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启蒙 > 典故篇 > 幼学琼林 > 卷一:《武职》 >
弟子规

武职 程登吉 著

  • 原文版
  • 注音版
  • 译文版
  • 评析
  • 朗诵版
  • 字帖版
  • 卷一·武职
    韩柳欧苏,固文人之最著;起翦颇牧,乃武将之多奇。
    范仲淹胸中具数万甲兵,楚项羽江东有八千子弟。
    孙膑吴起,将略堪夸;穰苴尉缭,兵机莫测。
    姜太公有《六韬》,黄石公有《三略》。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毛遂讥众,碌碌无奇。
    大将曰干城,武士曰武弁。
    都督称为大镇国,总兵称为大总戎。
    都阃即是都司,参戎即是参将。
    千户有户侯之仰,百户有百宰之称。
    以车为户曰辕门,显揭战功曰露布。
    下杀上谓之弑,上伐下谓之征。
    交锋为对垒,求和曰求成。
    战胜而回,谓之凯旋;战败而走,谓之奔北。
    为君泄恨曰敌忾;为国救难曰勤王。
    胆破心寒,比敌人慑服之状;风声鹤唳,惊士卒败北之魂。
    汉冯异当论功,独立大树下,不夸己绩;汉文帝尝劳军,亲幸细柳营,按辔徐行。
    苻坚自夸将广,投鞭可以断流;毛遂自荐才奇,处囊便当脱颖。
    羞与哙等伍,韩信降作淮阴;无面见江东,项羽羞归故里。
    韩信受胯下之辱,张良有进履之谦。
    卫青为牧猪之奴,樊哙为屠狗之辈。
    求士莫求全,毋以二卵弃干城之将;用人如用木,毋以寸朽弃连抱之材。
    总之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自古英雄,难以枚举;欲详将略,须读《武经》。


    (增)《书》曰桓桓武士,《诗》云矫矫虎臣。
    黄骢少年,登先陷阵;白马长史,殿后摧锋。
    天子遣赵将军,真得御边之策;路人问霍去病,速收绝漠之勋。
    北敌势方强,娄师德八遇八克;南蛮心未服,诸葛亮七纵七擒。
    卫将军一举而朔庭空,仗剑洗刘家日月;薛总管三箭而天山定,弯弓造李氏乾坤。
    韩信用木罂渡军,机谋叵测;田丹以火牛出阵,势焰莫当。
    太史慈乃猿臂英雄,班定远实虎头豪杰。
    力能迈众,敬德避矟而复夺矟;胆略过人,张辽出阵而复入阵。 
    狄天使可例云长,高敖曹堪比项籍。
    紫髯会稽,振耀吴军武烈;黄须骁骑,奋扬曹氏威声。
    鸦军、雷军、雁子军,鬼神褫魄;飞将、锐将、熊虎将,草木知名。
     圻父王之爪牙,《诗》旨真可味也;将军国之心膂,人言其不谬乎。



展开剩余的(50%)
部分展示

图片版

评论列表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 0

暂无评论
注音版
文档下载
纠错评论
卷一·武职
韩柳欧苏[1],固文人之最著[2];起翦颇牧[3],乃武将之多奇。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是文人中最著名的;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是武将中最特出的。


范仲淹胸中具数万甲兵[4],楚项羽江东有八千子弟[5]
北宋名臣范仲淹具大将风范,胸中如同藏有数万名士卒;西楚霸王项羽威震天下,身后追随江东八千子弟兵。


孙膑吴起[6],将略堪夸[7];穰苴尉缭[8],兵机莫测[9]
孙膑、吴起的指挥才能,值得夸赞;司马穰苴、尉缭子的用兵策略,高深莫测。


姜太公有《六韬》[10],黄石公有《三略》[11]
姜太公编写兵书《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等六卷;黄石公著有兵书《三略》,分为上略、中略、下略三部。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12];毛遂讥众,碌碌无奇[13]
韩信带兵能力极强,堪称“多多益善”;毛遂独自说服楚王,讥笑同事“碌碌无奇”。


