上设杠杆,一端系汲器,一端悬绑石块等重物,用不大的力量即可将灌满水的汲器提起。《庄子·天运》:“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唐·成玄英疏:“桔槔,挈水木也。人牵引之则俯下,舍放之则仰上。”
水车:旧式灌溉机械。用人或畜力作为动力,通过管、筒、水槽等机件将水上提。宋·陆游《入蜀记》卷一:“妇人足踏水车,手犹绩麻不置。
[48]袯襫(bó shì):指古时农夫穿的蓑衣,可以防雨。《国语·齐语六》:“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支之敏,以从事于田野。”三国吴·韦昭注:“茅蒲,簦笠也。袯襫,蓑薜衣也。”
[49]乌金:煤炭的雅名。旧注引唐·孟郊诗:“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金。”按,孟郊《答友人赠炭诗》,不作“乌金”而作“乌银”。乌银,是一种用硫黄熏炙和特殊方法熔铸的黑色的银。宋人诗文,惯用“乌银”代指炭。《复用前韵示内》:“仍甘作诗穷,乌银以喻炭。”杨万里《雪晚舟中生火》诗其一:“乌银见火生绿雾,便当水沉一浓炷。”明清诗文,则惯用“乌金”代指炭。明·于谦《咏煤炭》诗:“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明清·陈维崧《满江红·拥炉》:“炙尽乌金、销不了,鬓丝微雪。”明清诗文之“乌金”,即宋人诗文之“乌银”。
[50]忘归:良箭名。以一去不复返,故称。》:“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矢,以射蛟兕于云梦之圃。”《文选·嵇康〈赠秀才入军〉》:“左揽繁若,右接忘归。”唐·李周翰注:“忘归,矢名。”
[51]刁斗:古代的一种军用器具。又名“金柝”“焦斗”。铜质,有柄,能容一斗。军中白天可用来烧饭,夜间敲击以巡更。《史记·李将军列传》:“不击刁斗以自卫。”南朝宋·裴骃集解:“孟康曰:以铜作鐎器,受一斗,昼炊饭食,夜击持行,名曰‘刁斗’。”
[52]刘褒画图:张华《博物志》(逸文)记载东汉刘褒画《云汉图》,观者都感到热,又画《北风图》,观者都感到凉意。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刘褒,汉桓帝时人。曾画《云汉图》,人见之觉热。又画《北风图》,人见之觉凉。官至蜀郡太守。(见孙畅之《述画记》及张华《博物志》云)。”刘褒,东汉人。汉桓帝时曾任蜀郡太守。善画。画鸟鹊酷似真禽。所绘《云汉图》,见者觉热;所作《北风图》,见者觉寒。云汉,为炎暑干旱之喻。《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东汉·郑玄笺:“时旱渴雨,故宣王夜仰视天河,望其候焉。”后因以“云汉”为炎暑干旱之喻。
[53]祖鞭:即“祖生鞭”。两晋之际,刘琨志在恢复中原,他在写给朋友的信里说:“我时刻准备战斗,志在剿灭逆贼,唯恐祖逖比我先行动呢。”后因以“祖生鞭”为勉人努力进取的典故。世说新语·赏誉下》:“刘琨称祖车骑为朗诣。”南朝梁·刘孝标注引晋·虞预《晋书》:“刘琨与亲旧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挥鞭打马使疾驰)耳。’”
[54]宥(yòu)罪:赦免罪过,饶恕罪行。《周易·解卦》:“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唐·孔颖达疏:“过轻则赦,罪重则宥,皆解缓之义也。”