大将曰干城[14],武士曰武弁[15]
大将,叫作“干城”;武士,又称“武弁”。


都督称为大镇国[16],总兵称为大总戎[17]
都督,称为“大镇国”;总兵,称为“大总戎”。


都阃即是都司[18],参戎即是参将[19]
“都阃”,指的就是都司;“参戎”,指的就是参将。


千户有户侯之仰[20],百户有百宰之称[21]
千户头目即千夫长,被尊称为“户侯”;百户头目即百夫长,被尊称为“百宰”。


以车为户曰辕门[22],显揭战功曰露布[23]
将帅行军,仰起两车,车辕相向,作为营门,叫作“辕门”;军中报捷,将战绩写在旗帜上,用杆子高高挑起,称为“露布”。


下杀上谓之弑[24],上伐下谓之征[25]
下杀上,叫作“弑”;上伐下,称为“征”。


交锋为对垒[26],求和曰求成[27]
两军交锋,又叫“对垒”;战败求和,又称“求成”。


战胜而回,谓之凯旋[28];战败而走[29],谓之奔北[30]
打了胜仗回来,叫作“凯旋”;吃了败仗逃跑,称为“奔北”。


为君泄恨曰敌忾[31];为国救难曰勤王[32]
替君王发泄仇恨,叫作“敌忾”;为国君解除危难,称为“勤王”。


胆破心寒,比敌人慑服之状[33];风声鹤唳,惊士卒败北之魂[34]
“胆破心寒”,形容敌人恐惧认输的丑态;“风声鹤唳”,将残兵败卒吓得魂飞天外。


汉冯异当论功,独立大树下,不夸己绩[35];汉文帝尝劳军,亲幸细柳营,按辔徐行[36]
汉朝冯异每当同僚攀比功劳之时,便默默走开,独自站到大树下,不去夸耀自己的战功;汉文帝慰问周亚夫的军队,曾经亲自来到细柳营,严格遵守军规,按着缰绳,让马慢慢行走。


苻坚自夸将广,投鞭可以断流[37];毛遂自荐才奇,处囊便当脱颖[38]
苻坚自称兵多将广,将马鞭投进长江,便足以让江水断流;毛遂自称才华出众,如同锥子置于袋中,锥尖一定会露出。


羞与哙等伍,韩信降作淮阴[39];无面见江东,项羽羞归故里[40]
“羞与哙等伍”,韩信从楚王被降为淮阴侯,和旧时部下樊哙等人爵位一样,于韩信而言,这是天大的羞辱;“无面见江东”,项羽宁肯拔剑自杀,也羞于返乡,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韩信受胯下之辱[41],张良有进履之谦[42]
韩信甘受屈辱,从流氓地痞胯下钻出,不和他一般见识;张良谦逊恭敬,曾在圯桥为神秘老人穿鞋子。


卫青为牧猪之奴[43],樊哙为屠狗之辈[44]
汉朝著名将领卫青,曾经是养猪放猪之奴;大汉开国功臣樊哙,早年是杀狗卖肉的屠夫。


求士莫求全,毋以二卵弃干城之将;用人如用木,毋以寸朽弃连抱之材[45]
寻求贤士,不必求全责备,不要因为贤才吃了人家两枚鸡蛋便不肯重用,以致错失保家卫国的良将;任用人才,如同挑选木料,不要因为有几寸朽坏,而扔掉几个人才能合抱的栋梁之材。


总之君子之身,可大可小[46];丈夫之志[47],能屈能伸[48]
总而言之:君子的社会身份,可大可小;男子汉的志向,能屈能伸。


自古英雄,难以枚举[49];欲详将略,须读《武经》[50]
自古以来英雄辈出,难以逐一列举介绍;若要详细了解历史名将的用兵谋略,就要研读一些兵书。




(增)《书》曰桓桓武士[51],《诗》云矫矫虎臣[52]
《尚书》上说桓桓武士,《诗经》上说矫矫虎臣。


黄骢少年,登先陷阵[53];白马长史,殿后摧锋[54]
黄骢少年裴果一马当先冲破敌阵,白马长史公孙瓒打仗殿后,挫败敌军的锐气。


天子遣赵将军,真得御边之策[55];路人问霍去病,速收绝漠之勋[56]
皇帝派遣赵充国,得到了防御边疆良策;曹景宗自比霍去病,快速收到平定漠北敌人的功勋。


北敌势方强,娄师德八遇八克[57];南蛮心未服,诸葛亮七纵七擒[58]
北方敌人势力强大,娄师德对其八战八胜;南蛮内心不服蜀汉统治,诸葛亮七纵七擒使其归降。


卫将军一举而朔庭空,仗剑洗刘家日月[59];薛总管三箭而天山定,弯弓造李氏乾坤[60]
卫将军一举而使北方匈奴远逃,依靠自己的宝剑让汉朝有了光彩;薛总管用三箭平定了突厥入侵,用弓箭使唐朝江山得以巩固。


韩信用木罂渡军,机谋叵测[61];田丹以火牛出阵,势焰莫当[62]
韩信用木罂渡军,谋略不可测;田单用火牛出战,势焰不可当。


太史慈乃猿臂英雄[63],班定远实虎头豪杰[64]
太史慈是猿臂英雄,班超是虎头豪杰。


力能迈众,敬德避矟而复夺矟[65];胆略过人,张辽出阵而复入阵[66]。 
勇力过人,尉迟敬德能避矟还能夺矟;胆识超群,张辽既冲破阵又能冲入阵。


狄天使可例云长[67],高敖曹堪比项籍[68]
狄天使可比关羽,高敖曹可比项籍。


紫髯会稽,振耀吴军武烈[69];黄须骁骑,奋扬曹氏威声[70]
有紫色胡子的孙权,以其才能振耀出吴军的雄武刚烈;曹彰为骁骑将军,振奋了曹家的威武名声。


鸦军、雷军、雁子军,鬼神褫魄[71];飞将、锐将、熊虎将,草木知名[72]
鸦军、雷军、雁子军,鬼神见了也会丢了魂魄;飞将、锐将、熊虎将,连草木也知道他们的威名。


 圻父王之爪牙,《诗》旨真可味也[73];将军国之心膂,人言其不谬乎[74]
圻父王之爪牙,《诗经》中这句话的含意真应该去体味;将军是国家的背梁,这话说得一点也不错。


注释
[1]韩、柳、欧、苏:分指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洵及其子苏轼、 苏辙。他们是唐宋最著名的文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州西)人。因其郡望昌黎,后人因称“韩昌黎”。韩愈乃唐代著名思想家及作家,一生以恢宏儒道、排斥佛老为己任,他倡导古文运动,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被后世尊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宋代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贬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河东先生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兵部尚书、参知政事,世称“欧阳文忠公”。他与梅尧臣、苏舜钦等人提倡古文,主张应明道致用。
苏洵,字允明,号老泉,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次子苏辙,字子由,号称三苏。欧阳修、苏氏父子在《宋史》中有传。


[2]固:固然,当然,本来。最著:最著名的。


[3]起翦颇牧:战国时秦国大将白起、王翦,赵国大将廉颇、李牧。白起,屡立战功,为一代名将。在长平大破赵军,坑降卒四十万余。王翦,秦始皇任为大将,他灭赵、破燕、击楚,战功煊赫,以功封武成侯。廉颇,将兵破齐,拜为上卿,多次击败齐魏,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侯。李牧,长于用兵,长期驻守北边,抵御匈奴,屡立战功,在抗秦战争中,曾大败秦军。上述四人在《史记》中有传。


[4]范仲淹:北宋大臣,文学家,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用兵有方,西夏人佩服他的谋略,不敢侵犯延州,说他胸中有数万甲兵,不好对付。此事在宋代流传甚广,广见于宋代文献。胸中具数万甲兵,比喻胸有谋略,长于用兵。《名臣传》:“仲淹领延安,阅兵选将,日夕训练,又请戒诸路,养兵畜锐,毋得轻动。夏人闻之,相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戎人呼知州为‘老子’。大范,谓雍也。”


[5]项羽:项藉,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人,楚国贵族出身,秦末助叔项伯杀会稽太守殷通,收吴中子弟八千人,响应陈胜吴广的起义。后战功显赫,入关后 自立为西楚霸王。见《史记·项羽本记》。


[6]孙膑、吴起:孙膑,战国时著名军事家,生卒年不详,名亦失传,。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人。孙武后裔。因受庞涓暗害,被处膑刑(去膝盖骨),故号孙膑,为齐军师,桂陵、马陵之战名显天下,著有《孙膑兵法》。吴起,战国时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菏泽市曹县,一说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善用兵。初为鲁将,大败齐兵,后赴魏,受文侯重用,守西河,北却三晋,西伐强秦,声名显著。后出奔去楚,推行改革,使楚国日臻强盛。著有兵法六卷见。兵法与孙武、孙膑齐名,有《吴起》,已佚。今本《吴子》为后人所编。《史记·孙武、 吴起列传》。


[7]将略:用兵的谋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8]穰苴(ráng jū):即司马穰苴,本姓田,春秋时齐国人。大夫,齐景公时晋、燕侵齐,晏婴荐为将,却晋、燕之师,尽复失地。公郊迎劳师,尊为大司马,故称“司马穰苴”。后受谗被黜退,病死。战国齐威王仿效其行兵之法而威行诸侯。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附穰苴于其中,因称《司马穰苴兵法》。
尉缭(liáo):战国末期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曾到秦国游说,被任命为国尉,因此被称为“尉缭”。但传世本《尉缭子》开篇即有“梁惠王问尉缭子曰”,则尉缭子为魏惠王时人。魏惠王:生于前400年,卒于前319年;秦始皇生于前259年,卒于前210年。秦始皇与魏惠王相去百余年。《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之尉缭,与传世本《尉缭子》之尉缭子,恐非一人。


[9]兵机:用兵的机谋,军事机要。《吴子·图国》:“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莫测:神妙的计谋,使人难以预料。