[55]汤网:比喻刑政宽大。商汤见人捕鸟,四面用网围住,认为太过赶尽杀绝,命其去掉三面,只留一面。天下诸侯听说后,都赞叹商汤仁及禽兽,诚心归附。后因以“汤网”泛言刑政宽大。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
[56]“拔帜”两句:秦汉之际,韩信带兵与赵国交战,命人趁敌军倾巢而出之际冲入敌人阵地,将对方旗帜拔掉,插上己方旗帜,致使敌方以为阵地丢失,军心动摇而大败。兵以拔帜喻战胜,以拔帜易帜喻取而代之。《史记·淮阴侯列传》:“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57]“楚弓”两句:楚王的弓丢失了,手下人要去找,楚王制止说:“楚人丢失了弓,还不是楚人拾到了,何必去找呢?”孔子听后,说任何人捡到都可以,不必一定非得是楚人。楚王虽然有仁义之心,但可惜没有达到很高的境界。《公孙龙子·迹府》:“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矢,以射蛟兕于云梦之圃,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
[58]“董安于性缓”四句:韩非子》书里说,西门豹因为性子太急,常佩带着牛皮绳以提醒自己要放松;董安于因为性子太缓,常佩着弓弦以提醒自己保持紧张亢奋的精神状态。《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夷雅之体,无待韦弦。”唐·李善注:“韦,皮绳,喻缓也;弦,弓弦,喻急也。……言王公平雅之性,无待此韦弦以成也。”“佩韦”的“韦”,指熟牛皮做的绳子,富有弹性,可以拉伸。“佩弦”的“弦”,指弓弦,绷得很紧。
董安于(?—前496),又称“董阏于”,春秋末晋国人,是晋卿赵鞅的心腹家臣,古晋阳城的始创者。
西门豹,战国初期魏国人。性急,常佩韦以自戒。魏文侯时为邺令。初,邺人为水患所苦,地方豪吏与巫祝勾结,以河伯娶妇愚弄人民。豹至邺,废之。兴建水利,开凿十二支渠,引漳河水灌田,改良土壤,发展生产。并实行寓兵于农、存粮于民等措施。
[59]堕甑(zèng)不顾:东汉孟敏有一次扛着饭甑走在路上,饭甑掉到地上,他都没回头看一眼就走了。郭太(字林宗)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饭甑已经摔破了,回头看它有用吗?”后因以"堕甑"比喻事已过去,无法挽回,不必再作无益的回顾。《后汉书·郭太传(附孟敏)》:“孟敏字叔达,钜鹿杨氏人也。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以破矣,视之何益?’林宗以此异之,因劝令游学。十年知名,三公俱辟,并不屈云。”
孟敏,字叔达,东汉后期钜鹿杨氏(今河北宁晋)人。性刚直有决断。为名士郭太所赏识。
甑,古代炊具。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煮食物。初期或为陶器,后为木器,即饭甑,形似木桶,用以蒸饭。此句“尝”字,李光明庄本作“常”,据语典及他本改。
[60]犯法有剑:宋太祖说:“对于士卒,固然不能吝啬赏赐。如果犯法,我只有用剑来对付了。”意为赏罚严明,才能建立威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二(宋太祖开宝四年):“时内臣有左飞龙使李承进者,逮事后唐。上问曰:‘庄宗以英武定中原,享国不久,何也?’.....朕今抚养士卒,固不吝惜爵赏;若犯吾法,惟有剑耳!’”
[61]王衍清谈,常持麈(zhǔ)拂:王衍容貌端正秀丽,善于谈玄理,经常手持白玉柄拂尘,白玉的颜色和他的手的颜色没有分别。《世说新语·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王衍(256—311),字夷甫,西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戎从弟。初为太子舍人。累迁黄门侍郎。妙善玄言,喜谈老庄,义理不安,随即更改,时人称为“口中雌黄”。赵王伦杀贾后,王衍以贾氏戚党被禁锢。及赵王伦篡位,王衍佯狂斫婢以自免。“八王之乱”中累居显职,官至尚书令、司空、太尉。不以经国为念,专谋自保。司马越以为太傅军司。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司马越卒,王衍为石勒所俘,因劝石勒称帝,欲求自免,被石勒所杀。
清谈,清雅的谈论。特指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空谈玄理的风气。亦称“玄谈”。清谈重心集中在有无、本末之辨。始于三国魏何晏、夏侯玄、王弼等,至晋王衍辈而益盛,延及齐梁而不衰。
麈拂,用麈的尾毛做的拂尘,古人执以驱虫、掸尘。在细长的木条两边及上端插设兽毛,或直接让兽毛垂露外面,类似马尾松。因古代传说麈迁徙时,以前麈之尾为方向标志,故称。古人清谈时必执麈尾拂尘,相沿成习,为名流雅器,不谈时,亦常执在手。麈,即“麋鹿”,俗称“四不像”。
[62]横渠讲《易》,每拥皋比(pí):宋代大儒张载曾坐虎皮垫主讲《周易》,听众甚多。后来与二程(程颢、程颐)兄弟谈论《周易》,心悦诚服,便撤去讲席,让大家追随二程兄弟学习。张载“勇撤皋比”事,在宋代广为流传。《宋史·道学传·张载》:“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
横渠,指北宋理学家张载。
皋比:虎皮。古人坐虎皮讲学,后因以“皋比”指讲席,以“坐拥皋比”指任教。
张载(1020—1078),字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后徙家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地。范仲淹劝读《中庸》,乃博览群书,而反求之“六经”。讲《易》京师,遇程颐兄弟,以为不及,于是撤坐辍讲,尽弃异学。登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授祁州司法参军,调丹州云岩令。迁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除崇文院校书。次年移疾。十年(1077)春,复召还馆,同知太常礼院。同年冬告归,十二月乙亥卒于道中,年五十八。门人欲谥明诚,后定谥献。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明公。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讲学关中,传其学者称为“关学”。代表作有《正蒙》《易说》等。
[63]尾生抱桥而死,固执不通:尾生与女友相约在桥下见面,女友不至而河水暴涨,尾生抱着桥柱苦苦等候而不肯离开,最终被淹死。后以“尾生抱柱”为坚守信约的典故。亦用以比喻死守陈规而不知变通。《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尾生,即《汉书·古今人表》中的尾生高。唐·颜师古注云:“即微生高也。”唐·陆德明释文:“尾生,一本作‘微生’。”微生高,春秋时鲁国武城(今山东平邑南)人。以正直闻名。但孔子说微生高不正直,有人向其讨点醋,便向邻居索讨给人。《论语·公冶长》:“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固执不通,坚持己见,而不知灵活变通。
[64]楚妃守符而亡,贞信可录:楚昭王出游时,留妃子贞姜在渐台,和她约定说,一定派人拿着信符来接她。江水大至,楚王派人来接时,使者忘记带信符,夫人不敢随往,说:“贞女不违反约定,勇敢的不怕死。”使者归去取符,夫人被淹死。贞信,正直诚实,信守诺言。《列女传·贞顺传·楚昭贞姜》:“贞姜者,齐侯之女,楚昭王之夫人也。王出游,留夫人渐台之上而去。王闻江水大至,使使者迎夫人,忘持其符,使者至,请夫人出。夫人曰:‘王与宫人约,令召宫人必以符。今使者不持符,妾不敢从使者行。’使者曰:‘今水方大至,还而取符,则恐后矣。’夫人曰:‘妾闻之:贞女之义不犯约,勇者不畏死,守一节而已。妾知从使者必生,留必死。然弃约越义而求生,不若留而死耳。’于是使者取符,则水大至,台崩,夫人流而死。”