[10]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姜太公的先祖曾封于吕,故以吕为氏,又称"吕尚"。家贫,钓于渭滨,周文王遇之,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周武王时尊为“师尚父”。灭商有大功,封于齐(现今山东),都营丘,为齐之始祖。留周为太师。谥号为齐太公。
六韬:又称为《六弢》,古代兵书名。相传为姜太公所撰。六韬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 此书具有百科全书性质,其《文韬》讲论治国图强之道,《武韬》阐述伐灭强敌、夺取天下的韬略,《龙韬》详陈军队治理、军事行动部署及综合保障,《虎韬》叙说武器装备及战法,《豹韬》归纳各类战场环境下的战术实施,《犬韬》则言及车、骑、步诸兵种之协同。先秦兵事攸关,几乎全部涉及。


[11]黄石公:亦称“圯(yí)上老人”。秦末隐士,失其姓名。相传张良于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东关)刺秦始皇失败后,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在圯上(按,即桥上)遇见一老父。老父授张良以《太公兵法》,并言称十三年后,到济北穀城山下,见到一块黄石,那就是他。十三年后,张良从刘邦过济北,果在穀城山下得黄石。良死,遂与黄石并葬。事见《史记·留侯世家》。后因称圯上授张良《太公兵法》的老父为“黄石公”。
《三略》:古兵书名。相传为秦汉之际黄石公所作,传于张良。全书分《上略》《中略》《下略》。《隋书·经籍志》有《黄石公三略》三卷,已佚。今存者为后人依托成篇,收入《武经七书》中。


[12]韩信(?—前196),西汉淮阴(今江苏淮安)人。韩信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曾受胯下之辱。秦末参加项羽部队,因不受重用,改投刘邦,被拜为大将军。楚汉战争中,刘邦采纳他的建议,攻占关中。刘邦、项羽在荥阳相持时,他率军袭击项羽侧翼,占据黄河下游地区。后被刘邦封为齐王。前202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击灭项羽。楚汉战争结束后,被解除兵权,又被诬谋反,降为淮阴侯。后被吕后设计诱杀。
将兵,带兵。将,带,率领。
多多益善,越多越好。汉高祖刘邦问韩信能统领多少士兵,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也就是说越多越好,说明韩信富有军事指挥才能。《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13]毛遂讥众,碌碌无奇: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要向楚王求救兵,想带二十名门客,只得十九名,毛遂自荐参加,在与楚王谈判陷于僵局时,毛遂按剑上前,迫使楚王立誓与赵国联合抗秦。事后毛遂讥笑同行者庸庸碌碌,靠别人才办成大事。《史记·平原君列传》:“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通‘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战国时赵国人。平原君门下食客。赵孝成王九年(前257),秦围赵都邯郸,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于门客中选文武具备之二十人为从。得十九人,毛遂乃自荐同往。平原君与楚议而不决。毛遂按剑而上,陈说救赵击秦之利害,楚乃定约,发兵救赵。平原君谓其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以之为上客。
碌碌无奇:平庸,平凡,无特殊才能。


[14]干城:干是盾牌,城是城墙,都起防御作用,后用以比喻防御立功的将领。《诗经·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东汉·郑玄笺:“干也,城也,皆以御难也。此罝兔之人,贤者也,有武力,可任为将帅之德,诸侯可任以国守,扞城其民,折冲御难于未然。”


[15]武弁(biàn):原意为武冠也即军人戴的帽子,这里指武官。弁,帽子,头巾。古代武官服皮弁, 因称武官曰弁。《明史·熹宗纪》:“国家文武并用,顷承平日久,视武弁不啻奴隶,致令豪杰解体。”


[16]都督:官名,三国时始置,以后历代均有此官,但职权不同。明改元代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后又分其权,设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置左右都督诸官,分领全国卫所。后誉称五军都督为大镇国。《职官志五》:“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恩功寄禄,无定员)。其属,经历司,经历(从五品),都事(从七品)各一人。都督府掌军旅之事,各领其都司、卫所,以达于兵部。”
大镇国:明代对五府左右都督的雅称。镇国将军为明代武官散阶衔,从二品。


[17]总兵:武官名。明代遣将出征,始立总兵官,以后总兵官统兵镇守一方,遂成武官之重职。后省称总兵官为总兵,副职为副将。清代一省之最高武官为提督,下设总兵、副将等官。总兵所辖部队称镇,俗称总兵为总镇、总制。唐代有总戎总管军事,相当清之提督,后称提督或总兵为总戎。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兵制二》:“有明虽失其制,总兵皆用武人,然必听节制于督抚或经略。则是督抚、经略,将也;总兵,偏裨也。”
总戎:统帅。也用作某种武职的别称。如唐人称节度使为“总戎”,明清称总兵为“总戎”。