[65]温峤燃犀:相传,晋人温峤在牛渚矶,曾点燃犀牛角探照江水,见到水怪无数。后遂以“燃犀”为烛照水下鳞介之怪的典实。亦用为洞察奸邪、明烛幽微之典。温峤之“峤”,今人多读作平声(qiáo),实误。考以唐人近体诗,温峤之“峤”皆读仄声(jiào)。水族,水生动物的统称。《异苑》卷七:“晋温峤至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传言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须臾,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着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隔,何意相照耶?’峤甚恶之,未几卒。”
[66]秦政有方镜:传说秦始皇有一面方镜,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和心气正邪。凡宫女有邪心者,以镜照之,无不胆悸心动。秦政,指秦始皇嬴政。《西京杂记·咸阳宫异物》:“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一作“洞”)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即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帝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也。高祖悉封闭以待项羽。羽并将以东,后不知所在
[67]车载斗量:用车来载,用斗来量,形容数量很多,比喻太过平凡,不足为奇。孙权派赵咨到魏,曹丕很赞赏他,问如他这样的有多少人。赵咨说:“聪明特达的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遣都尉赵咨使魏”南朝宋·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魏文帝)又曰:‘吴如大夫者几人?’咨曰:‘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68]南金东箭:南方的金(黄铜),东方的竹箭,古人视为珍品。喻优秀杰出的人才。晋代顾荣、纪瞻等人因为品行端庄,被誉为“南金”“东箭”。《晋书·顾荣纪瞻贺循杨方薛兼列传》:“史臣曰:‘元帝树基淮海,百度权舆,梦想群材,共康庶绩。顾、纪、贺、薛等并南金东箭,世胄高门,委质霸朝,豫闻邦政。’”
南金,南方出产的铜。后亦借指贵重之物。《诗经·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东汉·郑玄笺:“荆扬之州,贡金三品。”唐·孔颖达疏:“金,即铜也。”后世以“南金”比喻南方的优秀人才。
东箭,“东南竹箭”的省称。《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后因以“东南竹箭”比喻优秀杰出的人才。
[69]传檄(xí)可定:不用出兵,只需传达一纸文书,即可降服敌方。指不战而使对方降服归顺。檄,为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汉韩信言于汉王曰:“大王入关,秋毫无所犯,除秦苛法,秦民无不欲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兵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见《史记·淮阴侯传》。
[70]迎刃而解:把竹子劈开口,下面的一段就会迎着刀刃裂开,比喻主要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亦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
[71]“以铜为鉴”四句:唐代名臣魏徵死后,唐太宗感叹说:“拿铜做镜子,可以整理衣冠;拿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兴衰;拿贤人做镜子,可以明白得失。魏徵死后,我就少了一面镜子。”鉴,镜子。兴替,兴盛与衰亡。《新唐书·魏徵传》:“帝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铜,铜镜,古代的镜子是用铜磨制的,因此“铜”代称镜。
[72]侧理:纸名。晋王嘉《拾遗记》:“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斜侧,因以为名。”宋王洋《和陈长卿赋芭蕉》:“书生几上侧理纸,巫女庙中巴峡神。”
[73]玄香:墨的别名。《纂异录》:“薛稷为墨,封九锡,拜松香督护、玄香太守兼毫州诸郡平章事。是日墨吐异香,结成楼台状,邻里来观,良久乃灭。”
[74]鹆眼:鸲鹆眼的简称。指端石上的圆形斑点。其大如五铢钱,小如芥子,形如八哥之眼,外有晕。以活而清朗,有黑精者为贵。
[75]鼠须:用鼠须制成的毛笔。唐张彦远《书法要录:“(王羲之)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又宋葛立方《韵语阳秋》近世作笔,专用兔毛,而王羲之、钟繇、张芝皆用鼠须笔。”
[76]秦皇见匕首句:燕太子丹命荆轲入秦刺秦始皇。为匕首,以药淬之,中者即死。匕首密藏于图中。荆轲以献图为名见秦王,开图,图穷而见匕首,秦王惊觉, 荆轲持匕首刺秦王未中。见《史记·刺客传》。
[77]蝥弧:春秋诸侯郑伯旗名。后借指军旗。《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伐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
[78]蛇矛龙盾:均为古代兵器。蛇矛,长矛。龙盾,画有龙形的盾。太乙,即北极神,古代出征前要祭太乙神。古人用兵, 整齐武备,执蛇矛龙盾祭天神太乙。《诗·秦风·小戎》:“龙盾之合,鋈以觼軜。《晋书·刘曜载记》:“陈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
[79]昆吾剑:亦作“锟铻剑”。剑长一尺八寸,用之切玉如切泥。《列子·汤问》:“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昆吾之剑,火浣之布。其剑长尺有咫,炼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南朝梁吴均《咏宝剑》:“我有一宝剑,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紫电、青霜,亦宝剑名。唐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80]土锉:瓦锅,犹今之砂锅。古代蜀人呼釜为锉。唐杜甫《闻斛斯六官未归》:“荆扉深蔓草,土锉冷疏。”
[81]辘轳:井上汲水的起重圆轴。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葵》“井,别作桔槔、辘轳。”《注》:“井深用辘轳,井浅用桔槔。”
[82]睡爱珊瑚枕上凹两句:用珊瑚做的枕头,用琥珀做的酒杯。用珊瑚做的枕头,用琥珀做的酒杯,均为名贵的珍宝。唐人诗中提到珊瑚枕、琥珀杯的多有,除 “饮怜琥珀杯中滑,睡爱珊瑚枕上凹”外,如李绅《长门怨》:“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83]石季龙:即石虎,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虎(字季龙),荒淫酒色,凶残无比。见《晋书·后赵·石季龙载记》。石季龙作席,以锦裹五香,杂为五彩,缘之以锦,延待宾客。见晋陆翔《邺中记》。
[84]七宝床:饰以七宝的床。晋葛洪《西京杂记》:“(汉)武帝为七宝床。”又唐李阳冰《李白草堂集序》:“天宝中,皇祖下诏,徵(白)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85]葛仙之麂:三国时葛玄,慕长生之道,后修炼成仙,号葛仙公,又称太极仙翁。尝隐于匡庐山,刻桐木为案,其案三足,忽化为白麂,时出于山。见晋葛洪《神仙传》。匡庐,即庐山。麂,一种小型鹿。
[86]陶母之龙:晋陶侃,少时家贫,曾于雷泽捕鱼,网得一织梭,其母挂于壁上。 不久,雷雨大作,梭自化为龙而去。见《晋书·陶侃传》。
[87]庾老句:《晋书·庾亮传》:“亮在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往,共登南楼。俄而,不觉亮至,诸人将起避之。亮徐門:’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便据胡床,与浩等谈咏竞坐。”大意为,东晋庾亮在武昌做官,晚上登楼赏月。属下见他来了,都想避开以示尊重。庾亮摆手,并坐在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中,与大家畅谈,兴尽而散。
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也叫交椅、 交床。由胡地传入,故名。
[88]孔明句:三国时诸葛亮(孔明)与司马懿两军对峙,各自练兵,将战,司马懿戎服莅事,密使人窥视诸葛亮,见诸葛亮乘素舆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军随其进止。司马懿叹曰;“真名士也。”见南朝梁殷芸《小说》。