[18]都阃(kǔn):指统兵在外的将帅。阃,本义是门槛,可引申为城门、郭门,故阃外即城门、郭门之外,引申为京城或朝廷以外,亦指外任将吏驻守管辖的地域,与朝中、朝廷相对。清·方还《旧边诗·大同》:“绕镇卫城分十五,沿边都阃辖西东。”
都司:官名,即都指挥使司的简称,掌一方之军政。是明代掌管一方军政的官署,与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并称“三司”。元时开始设置,明代改各都卫为都指挥使司,职位重要,清代都司仅为四品武官,次于游击。俗称都司为都阖。 见《续文献通考•职官》《清文献通考•职官考》。


[19]参戎:明清时期的武官参将,俗称“参戎”。
参将:武官名。明代始置,位次于总兵、副总兵。《明史·职官志五》:“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无品级,无定员。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清制相同,位次于副将。凡参将之为提督及巡抚统理营务的,称“提标中军参将”“抚标中军参将”。清朝绿营军阶,由高至低分别为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及百总。


[20]千户:武官名。元明两代卫所置千户官,掌兵千人。清代在甘肃、 云南、贵州、广西等地部落、土司置千户,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人民。千户又称千总。


[21]百户,武官名。元设百户为“百夫之长”,隶属于千户,为世袭军职。明清继续此制。百宰:明代“百户”、清代“把总”别称。清·王用臣《幼学歌》卷四《各衙门官职称名·武官》:“‘把总’亦曰‘百宰’。


[22]以车为户,曰辕门:以车为户,将两车的车辕相对,作为出征君王或将帅营帐的大门。户,门。辕门,古代帝王巡狩、田猎的止宿处,以车为藩;出入之处,仰起两车,车辕相向以表示门,称“辕门”。将帅出征,亦然。故“辕门”亦指领兵将帅的营门。《六韬·分合》:“大将设营而陈,立表辕门。”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


[23]显揭战功,为露布:显揭,昭示公布。露布,告捷文书。亦泛指布告、通告之类。《封氏闻见记·露布》:“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书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


[24]下杀上,谓之弑(shì):古代下级与晚辈杀死尊长叫“弑”。多指臣子杀死君主,儿女杀死父母。《周易·坤卦》:“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左传·宣公十八年》:“凡自内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释名·释丧制》:“下杀上曰‘弑’。弑,伺也,伺间而后得施也。”


[25]上伐下,上对下的讨伐。指天子讨伐诸侯。征,征讨,征伐。古时多代指发动正义战争。《孟子·尽心下》:“《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26]交锋:锋刃相接。谓双方交战。《东观汉记·光武帝纪》:“交锋之日,神星昼见,太白清明。”
对垒:两军交战,各自筑垒防御,故称双方相持为对垒。垒,指军壁,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晋书·宣帝纪》:“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


[27]求成,即求和。战败或处境不利的一方,向对方请求停止作战,恢复和平。《左传・隐公元年》:“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公立而求成焉。”


[28]凯旋:战争获胜,军队奏着得胜乐曲归来。亦泛指获胜归来。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愿关邺之遄清,迟华銮之凯旋。”凯,凯歌,军队得胜所奏的乐曲。旋,回,还。周礼,军队获胜,在祖庙献功,所奏之乐称“恺乐”,所唱乐歌称“恺歌”。《说文解字》:“恺,乐也。从心,岂声。”恺,俗作“凯”。


[29]走:逃跑。


[30]奔北:败北,战败逃走。《尚书·甘誓》“弗用命,戮于社”西汉·孔安国传:“不用命奔北者,则戮之于社主前。”唐·孔颖达疏:“奔北,谓背陈走也。”北,即“背”,军队败逃称“败北”,取其引申义,谓背而走也,即向行军目标相反的方向溃逃。


[31]敌忾(kài):怀抱极大的仇恨和愤怒,共同一致地对付敌人。《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晋·杜预注:“敌,犹当也;忾,恨怒也。”忾,愤怒,愤恨。这里指诸侯抵挡王所恨怒的,以后泛指对敌人的愤怒,如同仇敌忾。


[32]勤王:本义为勤于王事,尽心为天子做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后汉书·袁绍传》:“乃下诏书于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


[33]胆破心寒:形容由于恐惧而屈服的样子。胆破,胆裂,形容极其惊惧。朱熹《宋名臣言行录》:“范仲淹、韩琦必欲收复西夏,边上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慑服,因恐惧而屈服。《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楚、赵皆慑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势也。”


[34]风声鹤唳(lì):《晋书·谢玄传》记载,东晋时,秦主苻坚率众南侵,号称百万,列阵淝水,谢玄等率精兵八千渡水击之。秦兵大败,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追兵已至。后因以“风声鹤唳”形容极端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唳,鹤叫。败北,战败逃跑。《史记·项羽本纪》:“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5]“汉冯异当论功”三句:冯异(?—34),字公孙,东汉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人。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新莽末以郡掾监五县,为王莽拒刘秀。后归刘秀,为主簿,从破王郎,平河北。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退处树下,军中号“大树将军”。刘秀即帝位,封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击败赤眉军于崤底。后攻公孙述、隗嚣,卒于军,谥节。见《后汉书·冯异传》。


[36]“汉文帝尝劳军”三句:汉文帝,汉朝的第三个皇帝刘恒(前202—前157),高祖之子。初封代王。吕后死,大臣诛诸吕,迎立为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提倡农耕,经济渐次恢复,社会日趋安定。汉景帝因之,史称“文景之治”。在位二十三年。劳军,慰劳军队。《史记·乐毅列传》:“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
幸,古代称帝王亲临。意思是皇帝的到来,给当地带来幸运。《史记·孝文本纪》:“五月,匈奴入北地,居河南为寇。帝初幸甘泉。”
细柳营,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入侵,文帝任周亚夫为将军,驻军于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有一次,汉文帝前往细柳营看望将士,守营士兵因为没有得到将令而不让皇帝进门。周亚夫传令放行后,汉文帝又被要求不得在营中纵马奔驰。等到君臣相见,周亚夫仅按照军中规定用军礼拜见皇帝。汉文帝为此大发感慨,盛赞周亚夫治军有方,军令严明。后世称军营纪律严明者为细柳营。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按辔(pèi)徐行,扣紧缰绳,让马慢慢地走。辔,马缰绳。


[37]投鞭断流:比喻军队众多。前秦苻坚将率军攻晋,大臣石越以为晋有长江之险,不易进攻,劝苻坚勿攻晋。苻坚称他兵多将广,把每个士兵的马鞭子都投到江里,就足以截断水流。后来“投鞭断流”被用来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见《晋书·苻坚载记》。
苻坚(338—385):氐族,一名文玉,字永固,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人。十六国时前秦国君。博学多才,有经世志。在位期间,重用王猛等人掌机要,参国事,抑制豪酋,强化王权,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提创儒学,整饬军政。先后攻灭前燕、前凉、代国,威服诸邻国,统一北方大部,并夺东晋之益州。建元十九年(383),征调步骑九十万南攻东晋,于淝水为东晋军所败。各族首领趁机叛而自立。建元二十一年(385),为后秦姚苌擒杀。在位二十七年,前秦由是瓦解。将广,指兵将众多,军力强大。


[38]脱颖:喻有才能的人,终会显露出来。颖,指锥子锋利的尖部。将锥子放在袋子里,锥尖就会露出来,比喻一个人若有才智,总是会显露出来。《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曰:'臣乃今之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平原君:即赵胜(?—前251)。赵武灵王子,赵惠文王弟。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任相国。有食客数千人。赵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围困赵都邯郸,赵坚守三年。平原君向魏、楚求得信陵君、春申君之援,击败秦军,邯郸解围。


[39]羞与哙等伍:韩信辅佐汉高祖争天下,战功卓著,封楚王。后韩信受到汉高祖刘邦猜忌,从楚王贬为淮阴侯。被贬之后,韩信的爵位和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舞阳侯樊哙等人一样,而这些人很被韩信看不起,韩信深以为耻。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哙:指樊哙(前242?—前189),汉初名将。西汉沛县(今属江苏)人。少以屠狗为业。从刘邦起兵攻秦,屡立战功。入咸阳,在鸿门宴上斥项羽,卫护刘邦得脱身。迁郎中,封临武侯,历骑将、将军。高帝立,从击臧荼、陈豨和韩王信,迁左丞相、相国,封舞阳侯。卒谥武。淮阴,古县名。秦始设,在今江苏淮安。这里指淮阴侯韩信。


[40]无面见江东: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兵败垓下,逃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镇),只身一人,乌江亭长,备船请项羽渡江。项羽说:我带领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出征,现在没有一个人跟着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见《史记·项羽本纪》。故里,故乡。


[41]韩信受胯下之辱:《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年轻时好佩剑,在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欺侮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能杀死我,就拿剑刺我;如果杀不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用眼睛盯着他很久,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两腿之间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后遂以“受胯下之辱”指忍受奇耻大辱。袴,即胯。


[42]张良有进履之谦:张良曾经闲暇时候在下邳县(今江苏睢宁)桥散步游玩,遇见一位老人,老人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命令张良为他拾起鞋子并帮他穿上。张良很惊愕,想打他。看他年老,强行忍住了,下去取回了鞋子。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也就跪下给他穿上。老人说可以把本事传给你这个年轻人。之后老人拿出一册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后遂以“进履之谦”比喻年轻人具有尊老敬老的品德。见《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前186),字子房,西汉沛郡城父(今安徽亳州城父镇)人。祖与父相继为韩相。秦灭韩,良图复韩,募力士于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遂更姓名。传说逃亡至下邳,遇黄石公,受《太公兵法》。秦二世元年(前209),聚众响应陈胜。后从刘邦,为主要谋士。刘邦率军攻入咸阳,良与樊哙力劝刘邦闭宫室府库,还军霸上。于鸿门宴上为刘邦解除危难。楚汉战争时,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皆为刘邦所采纳。汉高祖六年(前201),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卒谥文成。进履,为尊长递上鞋子。