[89]以圣贤为柱杖:喻行事应以圣贤为教导。《陆贾新语》:“君子居高处上,则以仁义为巢;乘危履险,则以圣贤为杖。”意思是君子居高位应施仁义,度危险应凭借圣贤。
九节苍藤:即九节杖,为神仙所用。
[90]以仁义为剑锋:以仁义为武器。即应以施仁义而代替武力征伐。三国魏曹植《征蜀赋》:“今以谋谟为之剑戟,策略为之旌旗。”
七星白刃:即七星剑,古代宝剑。
[91]"上公”二句:三国魏钟繇,明帝即位,进封定陵侯,迁太傅。繇有膝疾,拜起不便。朝见皆使载舆车,由虎贲之士抬上殿就坐。见《三国志·魏·钟繇传》。上公:古代功勋卓著的大臣,此指钟繇。膺:承受。肩舆:由虎贲之士抬上朝堂的车。
[92]“末士”二句:东晋简文帝驾崩,桓温想要篡夺帝位,谢安和王坦之去见他,王坦之很害怕,手版(朝臣上朝用的板子)都拿倒了。时人讥笑他缺乏大臣气度。末士,指王坦之。《晋书·谢安传》:简文帝疾笃,崩,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坦之甚惧,问计于安。安神色不变,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既见温,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安从容就席,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耳。”遂笑语移日。坦之与安初齐名,至是方知坦之之劣。
参考资料:
1.檀作文 万希,幼学琼林--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2023-04-01
2.程允升 原撰 叶光大译注 幼学故事琼林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12
器用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各类必需品。本篇列举了古代器用的名称,包括与文士密切相关的文房四宝、剑、香炉,普通人的日常用具,如煤炭、镜子、雨具、舟船等,进而谈到了与器用有关的成语和典故。目的是使幼童在了解古代器用常识的基础上,学到由此带来的历史知识和智慧。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audio 元素。
程登吉作品集
明朝作品集
下载硬笔字帖版
 
目录
 
目录
程登吉
程登吉,字允升,明末西昌(今江西新建)人,为《幼学琼林》的编撰者,其《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
>点击查看详情
必背古诗文
01:一年级古诗文
02:二年级古诗文
03:三年级古诗文
04:四年级古诗文
05:五年级古诗文
06:六年级古诗文
07:七年级古诗文
08:八年级古诗文
09:九年级古诗文
10:高一古诗文
11:高二古诗文
12:高三古诗文
13:高中古诗文选修
四库全书
+
-
易类
· 子夏易传
· 周易郑康成注
· 增补郑氏周易
· 陆氏易解
· 周易注
· 周易注疏
· 周易略例
· 周易考证
· 周易集解
· 周易口诀义
+
-
书类
· 尚书注疏
· 洪范口义
· 书传
· 尚书全解
· 禹贡指南
· 禹贡论
· 山川地理图
· 尚书讲义
· 夏氏尚书详解
· 禹贡说断
+
-
诗类
· 诗序
· 毛诗注疏
·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 陆氏诗疏广要
· 毛诗指说
· 诗本义
· 郑氏诗谱
· 苏氏诗集传
· 毛诗名物解
· 毛诗李黄集解
+
-
礼类
· 周礼
· 仪礼
· 礼记
· 三礼总义
· 通礼
· 杂礼书
+
-
春秋类
· 春秋左传注疏
· 春秋公羊传注疏
· 春秋谷梁注疏
· 箴膏肓
· 起癈疾
· 发墨守
· 春秋释例
· 春秋集传纂例
· 春秋集传微旨
· 春秋集传辨疑
+
-
孝经类
· 古文孝经孔氏传
· 孝经注疏
· 孝经指解
· 孝经刊误
· 孝经大义
· 孝经定本
· 孝经述注
· 孝经集传
· 御定孝经注
· 御纂孝经集注
+
-
五经总义类
· 驳五经异义
· 郑志
· 经典释文
· 公是七经小传
· 程氏经说
· 六经图
· 六经正误
· 九经三传沿革例
· 融堂四书管见
· 四如讲稿
+
-
四书类
· 孟子注疏
· 论语集解义疏
· 论语注疏
· 论语笔解
· 孟子音义
· 论语拾遗
· 孟子解
· 论语全解
· 孟子传残
· 尊孟辨
+
-
乐类
· 皇祐新乐图记
· 乐书
· 律吕新书
· 瑟谱
· 韶舞九成乐补
· 律吕成书
· 苑洛志乐
· 钟律通考