[43]卫青为牧猪之奴:汉武帝时的大将军卫青,出身贫贱,年轻时其父曾让他牧猪放羊。一说本书云“卫青为牧猪之奴”,恐是作者误记。牧猪的是公孙弘。
卫青(?—前106),字仲卿,西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卫皇后弟。本姓郑,其父郑季与平阳侯家妾卫媪通,生青。冒姓卫。初为平阳公主家奴,汉武帝时,为太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以车骑将军率军大败匈奴,爵关内侯。元朔二年(前127),又出兵云中,收复河套地区,封长平侯。元狩四年(前119),以大将军与霍去病各率大军远出漠北,击败匈奴主力。前后七次出击匈奴,屡立战功,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威胁。与霍去病并为大司马。卒谥烈。


[44]樊哙为屠狗之辈:樊哙年轻时以杀狗卖肉为业。《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45]战国时期卫国人苟变有统兵之才,但他在乡间曾接受百姓招待,吃了两个鸡蛋,卫君不肯用他为将。子思劝卫君说:好木匠不会因一棵大树有几尺朽烂的地方而丢弃不用,国君用人也应该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不能因为有小缺点而错过人才。见《孔丛子·居卫》。
求士,求贤,为国家求取人才。求全,要求完美无缺。卵,此指鸡蛋。干城之将,指保卫国家的大将。连抱之材,直径大得需要几个人合抱的大树。连抱,连臂合抱,多形容树木之粗大。《汉书·司马相如传》:“欃檀木兰,豫章女贞,长千仞,大连抱。”唐·颜师古注:“连抱者,言非一人所抱。”


[46]君子身,可大可小:此句指君子无论社会身份高还是低,皆能安之若素。身,身份,社会地位。


[47]丈夫:指成年男子。《穀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


[48]能屈能伸:能弯曲也能伸展。指人在不得志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施展其抱负。没有志气的人在恶势力面前屈服,也常说这话解嘲。《周易·系辞下》:“尺蛭之曲,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信,伸也。


[49]枚举:一一列举。


[50]武经:军事典籍,泛指兵书。唐·白居易《除王佖检校户部尚书充灵盐节度使制》:“早练武经,累从军职。”宋时武试,选定《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种兵书,供应武举者研习,名《武经七书》,简称《武经》。


[51]《书》:指《尚书》。桓桓武士:威武的勇士。桓桓,威武的样子。


[52]《诗》:指《诗经》。矫矫虎臣:勇猛如虎的臣子。矫矫,武勇的样子。《诗·鲁颂·泮水》:矫矫虎臣,在泮献馘。


[53]黄骢少年:黄骢,黄马。黄骢少年,北周裴果的绰号。《周书·裴果传》: “永安末,盗贼蜂起,果以军征讨,乘黄總马,每登先陷阵,时人号为黄聰少年。”


[54]“白马长史:东汉公孙瓒的绰号。《后汉书·公孙瓒传》记载:东汉末年公孙瓒为辽东属国长史,常骑白马,被称为白马长史。殿后,行军时走在最后。摧锋,挫败敌人的锋锐。


[55]赵将军:西汉赵充国。《汉书·赵充国传》载:汉宣帝命充出击羌族,问用兵多少。赵充国对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恳驰至金城,图上方略。”赵充国最后制定了攻羌策略,取得了胜利。


[56]霍去病: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人,卫青姊子,善骑射,六次出击匈奴,涉沙漠,远至狼居胥山,因功封冠军侯,为骠骑将军。汉武帝为之建造府第,霍去病辞谢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史记》《汉书》均有传。后南朝梁曹景宗有联句: “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57]八遇八克:唐娄师德,字宗仁,郑州武原人。髙宗时征召猛士讨吐蕃,师德自奋戴红抹额来应诏。后与吐善战于白水涧,八遇八克。天授初官至左金吾将军。《新唐书》《旧唐书》均有传。


[58]七纵七擒: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平定南中,曾七次生擒孟获,又七次释放,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南蛮,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蔑称。


[59]卫将军:即西汉名将卫青,他七次出击匈奴,使匈奴远逃。朔庭:北方。刘家日月:指汉朝。


[60]薛总管:即唐薛仁贵。仁贵,绛州龙门人。屡立战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为铁勒道行军总管。时铁勒部十余万来挑战,仁贵发三矢,杀三人,敌人慑伏,皆降。又转讨磧北余众。军中作歌:“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见《旧唐书·薛仁贵传》。总管,官名,故代地方高级军事长官。天山:今蒙古杭爱山。李氏乾坤:指唐朝。