· 乐律全书
· 御制律吕正义
+
-
小学类
· 训诂
· 字书
· 韵书
+
-
正史类
· 史记
· 史记集解
· 史记索引
· 史记正义
· 读史记十表
· 史记疑问
· 前汉书
· 班马异同
· 后汉书
· 补后汉书年表
+
-
编年类
· 竹书纪年
· 竹书统笺
· 前汉纪
· 后汉纪
· 元经
· 唐创业起居注
· 资治通鉴
· 资治通鉴考异
· 资治通鉴释例
· 资治通鉴目录
+
-
纪事本末类
· 通鉴纪事本末
· 春秋左传事类始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蜀鉴
· 炎徼纪闻
· 宋史纪事本末
· 元史纪事本末
· 平定三逆方略
· 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 平定金川方略
+
-
别史类
· 逸周书
· 东观汉记
· 建康实录
· 隆平集
· 古史
· 通志
· 东都事略
· 路史
· 钦定重订契丹国志
·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
+
-
杂史类
· 国语
· 国语补音
· 战国策
· 鲍氏战国策注
· 战国策校注
· 贞观政要
· 渚宫旧事
· 东观奏记
· 五代史阙文
· 五代史补
+
-
诏令奏议类
· 诏令
· 奏议
+
-
传记类
· 圣贤
· 名人
· 总录
· 杂录
· 别录
+
-
史钞类
· 两汉博闻
· 通鉴总类
· 南史识小录
· 北史识小录
+
-
载记类
· 越绝书
· 华阳国志
· 邺中记
· 十六国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蛮书
· 钓矶立谈
· 江南野史
· 江南别录
· 江表志
+
-
时令类
· 岁时广记
· 御定月令辑要
+
-
儒家类
· 家语
· 荀子
· 孔丛子
· 新语
· 新书
· 盐铁论
· 说苑
· 新序
· 扬子法言
· 潜夫论
+
-
兵家类
· 握奇经
· 六韬
· 孙子
· 吴子
· 司马法
· 尉缭子
· 黄石公三略
· 三略直解
· 黄石公素书
· 李卫公问对
+
-
法家类
· 管子
· 管子补注
· 邓子
· 商子
· 韩非子
· 疑狱集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
农家类
· 齐民要术
· 农书
· 蚕书
· 农桑辑要
· 农桑衣食撮要
· 农书
· 救荒本草
· 农政全书
· 泰西水法
· 野菜博录
+
-
医家类
· 黄帝内经素问
· 灵枢经
· 难经本义
· 针灸甲乙经
· 金匮要略论注
· 伤寒论注释
· 伤寒明理论
· 伤寒论方
· 肘后备急方
· 褚氏遗书
+
-
天文算法类
· 推步
· 算书
+
-
术数类
· 数学
· 占候
· 相宅相墓
· 占卜
· 命书相书
· 阴阳五行
· 杂技术
+
-
艺术类
· 书画
· 琴谱
· 篆刻
· 杂技
+
-
谱录类
· 器物
· 食谱
· 草木鸟兽虫鱼
+
-
杂家类
· 杂学
· 杂考
· 杂说
· 杂品
· 杂纂
· 杂编
+
-
楚辞类
· 楚辞章句
· 楚辞补注
· 楚辞集注
· 离骚草木疏
· 钦定补绘离骚图
· 山带阁注楚辞
+
-
别集类
· 汉唐别集
· 宋人别集
· 金元别集
· 明人别集
· 清人别集
+
-
总集类
· 文选注
· 六臣注文选
· 文选颜鲍谢诗评
· 玉台新咏
· 玉台新咏考异
· 高氏三宴诗集
· 香山九老诗
· 河岳英灵集
· 国秀集
· 御览诗
+
-
诗文评类
· 词集
· 词选
· 词话
· 词谱词韵
· 南北曲
· 文心雕龙
· 文心雕龙辑注
· 诗品三卷
· 文章缘起
· 本事诗
+
-
词曲类
· 珠玉词
· 六一词
· 乐章集
· 安陆集
· 东坡词
· 山谷词
· 淮海词
· 书舟词
· 小山词
· 晁无咎词
国学启蒙
启蒙篇: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声律启蒙
笠翁对韵
训诫篇:
弟子规
朱子家训
颜氏家训
诗歌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古诗十九首
玉台新咏
典故篇:
幼学琼林
增广贤文
二十四孝
诸子百家
诸子:
老子
孔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鬼谷子
孙子
管子
惠子
列子
扁鹊
许行
吕不韦
苏秦
百家: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名家
阴阳家
纵横家
杂家
兵家
农家
医家
小说家
农家
四书五经
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