[61]木罂渡军:韩信击魏王豹,魏王主力驻在蒲坂,韩信用疑兵,佯欲渡临晋,而用伏兵从上游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击安邑。魏军大败,俘虏魏土豹。见《史记·淮阴侯列传》。罂,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


[62]火牛出阵:战国时,燕国攻齐国。齐将田单固守即墨,燕兵不能破。后田军收城中牛千余头,披以彩衣,角扎利刃,灌油束苇于尾上。又凿城数十穴,夜燃牛尾油苇,牛惊而狂冲燕军,触者即死或伤,齐军随后冲杀,燕军大败。见《史记· 田单列传》。


[63]猿臂英雄:指三国时吴将太史慈。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仕吴拜折冲中郎将,后任为建昌都尉。与刘磐战,慈猿臂善射,矢无虚发。万人莫不称善。见《三国志·吴志·太史慈传》。


[64]虎头豪杰:指东汉班超。班超,字仲升,平陵扶风人。班超生有奇相,相者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后班超使西域,以三十六人平西域诸国,封定远侯。见《后汉书·班超传》。


[65]力能迈众句:唐尉迟敬徳,名恭,朔州善阳人,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新唐书·尉迟敬徳传》:“其战善避矟,每单骑入贼,虽群刺之,不能伤,又能夺取贼矟还刺之。”。矟,长矛。


[66]胆略过人句:三国时魏国名将张辽,守合肥,为吴兵所围。遂率数十人冲杀而出。余众呼曰:“将军弃我乎?”张辽又复冲入敌阵,领其余人杀岀重围。见《三国志·魏志·张辽传》。


[67]狄天使:北宋名将狄青,人呼狄天使。青屡立战功,宋仁宗欲召见问以方略。适逢贼犯渭州,青往抵御,于是绘像以进。帝见其相貌曰: “朕之云长也。“云长,三国时蜀汉将领关羽的字。


[68]高敖曹:即高昂,北魏太尉高慎之弟。幼时即有壮气,长有胆力,龙眉豹颈, 姿体雄伟,但不遵师训,专力驰骋。其父以其昂藏(轩昂貌)、敖曹(喧闹),故取名敖曹。后为高欢大将,勇武过人,战功屡屡,时人比之项藉。见《北史·高昂传》。 《资治通鉴·卷一五五)


[69]紫髯会稽:指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孙权。紫髯是紫色的髯髭。髯,两腮的胡子。会稽,郡名, 指孙权为吴人。《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注》:“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使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是孙会稽。'……”辽叹恨。”


[70]黄须骁骑:指三国时曹彰,曹操第三子。彰有勇力,须黄,操常呼为黄须儿。 乌桓反,曹操以彰为骁骑军击破之,北方遂平。操持彰弟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唐王维《老将行》:“射杀山中自额虎,不数邺下黄须儿。”


[71]鸦军、雷军、雁子军:五代李克用将兵,军皆衣黑色。打仗时,贼惧,大呼: “鸦儿军至,当避其锋。”见《旧五代史·武帝纪》。
唐郑畋为凤翔节度使,募兵五百,号疾雷军,所向披靡。见《唐书·郑畋传》。
五代梁朱瑾募兵,皆黥双雁于额, 号雁子都(唐,部队编制单位,常称都)。见《五代史·唐·朱汉宾传》。褫魄:害怕,犹言丧魂落魄。


[72]飞将、锐将、熊虎将:飞将,指敏捷如飞之战将。历史上号飞将者多,汉之李广,三国之吕布,唐之单雄信等。唐马璘武艺高强,号中兴锐将。见《新唐书·马璘传》。三国时周瑜与孙权信中称关羽、张飞为熊虎将。见《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73]王之爪牙:爪牙,即虎士,对武臣的比喻。《诗·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官名,掌封圻兵甲的司马。《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现在多用于贬义。圻父,即祈父,掌管兵马的官。味,研究体会。



[74]国之心膂:膂,脊背。心和膂都是人体重要部分,心膂,比喻亲信骨干。 《书·君牙》:“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二国志·吴志·周瑜传》:“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



参考资料:
1.檀作文 万希,幼学琼林--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2023-04-01
2.程允升 原撰 叶光大译注 幼学故事琼林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12
      本篇讲的都是和武将有关的成语典故。一部分内容,讲武官制度,反映的是明代军事建制;一部分内容,介绍项羽、韩信等历史名将。
  目录  
目录

程登吉

程登吉,字允升,明末西昌(今江西新建)人,为《幼学琼林》的编撰者,其《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

四库全书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